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服装盔帽
男 蟒:也叫“袍”。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帝王将相角色所着官服。服上所绣龙纹,实为蟒纹(龙为五爪,蟒为四爪),故名“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宽袖(带水袖)、长袍、左右有摆衩。衣、袖均绣龙纹装饰,前后下摆及袖口则绣有水纹。其中龙纹购图有团龙、行龙和大龙等;水纹(行话称“蟒水”、“海水江崖”)则有直立水、弯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和全卧水等。绣活有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和圈金绒绣等区别。袍色可分上五色:红、黄、绿、白、黑,下五色:粉、湖、蓝、紫、香。黄专为剧中皇帝穿用,其余各色则按角色性格及脸谱、化妆面容而定,如张飞着黑、关羽着绿、周瑜着白、吕布着粉、刘备着红等等。
女 蟒:为剧中之后妃、贵妇、女将所着用。其款式与男大体相同,唯长仅及膝,龙纹改作凤纹,补空纹饰改为牡丹。穿时须着百褶裙、搭云肩。色分黄、红两种,黄归皇后、贵妃专用,红归王妃,公主着用。
男 帔:为剧中之皇家、官宦、乡绅及其家眷所着服。款式为:对襟、大领、宽袖(带水袖),左右胯下开衩,袍长及足,全身绣有十团纹样(前片三、后片三、两袖各二)。其中团龙黄帔为剧中皇帝穿用,团花、团寿字红帔为官员穿用或作婚事喜庆礼服,古铜色为老年之人穿用。剧中常为夫妻二人同样穿着,故又称“对帔”。
女 帔:为剧中之皇妃贵妇所着便服。其款式与男帔大体相同,唯衣长仅及膝。穿用时须系百褶裙。其中黄团凤帔为皇后、贵妃穿用,团花帔为新婚佳人穿用,枝子花帔为妙龄少女穿用。
大 靠:也叫“靠”、“硬靠”。为剧中武将角色之戎装(即镫甲)。由前片、后片、两袖、两支靠腿(又名“靠牌”)组成。圆领,紧袖口。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表示铁甲。边沿作两层装饰,内绣万字不断头,外绣江崖,靠肚则绣动物图形。图形为独龙或双龙纹样者,为武生或武老生穿用,绣虎头者为武花脸穿用。靠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甲纹以平金绣出,靠的附件有白虎座子与靠旗,白虎座子上加楔成四巢,可插四面靠旗。旗色与靠色须一致。穿用时加戴三尖领。
女 靠:为剧中武旦角色所着之戎装(即铠甲)。形制与大靠大体相同,唯靠肚略小,不绣龙纹虎纹,而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端增设两排长飘带,带头为宝剑形,缀排穗,肩胛下衬荷叶袖,沿边缀以网穗,使其富于装饰。扎女靠须内穿小衣服和百花裙,戴云肩。若系占山番帮女将,则加戴毛兜兜。
道 袍:京剧称“褶子”,即男长衫。形制为:斜领、大襟、宽袖(带水袖),袍长至脚背。道袍用途较广,单穿可作外衣,又可按角色定规与他衣配伍,如蟒、帔之下须衬道袍,箭衣之上可罩道袍,武生、武丑、武花脸则可敞穿道袍,其袍里子上亦绣纹样。道袍分上五色、下五色,并各分花素。其花纹有花卉、冰纹、枝子花、八宝、云纹、飞蝶、飞燕等。花纹布局有角花、边花、领花、散点等。下五色为义士、侠士穿用,上五色为强徒、恶棍穿用。素道袍色分黑、蓝、红、秋香色等。黑色为贫生穿用,蓝色为落难书生穿用,秋香色为老生穿用,红色则作蟒、帔之衬袍。
