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神
—郭沫若—
品读之路
个性解放的赞歌 浪漫主义理想的狂飙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他们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的话;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的艺术风格当属前者。《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作品概览
《女神》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收入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首先,在内容上,《女神》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进取精神,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其次,在形式上,《女神》开创了一种诗歌的新格式。《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槃》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再次,在修辞手法上,《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最后,在创作风格上,《女神》的豪放风格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派的先驱。在《女神》中虽也有“丽而不雄”的风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而不丽”的风格。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
精彩摘录
〔女神之一〕(www.xing528.com)
自从炼就五色彩石
曾把天孔补全,
把黑暗驱逐了一半
向那天球外边;
在这优美的世界当中,
吹奏起无声的音乐雝融。
不知道月儿圆了多少回,
照着这生命底音波吹送。
〔女神之二〕
可是,我们今天的音调,
为什么总是不能和谐?
怕在这宇宙之中,
有什么浩劫要再!——
听呀!那喧嚷着的声音,
愈见高,愈见逼近!
那是海中的涛声?空中的风声?
可还是——罪恶底交鸣?
〔女神之三〕
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
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
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
哦,闹得真是过火!
姊妹们呀,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
破!
倦了的太阳只在空中睡眠,
全也不吐放些儿炽烈的光波。
〔女神之四〕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五〕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
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六〕
姊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
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故事
郭沫若的《女神》和他的爱情故事
诗人写诗,多有玫瑰梦,郭沫若写《女神》也如此。《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具影响力的新诗集。《女神》共收诗歌56首,于1921年8月出版。最早的作品写于1916—1917年,其中大部分则写于1919—1920年。这期间发生了他与日本女子安娜的一段恋情。
郭沫若于1914年到日本留学,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翌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考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在日本的几年中,郭沫若接触了泰戈尔、海涅、惠特曼、雪莱、歌德的作品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受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泛神论思想的影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国内反帝反封建运动正在勃起,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也深深感染着旅居日本的郭沫若。然而,最初激发起郭沫若写诗欲望的却是他和安娜的一段恋爱。郭沫若在1912年曾遵父母之命在四川老家结了婚,不久便出了国。1916年8月,郭沫若的朋友陈龙骥因患肺病,在医院医治,不愈而亡。陈治病期间,郭曾前去探视照料。陈死后,郭沫若到圣路加医院去取一张X光片子,接待他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护士,她眉宇之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洁光,使郭沫若肃然起敬。安娜说,待她把X光片找出来后就给他寄去。一月之后,郭沫若收到了安娜寄来的X光片,还写了一封英文的长信,安慰郭沫若,说了不少宗教中关于忍受的教训,使郭沫若深受感动。从那时起郭与安娜便时常通信。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逐渐热恋起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等都是先后为安娜而写的。诗人在《新月与白云》中写道:月儿呀!你好像把镀金的镰刀/你把这海上的松树砍倒了/哦,我也被你砍倒了!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年轻的诗人借月光、白云等自然景物,抒发其爱情的烦恼和焦灼,这种清新的格调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泰戈尔的一些诗作很是相像,而郭沫若写的《死的诱惑》则看得出是受着海涅的影响。
魏建编著的《郭沫若自传》可见到他这段爱情的始末。书中说,1912年的春节刚过,郭沫若遵父母之命在四川老家结婚了。那年中国改叫“中华民国”,不是大清朝了,但在老百姓那里,一切还是旧的。那时候决定婚姻的关键不是感情基础,更不是爱情,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也一样,结婚前他与自己未来的妻子从没见过面。当一对陌生的新人进入洞房,坐在一张牙床上,喝完交杯酒,两人要见面了。郭沫若想马上看到,又怕失望,在别人的指导下,渐渐地掀开新娘盖头……郭沫若心中大叫一声“糟糕!”没有再看下去。不过,无奈也好,痛苦也罢,两人毕竟有了夫妻之实。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叫张琼华。1916年夏天。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从他上学的冈山来到东京一家医院,看望他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他的四川同乡。他的好朋友不治而亡。在这里,郭沫若认识了在这家医院学习的日本学员佐藤富子。两人在无意之间相遇,就被对方所吸引,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相爱后,郭沫若给佐藤富子取名叫安娜,他们冲破了家庭的阻力,生活到了一起。在一起生活了25年后,1937年,郭沫若离开了安娜,离开了日本,回到中国,参加抗战。郭沫若回国后,认识了于立群。于立群青春貌美,充满活力而又矜持,热情又不轻浮,再次唤起了郭沫若爱的激情。很快他就与于立群组成了新的家庭。1948年秋天,郭沫若、于立群和他们的五个孩子正在香港。一天,安娜带着两个儿女突然出现在郭沫若面前,郭沫若大吃一惊。安娜望着日夜思念的丈夫,害怕这又一场梦和梦醒后的惆怅。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当目光的余波扫及挨个像排队似的五个孩子和他们偎依着的母亲时,她明白自己日夜焦虑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眼下是多么尴尬的场面。最让人尊敬的则是安娜的理智。安娜原是一名基督教徒,经过前思后想,终于决定牺牲自己,不再把痛苦转嫁给心爱的丈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