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同志、省长王三运同志邀请我,参加“世博论坛·无徽不成镇——徽文化与城市发展”专题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我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这次论坛的选题很好,它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化、细化,也是适应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至少还要提高一二十个百分点,甚至更多。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这是一个改变山河面貌的历史性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极大的心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标志。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怎样让它的人民享用城市,是一项需要集中多学科、多层次、多需求的系统工程和知识总成。现在,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城市化就是讲人口比例,讲城市的硬件设施,讲高楼大厦、立体交通、信息技术、物质享受等。我认为,只讲这些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还需要有良好的软实力,需要一种幸福和谐的城市文化。就更深的意义讲,它是城市的灵魂。在当今世界,美国纽约市的硬件最好,曼哈顿、华尔街更是拥有顶尖级的现代化设施。但是,那里的软件,那里的一些世界著名金融机构和超级大公司,实行的却是欺诈文化,它们无节制地追求杠杆效应的逐利行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大幅度下滑,市场萎缩,失业大量增多,给所有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灾难。这些都证明,纽约这样的城市并不美好,是道德缺失。它们披着创新外衣的种种欺人利己行为,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和谐生活。在那些伤天害理的事件面前,城市不是美丽的、美好的,而是肮脏的、丑陋的。由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我们感受到,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其建设和管理理念,不仅在于追求各种现代化硬件,而且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必须有优秀的城市文化,必须有健康和谐的城市文明。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徽文化的积极因素,研究它的优秀精神财富,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就这些方面的相关问题,讲讲我的看法。
一、“无徽不成镇”的历史解读
中国的徽商,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直到清朝晚期才趋于衰落。
在明、清鼎盛时期,徽州“商贾四出,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足迹几通宇内”,直至中国境外。“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按照商业活动的规律,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由行商发展成坐商,由零售变成批发;有了坐商、批发,经济活动必然趋于集中;集中的生产生活活动,相应要求住居聚集,直至逐步形成城镇,并使城镇成为经济活动中心。徽商所到之处,伴随着经营活动的发展,与别的商帮业务交往增多,越来越多的城镇兴起了,“无徽不成镇”成了历史的必然。
在安徽亳州花戏楼(左起:陈锦华夫人董启丰、陈锦华、卢荣景、陈锦华秘书陈建安)
徽商和城镇的兴起,带来了各地的经济繁荣,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在各地出现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徽派艺术,在徽州以外的地方落地生根。新安文化也随之向四方传播,并由此提高了许多城镇的品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许多城镇的亮点。
徽商赋予这些城镇的远不止这些硬件设施,而是还有它的文化,它的教育,它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贾而好儒”是它的重要特色。许多优秀的徽商,坚持义先利后,有道经商,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正是得益于这些正确的理念,促使许多城镇生财有道,经久不衰,其中有些演进为大中城市,成为地区和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城镇兴起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英国出版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在“导论”中有句重要的评述,指出“经济功能造成了成为中国社会史核心的城市化的成长模式”。这个论述,印证了“无徽不成镇”的历史。
徽商兴起于宋朝,但它真正成为雄踞四方的商帮,则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徽商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显示出资本雄厚,人数众多,地域广阔,经营范围覆盖了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包括盐业、粮食、木材、茶叶、陶瓷、纺织、文房四宝、印刷等。这些经营活动,一头连接农业、畜牧业、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一头连接广大的城镇和农村市场,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发挥着联系、集散的中心作用,沟通和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和合作,建立和推进了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联系。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力,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获取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享受着城镇带来的全新生活。
历史证明,凡是这类城镇兴起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地方,经济就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就不断提升,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增多,城市也就有了能力承担和完善多种功能。在明代以前,中国的大小城市城墙都是泥土夯实的,包括万里长城,都是如此。只是到了明代,社会财富增多了,才把所有城墙用烧砖覆盖了起来。我们今天见到的各种城墙遗址都是这样
在黄山出席国际徽商大会(www.xing528.com)
来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城镇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推动了中国前进。