褶 子:为剧中女旦角所着之长衫。形制为:对襟、宽袖(带水袖)、小立领,长仅及膝,可系腰,亦可不系腰,系腰则用丝绦或风带。色分花素,花褶子为百姓女子穿用,黑褶子为贫妇民女穿用,故行当称青衣,白褶子则常作孝服穿用。其中青衣所着黑褶子近年来以灰或蓝灰褶子代之,以避沉重。
老旦褶子:为剧中贫穷年老妇人之常服。其款式与褶子大异:大襟、大领、宽袖(带水袖),穿用时须配系绦子。如秦腔《杀狗劝妻》中曹母所穿即是。
官 衣:为剧中文臣所着之官服。形制与蟒袍同:圆领、大襟、宽袍、阔袖(带水袖),侧有左右摆。不同者是素色而不绣纹样,唯在前胸后背各缀一方绒绣图案“补子”。以服色分官品:紫色如宰相重臣,红色如八府巡按,蓝色如七品县令,黑色最低,且无“补子”,系门官穿用。其中红官衣亦作结婚礼服。穿官衣须配搭玉带。
丑官衣:为剧中丑官专用官服。红色形制与官衣大体相同,但长仅及膝。有时亦可以女官衣代之。如秦腔《三滴血》中晋信书所穿即是。
青官衣:也叫“青素”、“素服”,亦即黑色官衣。形制与官衣同,但无“补子”。剧中为门官、驿丞、降将所用,有时亦代作孝服。如秦腔《放饭》中朱春登所穿即是。
学士官衣:形制与官衣同,但下摆、领边加绣纹样。穿着时不挂玉带,改系腰带,带上垂以两条飘带。
大太监衣:为剧中大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圆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衣上平金绣八团龙或绒绣八团花,衣沿饰以波线式宽边。腰镶绣带,下缀网穗。配系丝绦。服色为红、绿、蓝、紫。
小太监衣:为剧中小太监专用服饰,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上缀八团黑料,各绣龙纹。前后各三、两臂各一。腰镶黑底宽条花纹带,下缀网穗。
八卦衣:款式为:大领、大襟、阔袖(带水袖),稍有腰身,无后摆,衣、袖沿为宽边波线状草龙纹饰。前身下垂两根飘带,带头为令箭形,上绣草龙纹样。前胸后背各绣一太极图。两肩、两肘、前片、后片分绣八处八卦爻象,左肘为坎,右肘为离,是为水火,左肩为乾,右肩为坤,是为天地,前片左下为巽,右下为震,是为风雷,后片左下为艮,右下为兑,是为山泽。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聚于一身,暗示着装之人通晓天地,熟谙韬略。故剧中多用于军师或道士之类角色。如秦腔《葫芦峪》中诸葛亮即着此装。
大 铠: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
滚身子: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分花、素两种。花滚身全身散绣燕子或蝴蝶,剧中丑行侠客穿用;素滚身仅在前胸及左右两侧缝缀三排白色“英雄结”(即排纽)。服色以素黑居多。剧中为江湖义士、家丁打手穿用。
团龙马褂: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上绣团龙纹样四团,分布于前胸后背和左右两臂。袖边、衣摆为海水。配衬箭衣,戴三尖领。剧中多系帝王、侯爷角色行路时穿用。
媒旦袄:款式为:大襟、立领、宽袖,衣长过膝,袖镶大沿多道,绒绣花纹,裤管极肥,且系裤脚。剧中为媒旦一类角色之着装。
