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纪梨园:精彩绝技手绢功

成纪梨园:精彩绝技手绢功

时间:2024-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精彩绝技手绢功:手绢有方形和八角形两种。一般为双层,多为旦角运用,花旦和彩旦尤为突出。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火焰驹》中的丫环芸香使用的扇子,显得潇洒、飘逸,增强了表演色彩。剧中人周桂英行路之中,天降大雨,演员用耍伞特技,将观众带入风雨交加境地。这个特技,当然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一种艺术夸张,故具有明确立意和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

成纪梨园:精彩绝技手绢功

第二章 精彩绝技

手绢功:手绢有方形和八角形两种。一般为双层,多为旦角运用,花旦和彩旦尤为突出。其技法有反正平转、顶转、轮转、侧转、斜转、双手左右绕转、弯转、抛空转及叼绢、踢绢、弹绢、扭绢、揉绢等数十种。既美化舞姿,烘托舞台气氛,又借以刻画人物性格,外化人物内心世界。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巧妙地将手绢在手中揉搓,又将手绢一角咬在嘴边,再将手绢佯装吆鸡丢在地上,将傅朋留在地上的玉镯掩盖,然后将手绢与玉镯一并拾起,充分地表现出孙玉姣聪明、机智、羞怯、慌乱、喜悦的复杂心情

吃 糠:系《琵琶记》赵五娘专用。“糠”用细锯末制成,表演时演员跪在台口,在苦音慢板过门中,一面挑拣糠里杂物不时用嘴吹扬,一面将“糠”放入口中,先入量慢吃,慢慢大量快吞,边吃边唱。演唱时,舌头将“糠”压于下颚底,用鼻孔呼吸,再随唱腔中喷口音将糠随字喷出,一句唱完,基本将在过门中吃的糠全部喷出,然后于下句唱腔过门中,继续抓糠入嘴,如此反复,唱八句(一般唱四句),最后将碗中糠吃剩无几并喷吐干净。

阴阳脸:由演员左右面部不同而得名。《抱妆盒》一戏有用。陈琳见冠珠,对着寇珠的半边面肌肉松弛舒展,神色泰然自若;背着寇珠的半边脸则肌肉痉挛掣动,眼神忐忑不安,表现出矛盾心情。

脚踢纱帽:主要用于传统秦腔《周仁回府·悔路》。演法是左脚尖将纱帽挑起,纱帽在空中恰好落在自己头上。邹玲霞用此技巧。

小鬼倒行路:系传统秦腔《庄子三探妻·盗墓》一剧专用特技。演法是:剧中之大鬼由一大个子演员扮演,头戴高帽和鬼面具,脚踩伪装的假脚,显得特别瘦长。小鬼则由一小孩扮演,在演员肚皮上倒画一个鬼头,嘴画于肚脐处,通过呼吸显得很活。两臂侧伪装成双腿,穿上裤子和靴子,双腿伪装成双臂和双手,观众看去就是活灵活现的“小鬼倒行路”了。

扇子功:常用的扇子技巧有挽开扇、转收扇、背剑扇、遮羞扇、避风雨扇、手摇扇、掩面扇、指转扇、五指过大关、盖胸扇、搭肩扇、观鱼扇、扑蝶扇、侧身扇、观花扇、车轮扇、下翻腕扇、垂扇、护扇、扬袖扇、抛袖扇、背袖扇、大托扇、抢扇、卧鱼中平扇、卧鱼直冲扇、卧鱼齐肩扇、侧身扇等。生、旦、净、丑各行当角色均有此功,尤以小生、花旦、闺阁旦、花脸丑角使用较多。其类别细分又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羽毛扇、蒲扇、鹅毛扇、芭蕉扇等。基本动作有挥、合、遮、抖、转、摇、翻、抛、弹等。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火焰驹》中的丫环芸香使用的扇子,显得潇洒、飘逸,增强了表演色彩。

耍 伞:传统秦腔《清风亭》一剧就有此表演。剧中人周桂英行路之中,天降大雨,演员用耍伞特技,将观众带入风雨交加境地。雨的大小,风力的强弱,上山、下坡、走羊肠小道等一系列情节,不用一句台词,全凭一把雨伞表演就交代得清清楚楚。

