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时间:2024-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蔡仪的这一说法,是想否定劳动与美的必然联系。第四种观点认为,异化劳动不是首先对美而是首先对美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第四节 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

《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美的生成的文本很多,主要有: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55)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56)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至于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57)

在讨论美和异化劳动的关系之前,实际上有一个讨论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那就是异化与对象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异化劳动和对象化是一种矛盾关系。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不可能在同一个社会存在。蔡仪先生是这种观点的主张者。他认为,异化劳动是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而对象化劳动是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劳动。

但更多的人持第二种意见,即认为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间是一种包容关系,可以共同存在。蒋孔阳先生说:“异化劳动虽然是异化了的劳动,但它仍然是劳动,而且是人类的劳动。因此,它虽然把人们的劳动的活动方向还原,但毕竟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作为人的劳动,也必然要对象化,要生产出产品来。”(58)“自由劳动与异化劳动也并不是绝对地分离的,而是相互交错在一起,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艺术的进步。”(59)本书作者认为:“‘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贯串人的全部历史的活动,是人类一般的生产劳动,‘异化’劳动只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对象化’劳动的特异表现。‘异化’劳动的特异性并不改变它作为人的劳动的普遍性,即‘自然人化’、‘人的对象化’。‘对象化’寄寓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劳动包括了‘异化’劳动。”(60)朱立元结合商品生产的二重性提出异化劳动的二重性:“即它质的方面是一种对象化劳动,一种具体有用的劳动,一种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它的量的方面则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一种抽象的劳动,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61)“任何异化劳动,首先总是对象化的劳动。”(62)

关于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蔡仪。蔡仪认为,一切在异化劳动下的产品都不可能是美的,谁要以为那是美的,就是对于剥削制度的赞美,是对于劳动者的欺骗,是对旧秩序的辩护。蔡仪的这一说法,是想否定劳动与美的必然联系。但是他虽然否定剥削社会的劳动能创造美,却没有否定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能创造美,因为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已不是异化劳动,而是对象化的劳动。不过这样一来,他还是认为劳动能创造美。

第二种观点是:劳动创造美,这劳动包括异化劳动,因为异化劳动首先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蒋孔阳先生谈异化劳动能创造美,举出如下几点理由:(1)异化劳动毕竟是人类劳动,而不是动物的活动;(2)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条件,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实行社会的分工,少数人可以集中社会全体的智慧来创造美和艺术;(3)没有绝对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与自由劳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和艺术的进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这种异化劳动使得自由劳动的发展成为可能;(4)异化劳动从反面刺激了文学艺术与美的发展。这是因为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异化劳动者的同情都可以在艺术中反映出来。蒋孔阳先生对异化劳动的某种意义上的肯定,是从社会的发展这个角度说的,也包括它对艺术的某种推动作用。

朱立元对蒋先生的这一观点做了这样的发挥:“一方面,它的对象化的、具体劳动的方面决定了劳动产品对人具有直观的、感性的、审美的性质,即具有积极的美学意义,它是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仍然具有美感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的异化的、抽象劳动的方面则决定了劳动产品对人的审美和创造美具有消极的、摧残的性质。”(63)朱立元将异化劳动的性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是很有见解的。

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在阶级社会里,劳动成果被剥削,劳动本身也歪曲为敌对自己的‘疏远化’的活动……因此,自然作为肯定劳动实践的现实,作为劳动活动的对象化的自由形式,作为劳动实践的历史成果,对社会普遍地必然地具有娱乐观赏关系的大自然形式美,对劳动者反而是异己的,没有关系的,不成为美。”(64)看来,李泽厚对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这点上,持审慎的态度。他将对社会普遍地必然地具有观赏价值的美与对异化劳动的劳动者反而不成为美区分开来,其实那种对社会有价值的美正是异化劳动创造的。这可以算第三种观点。

笔者在《试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美学》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将异化劳动的劳动者对自己的产品的审美感受与其他人对这种劳动产品的审美感受区分开来。“一方面要看到,‘异化’劳动对劳动者这一方面而言,它不能带来美的享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中则感受到爽然若失。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当劳动时则如坐针毡。”“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异化’劳动尽管它是‘异化’的,但它毕竟是人的劳动,也是人的对象化的劳动,它一样可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创造美。”(65)

第二、第三种观点其实是相当接近的,只是第三种观点更多地强调异化劳动的两重性,而第二种观点比较多地注重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性质。这两种观点都肯定“劳动创造美”。劳动(包括异化劳动)创造的美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存在,它是不以个别审美者(包括异化劳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异化劳动不是首先对美而是首先对美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朱光潜先生认为,在《手稿》中,“‘异化’、‘外化’、‘对象化’这些术语,除用‘对象化’一词有时见不出贬义以外,用‘异化’和‘外化’都带有贬义”(66)。这样,朱光潜先生对“异化”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朱先生认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病根在于私有制所带来的“异化劳动”,“异化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剥削和摧残。经过层层异化,人就丧失他的本质而退化到一般动物的地位。只有等到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时代,才有希望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异化的劳动”(67)。从这些话来看,朱先生对异化劳动持否定的态度是很显然的。在他看来,在异化劳动中的个人,其本质力量完全被占有感觉占有欲所取代,无真正的快乐可言,当然也无审美可言。因为审美就是要超越单纯的占有欲的。

