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朝花夕拾》:品味经典故事,解读人生!

鲁迅《朝花夕拾》:品味经典故事,解读人生!

时间:2024-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花夕拾—鲁迅—品读之路闲谭昨日拾落花青春犹在忆理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也是作者的自传,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无常》等多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朝花夕拾,即傍晚来拾取早晨的落花,亦是对人的追忆。《朝花夕拾》也可谓散文中的绝妙之作。朝花夕拾,往昔已逝,青春犹存。

鲁迅《朝花夕拾》:品味经典故事,解读人生!

朝花夕拾

鲁迅

品读之路

闲谭昨日拾落花 青春犹在忆理想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也是作者的自传,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从百草园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无常》等多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朝花夕拾,即傍晚来拾取早晨的落花,亦是对人的追忆。《朝花夕拾》所记述的是作者从少年时期到辛亥革命所经历的生活片段,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真实写照。《朝花夕拾》也可谓散文中的绝妙之作。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的天真活泼到《藤野先生》中的愤慨忧国,作者笔下那些充斥着欢欣、悲伤、困惑的时光早已远逝,而这十篇散文就是作者在早年的记忆中拾取的落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少年欢乐时光的剪影,在充满趣味的百草园,孩子们像云间自由的野雀一样自由欢欣,而沉闷的三味书屋、严谨的老先生却也是作者少年的“噩梦”。《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用最真挚的感情记录了那个粗鲁、笨拙但却朴实、善良的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关爱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父亲的病》中误人的庸医让作者萌生了学医救人的理想。《藤野先生》叙述了让作者感激的一位日本医学教师,以及在学医过程中思想的转变。

还有《狗·猫·鼠》《无常》《范爱农》《琐事》等各具特色的篇章。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留学于日本并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先生曾自谦:“鲁迅”即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在日本求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人在此深受歧视:《藤野先生》中所描述的日本学生对中国人的嘲笑,考试及格后收到写着“你改悔吧”的匿名信等。而在日本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却是在风花雪月中浑浑噩噩。黑暗腐朽的中国社会现实让他感到救国的迫在眉睫,麻木愚昧的中国人使他意识到救国先要“救人”。只有唤醒中国人爱国、救国的热情,社会才会有光明,中国才会有希望。学医能治疗的只是人们的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只会成为“看客”,在沉默中灭亡。只有国民灵魂的觉醒才能带给贫弱的国家希望。而文艺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恰是当时社会所需的,正是这种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系的爱国精神让他选择了弃医从文。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郭沫若叶圣陶老舍等众多文学家也都对鲁迅先生的精神高度赞扬。

鲁迅先生也未曾愧对这些褒扬,在文化的战场上奋战终身,书写下振聋发聩的呐喊之声。在其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写下的抒情诗《有的人》正是对鲁迅精神最好的诠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朝花夕拾,往昔已逝,青春犹存。今天的我们在品读《朝花夕拾》时肯定也会回想到那些已随风而逝的童年趣事,但更多的可能应是对来日的遥想:我们将来会在岁月的暮鼓声中拾取怎样一朵落花呢?

有诗言:“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若青春岁月是朝阳下盛开的鲜花,经过岁月的洗练芳华总会凋零,有的在零落后留下的是丰硕的果实,有的却只剩下满地残红。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花犹有再开之时,人生却无再生再世。唐朝歌女杜秋娘曾在盛筵之上高歌:“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少年时光易逝,青春光阴似箭,务必珍惜。

求知的道路上会经历坎坷,成长的路途中荆棘横生。或许在跌跌撞撞的走过后出现在眼前的仍是一片荒芜,远不见绿洲的踪迹,而疲惫的身心在祈求你放弃,你是否会为此止步?