历史还启示我们,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个互动既要有硬实力的内容,还要有软实力的支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都努力建设成为经济活动的集散地,成为“生活更美好”的场所,成为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城镇发展理念中,注入徽文化元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表达了人类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海世博会的五条副主题的第一条还明确提出“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无徽不成镇”的历史,融合了徽文化的多种元素,其中重视教育、亦儒亦贾的传统,重视文书契约的诚信作用,以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徽骆驼精神,我认为,在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实践中,仍然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元素。
元素之一,重教育人,亦儒亦贾。
徽商历经数百年兴盛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徽商发展到哪里,城镇兴起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所谓“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是生动的写照。徽文化的重教育人,经过长期耕耘,相继产生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建筑、徽州雕版印刷以及文房四宝等,造就了从朱熹到胡适、陶行之等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为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面积只有2 1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才27万的休宁县,从康熙中期到道光初年的131年间,先后出了12名状元,位居全国之最,成为第一状元县。这是徽州长期重教育人的集中表现,是徽州人非常值得自豪的光荣历史。
徽州文化的重教内容,主要是儒家学术。经过儒学教育和熏陶的商人,拥有人文素养,知书识理,了解历史上的商场兴衰及其经验教训,在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中信守儒家信条,重视处理利义关系,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入仕讲廉吏,商人重诚信,士子讲气节,注意旌善纠过,重视弘扬道德的作用和示范影响。
今天,我们面临空前复杂的内外局面,要肩负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重任,关键在人才,根基是教育。徽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重教育人。我们应当把城市拥有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更多地用在教育上,用在培养人才上。只有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城市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依靠人才优势增强竞争力。
元素之二,重视诚信,言行守诺。
徽商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重视诚信,重视义利信相结合,反对欺诈。在这种商业理念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城镇生活必定是健康的、和谐的。徽州商人的杰出代表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药店的内室,就挂有“戒欺”的店训。正是这种戒欺的商业理念,使得胡庆余堂代代相传,至今百年不衰,成为在国内外拥有盛名的名店。我去过荣毅仁在北京的居家,在他的客厅里,也高挂着邓小平书赠的“戒欺室”匾额。由此可见,戒欺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传承不绝的道德取向。
经济往来、商业活动是城市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保障这些活动的健康有序,则有赖于相互间的诚信守诺。我小时候就常听大人讲,“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各种信用文书的应运而生,成了彼此诚信交往、合作的重要载体。诚信,用文书保证,是历史的进步,由此完善的各种契约,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纽带。
据《中国通史》明代卷记载,流传下来的徽州文书多达10万件,是全国各地门类最齐全的文书档案。黄山市的资料记载则是多达数十万件。这些文书档案,就是契约,就是履行诚信的载体。我在向外国重要朋友介绍他们与安徽合作时,都强调徽商的这个优良传统,重合同,守信用。现在,连锁经营,跨国运作,实行严格统一的质量和服务标准、规范,就是现代诚信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制度保证。
元素之三,不畏艰难的徽骆驼精神。
在动物中,骆驼最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恶劣环境都不躺倒,都能不停地前行。用这样的譬喻,来形容徽州人的事业精神是恰当的。徽骆驼精神,集中表现在不畏艰难的开拓创业上。他们“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背井离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走遍天南海北,寻求发展机会,开拓市场,一点一滴地开创事业,积累财富。
在现代社会,对比城市的种种奢侈浪费,徽骆驼的吃苦耐劳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珍贵。现在许多城市的理念和发展建设,动辄大手笔,争奇斗艳、攀比豪华,脱离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脱离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脱离了当代老百姓的切身愿望。考察徽州文化,考察集中表达徽商财富的建筑,你很少发现有大理石、汉白玉石、楠木等珍贵材料的,体现徽派建筑精华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木雕、砖雕、石雕,往往都是就地取材,乡土本色。它们朴实无华,美观实用,一直闪烁着徽文化的光辉。世界著名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早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和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都能看到徽派建筑艺术的影子,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气魄和风格,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热烈赞誉。
女士们、先生们:广泛体现徽文化的“无徽不成镇”是一座宝藏,她的精华,她的多种优秀元素,我只能作一点举一反三的表述,只能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我衷心希望,本次论坛能够由此发端,形成更多更好的理念和共识,为中国的城市化发挥更加有影响的积极作用。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