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文、数学在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印刷术的贡献

天文、数学在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印刷术的贡献

时间:2024-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科技华光一、天文、数学的成就隋唐时期,天文历法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三是制定大衍历。这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也是计时的仪器。原件在1907年被斯坦因盗往英国伦敦。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药学部有药园近20万平方米,专门培养学生种药、采药、制剂和用药的知识及技能。

天文、数学在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印刷术的贡献

第五节 科技华光

一、天文数学的成就

隋唐时期,天文历法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隋代丹元子作的《步天歌》7卷,把周天星座的部位编成七字歌诀,对普及天文知识起了一定作用。奴仆出身的天文学家耿洵,发明了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制造了可以在马上使用的“刻漏”(计时器),世称其妙。隋代的另一天文学家刘焯,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用以推算每天太阳的视运动速度,比前代精密准确。他编制的《皇极历》,对后代的历法有较大影响。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683~727年),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好天文历法。后来出家嵩山为僧,法名一行。唐玄宗时,他受命为皇帝顾问,主持改历,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发现了恒星移动现象。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观测日、月、五星位置和运行情况的黄道游仪,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几乎要早一千年。二是对地球子午线的实测。子午线是地球的经度线,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可以确定地球的大小。在一行的倡议与主持下,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根据这个结果,推翻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和距离的比例并不固定。通过测量,一行得出北极高度相差1度,南北两地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唐代尺度),这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个数字合129.22公里,与现代测定的子午线长度111.2公里相比,误差13.9%。虽有误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开创了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地球的道理,为后来的天文测量奠定了基础。三是制定大衍历。一行较正确地掌握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规律,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在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而时间间距则不同。《大衍历》是当时的先进历法,在我国的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格式为后代历法家所遵循,直到明末西洋历法传入才有所改变。四是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制成了以漏水转动的浑天铜仪。这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也是计时的仪器。

除一行外,唐朝有成就的天文历算学家还有傅仁钧、李淳风。傅仁钧著有《戊寅元历》;李淳风著有《甲子元历》,又用铜制成黄道浑仪,并与他人合作注释自古以来的10部算经,后世称之为《算经十书》。

二、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

雕版印刷术是印章和石刻的产物,是两者取长补短的结果。印章刻的是阳文,便于印刷,但面积太小;石刻刻的是阴文,不便印刷,但是面积很大。后来人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制成1~2规格的平板,在其上刻上反文凸字(或图像),然后刷墨,再复上纸张印刷,这就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开始于唐朝初年。贞观时,唐太宗曾令印刷长孙皇后的《女则》,这是印书的开始。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快得到了发展和推广。玄奘从天竺回国,曾刻版印刷图像。据史书记载,玄奘曾“以回峰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云仙散录》卷五引《僧园选录》)这说明当时雕印佛像数量很多,印刷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唐朝后期,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应用。印刷业的中心主要分布在成都、淮南洛阳等地,出现了用作商人纳税凭据的“印纸”,有人印刷了白居易的诗去换酒菜,有人“版印历日”在市场上出售。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刚经》。全书用7张纸粘成1卷,长约4.8米,宽约0.3米。首张是一幅释迦牟尼像,后6张为《金刚经》正文,书尾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全卷字体浑朴,墨色鲜明,刻印精美。原件在1907年被斯坦因盗往英国伦敦。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东门外一座后蜀墓出土的印本《陀罗尼经》。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医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医学,在秦汉医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尤其在诊断、治疗、方剂、本草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有一套完整的医疗管理机构和教育体系。

隋唐时,朝廷设置了尚药局和太医署。尚药局由门下省统辖,其下有按摩师、咒禁师、主药、药童、侍御医、医佐等,“掌和御药、珍视”,(《新唐书·百官志》)负责宫廷中的医药事务。太医署主管全国的医学教育和培养医药学人才。太医署里有药园师、药园生、针工、针生、按摩工、按摩生、医师、医工和医生等专职技术人员。太医署分医学和药学两部。医科又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儿(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理疗)5个专业。药学部有药园近20万平方米,专门培养学生种药、采药、制剂和用药的知识及技能。这种政府设置的医药学教育机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

隋唐两代的医学名家有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王冰等。(www.xing528.com)