马 甲:也叫“坎肩”、“甲甲”。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故实为背心。有长、短、托、素多种。穿用时常套在衣衫外面。
道姑甲:属马甲类。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衣长至膝下。上以绸料缝为水田纹样,用天蓝、深蓝、白绸组合而成。穿着时内衬小立领,大襟、阔袖(带水袖)袄,下系马面百褶裙,腰系丝绦。剧中为年轻道姑、尼姑之专用着装。
老旦甲:属马甲类。款式为:大领、对襟、无袖,素底无花纹,仅在大领边缘有宽条纹饰。剧中为老旦角色穿用。
龙套衣:款式为:圆领、对襟、阔袖(带短水袖),衣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图案(前后各五、两袖各三),袖口衣沿均绣萱草纹饰。分红、蓝、白、绿四色,每色以四件为一堂,按主角衣色统一穿用,主角若着红装,龙套亦着红。剧中文官升堂,必用龙套。
女罪衣罪裙:款式为:立领、对襟、窄袖、小袄、长裤。袖、裤、衣边均有沿边装饰。红绸缎制作,配系绸带打腰包。剧中为女犯角色专用着装。
男罪衣罪裙:款式为:立领、大襟、窄袖、长裤。无纹饰。原用红布制作,现多改用红绸缎料。配系大带打腰包。剧中为男犯角色专用着装。
龙斗篷:也叫“帔风”。款式为小立领,无袖,领口抽折,披在肩上,上小下大,长及足。绒绣行龙戏珠,下摆绣海水,并以流云补空。红缎制成。剧中为帝王角色行路或深夜时披用,以示御寒遮风之意。
短斗篷:款式与龙头篷同,唯尺寸仅及膝。分各色花素。剧中义士、侠客或处于困境的官员披用。如秦腔《苏武牧羊》中苏武即披此装。
百褶裙:裙长及地,白绸制成,周围均为细折,前后正中各有一条宽约12~16厘米的面料,称为“马面”,边沿绣有花草纹样,细褶裙下缘亦绣花草纹样。剧中为旦角着帔或褶子时的衬裙。
大折裙:打大折,长及地。分各色花素。花裙绒绣花卉、翎毛、蝴蝶,常与同色袄配穿,剧中用于正旦、花旦等角色,素裙不绣花,可以有缘饰。多用作老旦角之衬裙。
二 裙:筒状,裙长仅过膝。多为纱料制成。下摆绣花,罩在百褶裙上。上身着古装,搭大云肩,系腰带,垂丝绦。秦腔目前仅用于《拷红》中红娘、《打焦赞》中杨排风二角。(www.xing528.com)
水 裙:系双层,大折,上层及胯,下层及膝,白春绸制成。多与上身穿衣(大领,大襟,大袖【带水袖】)、下身着裤、白布袜、双梁鞋配穿。剧中为贫民、酒保专用。如秦腔《杨三小》中杨三小即着此装。
腰 包:为白春绸制作的细褶裙,无纹饰。分长、短两种。长腰包男用时围系腰间,下垂及地,以示人物染病在身,女用时系于上胸,裙摆两角置线环,分别套在左右小指之上,以示染病或在行路途中。短腰包男女皆系腰间,裙摆两角掖于后腰之上,使双腿露出,表示行路。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头 帽:也叫“盔头”。秦腔冠帽的总称。可分冠、盔、帽、巾四种,按制作方法,还可分为软、硬两类。软头帽以布褙为胎,裱以彩缎,缎面绒绣花纹,以珠花绒球装饰。硬头帽则以马粪纸为胎,辅以铁丝框架,骨胶黏合,烙铁定型,外裱彩缎,挤沥粉编排花纹,干后描金,以珠花、绒球、大穗、流苏装饰。均按角色身份,备有面牌、额子、翎子、套翅、慈菇叶、毛兜兜等附件。
王 帽:也叫“皇帽”。秦腔头帽的一种。形圆,前部略下倾,顶有黄绒球一对,后有朝天翅一双。帽上满饰皮珠。前端正中有一篆寿字面牌。黑色为底,沥粉描金龙纹,左右耳子挂黄穗。剧中为皇帝专用。