面对从小熏陶我们的各式名言警句,不免觉得乏味。但是让人乏味的只是文字,而那些潜藏其间的哲理隽永依旧,却少有人细细评味。正如“理想”,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见实现理想的路途必定是一个开创的过程,这也正是先生所提倡的“创造理想”的理念。做一个垦荒者必定举步维艰,以致在途中困乏、胆怯。但是我们应知晓在自己的路上每走一步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们该为自己的努力喝彩,即使只能成为羽翼丰满的燕雀也不损我们曾有的鸿鹄之志。曾为理想奋战过,便是真的“猛士”。

人人皆有少年时,名人、伟人的成长经历往往是妇孺皆知的“经典”。岁月的长久像是季节的更迭,不同的时期却是相同的长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长却千差万别,从迈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年时光,我们的思想就在大脑中被雕琢直到“独一无二”。

鲁迅先生少年时对误人的庸医深恶痛绝,以此立志学医以期悬壶济世。留学后,积贫积弱的国家命运却让他放弃少年志向,高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从学医到从文,与鲁迅先生的初衷可谓是南辕北辙,但其济世之效却“殊途同归”。改变并不是放弃,理想有时是道选择题。《父亲的病》中鲁迅先生学医的初衷,《藤野先生》里其从文的决心可初见端倪。成长会面临很多选择,所走的道路也会改变,但为理想拼搏的勇气、毅力却始终如一。

生命中有许多过客,他们或只是匆匆而过的一抹身影,或也曾与我们对饮高歌,但终有一日都会走出我们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看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总有些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总有些人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说苑·杂言》中写道:“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每个人的品行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身边的亲人师友息息相关,或许他们的言行无意中便成了我们的指引。鲁迅与好友瞿秋白郁达夫李大钊便是“鸿儒”间的君子之交,而他们也因此选择了相同的道路。我们也需要遇到这样的过客,他们的思想会使我们灵魂觉醒,超越“熟知”得到“真知”。(www.xing528.com)

《朝花夕拾》作者拾取的花朵,至今仍是读者心间的一缕幽香。看别人故事,写自己的心境。如是而已:

今夕犹在,翻看发黄书卷:读朝花,赏芳华,忆昨日,思来日。叹我辈少年,风华正茂,手握光阴些许,立志壮丽江山。

作品概览

《朝花夕拾》的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文集,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揉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杂文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精彩摘录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摘自《藤野先生》

故事

一个梦想,一种收获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怎么抉择?这些问题是否常常困扰着你我,以致我们终日在选择间斟酌,在斟酌里困惑,偏离快乐的方向,远离梦想的航线。

快乐是做法简单的甜品,幸福是回味悠长的佳酿。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心里都希望离它们近一些,让生活像“艺术”一样赏心悦目。但是我们所说的赏心悦目不是用金钱筑造辉煌的奢侈帝国,也不是在以美貌收获万千褒扬,而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价值观念。

19岁CEO丁仕源成功的案例,让许多上了“年纪”的成功人士不得不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丁仕源在他小学时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快乐、顽皮。顶着扫把头,穿着窄脚裤,在学校招摇过市,喝酒,闹事,无法无天。小学毕业当晚,带着一帮同学去舞厅彻夜狂欢,凌晨2点被哥哥找到后挨了一顿揍。但是他的顿悟在一夜之间不期而至,对“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由于对时尚、娱乐的热衷与悟性,他立志将来要在时尚、传媒和娱乐领域大展拳脚。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从12岁开始,他便在中国电信、移动等大企业兼职学习。2006年7月正式进入时尚圈,此前还担任过记者、公司艺术总监、营销顾问、策划总监等职。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如此成功简直就是小说中的主角。丁仕源不是小说主角,他是他生活事业的规划者。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他创立的深圳市丁叮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已是集策划执行大型活动、文化传播、广告创意和娱乐经纪于一体的实力型公司。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今天最年轻的CEO。

他的成功非常励志,而我们呢,我们又该怎样去品尝生命中甜美的果实?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但我们只是平凡人,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我赞同穆尼尔·纳素夫所说的“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我们必须“顿悟”,必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青春经不起浑浑噩噩。“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

听别人成功的故事就是获取自己成功的动力,梦想终要从心里走到世间,在世人眼中才是你的独创,青春犹在,何不去收获梦想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