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 扮:也叫“素面化妆”。秦腔化妆的一种。因其用手蘸色往脸上拍抹,故又称“拍彩”。常为生、旦行角色化妆所采用。
粉 妆:也叫“淡妆”。秦腔化妆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系粉剂,故名“粉妆”,又因当时尚无电灯照明,舞台灯光十分暗弱,生、旦化妆颇为清淡,故又称为“淡妆”。粉妆所用材料主要有白粉(即铅粉、俗名铅白,为硷式碳酸铅,内含毒素)、胭脂、辛红和黑墨子。
油 妆:也叫“浓妆”。秦腔化妆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以后,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改用戏剧油彩,故称“油妆”,又因电灯照明逐渐普及,舞台灯光日益加强,生、旦化妆趋浓趋艳,故又称为“浓妆”。
生旦角粉妆:秦腔生、旦角化妆方法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秦腔须生、老年化妆均不擦粉,仅用辛红色画印堂纹,再简单画出眉毛即可,小生、娃娃生则擦粉抹少许胭脂,旦角化妆较为仔细,擦粉、抹胭脂,并用烟墨填眉画眼,同时用手指蘸黑墨子淡揉眼窝以衬托眼神。画嘴唇即在下唇正中点一个小红圆点,以示樱桃小口,老旦则不擦粉,或素脸,或抹一点土黄,或加几道白皱纹即成。
刮头畔:因净行演员勾画脸谱,额面起势须高,化妆前须刮净头顶前端头发,称为“刮头畔”。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的净角演员留长发,刮头畔不便,化妆前乃用一布条勒在额畔,遮盖头部前端长发,代之以“刮头畔”。但不留长发者,仍须妆前刮净头畔。
古装头:由大头发展而来。系梅兰芳先生所创,当年西安易俗社赴京演出学得,渐成秦腔发式。其装扮程序与大头大同小异:①提眉;②贴鬓;③戴帽辫子(京剧称“大发”、“头套”。此与秦腔大头戴“线尾子”同);④勒水纱;⑤扎辫根;⑥上冠冠(京剧称“籫髻”)。冠分正偏,正髻有两辫、三辫之分,以及高、圆、扁等形,偏髻则有飞天髻、美人髻、四喜髻、二龙戏珠、单凤朝阳、麻花髻等式头搭。
上头搭:也叫“上头面”。属发部化妆最后一道工序。顺序为:①上髻梁子,将上中下三枚纂梁子依次上于梢垫的上中下端;②插弧独针,自上而下将其直插梢垫;③插戴巴巴;在小窝鬓式的每一弯心处均插戴一支,使其盖严弯心;④戴蝴蝶(或顶花),位于头顶稍前;⑤别左右耳挖子,位于左右耳郭上方,其后端与纂梁子贴近;⑥戴左右小蝙蝠,位于左右太阳穴上方,使其刚好填充蝴蝶与左右耳挖子之空隙;⑦插左右偏凤,在左右鬓角插入;⑧插鬓簪,于左右偏凤前各插一支;⑨戴花,在头搭空隙之中插入绢花或绒花,并呈美观图形。
帘子:秦腔旦角早期发面饰物。甘肃流行尤甚。将若干玻璃细管长短有序地串缀成人字形状,即为“帘子”。早期的甘肃秦腔旦角,不梳大头,仅用水纱将头遮罩或用手帕将头包之(俗称“羊尾巴”),然后贴两页鬓的人字形鬓(后改贴一字鬓),戴上一只发髻,再将“帘子”罩在额上人字鬓前,正中插一巴巴和若干纸花,即算完成发面装扮。
羊尾巴:秦腔旦角早期勒头方式。甘肃流行尤甚。不梳大头,仅以水纱或手帕包头,即称“羊尾巴”。其上髻,罩“帘子”、贴鬓、插花,而此时陕西旦角则只扎黑帕子插面牌(陕西称“面花子”),其形颇与后来小生装扮相近。
梢垫子:京剧称“发垫”。用人发制成的髻,状如猪腰,长约15厘米许,为剧中旦角大头发式造型的基本用品。(www.xing528.com)
梢 子:京剧称“甩发”。即角色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人发制成。分生角梢子(男梢子)和旦角梢子(女梢子)两种。生角梢子又分文生梢子和武生梢子。其根部有一6厘米长的把,固定在皮制圆盘底座之上,用时将底座插入网子中间的圆孔内扎束牢固。其中武生梢子尖端系齐头,长约66厘米。文生梢子尖端系尖头,长有60厘米。剧中要表现角色某种痛苦挣扎情绪时,演员将梢子作各种花样甩动,这种舞动梢子的技术叫“梢子功”(京剧称“甩发功”)。女梢子(京剧称“大发”)则是一大股人发,根部扎成6厘米长的发把,但无皮制底座,长约37厘米,用时将发把扎在网子上便可,剧中也可作“甩梢子”表演。