金踏镫:前圆后方,镂满花纹,缀以绒球皮珠,前有篆寿字面牌。色分金、银两种,称为“金踏镫”,“银踏镫”,剧中为诸侯大将专用。
紫金冠:也叫“太子盔”。前后两扇,前扇为额子,饰以绒球皮球,正中为篆寿字牌;后扇圆顶之上为多子盔,绒球皮球装饰。左右为游龙形耳子(也叫“垂耳”、“垂鬓”),下挂大穗,后缀小穗一排。可插翎子。色分两体,金色为大太子盔,银色为二太子盔。剧中为王子、少年将领戴用。
帅 盔:形似覆钟,盔顶立有三叉戟,下缀红缨,盔后有后兜(即披风),用时盔前加罩大额子。有金、银两色,依服色搭配。剧中为主帅角色戴用。
鸡 盔:形制与帅盔相近,仅前额较高,盔顶以金色凤凰塑型取代三叉戟,周围饰以绒球和皮珠,盔后缀网穗。剧中为女帅专戴。
蝴蝶盔:形制与鸡盔相近。仅盔顶以蝴蝶取代凤凰。粉红绒球和皮球为饰,下贴天蓝缎底。剧中为草莽女将专戴。如秦腔《扈家庄》中扈三娘即戴此。
凤 冠:凤冠有点翠立凤,两侧各为一凤,立凤口衔珠串。冠粘翠羽,满缀皮珠。左右凤形耳子挂排子穗,后有抱纂,挂网穗。剧中用于皇后、妃子或公主,亦做婚礼礼冠。另有“半凤冠”、(也叫“花旦凤冠”),较大凤冠略简,并加后兜,丝穗多为粉色,为公主所用。还有“老旦凤冠”,则更简更小,无大穗和两侧凤形,凤衔珠串亦稍小,但底色为金色。
纱 帽:圆形,前低后高,后沿正中有榫,可插帽翅。帽翅有方、尖、圆三形,正直官员用方翅,贪官用尖翅,净行用圆翅。另有驸马套翅纱帽,套以驸马套翅即是。纱帽皆为黑色,唯钟馗专用红色纱帽,插尖翅,饰以金彩花,前插大绒球。
夫子盔:状如扎巾,前为圆帽,后竖立板。前置篆寿字面牌,绒球、皮球点缀。左右为如意耳子,各挂黄大穗、白飘带一支,盔后带后兜(披风)。有白、绿两色,白色用于岳飞、赵云等角,绿色为关羽专戴。
软扎巾:为甘肃秦腔所特有。演前临时做成。先用铁丝窝一上宽下窄的方形框架(尺寸为宽约14厘米,窄约10厘米,高约33厘米)。另备一块长约66厘米,宽约55厘米土布。沿窄边缝一较长的布带,使两端出头,长短相等。布有红、黄、绿、白、黑五色,布沿可绣花纹图饰。扎戴方法为:先将铁丝框架立贴于脑后,将布窄边从前额包至脑后系住,再从头顶蒙过铁丝框架顶端覆盖脑后,布端掖于土布带下。然后将小带从头顶两侧交叉而下,压住铁丝框与头顶间的土布,使之成槽,最后系上水纱,使其牢固,按剧中角色还可加戴额子、翎子、面版、慈菇叶。可选色戴用;如秦腔《荆轲刺秦》中荆轲、《破宁国》中常遇春戴黑软扎巾,《访白袍》薛仁贵、《破宁国》中郭英戴白软扎巾,《玉虎坠》中马武戴红软扎巾,上山后加戴额子,插翎子,《葫芦峪》中马岱、《定军山》中黄忠戴黄软扎巾。《九江口》中徐达、《反西凉》徐晃则戴绿软扎巾。
鞑 帽:形制为:圆帽翻边,正面置面牌,左右分塑两条金色游龙(故亦称“双龙鞑帽”),面牌上立一大绒球,两侧饰满小绒球和皮珠,帽后缀以飘带和穗子。剧中用于帝王大臣私访或番邦大将角色。如秦腔《五典坡》中薛平贵即戴此。
罗 帽:布褙缎面,圆形六棱,下小中大上收头,顶端缀一大绒球。可分软硬两种,各有花、素。硬罗帽纸褙为胎,不变形状,其中素罗帽为黑色,剧中多用于下层人物,武松亦戴,花硬罗帽则饰以绒球皮球,为江湖侠客角色所戴。花软罗帽多用彩缎制成,并有绒绣纹饰。
大太监帽:帽为硬胎圆形,正面置面牌,面牌上立一大绒球,帽顶有一小绒球,周围饰以皮珠。帽后有立板,半圆围住帽后部,与太师椅圈手相似。两鬓挂大穗。分金银二色。系大太监专戴。