但是朱光潜先生又认为劳动可以创造美感,他说:“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起于人从自己的产品中看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那种喜悦”(68)。当然,这种劳动是对象化的劳动。它是不是包括异化劳动,朱光潜没有说。但他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都可以使人起美感。”(69)这就很可能包括异化劳动,因为异化劳动也是创造性的劳动。

朱先生谈美总是不离美感的。“劳动创造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肯定,美感是认识到这一事实所感到的喜悦。”(70)朱光潜先生没有直接谈劳动与美,而是谈劳动与美感,他认为,能不能产生美感是能不能生成美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思路来看,异化劳动无疑对美的生成是有妨碍的。但异化劳动毕竟是劳动,故而朱光潜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语焉不详,这是可以理解的。

邓晓芒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根源,邓认为,在非片面的生产即真正的人的生产中,人能一方面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又能运用内在固有的尺度去衡量对象,从而获得美感,但是异化劳动使人的这一相对于动物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异化劳动它是这样一种劳动:“它被抽掉了人的劳动意识,抽掉了劳动者在其中所表现的智慧、美感创造性和主动性,只剩下动物式的或机械般的体力支出。”(71)邓晓芒强调的是“人的劳动的意识”,他认为,这种意识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重要区别。所谓人的“劳动意识”就是人的“自由”和“自觉”,就是人的主体性。异化劳动重要的罪过,是将这种可贵的“劳动意识”剥夺了。

邓晓芒认为,马克思把人的精神力量的被摧残看做“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的重要因素,认为马克思这种论述带有强烈的心理学色彩。人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如何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人在劳动中是不是感到幸福,是不是感到自由,这是衡量这种劳动是不是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不感到幸福,不感到自由,说明在这种劳动中人的精神能力、劳动意识被异化出去了。邓晓芒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的分析,表明异化劳动是人的劳动意识被异化了的劳动,是丧失了美感的劳动。

邓晓芒先生从劳动与劳动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谈异化劳动,认为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意识,因而影响了美的生成,这是他的深刻之处。劳动意识实是人的主体意识,没有主体意识是谈不上审美的,当然也没有美的生成。

诚如邓晓芒先生所说的异化劳动的最大问题是将人的“精神能力”异化掉了,而对象能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又不能说与人的“精神能力”无关,因而在异化劳动没有彻底扬弃的情况下,美的生成就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标志着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扬弃,但人类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的自由,这除了客观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识以外,人类在自己所造成的社会里,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异化,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只是其中之一。人类不断地扬弃异化,不断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不断地创造美,人类的这个发展、进步过程是漫长的,因而美的创造、进化的过程也是漫长的。没有绝对的美,凡美都是相对的,都是变化的。

在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问题上,看来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实践派美学深刻地看到了实践对美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贡献。不过,某些论者将劳动创造美简单地等同于劳动产品美,劳动产品是客观的,故美也是客观的,与审美者无关。这恐怕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审美现象,因为事实上,未必一切劳动产品都是美的,而非劳动创造的自然界也未必不美。对劳动创造美该做怎样的理解,看来还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劳动创造美,不能做实证的理解,它是一个哲学命题,它的意义相当于“自然的人化”。只能说,正是劳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是劳动,从根本上使人成为了人;同样,审美关系从根本上也是因为劳动才得以建立。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劳动,审美才有可能。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5)《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7)《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8)《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9)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88页。

(10)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90页。

(11)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73页。

(12)杨炳:《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论月刊》1990年第8期。

(13)《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14)《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页。

(15)《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12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18)《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页。

(19)《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页。

(20)《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21)《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22)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6页。

(23)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75~76页。

(24)《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4页。(www.xing528.com)

(25)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3页。

(26)《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27)《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28)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29)《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30)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33)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页。

(34)《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9~420页。

(35)《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36)《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页。

(37)《美学论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38)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39)刘纲纪:《马克思怎样论美》,《哲学研究》1980年第10期。

(40)《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41)邓晓芒:《劳动异化与其根源》,《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42)《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43)《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44)《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另,《美学新论》,第208页。

(45)《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46)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85页。

(47)蔡仪:《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美学论丛》第1辑,第51~54页。

(48)《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页。

(49)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50)周来祥:《马克思论美》,《美学评林》1982年第1期。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52)陈望衡:《试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53)《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54)《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58)《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

(59)《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60)《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61)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62)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63)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245页。

(64)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页。

(65)《美学》第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页。

(66)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

(67)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68)《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69)《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70)《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71)邓晓芒:《劳动异化及其根源》,《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