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特征

时间:2024-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二是开办学校的层次类型呈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培养

彭爱萍(1)

摘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均衡发展”“分层培养”“整体培养”“共同主体”等培养理念,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特征;培养

目前,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许多高校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对于高等学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未来10年教育的蓝图,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和需要。

2.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需要

毋庸置疑,国内广播电视媒体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也出现过一些勇于创新的媒体典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大多数媒体的创新实践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一是“拿来主义”的消化吸收创新多,原始创新不足,综合集成创新尤其缺乏;二是具体产品创新较多,机制、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创新相对不足,尤其是创新文化建设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三是局部创新多,系统研究较少。由于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导致媒体创新一直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阶段,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克隆成风,使媒体深陷内容缺乏、形式单一、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使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下降。遍观媒体竞争成败的案例,可以发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媒体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和竞争地位。而媒体要创新,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

3.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已增至188个。2009年教育部新批准7个专业点。截至目前,共计有195个专业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教育部网站等收集到195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的设置情况,并对195个专业点设置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一是规模呈超常规发展。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设置的时间看,从1959年原北京广播学院创办至今,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已有50年历史,新增专业点数依次为:50年代1个,80年代4个,90年代30个,2000年到2009年共计160个。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从数量上看已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见表1)。

表1 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二是开办学校的层次类型呈多样化。2000年以前,设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目前层次上已由单一的重点大学扩大到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各层次高校,类型上已扩大到综合类、工科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语言类、农林矿业类、艺术类、传媒类等9大类(见表2)。

表2 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学校分布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目前几乎各类各层次高校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一般院校占多数,而这类院校的师资、设备等基本条件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致使市场需要的广播电视创新人才培养不出来,而市场不需要的人才高校却在大量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出现较明显的结构性失业,直接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4.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

一些数据显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一定程度说明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不太高,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新闻媒体希望学生“既上手快,又后劲足”,而广播电视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变化更快,“后劲足”的原动力来自人才的不断学习与创新。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学校系统的教育,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还没有完全定型,确切地说是培养了一种创新的潜能,一种基本素质,而真正成型则是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如果培养好学生创新的潜能,就像给予了学生创新的源泉,会使学生不断创新进取,促进自己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具有的特征分析

一般说来,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这是创新人才的表象特征和外在的体现,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致使创新人才培养时的操作性不强。下面笔者从创新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来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特征。

1.知识结构

知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来说,知识赿广赿好,但大学4年的有限时间不可能无限制地获取知识,创新人才需要的是既宽广又结构合理的知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三大类知识:

第一类,专业知识。以广电专业知识为主辐射其他媒体知识。广播电视媒体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主要传播符号的大众传播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是用手中的摄像机在写作,但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不得不关注其他媒体,它必须借鉴报纸媒体的优势,也必须与新兴的网络媒体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电视节目上网,需要网络媒体的知识。同时,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样电视记者编辑就必须学习报纸标题的写作。

第二类,学科知识。以人文社科知识为主,以自然科学知识为辅。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属人文社科类,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知识都在学习之列。另外,一些科学常识也应了解。

第三类,方法类知识。思维科学、调查方法等方法类知识是给学生从事研究的拐杖,不知道方法,进行创新时就无从下手。一个出色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捕捉、吸收、筛选和运用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在对信息的处理上,不仅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定性分析,还要会利用数学及其他科学手段做定量分析。这种能力的养成才能加强思维的精确性,为创新提供可能。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以上三大类知识,还应将它们融会贯通,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整体。

2.智力品质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力的解释是: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要有一定的智力,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智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创造力。可见,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通常所说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5种基本要素。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以下特殊体现。

第一,感知力。新闻敏感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共同的要求,有了感知力,就会有敏锐的直觉,甚至会带来突发的灵感。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应有三个层面的感知:大层面是对整个国内外形势、新闻报道环境的整体把握;中间层面是对新闻现场的人、事、物的感受;小层面是对新闻现场的色彩、场景、语言、动作等细节方面的敏锐捕捉,特别是非常强的视觉感知力。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件的直播成常态,记者的现场报道的水平是关键,要求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能敏锐地感受一切,迅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镜报道。

第二,想象力和记忆力。广播电视媒体是以声音和图像为主要的传播符号,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应有将文字、声音、图像在脑海中互译的能力,有较强的听觉和视觉记忆力,这是不同于其他新闻类人才的特殊要求。

第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智力结构的核心,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求实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灵活性等特点。创新思维的结构从宽度上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速度上表现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的力度上表现为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在这些创新思维结构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是核心,因为从新闻节目来看,直播已呈常态,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难以寻觅,现在的独家新闻实质是指具有独家观点的新闻,急需现场报道记者和评论型记者。