抱火柱:系传统秦腔《闯宫抱斗·梅伯炮烙》一场专用。演法是:舞台右角置一苇席卷成的“火柱”,上置一个瓷盆,内盛白酒熊熊燃烧,梅伯脱去上衣,下穿红色裤子,赤身由两名武士用绳子强拉抱柱炮烙。第一次抱柱,三把烟火中,梅伯挽起长须由检场喷一口“血丽脂”,以示胡须烧焦;第二次抱柱三把烟火中,则将两把“灰丽脂”,一手撒面部,一手撒胸部,然后左手撒右臂,右手撒左臂;第三次抱柱,三把烟火中,由检场向梅伯面部、胸部喷上“血丽脂”,口中含上“血丽脂”和白粉水,一串爆竹声中,抱住火柱,血丽脂和白粉水顺口角徐徐流下,身躯也从上溜下,蜷缩于火柱底部,以示被烧焦烧死。

噙 须:此特技有四种。

1.双手抓噙须:双手理顺至下端抓住,噙入口中。

2.单手抓噙须:向右摆须,右手顺势挡住须抓住,噙入口中,左边相反。

3.单手反抓噙须:向右摆须,右肘接住,右手顺势反抓须,绕一小圈,噙入口中,左边相反。

4.噙须掖带:噙须动作同上,右手抓须,同时左手搂大带,接着噙须、掖带,在一个【干擂】中完成。秦腔《走雪》中老曹福下决心过桥时用此技。

三杆子:以身段功和靶子功组合而成的一种表演技巧。它的用场虽多(如《五岳图》张奎的对打、《灭方腊宋江的激战等处),却以《潞安州》陆登盘枪救火的表演最具典型。金兀术攻破潞安州城池,火化仓库,守将陆登先将半面身子“亮”给观众,忽闻家将急报校场粮草起火,陆登急忙调转马头,直奔校场,即穿插了“三杆子”表演:先用“刺枪”向中间一扎,以示挑开拦路火堆,再分别“盘枪”向左右两拔,以示扑救熊熊燃烧的马草,此“一刺两拔”,即为“三杆子”。其间紧相配合着漂亮的劈、刺、盘、挑、捅、扎等靶子功招范,和弓、蹲、俯、仰、卧、翻等身段表演。同时,又配合着甘肃秦腔特有的双唢呐“勾腔”牌子曲伴奏,更增添了悲壮激越的战斗气氛。

朝天蹬:是以腿功赢人的演技。演法为:左腿“金鸡独立”,右腿高跷过头,左右两腿与整个身躯竖成一条直线,并以手势,变脸辅佐,以此构成富有雕塑美的“亮相”造型。如若将它用于表现将帅的下马式特显威风,用于表现坐马持枪探察“散马坑”,又给人一种单足踩躞,谨慎投物问路之感。这个特技,当然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一种艺术夸张,故具有明确立意和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

三尻子:《拆书》一戏有用。伍员得知父兄被害,肝胆欲裂,大骂平王:“……伍老爷为了你家江山,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渴饮刀头血,倦了马上眠。伍老爷未必与儿肯死乎!”即在“擂捶”中,左手搂须,右手扎“单膀”式,身向左斜向左看、右手搂须,左手扎“单膀式”身向右斜,向右看,起三捶,左手抓莽袖,右手握拳,身体侧左墩坐,再侧右墩坐,再向前直立墩坐,双手端椅前进一步,面向左侧,左手翻袖,右手握拳蹲于右膝盖,摆须瞪眼,亮相。

三鞭子:一种展示挥鞭策马的表演技巧。多用于战事吃紧、纵马腾飞的戏剧场面。《火焰驹》艾谦传信就用了它:一声马嘶,艾谦踏“三锤”而上,收势挥鞭,马头上绕一鞭,放一火,马腰里幌一鞭,放一火,马屁股抽一鞭,放一火。三鞭三火,火随鞭而发,马随火而行,既表现出艾谦心如火燎的情绪,又映衬出火焰驹日行千里的神速,同时还为整个剧情染上一层浓烈的传奇色彩。

