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关系前史:了解公共关系演进的历史

公共关系前史:了解公共关系演进的历史

时间:2024-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公共关系前史现代公共关系出现以前的历史,可以称为公共关系前史。对公共关系前史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公共关系演进的过程。一些公共关系学者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视为最早的公共关系著作。雅典曾流行一种“贝壳放逐法”,公共关系色彩很浓厚。这是当时行政管理者公开争取民众的“准公共关系”手段。秦汉以后,这些准公共关系活动一直比较盛行。无论是古代西方社会还是古代中国社会,准公共关系活动都大量存在。

公共关系前史:了解公共关系演进的历史

第一节 公共关系前史

现代公共关系出现以前的历史,可以称为公共关系前史。在公共关系前史阶段出现的类似公共关系思想或活动,可以称为准公共关系思想或活动。这些准公共关系思想或活动在某些时代或时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过较大影响。对公共关系前史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公共关系演进的过程。

一、西方社会的公共关系萌芽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就强调演说者要用情感来打动听众,亚里士多德把修辞看成争取和影响听众的艺术。一些公共关系学者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视为最早的公共关系著作。古希腊社会推崇传播技术,当时有许多学校教人“演讲”“辩论”。“辩论之术”和“诡辩之术”难以区分,所以,拉丁语中的“辩证法”常常又称“诡辩论”。在古希腊,掌握传播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很容易获得较高地位,很多人通过学习辩论之术而成名。

雅典曾流行一种“贝壳放逐法”,公共关系色彩很浓厚。每年初召开公民大会上时,公民可以将他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贝壳(另一说是陶片——编者注)上。某人得票过半,则要被放逐到国外。被放逐的人到其他城邦往往沦为奴隶,后果不堪设想。这表明,雅典社会中很早就有“公众意识”,这种“公共意识”实际上是早期的“公共关系意识”。

罗马,传播沟通之术普遍流行。恺撒就非常擅长传播,罗马面临战争时,恺撒通过散发传单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获得民众的支持。为了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恺撒专门安排人员记录他在战争期间的言行,留下了后世广为称道的纪事性著作——《高卢战记》,西方公共关系专家认为这本书是“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曾经将法律刻在12块铜牌之上(史称“十二铜表法”),向全国民众公开发布,有效促进了法律的传播。这是当时行政管理者公开争取民众的“准公共关系”手段。(www.xing528.com)

到了中世纪,欧洲各国普遍出现强大的宗教组织,尤其是基督教的教会。教会与教徒之间关系的构建和管理既完备又系统。从组织上讲,教会自成体系,宗教组织遍布各地,既有教皇、主教、教士,又有教区、教堂,管理非常严密。从公众类型上讲,遍布各地的教徒都是教会影响的对象。从传播手段上讲,除广泛散发《圣经》外,教会还通过礼拜、弥撒来传经、布道,以宣扬其主张,扩大其影响。教会通过宣传手段影响教徒的工作开展得相当成功,这是基督教历时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单纯从公共关系视角看,这些活动都是古代西方社会中比较典型的“准公共关系”活动。

二、中国古代社会中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准公共关系活动。公刘逐豳、盘庚迁殷,皆在迁居之前对部族进行宣传和动员,《诗·大雅·公刘》和《书·盘庚》中具体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些动员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雄争霸,准公共关系活动更活跃。苏秦合纵,奔波六国,游说各国以对抗秦国。张仪连横,四处交游,离间各国。战国时候,君子士大夫手下常常有许多幕僚谋士四处游说,策划活动,争取民心。为有效管理国家,晋国将刑法条款铸于鼎上,公之于众,周知国内。秦国变法伊始,为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咸阳城门立柱一根,同时张贴通告称,扛走柱者可得奖赏若干,后来果然兑现。商鞅从变法开始就树立起政府法令的权威秦汉以后,这些准公共关系活动一直比较盛行。例如,刘邦率军队攻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云“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些宣传活动赢得了人心。三国时,诸葛亮平息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叛乱,用马谡“攻心为上”策略,七擒七纵叛乱部族首领孟获,让少数民族充分了解和相信蜀汉的政策,取得少数民族的信任,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李自成为了争取民众拥护,广泛散布民谣“十八子坐天下”(即“李”姓人坐天下),到处张贴“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标语,宣传效果也很显著。

无论是古代西方社会还是古代中国社会,准公共关系活动都大量存在。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传播技术比较单一,准公共关系活动比较零散和简单,大多数活动与政治行为结合在一起,而一般社会公众在那个时代并未真正受到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