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曼德拉—
品读之路
理想点燃希望 信仰指引方向
直至今日,马迪巴(即曼德拉)或许仍是全世界最受爱戴、最受尊敬的唯一的国际性人物。他不懈地为相互指责的人们的和解而战,为消除怨恨而战,为平息冲突而战;还为健康,为教育,为每个孩子有权开启一份更美好的人生而战;他不断启迪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和几代人。
他是打不倒的勇者,更是今天的传奇。他的抗争,与马丁·路德·金一样有名;他的宽容,与圣雄甘地一样走出了悲情。
他就是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南非反对种族歧视的斗士和英雄。
亲爱的高职生们,在今天处于没有种族歧视的时代和国家里,翻开这样的为追求自由而终其一生的经典书籍时,你会觉得书中的历史很陌生,离你们很远吗?你会为书中的英雄曼德拉流下感动的泪水吗?答案是唯一的,这样的书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迪,关于斗争,关于坚持,关于仁爱,关于宽容,它更会唤起你心中一个熟悉而永恒的话题——“为信仰而活着”。现代社会,很多人似乎太忙了,忙得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当金钱满足了人们的欲望,权力炫耀了人们的面子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在思考金钱和权力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正因为人缺少信仰,有些人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觉得人活得很累;缺少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或者无法拥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苦闷、烦躁、焦虑、彷徨时,请唤醒埋藏内心已久的那份向往、希望。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所在,便是感受生活的爱之所在,便是憧憬理想的幸福所在。
《勇者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是曼德拉迄今为止唯一的自传作品。1994年该书一经出版就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抢购潮流,成了全球超级畅销的励志经典。该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部分讲述了曼德拉从出生到罗本岛监狱经历的岁月,这一部分创作于罗本岛监狱;后面那一部分的内容是在其从罗本岛监狱被释放后增补的。本书的创作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对于曼德拉来说,在监狱里写作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的形象,以鼓舞民主和自由运动的士气。就个人而言,曼德拉却是想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自己的进步脉络和政治主张作一番全面的审视和阐述。罗本岛监狱当局当时对以曼德拉为首的政治犯管理很严,撰写回忆录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经过4个月的机智而辛勤的劳作,终于完成了回忆录的初稿。这份“重要文件”如何带出,又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艰难,演绎出极不寻常的保护的故事。
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最黑暗的27年牢狱生活并未让曼德拉心头燃起复仇的烈焰,相反,他以宽容的姿态向敌人张开了怀抱。只有有虔诚信仰的人,才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是什么样的信仰有如此大的力量和生命力?曼德拉的信仰源泉来自哪里?曼德拉认为:“一名自由战士要为千千万万人民的解放去战斗,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战。”这是象征着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渴望的信仰啊!为民族独立解放、自由平等献身的英雄人生会感动整个世界,也能赋予世界无穷的力量和新的希望。人生,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更加绚丽;奋斗,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更有价值!