3.非智力品质结构(www.xing528.com)

非智力品质是指智力品质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情感等五要素。非智力品质与智力品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创造力是两者和谐发展的结果。非智力品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应该从很小就开始培养。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有明显的弊端,使很多学生进大学前一些非智力品质就被扼杀。因此,对我国这样忽视甚至扼杀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国家,大学教育更需要重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非智力品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动机。动机从产生的起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他人的评价。根据(美)特丽萨·艾曼贝尔的研究,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性活动,外部动机对创造性是有害的。创新人才应有正确的内部动机,正确的内部动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进创新活动的完成。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不仅应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动机,还应有为新闻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动机。

第二,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不太可能有很大的成就。新闻事业每天面对新鲜的事情,每天都要保持迎接新事物的良好心态。其中,广播电视媒体相对其他媒体来说,记者的出镜机会较多,内在要求是随时保持探求真相并迫切告知受众的欲望。外在要求是呈现给观众一张兴趣盎然的生动的面孔,而不是一张冷漠无情的冰冷的面孔。

第三,意志。宋代大学者苏东坡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创新如披荆斩棘,不是轻易可得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新闻工作者是辛苦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更辛苦,创新型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苦上加苦,坚强的意志必不可少,坚强的意志是创新活动持之以恒的维持力量。

第四,情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创新要有丰富又稳定的情感。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丰富的创新型人才,办事周到认真,对创新充满热情,对所从事的创新活动高度负责,在创新过程中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激情,这种情感动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力之一。情感稳定的创新型人才,遇到突发新闻事件时,能沉着应战,内心激情满怀而又能理性地面对镜头。

第五,性格。心理学研究认为,大学生所处的学龄晚期,性格的稳固态度和行为方式趋于成熟。所以,对大学生来说,环境因素所能参与的性格塑造的可能性相对要小,性格可塑性比较弱。实现性格优化,主要应靠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应有强烈自我优化性格的意识,重塑“大胆、开朗、果敢、自信、谦虚”等优良的创造性格。其中开朗又大胆的性格尤其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要求有快速信息交流的能力,开朗的性格有助于与人的沟通;大胆的性格有助于探究事实的真相,发现新的问题。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笔者认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以有利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品质”的培养为根本,做到以下几点:

1.规模的均衡化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笔者的统计显示,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点每年增加过多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平均每年新增16个专业点,截至目前,最多的省市有专业点20多个,最少的省市只有1—2个。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抑制专业点的过快增长,严格进行专业评估,对一些办学不合要求、招生人数过多的专业点控制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对专业点过少的贫困地区进行帮扶,不断优化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数量与质量、区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同时也缓解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的相对不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培植良好的土壤。

2.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

虽然创新人才无统一的定义,但目前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达成共识的是:创新人才具有普遍性和层次性。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通过研究曾多次强调,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都在以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水平思维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所以,创新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全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重点大学能培养创新人才,一般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等也同样能培养创新人才。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忽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都不能以自己的学校类别为推脱,都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具体来说,19%的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60.5%的一般本科院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背景培养各类特色的一般创新人才,20.5%的独立学院应重点培养技能型的创新人才。

3.“知识结构、智力结构、非智力结构品质”整体培养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品质同等重要,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品质的整合,形成有机的体系,才有利于人才的创新。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培养”的弊端,使人才的内在品质存在缺陷。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重课内教育、重知识灌输的培养方式,建立“时时是教育,处处是课堂”的全方位教育系统,根据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品质培养的要求,贯穿大学4年,贯穿教育的每一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的潜能,给学生一生创新的源泉。

4.管理者、教师、学生、媒体为共同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主体上,存在三种误区:在高校与新闻媒体之间,把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把新闻媒体看作客体;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把管理者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客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主体认识的片面性,在教学中显著的表现就是偏离媒体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强硬灌输,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应建立共同主体理念,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新闻媒体作为共同主体,一方面可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科学更好地满足新闻媒体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新的自由空间

5.评价管理机制的科学化

宏观层面,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评估;从微观层面,主要涉及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些评价管理制度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沿用其他文科专业的标准,应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特点,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原则科学制定专业化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给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得到优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天亮.浅谈创新型广播电视媒体的构建.价值中国网,2009年11月30日。

[2]辛欣,雷跃捷.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刘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

[4]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5]赵民.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7]特丽萨·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8]林瑞.论创新型人才之素质特征.中国人才,2008年第19期。

[9]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注释】

(1)彭爱萍,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