前后跪步:《马前泼水》一戏有用。崔氏难收覆水,拉住朱买臣衣襟,请求收留,朱摧马向前,崔跪步随之向前,朱后退,崔亦跪步后退。前后跪步均面向观众,并伴以甩梢子表演,旦角甩梢子不同于生角,因其插在脑后,故只能向左右甩成圆形。

棉花:《花换布》一戏中有用。小旦边翻看棉花,边在手心捏一棉球边道:“噢!你这棉花就是不好,里边棉子咋这么多!边撕棉球向空中抛去,棉片又轻又薄,大小均匀,在空中如同雪片,纷纷扬扬,徐徐落下。

扑 火:此技《火烧七百里》一戏有用。刘备在烟火弥漫中,背向观众,双手颤抖在“慢磨”中退上,退到左台口,左手提龙箭,右手划单膀,包左腿,走向上场口,踏“三锤”到台中,左转身背向观众。“前场”在身后放一把烟火,左转身面向观众抬起左腿,“前场”在腿下放一把烟火,跌叉,抖须使“摩锤”,提起左腿,单腿跳向上场口,“屁股坐”落地,双手提起龙箭向左右(“前场”在身后向左右各放一把烟火)各扑一次烟火,低头,“前场”从头上放一把烟火。在烟雾中起立、摆须,浑身颤抖,走向下场口,左转身,双手提起龙箭向左右(“前场”在身后向左右各放一把烟火)各扑一次烟火。在烟雾中,摆须、浑身颤抖,再走至上场口,左转身,抬起左腿,“前场”在腿下放一把烟火。双手捧起胡须,摇头、摆须走到台中桌前,面向右侧,踏“三锤”走向前台口,左转身,“前场”从头顶放烟火“金钱吊葫芦”。在“摩锤”中摇头、跺脚,双手向外打胡须,“前场”在面前连放数把烟火,退到桌前背身坐地。张苞与关兴从左右上场,搀起刘备上马,使“倒四锤”下场。其他扑火戏还有《潞安州》的陆登、《玉虎坠》的马武、《葫芦峪》的司马懿魏延等,但因行当、穿戴以及手执的兵器不同,各有特点。

溜凳子:即在大擂锤中,演员从凳子上溜下来,跃坐在地上,摇头、摆须、浑身颤抖,就势亮相,如《法门寺》中,赵廉从流沙井中捞人头,突然听到衙役禀告“井内还有一副尸首”时,赵廉用右手水袖遮住面部,站在左边的衙役将含在口中的清水,喷在赵廉的脸上(水丽子),然后就使用溜凳子的动作,以表现他的惊慌失态,惊汗淋漓的心态。

耍纸幡:《群仙阵》一戏有用。孙膑与五子大仙大战,纸幡(用五六尺长、带有纸花结的白纸做成,绑于木杆,并插于靠眼之中)随孙膑扭头,趋步、跳转、弯腰等动作,甩出多种舒展利落的花样要求演员在台门躬身甩幡时,纸幡要能打在前排观众头上或身上。

吊帽盖和耍帽盖:“帽盖”即男性小辫。《时迁偷鸡》一戏有用。表演前,演员先将头发浸入水中冲洗,然后梳展,用绳扎紧,并事先将绳子一端系于舞台正梁上。当演至时迁从树上不慎失足掉下,被树枝挂住头发时,即借原先系好的绳子,将身体悬于空中,表演穿衣,脱衣,腋下夹鸡蛋,打小红拳等技巧。此技即为“吊帽盖”。

耍帽盖则是用头发加铁丝,编成小辫,用头绳扎紧,套在头上,再戴上帽子。小辫根部用绳系住,顺领口、袖管穿下,捏于手中,牵动绳子,小辫即可做上、下、卷、展、摇、抖等诸多动作。在许多丑角戏中,如《教学》《算卦》《白先生看病》等,均用此技。

