一、技术进步、冲突与制度变迁
生产力是一个由人与物关系有机组合起来的有层次性的概念,它的表现形式是可观察到的生产工具水平,而它的实质与内核却是人类分工与合作的水平与形式。经济学认为,在人类分工水平与合作形式中产权的界定极为重要,因为产权的界定影响到收益分配与各个生产者的激励程度,或者换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术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了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如何。现代契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生产工具与生产要素的物理性质对产权界定成本大小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可以使得产权界定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以前并不可能的生产组织方式因为技术进步而成为可能,给定处于生产组织方式之上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对此反应迟缓,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将会与体现旧有产权关系中最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利益发生冲突,使得生产关系具有调整的必要。给定生产力水平,重新界定产权的成本变化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生产关系具有可自我调整实施的可能而不发生大的动乱,如果这种变化过于剧烈而与传统生产关系冲突甚剧,处于上层建筑高层的政府领袖与机构难以作出调整,社会秩序的失衡将会毁灭新生产潜力发挥作用可能。
我们用上层制度创新与下层制度创新的一致性程度来进一步说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程度,如下概念性陈述有必要得以重视。(1)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所有的技术创新中可分为两类:革命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一种革命性创新可能在开始只是粗糙地展示了它的思想,它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与扩散还有待于一系列持续累积性的改善,一种革命性创新的持续改善会推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包括下层制度创新与上层建筑制度创新,下层制度创新往往由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生产者根据要素相对价格与产权界定成本变化而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做出,上层制度创新往往由统治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缓和统治者内部不同集团间的利益冲突而做出。(2)要素相对稀缺性。通常将要素分为三类:劳动与人力资本、物资原料与实物资本、土地,管理和知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作用越来越大,但并不能独立存在,可被纳入于劳动与人力资本范围内。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最终由市场竞争所形成的相对价格决定,技术的变化往往使得要素的稀缺性发生变化。(3)产权界定成本。要素所有者在行使产权时较大的交易费用可能使得其主人自动放弃其权利要求,使其被置于公共产权域,技术的变化可使一些要素产权的界定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重新组织经济生产方式的必要。(4)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为与要素相对稀缺性以及产权界定成本所形成的格局相适应,形成国家、政治格局与主流意识形态,它反映了旧有要素相对稀缺性格局中最稀缺要素所有者集团的利益要求,与减少统治成本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下层人民的制度创新往往会使得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发生演化。(www.xing528.com)
一个时代的生产关系总是在旧有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并适应于旧有的技术经济模式。当革命性变革发生并通过持续性改善而在社会中以一种竞争性的方式为受其影响的要素所有者采用时(他们采用新技术的原因在于新技术增强了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就会引发更大范围内的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变化与产权界定成本变化。如果新技术受益的要素所有者远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领域,旧生产关系中的最上层领袖就会发现这种不适应性,产生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需要,这种制度改革是有风险的。因而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就会受到传统生产关系的打压,宪政改革于是就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率增大或减少的关键;或者受益新技术的要素所有者努力使得自身为上层生产关系所接纳,产生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与需求诱导的制度变迁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如果两者的方向相同,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畴就会出现;而两者的不一致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政治革命的苦果,而制度变迁正存在于上层制度创新与下层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