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与认真——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4]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作为一个亲历者,想起许多日本老朋友为发展经贸合作、增进中日友谊付出的心血,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引进工作,前后引进48项大型和特大型工业成套技术设备,合作方有日本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应当讲,我们同他们的合作都是友好的,成功的。但是,由于项目规模、技术复杂程度不同,加上双方历史、文化的影响,比较之下,与日本的合作则有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特点。
一个是感情的因素,最难忘的例子是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先生。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稻山先生在日本是影响力最大的经济界领袖人物。1974年,中国政府决定同新日铁合作引进一米七热轧、冷轧薄板机,以及相应配套的镀锌机组、镀锡机组、硅钢片机组等,项目放在武汉钢铁公司。在执行合同、开工建设的时候,稻山先生在日本的新日铁八幡制铁所指着建于1901年的一座高炉说,当年这个高炉用的是中国大冶的铁矿石、开滦煤矿的煤,可以说是用中国的矿石和煤炭点燃了日本近代钢铁工业的第一把火。现在我们能帮助武钢建设现代化的一米七连轧机和硅钢项目,是有了报答恩情的机会。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
稻山先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建设武钢一米七轧机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的种种干扰,都没能挡住中日友好合作的前进步伐。以这个项目建成投产为起点,武钢逐步发展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重要精品基地之一。
稻山先生报答中国恩情的理念,也贯穿在宝钢建设过程中,而且经历了新的、更大的考验。宝钢开工建设不到两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深层破坏的恶果开始暴露,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1980年底,中央决定对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宝钢是引进中的最大项目,建设需要调整,并受到责疑、批评。面对这种情况,稻山先生没有动摇,确信中国坚守信誉,并认为调整工作处理得非常好,宝钢的工作很圆满。他要求新日铁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宝钢做好调整。现在宝钢已成了中国最现代化、最大的钢铁企业。
中国同工业先进国家的合作,有许多佳话,但像稻山先生那样怀着报答中国恩情的思想进行合作,则是绝无仅有的。(www.xing528.com)
这两批引进项目同日本合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日本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精神。中国第二批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是从4个化学纤维项目开始的,批准的时间都是1972年,但建成的时间却相差很大,分别是4年、5年、6年、7年,其中建设最快的是从日本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4个项目的建成时间相差这样大,有多种原因,其中合作伙伴的认真负责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上海石化总厂厂址是填海造地,地质比较松软。日本方面不放心,担心设备的基础承受不了,于是不断提意见,一直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总理很重视,一再指示,要重视日本专家的意见,确保地基不发生问题。本来日本只是设备供应商,土建由中方自行设计建设,地基好坏同他们没有关系,更没有列入合同,日方不需要承担责任。他们不断提意见,完全是出于对整个工程的责任心。
宝钢的原料场,因为堆放矿石要承受很重的压力,需要打很密的沙桩。这件事,中方是很重视的,但新日铁主管宝钢合作的副社长大柿谅见运到现场的沙子不多,就一再向我提意见。我说,请放心,中国别的物资不多,沙子还是不少的。但他仍不放心,见了面总提。于是我就请上海市建委派人将在山东开采沙、运沙子的现场情况拍成电影,送给大柿谅看,他这才放心了。本来这件事也不涉及日方的任何责任,他们完全可以不管,但是出于对整个工程负责,他们还是三番两次、认真负责地向中方催询、建议,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陈锦华同日本“新日铁”负责与宝钢合作的副社长大柿谅先生在一起
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我总禁不住想起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1904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读书,教课的老师名叫藤野严九郎。鲁迅记的讲义笔记,他从头改到尾,包括授课内容和文字语法,一丝不苟。鲁迅在文章中说积存的笔记有3大厚本,实际上据鲁迅博物馆后来的收藏整理,共计是6厚本。有一次,藤野在黑板上画了上臂的解剖图,鲁迅觉得不太好看,就把血管的位置移动了。藤野找他谈话,严肃地说,解剖不是美术,实物长在什么地方就应当画在什么地方。藤野先生的严肃认真态度,对鲁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事隔20多年,即到了1926年,鲁迅先生写了著名的《藤野先生》一文,并强调,要学习日本人的认真精神,克服中国人的马虎毛病。
我对日本朋友说,一个是友好感情,一个是认真态度,它们构成了中日经贸合作的成功元素。在今天中日两国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的合作事业中,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感情和这种态度。日本朋友很赞同我的看法。
陈锦华在日本富士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