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党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党校培训能力和培训规模的大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规模和理论水平,是党校建设的中心工作。
1949年8月至1957年底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征是,授课主要由地委各部的领导同志来担任,其次是由校长和部分有讲授能力的班主任担任,专职教员出现晚,人数少,影响不大。
1949年8月党校成立,主要工作人员只有科长2人,秘书1人,班主任5人。由于党校工作尚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既没有长远的培训目标,也没有成熟的发展意见,加上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没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从1949年到1954年的6年里,党校教学任务主要由地委各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来完成。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是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各种业务知识为重点的,当时开设的主要班次有“营业员训练班”、“水土保持训练班”等。
这一时期在党校讲课的领导同志主要有:高峰(第一任地委书记)、唐洪澄(第二任地委书记)、张天珩(组织部长)、聂景德(宣传部长)、安振(地区专员)、李维时(第二任宣传部长)、张殿乙(地委合作部)、窦述(地委书记)、潘光亚、王琪等人。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育了一批人才,为当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4年前后,党校的教学内容开始缓慢调整,原来的以政策、业务为重点的教学培训开始向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转变,从这时起,绝大部分教学任务逐渐由党校教员来承担。既有兼职教员“上大课”,也有专职辅导员“上小课”,做一些收集学员疑难问题等性质的辅助教学工作,教员达到14人(上大课4人,上补充小课8人,调上级党校学习2人)。(www.xing528.com)
随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教研室的成立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55年4月19日党校向地委组织部提出成立教研室的请求。1956年7月,教员辅导员制度建立起来。10月,教研室正式成立,党校开始有了自己的专职教员,当时有专职教员6人,辅导员6人。6名专职教员中,讲政治经济学的1人,中共党史3人,哲学2人。
1957年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共天水地委干校关于整顿和提高理论教员的计划》中说明:现有人员29人,其中教学人员9人,行政人员20人。但教学人员中,仅有教员4人,他们是甄峰、孟世奎、李廷栋、杨永宁。其中大学毕业1人,高中毕业2人,高中肄业1人。
针对教员缺少的情况,学校建议上级在专区和各县干部中选调;建议每年抽出3名教员到中级党校去学习;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自修;轮流深入工厂、农村进行调查和实际锻炼。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党校还对教师自修和教学工作作出具体规定:(1)教师必须在计划指定的时间内学完规定的自修内容;(2)讲稿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经教研室主任和校长审阅同意之后,方可使用;(3)教师必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交流。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成为党校在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较为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
总体看来,1955年至1956年是党校早期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年政治稳定,经济条件较好,教学生活紧张而富有活力,但到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这个黄金时期也因之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