背 旦:也叫“张公背婆”。秦腔表演特技。演员利用假形扎判一人饰演二人进行各种舞台表演,如秦腔《双明珠》《混元桥》等剧有用。其方法是:先在旦角演员腰间缚好张公的纸扎上身,张公头形由演员颈下伸出,外着道袍,两袖弯至演员身后固定,恰似搂住背上张婆,演员后腰缚以棉被卷圆筒,被角穿以彩裤彩鞋,充作张婆双脚,演员本人则着黑裤白袜双梁鞋,一手搭在张公假形肩上,一手则暗伸张公假形内握住张公头形柄操纵其俯仰转动,此手空袖则搭过张公假形肩头至胸前予以固定。舞台上旦角之头脸、上身、声嗓以及一手均作女旦表演,台步、身段则是老生身架。

吹 火:吹火是秦腔特有的传统表演技法。制作方法是净松香研成粉末,用麻纸包成小包。演员表演时将松香包噙在口内,包口向外,控制气息将包内松香吹向火把,即起火焰。如《游西湖》中李慧娘与刺客廖寅展开搏斗时,即运用了“吹火”特技。技法有直吹、斜吹、仰吹、俯吹、上下吹、翻身吹,吹出的“火”有连火、一条龙、蘑菇云火、团火、串子火、天女散花等多种。20世纪80年代后,技法又有新的发展,如前桥吹火、下腰吹火、探海转身吹火等。(www.xing528.com)

吐 火:将燃烧的火纸末放入小竹筒,演员将竹筒含在口中,掌握气息将火纸喷出,火花怒放,有如口中吐火。《钟馗嫁妹》中的钟馗即用此技。

火 彩:火彩,也叫烟火,是戏曲舞台上一种特技。它主要用来表现神鬼妖魔出场或隐没、烈焰、飞腾等场面。用法是将火纸点着将松香末挥洒在火上即燃烧一团火焰。放火彩非常讲究,名堂很多。有“火带”、“火门”(也叫交叉火、上“狮子碰头”)“隐身火”、“串子火”(一把可放30多下)等。放火时必须不迟不早,恰到好处,才见精彩。如《游西湖》剧中土地神上场一把火叫“冲堂火”,土地神空中取阴阳扇火球从空而起叫“金钱吊葫芦”,土地神隐去时一把火叫“回手火”。烘托了气氛,给人以烟云缭绕的感觉。《火焰驹》中艾谦出场连放数把火叫“一串铃”;《葫芦峪》中诸葛亮命马岱和魏延火烧葫芦峪,在舞台两侧放出“串子火”,霎时,火光四起,真有大火弥漫的效果。另外,还有“朝天一炷香”、“二龙戏珠”、“倒打紫金冠”等。

顶 灯:顶灯是秦腔丑角的一种特技。《三进士》中常天保因赌被其妻罚顶灯。常天保顶着灯,还要做行走、跪地、转身、钻凳子、钻桌子、上桌子等表演动作,最后还要将灯在头顶吹灭。此功全凭演员脖子和头顶掌握平衡。

梢子功:梢子,指扮演人物头上梳扎的一束长发。其表演有左甩发、右甩发、左右甩发、前甩发、后甩发、旋转发、噙发等多种技巧。以表现人物激愤、恐惧、焦躁、挣扎、绝望等感情。如《游西湖》剧中裴生被廖寅追杀时,出场后一个“吊毛”。随即以各种梢子功技巧表达裴生慌乱逃生的复杂心情。

滚钉板:《马义滚钉板》一剧中的马义为主鸣冤,在一块钉有七十多枚铁钉的木板上,用腹部贴着铁钉,并作出“扑虎”、“倒石虎”、“左右滚堂”等表演,凭借臂力与足尖支撑身体,看去犹如在钉板上翻滚,却不会伤损演员皮肉。

击 碗:《太湖城》中孙武子净角和须生亦用此技。表演时,将一只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只碗在空中粉碎。击法又分平击和斜击两种。