小太监帽:制与大太监帽相似,但通体黑色无任何纹饰,仅头带前方有一绒球。小太监专戴。
草帽圈:草帽去顶留圈,代表草帽。帽褙软胎缎面,有边线。略施绒绣纹饰,用时扣在甩发,毡帽或发鬓之上。用于劳动人民角色。《芦花荡》中张飞,《杀狗》中曹庄即用此。
员外巾:帽如桶状,下圆上方,方尖朝前。布胎缎面,绒绣团寿字多个。帽下沿亦绣花纹。帽后附翼片两张,飘带两条。飘带头作云头状,飘带上绣长寿字。用于乡绅、富豪等角色。
相 巾:帽如方盒,方面朝前。正面全绣直条图案,下端置长方白玉一块。左右两面绒绣古双凤图案。后方有朝天翅一对。用于宰相家居便装之时。
中军盔:形如礼帽,纸褙硬胎,涂以金漆,沥粉作寿字纹。帽檐甚阔,有纹饰,帽顶立一令箭头,草龙纹饰顶。剧中为中军角色专戴。
毛兜兜:兔毛制作,长约130~160厘米,挂于冠后,剧中为番王、番将或占山为王角色专用。如秦腔《穆柯寨》中穆桂英即用此。
面 牌:圆形,中间稍凸,嵌一镜片或绣团寿字,上立大绒球一个。剧中多用于败将戴甩发之时。
翎 子:也叫“野鸡毛”,长约170厘米,插于盔头两侧,以壮仪容。剧中多用于青年男女将帅,番王番将及妖精亦用之。可作各种繁难优美的舞蹈表演,由此生出技巧性很高的“翎子功”。剧中刽子手角色则插单翎,长仅100厘米许。
扎 判:剧中多用于判官,故名。方法为:先备两根长约66厘米、粗约16厘米的草棒,分别扎在肩上和臀部,再用棉包垫于胸、腹,外套袍服,使其形体怪异,挺胸撅臀,耸肩缩项。除判官外,扎判也常用于周仓、哼哈二将等角色。
扎 肩:剧中多用于垫高双肩以增强其角色威风和怪异之感。如秦腔《五台会兄》中杨五郞,穿箭衣打好花样丝绦后,外穿纱褂或黑道袍,并将纱褂袖子窝于肩上,扎出两朵黑绣球;《黄花山》中闻仲,则在黑靠上扎肩,并在靠背架上扎红、黄、蓝、绿、粉五色大彩球,靠旗挂幡,以突出人物之奇伟和神秘感。
英武翅:为剧中旦行侠义英勇角色所用。演前自行制作。方法为:先备两根65厘米长的胶皮电线和一块170厘米长、37厘米宽的彩绸,分从两端将皮线向中间卷裹,卷至相距33厘米左右即止,然后将裹好的皮线连同彩绸向外抽出33厘米待演员勒好水纱,便可上翅。先将绸子中段贴于前额正中,围绕脑后交叉再绕回前额,此时,将皮线交叉一拧,并窝作小水波浪形状,使其伸出额前即可。翅的定位有左、中、右,按角色而定。秦腔《二堂献杯》中胡凤莲、《打店》中孙二娘均戴湖色英武翅,顿增英武侠义气概。
战 翅:先用铁丝窝作环形戴在头上,额顶正中两侧1.5厘米处各竖33厘米长的铁丝,用红绸缠裹,上扎小红绒球。剧中多用于武功高超和有法术的净行角色。如秦腔《五岳图》中张奎、《大雪山》中黄宗道、《串龙珠》中浣颜龙等均用此。
麻子红厚底靴:为甘肃须生郗德育(艺名“麻子红”)设计并专用。底高13厘米,靴掌如葫芦,前后宽7厘米,腰仅3厘米,靴底扎花。在他所创弓圆包腿,靴底朝前的范式中,亮出靴底,独树一帜。
跷:秦腔“踩跷”表演用具。模仿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用木制作,外饰白袜和彩缎绣花小鞋,表演时缚在脚上,外罩彩缎灯笼裤使其演员脚跟笼在其内,仅露出一双小脚即跷。如秦腔《挂画》中就有此表演。踩跷在清初秦腔舞台上就已出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谣》就有“秦腔恒以此示娟”之说,后经魏长生改进,遂广用之,其后男旦多擅此技,后渐弃而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