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斯坦·贾德—
品读之路
不少同学在高中阶段时,老师就推荐过《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它是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的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个懵懂小孩子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在大学里,我们再次给同学们推荐这本书,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苏菲的世界》一书有一个副标题“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卓尔不群,同时有多年担任哲学教师的经历,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畅销全球。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
读《苏菲的世界》一书,你可以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游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世界哲学史,而丝毫不产生任何枯燥厌烦的感觉。这或许是本书广受欢迎的原因吧。知名作家南方朔说,《苏菲的世界》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要义吗?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苏菲的世界》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贾德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其实,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弗洛伊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
读完《苏菲的世界》,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阅读的时候不能一下子理解,那也没有关系,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得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但我们还有过程。
作品概览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精彩摘录
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
但那个叫作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
比如说,如果她叫作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
但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www.xing528.com)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
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
“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
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
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故事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2011年,对于57岁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纽约市将一条新建马路命名为“马友友路(Yo-YoMa Way)”,总统奥巴马还亲自为他戴上了象征着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马友友的父母都是毕业留美的华人,在华尔街做经济研究员。从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为马友友设计好了人生路线:做一位出色的经济人!马友友还没有学会讲话,父母就开始教他认数字,所以马友友最先学会说的话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一、二、三……”,两岁时,他的父母就开始教他算术。马友友在一种受命式的努力中,机械地过完了自己的童年。读小学的时候,马友友是学校的“数学之星”,在许多数学竞赛中夺了大奖,马友友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为他开心,但马友友自己却觉得这丝毫没有乐趣可言。
有一个傍晚,天色不太好,马友友在放学路上怕被雨淋,就从一条非常僻静的小路往家里跑,在一幢老房子外面,他听到了一种极为美妙的音乐,那流水一般优美的旋律很快吸引住了马友友。他停住脚步往房子里面看去,只见一位老人正在拉大提琴,那位老人拉提琴的神情无比陶醉,身体随着音乐而轻轻晃动。眼前的画面不禁让马友友轻叹了一声:“如果我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该多好啊!”就在这一瞬间,马友友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不是数学,而是音乐!
那时候的美国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兴趣班,马友友的父母把他放在了一个数学培训班里,可是马友友的兴趣并不在这里,他时常“逃学”,溜到老人那里去听音乐,学拉大提琴。结果不难想象,他的数学成绩在下降,很快,他的父母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把马友友叫到身边来说:“以前的事情,只要你改正就行了,以后,你一定要用心学好数学!”“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数学?”马友友反抗说,“我并不喜欢数学!”
“你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和我们一样做一位出色的经济师,甚至可以比我们更出色,成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马友友的父母告诉他说。
“为什么一定要和你们走同一条路呢?我觉得音乐是最能让我开心的东西,而且我认为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更好,那样我会更开心!”马友友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定要自己来把握方向,绝不能让他人来操纵,哪怕是父母。
任何人一旦做起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进步都是特别快的,到中学毕业的时候,马友友就在曼哈顿得了全市学生音乐会的一等奖,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
在之后的多年里,马友友在音乐路上不断探索、一路向前,多次受到白宫邀请演奏音乐,而且还多次获得“唐大卫奖”和“格莱美奖”,成为了一位名震国际的音乐大师!2006年,马友友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2011年,马友友接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颁发的象征着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当晚,戴上总统自由勋章后的马友友无比感慨地说:“自己的人生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们自己,行走在自己铺设的人生轨迹上,一定是最开心最能取得成就的!”
信息来源:励志一生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