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境界本体问题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境界本体问题

时间:2024-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境界本体——我的美学本体论探索美是什么,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性质出发,探问它何以美,何以不美;二是从人的主观心理出发,探问人何以觉得对象美,何以觉得对象不美;第三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探问人的这种称之为审美的活动性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它的根源是什么,它与美有什么关系。美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基于此,我们说的美学本体论是以人的审美活动存在为基础的。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境界本体问题

第十章 境界本体——我的美学本体论

探索美是什么,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性质出发,探问它何以美,何以不美;二是从人的主观心理出发,探问人何以觉得对象美,何以觉得对象不美;第三是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探问人的这种称之为审美的活动性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它的根源是什么,它与美有什么关系。笔者是取第三种途径的。

笔者认为,美学的成立,是以人的审美活动为前提的,审美活动之前是否有美的存在,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只要是人,就会有审美活动的存在,这点是没有疑义的。美学研究只能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而不能从美出发。美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

基于此,我们说的美学本体论是以人的审美活动存在为基础的。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的首先不是美是什么,也不是美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人的审美活动是什么,它何以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自然,“美”是什么,也会随之而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区别“美”与“审美”两个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说的“审美”除特殊的场合外,指的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心理。作为人的一种活动的审美,它是人的一种有自觉意识指导的、物质性兼精神性的活动,而且,它首先是一种感性的活动,当然,说是感性活动,并不是说它只具有感性,相反,审美活动作为人的高级的活动,不能没有理性,只是这理性已经完全融化在感性之中,犹如盐之在水,味之有咸,视之则无。

审美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之所以不可缺少,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需要,因而对人具有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从这一点而言,审美是一种价值。值得说明的是,凡需要都是与人性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是人性决定了需要,人的需要即人性的表现。强调这点,是为了说明审美活动以及它的产物——美都是人的专利。离开人无美可言,不是人为美而存在,而是美为人而存在。(www.xing528.com)

价值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性质,它的状况决定于满足的是人的哪种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如何。美作为一种价值,首先,它具备价值的一切特性,这是不消说的,但美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这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在马斯洛的关于人的需要的宝塔形结构中,审美的需要是处在最顶端的。这种需要有什么特点呢?美的需要可说是最主观化的需要,但又具有最大的普遍可传达性,在审美这一点上,人们既容易取得共识,又不能完全取得一致。“趣味无争辩”是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活动是最个体化的活动,你可以帮助别人做很多事,就是不能代替别人去审美。审美只是存在于个人的体验之中,在个人的审美体验中,美是最具体、最细微、最亲切的,可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当你用语言去表达时,它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在这点上,它似禅。审美的需要它最“虚”,也就是说它最具有精神性;但它又最“实”,最感性。美的需要是那样的超越,那样的轻灵,那样的超凡脱俗,那样的不可捉摸;然而它又总是立足于红尘,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世俗,是一种现实的可视可听可味可触的实际感受。美仿佛在物,又仿佛在心。尽管在关于美的体验中,美的面目是那样清晰,然而要用概念去揭示它的本质,却很困难。仿佛抓鱼,鱼在你面前游动,是清晰可辨的,然而当你正要抓住它时,它却从你的手中突然滑走了。说美是宇宙最大的奥秘之一,一点也不为过。古往今来,不少大学者开始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必胜的信念去寻求美是什么,然最后都一如柏拉图,不得不感叹“美是难的”。可说,对于美是什么,现今我们所知道的仍然很少。尽管如此,对于探索美是什么,人们仍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这大概正是美的魅力所在吧。

有人因美的本质不易得,而否定对美的本质探索的意义,甚至说美没有本质,这是说不过去的。否定美的本体,就等于否定美学。然而人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有审美,怎么能否定美学(审美学)呢?

也是基于直接去探索美的本质的艰难,笔者采取迂回的办法,不直接去谈美的本质,而是谈人的审美活动。笔者认为,如果将审美活动弄清楚了,也许美是什么就比较容易弄明白了。

从人的审美活动出发,或者说以人的审美活动为基础,去探讨美学的本体论是笔者的基本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