翎子功:翎子,是用雉尾(五六尺)加工制作而成。再将两根翎子分别插在头帽的左右两侧。翎子除起装饰美化作用外,还借以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态。生、旦、净、丑各行当角色都用,以小生使用较多。耍翎子的技巧有单手掏翎,双手掏翎,或口衔单翎,或口衔双翎,或一根直立翎,或双直立翎,或绕翎,或抖翎,或扫翎,或前后左右摆翎等多种,表达人物喜悦、得意、烦躁、惊慌、沉思、忧虑、挑逗等各种感情。如《吕布貂蝉》中的吕布,《黄鹤楼》中的周瑜,《双锁山》中的刘金定,《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等,都有耍翎子的技巧。

吃 鱼:吃鱼是演员表演吃鱼的一种技巧。秦腔《渔家乐》中的简仁同,家道败落,无奈将家传古书沿街叫卖,遇渔翁邬洪,邬怜其饥饿,邀简进船以鱼款待。简仁同在吃鱼时,做出挑鱼刺、抿鱼刺、嚼鱼刺、在喉咙掏鱼刺、用舌舔碗等表演,表现出在书生困境中饥不拘礼的神态。

夹鸡蛋簸米翻高功:秦腔《时迁偷鸡》等剧中的一种特技。时迁夜宿店房,腹中饥饿,便簸米准备做饭,忽听架上鸡啼,他一个箭步跃上桌子抓鸡,将鸡扭死放在桌上,然后摸出三个鸡蛋,夹在腋下,再上桌簸米,忽闻有惊动声,一个“倒提”,从两三张桌上翻下,米不撒,蛋不打。

鞭扫灯花:秦腔《太湖城》中的孙武子与《黄河阵》中的闻仲均有此技,以烘托舞台气氛,增强演出效果。其表演是在台口两侧挂上两盏油灯,灯捻用棉花或纸裹香制成。演员在打击乐声中抡起麻鞭(有的用草鞭,有的用双鞭),迅速、准确地以鞭梢扫掉灯花,油不洒,灯不灭,而且扫掉灯花后灯光显得更亮。

鞭打靠旗:须生专用。《逃国》一戏中伍员与武成黑对打时有用。伍员用白虎鞭先打掉武成黑的枪,紧接着用鞭猛击武的背部,将靠旗打落在地。要求在鞭打同时扫落四面靠旗,并全部落于台口左边。

口条功:口条功又称髯口,即扮演老年人物所戴的胡子。演员在表演中常借用舞动胡子表达人物内心多种感情,并有美化表演、渲染气氛等作用。口条的技巧繁多,大致有捋、端、摇、摆、绕、撩、吹、噙、挑、磕、甩弹、抖、飘、摊、推、搂及捻、夹等多种。如捋须表达凝思、瞭望;端须表示羞涩、含蓄;摆须表现着急、苦闷等。口条功多为须生所用。

磨 牙:磨牙是演员用上下牙齿磨动,发出咯吱咯吱声响,以表现人物愤怒、咬牙切齿的情绪。秦腔传统戏《反长沙》中的魏延《八义图》中的屠岸贾均用此技。

耍 牙:秦腔《王魁负义》的判官、《淤泥河》的盖苏文与《八件衣》中的判官、《罗通扫北》的王伯超等均用此技巧。演员将特制的两颗或四颗长猪牙,用铅或黄蜡封住根孔,再用丝线或纤丝缠在根部。表演时演员将牙含在口内,以舌调整牙齿,或露在嘴巴两侧,或向上翘起,或向下弯曲,或左牙向上右牙向下,或右牙向上左牙向下,或将牙插入鼻孔,或耍弄四根牙,两上两下,自由吐出收回,以此刻画人物性格,增强演出效果。

椅子功:椅子功,即演员在椅子上表演各种技巧。如《挂画》《挡马》《杀狗劝妻》等戏,都有在椅子上跳、立、转、卧、扑、跌、翻、打及用脚勾动椅子向前移动等,以表现人物或灵活机警,或激动烦躁,或喜悦欢快,或撒娇任性的性格和情绪。

