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的探讨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的探讨

时间:2024-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论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平息下来后,中国当代美学界沉寂了20多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以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新中国第二次美学论战开始了。从马克思的这部《手稿》,美学家们似乎看到了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曙光。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的探讨

第七章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论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平息下来后,中国当代美学界沉寂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中,远离美学讲坛的各家各派并未消沉,而是在反思中为建立中国美学的本体论积蓄力量。文化革命刚结束,以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中心的新中国第二次美学论战开始了。这次关于《手稿》的论战仍然集中在美学的哲学基础上,与前次的美学论战不同的是,这次论战各方都试图从《手稿》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另外,前次论战主要是讨论美与认识及美学与认识论的关系;而这次讨论的主要是美与实践及美学与实践论的关系。

马克思的《手稿》是1927年在马克思遗著中发现的,前苏联在1932年将其第一次公诸于世。1956年我国出版了何思敬先生的中文译本。由于受前苏联主流观点——《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的影响,“文化革命”结束前,我国对马克思的这部重要著作并不重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蔡仪写于40年代的《新美学》引用过这部著作的某些言论。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朱光潜、吕荧也都引用了这部著作的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观点作论据。尽管如此,这部著作在中国美学界还是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文化革命”结束后,人们在对“文化革命”的反思中,发现了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文化革命”足摧残人性的,是反人道主义的,而马克思的这部早期著作恰好是大谈人性、人道主义的,这就为人们批判“文化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对人、人性、人道主义的重视,势必引发出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已经提到了的问题——美与人、与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更何况马克思这部著作中还有许多与美直接有关的言论,特别是“劳动创造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重要命题,这就足以引起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那个已被弄得非常疲倦的“美的本质”问题又让美学家们产生了浓厚兴趣。从马克思的这部《手稿》,美学家们似乎看到了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曙光。(www.xing528.com)

其实,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并非美学专著,它主要是一部经济学、哲学著作,它研究的中心是人,是作为类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这个本位出发,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这是马克思一部重要的人学著作。如果说,马克思也在其中思考了美学的问题,那也是把美学问题放在经济学和哲学中来进行思考的,放在人学的大范围来思考的,虽然这种思考并非出自建构一种美学体系的自觉,但这种方法本身就足以给人以重大启迪。

这样看来,《手稿》与美学的关系,与其说是在那些直接涉及美的言论上,还不如说是在人的问题上,因为美学研究的中心也是人。人性、人与美、人与艺术,都是美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地论述了人性的发展与完善问题,清晰地揭示出人从原始的非异化状态到异化状态最后到异化扬弃的历程,对未来的理想的社会中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的统一做了既富哲理又富诗情的描绘。“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化的自然”是这部著作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比较充分的阐述。笔者认为,正是这些,为美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围绕《手稿》的美学论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人化的自然”;(2)美的规律;(3)美感与美;(4)异化劳动与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