勒头带:也叫“提眉带”。由长约200厘米的棉质黑带,居中缝上16厘米长、10厘米宽的一块白布做成。待额面化妆完毕,即可用它勒头、提眉。其程序为:①勒头。将勒头带中端置于额头正中发际之处,使白布覆于头顶盖严头发,将带子两端分从左右绕至脑后,交叉绕回额前。②提眉(京剧称“吊眉”)。左右两手各执带子一端向前拉直,沿耳际使带紧紧贴住太阳穴表皮,然后徐徐上提,使眼梢向上移位,但须注意左右眼梢高低等同,再将带子在额上左右交叉绕后打一活结,待贴鬓完毕,解结前绕压牢鬓页后于脑后扎牢即成。
改良鬓页:用人造革为材料,压印出人发纹理,代替传统人发鬓页。将“小窝鬓”串在松紧带上,使用时往额上一勒,摆拨妥当即可。既简便自然,又效果颇佳。
头 搭:京剧称“头面”。20世纪30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头搭十分简陋,仅有帘子、纸花。其后渐次发展,并与京剧“头面”饰物名目相类似。包括巴巴、蝴蝶、顶花、耳挖子、小蝴蝶,偏凤、蝙蝠、纂梁子、孤独针、八角耳坠等一整套用品。另按其制作材料和用途,分为银泡头搭、水钻头搭、点翠头搭、亮片头搭,皮珠头搭五种名目。
黑头搭:京剧称“青头面”。包括线尾(yi)子、网子、梢垫子、梢子、帽辫子(京剧称“大发”)、水纱等。因其皆为黑色,故名。
水 纱:系宽约33厘米的黑色丝纱,其长度因角色装束不同而不等。凡扎“贞节结”者,水纱须梢长,多为330厘米左右,如秦腔青衣行中《赶坡》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即用此。不扎“贞节结”者,多为130厘米左右便可。系时先将水纱蘸湿拉开,竖折成宽约8厘米的条状,贴在额心,然后沿耳际分向左右绕至脑后结牢,使头上的勒头布、鬓页、线尾子、网子全部缚牢,待纱内水分蒸发收缩,扎缚得更加紧固。
抹口红:方法为用指尖蘸取红油彩顺唇描抹,并以口唇开闭动作配合使色布匀。秦腔口红形态变化较大,早期时兴“樱桃小口”,仅在唇中点一圆点,后则追求“巧嘴薄唇”,故以色抹成薄唇两片,时下又兴“好莱坞嘴唇”,以丰满为美,故又画得方厚润泽。
时装戏化妆:为时装戏人物所采用。特点为:参照当时话剧绘形化妆手法,偶有塑型化妆,即用口香糖黏高鼻梁、大腮帮等。青年男女多为俊扮,擦粉抹脂填眉描眼点唇,年老之人仅在本色脸上淡画眉毛,胡须则用松香酒精胶粘贴预制胡套,或用毛发贴于脸上长须部位,再用发剪按需剪好。其化妆较为夸张。
卸 妆:戏毕卸下服饰化妆即称“卸妆”。程序为:①手持道具归入把子箱;②头帽、口条、面牌、毛兜兜归入头帽箱;③蟒靠袄裙归入大衣箱;④靴鞋彩裤分归靴鞋、三衣箱;⑤旦角卸去头搭饰物归化妆箱,生净卸下水纱、网子、勒头带等;⑥用油脂擦洗面部油彩。
大 头:又称“包大头”。夫人、小姐角色所用之发式。其勒头顺序及方法为。①提眉(京剧称“吊眉”)。用提眉带提好眉,至头后端打一活结。②贴鬓。先正中后左右,贴毕即解提眉带活结,用其绕头压住鬓片系好。③戴线尾(yi)子。头上系好。④扣网子。⑤系水纱。压住已上头之各饰物。⑥别扁簪子。将其在脑后网子开缝处由右向左平横插入并露出簪尖,使其置于梢垫中腰部位。⑦上梢子。将梢把插入网子口中,用线绳将其收紧,使之牢固。⑧上梢垫子。其位置在脑后略下,中腰即扁簪位处,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两端簪尖,使梢垫牢固。⑨将梢子往后一顺,覆盖于梢垫之上,再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左右簪尖,将梢子缠缚梢垫之上后,将梢尾分劈左右两股,在梢垫底端交叉兜住梢垫,梢尖掖入垫下。⑩上头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