巢元方是隋朝最杰出的医学家,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著成的《诸病源候论》—书共50卷,分67门,1720论,不仅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而且记述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开后世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先河。

孙思邈(581~682年)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他毕生从事医学实践和医学研究,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特别注意发扬我国古代医师的优良传统。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药方序》)652年,他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全书共30卷,分232门,5300方,包括脏脉、针灸、脉证、食治、妇婴以及“痈疽水肿、七窃之病、五丹之毒、备急之方、养生之术”(《千金药方序》)等。30年后,他在原书的基础上又写成了《千金翼方》30卷,以补原书之不足,人们通常把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千金方》收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种药方,是一部集前人大成的医学著作。孙思邈在总结前人医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千金方》中首创了复方,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革新。由于孙思邈对药物学和医学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曾经居住和采集过药物的五台山,也被称为“药王山”。后人在药王山上修建了宏伟的药王庙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王焘是唐朝另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外台秘要》一书。这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全书共40卷,收集了6900多个药方,至今对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此外,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朝廷曾命苏敬等重修《本草》,共53卷,称《唐新本草》。全书分本草、药图、图经3个部分,共收集药物844种,其中包括部分外来的药物。《唐新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四、隋初大运河的开凿

隋朝建国之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军事控制,并漕运南方的粟米丝帛,以满足中央政权的需要,开始了运河的大规模开凿。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把渭水由大兴城引至潼关,长300余里,使“转运通利,关内赖之”。开皇七年(587年),又沿着春秋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旧道,开山阳渎,南起江都(今江苏扬州),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炀帝即位后,因对高丽的军事需要和怀恋江都的繁华,向往到江都巡游享乐,于是在兴建洛阳东都的同时,又发起了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工程。其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江南、淮北一百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自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沟通了洛水、黄河、淮水。同年,又对山阳渎进行了一番修整、扩大。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又征发河北民工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因当时“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这段运河主要是利用沁水的自然河道,南接黄河,北达涿郡(今北京),全长2000余里,直通龙舟。最后在大业六年(610年),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引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800余里,大运河全线工程告成。

大运河开通后,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运河通航后,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运河的开凿成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另一方面,由于隋炀帝开凿运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使之成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之一。隋炀帝三游江都时,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人发动了兵变,绞死了隋炀帝,弃葬雷塘。所以已故蒋逸雪先生作诗云:“凿通邗洛三千里,来占雷塘半亩田。”

五、城市与宫殿建筑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力昌盛商业繁荣,也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是建筑业走向灿烂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成就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都城建设、宫殿建筑以及宗教、陵墓、民居、园林、桥梁、作坊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大量建造方面,反映在以木结构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完整方面。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安济桥、长安城、寺庙与佛塔。

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跨度最长的单孔石拱桥。这座桥由隋代匠师李春设计造成,全长50.82米,桥面宽10米,单孔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桥身坡度很小,便于车马行走,桥主拱两端各有2个小拱,既可减轻大桥自身重量,又可分洪缓冲,延长桥的寿命,是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技术与智慧的创造,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安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隋时叫大兴城,唐改称长安城。该城由隋代建筑家宇文恺、高龙义和唐代建筑家阎立德等设计建筑,建制严密,规模宏伟。长安城的形制为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为8651.7米,周长36700米,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全城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其建筑完全采用东西对称格局。街道是棋盘式,宫殿、衙署与坊市分置,封闭式的里坊和集中的市场,构成了这时期长安城城市布局的重要特色。

唐代塔寺建筑具有很高的水平。现存的唐朝寺院有山西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前者建于唐德宗时,面积不算大,面宽和进深都只有3间。后者建于唐宣宗时,面宽7间,进深4间,殿的斗拱雄伟,屋顶坡度缓和,规模宏大。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唐代的佛塔建筑很多,而且形式美观,其中以长安城内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最享盛名。大雁塔在长安大慈恩寺内,始建于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是高僧玄奘仿照天竺图样设计建造的,武则天长安年间,该塔曾毁,后又重修,至今已1200多年。塔呈方形,砖筑7层,高64米,为密檐楼阁式,可以攀登。在唐代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到大雁塔题名留念,称为“雁塔题名”。小雁塔修建于中宗景龙年间,塔高43米,原为15层,最上两层已塌毁,以下13层尚完好。塔寺的建筑艺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