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

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

时间:2024-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3]1977年12月初,“上海新建钢铁厂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许言同志任指挥,市委、市政府决定,宝钢的建设工作由我分工联系。方如玉同志是抗日战争前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会前,马成德同志征得我同意,决定由方如玉、陆兆琦、吴增亮、胡志鸿等同志组成设备维护小组,方如玉同志任组长,提出实施方案。我一直认为,方如玉等同志确是好样的。

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

忠诚·敬业·奉献——纪念方如玉同志[3]

1977年12月初,“上海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正式命名前的名字)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许言同志任指挥,市委、市政府决定,宝钢建设工作由我分工联系。1978年8月,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宝钢领导体制改为以冶金工业部为主,叶志强副部长任党委书记、指挥,我任副书记、副指挥,直到1983年3月我调离上海,到北京出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前后历时六年。我在宝钢的经历,正好与方如玉同志在宝钢的工作时间(1978年2月至1983年9月)处于同一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宝钢同事。

这六年多的岁月,正是宝钢从大红大紫地抢建,到备受责难并下马调整,直至恢复正常建设,波动极大。我不由得想起了1 4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写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句名诗。宝钢的大起大落,确是一段检验“诚臣”的岁月。

方如玉同志是抗日战争前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长期战争和建设环境中磨炼的忠诚、敬业、奉献等优秀品格,在宝钢这一段工程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在宝钢抢建时期,方如玉同志要适应完全不同于过去在哈尔滨、武汉、马鞍山、酒泉和本溪等地的建设环境,指挥来自多个冶金建设、港口、电力部门以及上海市的各种建筑队伍,需要高度专业的组织、指挥艺术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指挥调度有方,数十个单项工程齐头并进,配合默契,从未影响工程总体进度,从未发生重大纠葛。在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施工现场,率先实行不搞“三通”临时设施,修建厂区主干线道路、实施上下水正式工程。以部分砼离心管桩代替钢管桩,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组合式、标准化钢模板和钢管脚手架。这些创新成果,争取了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效率,树立了全新的文明施工样板,在全国推广后,受到广泛好评。对于桩基位移等重大工程难题,也都有效地配合有关方面一一化解。总指挥部在工程建设上对他们从未有过担心,他们也确实能战斗,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投资控制等,都让人放心,在社会上树起了“宝钢”高速度建设的良好形象。

最为难能可贵的,当属调整下马中的深谋远虑与卓越见识。中央决定宝钢“退够、下好”,指挥部令行禁止,具体落实、部署。问题集中在面对现场七万人的队伍,近三十万吨设备、材料,怎样退?怎样下?下了以后怎么办?将来还有没有恢复建设的希望?现在能为今后做些什么事?总指挥部党委闭门开会,讨论“退够、下好”,“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退货”的实施方案及具体部署。会前,马成德同志征得我同意,决定由方如玉、陆兆琦、吴增亮、胡志鸿等同志组成设备维护小组,方如玉同志任组长,提出实施方案。在指挥部党委会议上,方如玉作了汇报,提出“就位保管”、“动维护”,并作了瞻前顾后的分析说明。下马停建,设备材料保管要建仓库,要投资,要征地,要用大量材料,不如将投资、材料用来续建厂房,用厂房代替仓库,存放设备材料,还可以按照施工图纸把基础做好,设备安放就位,避免在地上存放久了设备变形。对于精密设备,如电子计算机、精密仪表等,还可以接线通电,进行动态维护,确保精密机件不损坏。参加会议的同志边赞同、边议论、边补充,形成共识,使“退够、下好”的原则得到更积极的落实,既能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又考虑到未来的前景;既可以减少损失,又可以为以后的恢复建设创造条件,赢得时间。这是一个极富创意、饱含智慧的方案,很快获得国家建委和冶金工业部批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就位保管和动维护”的方案,使得全部设备、材料无一损坏、丢失,为几个月后宝钢恢复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一直认为,方如玉等同志确是好样的。在那样的环境和压力下,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应对,更没有躺倒,而是完全置个人利害于不顾,想国家所想,处处以事业为重,在困境中找出路,在难题中寻求最佳选择,表现了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像方如玉这样的知识分子干部,经过战争和建设的锤炼,造就一身过硬本领,识大体、顾大局,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拿得起、放得下,把任务交给他们,可以完全放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有了这样的骨干,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他们的忠诚、敬业和奉献精神值得后人学习继承。

方如玉同志是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参谋长,他带领的队伍一直在为国家建设打硬仗。他对这支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凝聚了革命队伍的深厚情谊。1982年底,鉴于建设形势的变化,国家决定部分工程兵改编安置。这是件大事,也是个大难题,安置不好,会留下后遗症。在接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知后,方如玉就来找我,请示怎么办?在宝钢参加建设的冶金二支队、三支队怎样落实?当时在上海落户极其困难,如调出上海,安排去外地转业,对这两支队伍伤害太大,我们良心上会过意不去,也不利于宝钢建设。我们商量的意见倾向于留在

陈锦华(右一)陪姚依林(右三)参观宝钢,左三为方如玉(www.xing528.com)

宝钢,但要做艰巨的工作。我为此首先找了市建工局局长王国良。按市政府办理公务的行政程序,首先要征求建工局的意见,王国良是需要第一个表态的重要人物。我讲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知精神,说了我同方如玉商量的意见。王国良当即表示,赞成把这两支队伍留在上海,并说队伍素质高,作风好,上海也需要。有了王国良这一票,我再找市建委,也获得同意。然后,我就拿了文件直接找市委书记陈国栋,并讲了市建委、市建工局的态度。陈国栋表态积极,并要我把这个问题提到市委书记会议上讨论决定。有了陈国栋这个积极态度,上市委会议我就完全有信心了。会上我作了汇报,书记会议一致赞成,决定把基建工程兵冶金二支队、三支队留在上海,基地机关人员和家属都落户上海。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我一直认为,像冶金工程兵这样的队伍,是国家建设的野战部队、主力军,哪里任务艰巨就调到哪里,不计条件、不讲“价钱”,转战南北,四海为家,许多骨干都是几十年在艰苦环境下流动,国家有条件照顾他们,应当关心、照顾,作出妥善安排。方如玉同志对这支队伍的关心、爱护,体现了革命大家庭的同志情谊,是人间大爱。

在宝钢与方如玉同志共事的六年,我们之间,不管是会上讨论,还是私下交换意见,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争执、矛盾,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他的这种态度,绝不仅仅是部队养成的组织纪律性,而是长期在革命队伍中形成的一种领导素养,一种忠诚、敬业、奉献的团队精神。宝钢指挥部班子成员,是我一生经历中难忘的集体。这个团队让我引以为豪,终身难忘。方如玉同志是这个团队的优秀成员之一,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注释】

[1]*本文根据作者2009年9月16日—18日接受宝钢采访的谈话整理而成,原载《百年潮》2012(3、4)。

[2]*本文系作者2008年12月23日在宝钢建设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本文是作者应方如玉同志的家属请求,为《方如玉纪念文集》写的专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