亲爱的同学们,与时代同步的信仰的力量能唤起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情感,鞭策我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地探索、奋斗。在漫长而坎坷的人生征途中,谁都难免有一时的消沉和彷徨,但是一个点亮信仰明灯的人,总会坚定地生活和战斗。
信仰仿佛一盏心灵的明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之路。
内容概览
1990年2月11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囚犯之一曼德拉迈着矫健的步伐,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从关押了他27年之久的罗本岛监狱走了出来。1962年8月,43岁的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处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他的刑期由原来的5年被改为了无期。在他出狱后的4年里经过不懈的奋斗,他不仅被推举为南非的总统,同时还以自己完美的道德风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www.xing528.com)
1918年7月18日,纳尔逊·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他的父亲既是泰姆布国王的参事,也是姆卫佐部落的酋长。曼德拉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不久,泰姆布代理国王荣欣塔巴收养了他。曼德拉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了逃避代理国王为他安排的婚姻,他离家出走来到了约翰内斯堡,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入不敷出的艰难困苦中,他边谋生,边学习,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作为家中的长子,他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职务,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之民族英雄对曼德拉幼小心灵的影响使之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我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于是,他毅然走上了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即使是在极其艰难的监狱生活中,曼德拉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把监狱里的斗争看作整个南非反对种族歧视、种族压迫和种族迫害斗争的一部分,把监狱变成了与白人独裁政府作战的战场和学习的课堂。有人甚至把罗本岛监狱称作“曼德拉大学”。
长期恶劣的斗争和监禁生活并没有摧毁他的身躯和意志,反而使他政治上更加成熟,观察问题更加周全,人格魅力得到了升华。曼德拉的伟大人格和坚强意志甚至感动了监管他的狱警,后来他们彼此竟然成了朋友。这种非凡的人格魅力帮助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世界上最受敬重的政治家。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他的国土。1993年10月15日曼德拉与德克勒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曼德拉在这部著作中记录了自己生命历程中过去70年的坎坷岁月。快乐无忧的童年到处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这是有血性的非洲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任何一个南非人的不自由就是所有南非人的不自由,唯有用生命的全部才能消灭这种罪恶的制度,以此换来非洲人民的自由。自由的道路太漫长了,迫害和误解如影随形,为了自由,为了胜利,不能放弃,不能泄气,不屈不挠,即使在寒冷彻骨的监狱石屋里备受被隔绝与被禁锢的折磨……
精彩摘录
我仍然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和内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我的心告诉我,我是一个泰姆布人,我被抚养成人,并被送进学校读书,这样我就在维护王权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难道我对去世的先人没有感激之情?难道我对使我得到摄政王的关爱的我的父亲没有感激之情?难道我对像亲生父亲一样关爱我的摄政王本人没有感激之情?但是我的大脑却告诉我,按照自己的愿望计划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有一个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能在坚持非洲民族主义的同时相信辩证唯物主义。对我来说,这并不矛盾。我首先是一个为我们从少数统治者那里解放出来而战、为控制自己命运的权利而战的非洲民族主义者,但同时,南非和非洲大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的问题除了显明性和特殊性之外并不是独有的问题。因此,一个把问题置于世界范围和历史过程之内进行研究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我愿意使用一切必要的方式、方法加速清除人类偏见,加速结束沙文主义的、暴力的民族主义。我不必要为了同他们一道工作而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我发现,非洲民族主义者和非洲共产主义者应当更多地加强团结,而不是加深分裂。悲观主义者总是说共产主义者正在利用我们,但是又有谁说我们不是在利用他们呢?
故事
89岁,他还在门诊——著名肠道疾病专家黎介寿院士
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每周上6天班、上半天院士门诊、进行2次教学查房、指导数台手术,有时还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现在的真实生活。
从医60多年,“当一个好医生”是黎老的职业追求,他“一根肠子走到底”,成为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和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肠疾病死亡率很高,我国治疗水平也很低,他立志为国争光、为民解难。为了攻克小肠移植这一医学难题,黎介寿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室,潜心研究了1900多个日日夜夜。他相继完成了亚洲人首例“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术”“肝肠联合移植术”等,成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他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治疗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他先后主刀完成手术21000多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言传身教3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还坚持给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生授课。2011年1月,由黎院士领衔完成的“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0年追求入党,30年支部书记。从1949年写第一封入党申请书,到1979年加入党组织,黎介寿追求入党,就整整追求了30年!从1980年开始,他担任科室党支部书记30年,带领全科室人员在“知识报国、科技强军”的征程中,奋斗了30年!展读他的人生长卷,两个30年,坚守信念是贯穿黎介寿人生历程的一条“红线”。
在黎介寿的办公室里,悬挂着这样一个条幅——“黎民百姓在心中”。这是一名患者对他的感激与褒奖,也生动诠释了他一生追求、一生攀登、一生报国的力量源泉!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