水袖功:水袖,即戏剧服装的白色绸袖。短者为四至六寸,长者为二尺(还有两米左右或更长的),表演时舞动水袖做出丰富多彩的动作,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各个行当都有此技巧,以旦角运用较多。其技法有摔、撩、拾、抖、掸、提、拉、单抛、双抛、水袖花、翻花、卷花、云花、单搭肩、双搭肩以及托月袖、望月袖、观鱼袖、倚栏袖、风摆袖等多种,以表现人物各种复杂的感情,并增强人物形象的美感。如《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以单抛、双抛、轮花、卷花等水袖表演,充分地表现了人物愤恨悲切的心情。

耍佛珠:佛珠是用木镟制成核桃大小数十颗珠子,再用油漆使其光亮美观,然后用绳子串起即成。如《双下山》中的小和尚本无逃出寺院后,情不自禁地旋转项上佛珠,由慢渐快,又由快渐慢,并随着佛珠的旋转节奏走碎步、矮子步以及抛、接、甩、臂转、腿转、腰转等技巧,表现出人物如出牢笼的欢快心情。

帽翅功:乌纱帽两侧装饰一对长方形帽翅,根部有一节弹簧连接,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摇动。一般须生、小生均有此表演。其表演技巧有单翅左右轮换上下闪动,双翅上下闪动,双翅旋转摇动及用单翅或双翅弹须(即以手指将一绺或左右两绺胡须弹至翅上,然后摆动头部用翅将须弹回)的技巧。以一边帽翅停住,另一边帽翅闪动较难。如《打镇台》的王镇,《杀驿》中的吴承恩,《法门寺》的赵廉,《悔路》周仁等,都有耍帽翅的表演,表现了人物烦闷、忧虑、沉思、焦急不安等思绪,并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担子功:此功分柴担与水担两种。

柴 担:用桑木扁担,扁担两头捆上相等的两捆劈柴。演员表演时,肩挑柴担,快步竞走,扁担随着步子节奏上下闪动,并做出换肩、停步(仍要肩担闪动)、擦汗、用草帽扇凉等动作。《打柴劝弟》及《杀狗劝妻》中有此绝技。

水 担:用竹质扁担,扁担两端系上木质水桶,演员表演时,肩挑水担,疾步如飞双手摆动,扁担上下闪动,还要做换肩、走圆场、走八字形步等表演。《阴阳河》及《李彦贵卖水》,都有精彩的水担技巧。

大上吊:系秦腔传统戏《十万金》《大上吊》《大劈棺》《小上吊》等表演悬梁自缢的专用特技。通常在下场门之顶梁挂一上吊横木(约6.6厘米等),同时在演员腰间缚一圈结实绳索,绳索之上再绑一铁勾,置于胸前,然后将戏衣披穿在外面。演员踩着桌上的椅子,抓住横木向上一纵,将铁勾稳稳地挂在横木之上,并用双手拖下,待铁勾上升,宛如绳索套住了脖颈,撤去桌椅,使其悬于半空,看似如同上吊一般。

福禄耍香:系传统秦腔《九莲灯·福禄求香》一剧专用。演法是:先将香扎成胳膊粗的把子,外用麻纸包住,捆紧备用。表演时点燃,双手各持一棒,并用“刀花”、“剑花”等舞姿耍香把,借双臂运动之风力,香把时而起火,时而熄灭,飞舞旋转。

打麻鞭:麻鞭系用大麻搓成,长约一丈余,柄粗、尖细,顶端留有三四寸长的鞭梢。表演者不但要用气力,而且要善使技巧,打出后,既要发出响亮的鞭声,还要缠在被打者的腰身,如传统秦腔《太湖城·收殷夫人》一剧,剧中人孙武子鞭打殷梨花,即用此特技。被打者,要用善于挨打的功夫,与麻鞭成反方向,左打右转身,右打左转身,同时一要防护自己面部,二要不阻挡鞭路,三要表演戏剧动作。二人配合得当,演出效果才能更佳。

变 脸:一种借助于面具、化妆用品和气功改变角色面部的技巧与方法。秦腔变脸的名目甚多,有抹暴眼、抹油脸、变妆、血彩、吹粉、稀面、面具、软面具以及真变脸等。多用于神鬼、暴死、惊惧等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