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演讲能力的语言艺术

提高演讲能力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4-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拼音文字里有连续、变音等,但汉语口语都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发音圆润优美。由于汉语中重音没有固定位置,重音的把握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能凭日常对话的经验积累和对讲话文稿的理解来学习和掌握重音技巧,避免重音发挥不对位带来的尴尬乃至歧义。

提高演讲能力的语言艺术

第三章 演讲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YAN JIANG GUO CHENG ZHONG DE YU YAN YI SHU

内容描述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演讲者语音语调的处理办法

声音是有很大魔力的,优美动听的声音,会让听众如着魔一般,如痴如醉;而枯燥单调的声音,也会让听者无法忍受。有人说,迪士尼名篇《米老鼠唐老鸭》在中国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影片本身拍得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找了李扬为唐老鸭配音,李扬那稍显沙哑又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声音,将唐老鸭悲惨的命运与不屈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当然,这是艺术,不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讲话不需要这么多艺术色彩,对语音的要求不会这么高。但是,演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语音语调还是有要求的。

1.每个字都要读清楚

汉语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形音意结合的文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每一个音节都表达一个含义。印欧语系则是表音文字,音节与词含义无必然联系。拼音文字里有连续、变音等,但汉语口语都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发音圆润优美。

(1)以严格的普通话音标为发音标准,校正字音。过去,由于交流不全,我国虽然有统一的文字,但是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地域发音却不相同,形成一个个方言。方言的存在使得各地区间的交流变得很困难,不同方言之间对话有理解障碍。后来国家推广普通话,确立了一套标准发音,以方便交流。

在交往场合,普通话是必然的选择,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熟练掌握普通话发音规则,了解并熟练使用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并以此为标准纠正自己的方言习惯或其他不良口语表达习惯。

(2)把握好语速,吐字要准确而清楚。只知道普通话发音规则还是不够的,如果控制不好语速,会造成音节的拆分或合并,使讲话表达不清,有些字词无法准确读出。在讲话训练时,应先保证每一个字都发音清晰,在此基础上再提高语速,经过练习之后,即使讲话速度很快,也能做到字字清楚。

(3)吐字气流控制到位。吐字时应掌握好普通话发音

对各器官位置的要求,控制好气流的大小,使说出来的话语音准确,轻重合适。发音时也要注意呼吸和运气,保持中气充足,说话才能顺畅。如果换气不当,将会导致上气不接下气,话语零乱。控制气流,是让话语悦耳动听的保证。

2.演讲中注意轻重音的把握

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很可能造成表达效果不同,甚至造成话语的含义不同。如一句话“他什么时候到”,重音在“他”,则问的是此人而非别人,重音在“什么时候”则问的是时间而非其他,重音在“到”则问的是来此地而非别处。这句话重音不影响意义。有些对话中重音位置不同,会让人误解。比如说“他是什么人哪”,重音在“他”,这句话很可能是感叹句,不是问句,只是感慨“他”这个人很特别;重音在“什么”,则是个问句。

讲话中要根据语境与内容的需要,找准重音点,把语言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都表述准确。由于汉语中重音没有固定位置,重音的把握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能凭日常对话的经验积累和对讲话文稿的理解来学习和掌握重音技巧,避免重音发挥不对位带来的尴尬乃至歧义。

3.把握语音停顿的方法和规律

即使是气势如虹、滔滔不绝的讲话,中间也是有无数的停顿的。句子间、段落间的停顿,是话语结构的内在要求,一般而言不会在这方面犯错。关键是一些技巧性的停顿,如词语间的停顿,如故意的语音延长与突然中止,可以传达出特别的含义与情感,同时能使讲话更具节奏感,给讲话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一句话,如果停顿的位置不同,可能使表达的意思不同,比如“你想我不想”如果是“你想/我不想”指的是两个思想不同,一个在想,一个没想;而“你/想我不想”则是个问句,问对方是否想自己。

有时候,巧设一些停顿,控制讲话速度和节奏,能够让听众感到突兀和好奇,创造出特别的讲话效果,从而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4.制造抑扬顿挫的表达效果

讲话时语言表达进程中语调高低起伏的频率与顺序变化,会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效果如果处理得好,就像音乐旋律一样,会牵动听众的心跟着起伏变化,心理活动被完全牵着走。

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会使话语中表达的情感更丰富,话语中隐含的意义更多,从而造成讲话感情色彩丰富、语言含蓄婉转的效果。比如一个人向别人借钱,对方答复时,抑扬顿挫不同,情感与含义将完全不同,如“噢,四千块钱是吧!”语速平缓,无高低起伏,证明对方可能有,也乐意借;“啊,四千块钱?”前面感叹词音高,后面音稍低且稍慢,则表明对方可能比较为难,但不是拒绝;“什么,四-千-块?”前后音都重,且字字停顿,表明对方根本无意借。

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也是经验性的,无一套规律可循。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是学习停顿与抑扬顿挫表达的学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声音是情感的波动,是话语的载体。思之于心,发之于声,讲话要想更好地传达内心所想,应该掌握好语音技巧,使声音更好地传达心意,真正做到言为心声。

(二)语言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训练

逻辑是思想的规则,是语言的框架。逻辑能保证说话顺畅,能让别人理解话语的内容。没有逻辑学知识,不讲究语言逻辑性,说话的人将陷入语言混乱、思维混乱之中,把握不了演讲的主题与步骤;而听者更会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能理解讲话内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逻辑是难以给出明确定义的,只能通过逻辑范畴的一些概念与规律来揭示逻辑的含义,来了解逻辑方法,来了解如何在演讲中做到逻辑严密。

1.对基本逻辑术语的了解

要做到讲话具有逻辑性,首先要了解逻辑范畴包含些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样的要求。逻辑作为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以三个次级范畴为基本研究内容:

(1)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特有的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用一个词或词组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标识。

从概念方面来说,讲话的逻辑性,就是指在讲话的用词造句中,同一个概念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概念明确,内涵外延确定。

概念是思考的基石,是语言的细胞。如果概念前后不一致,内涵外延经常变化,语言表述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甚至造成思想混乱。

(2)判断。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是用语句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的描述或者说明。一个判断,是构成一个完整语句的基本要求。

判断是语言表达的最主要形式,人的话语,就是一个个判断根据特定的关系进行的组合。正是因为有判断,概念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得以成立。

从判断方面而言,要做到讲话的逻辑性,就要保持判断的明确。判断不能模糊不清,不能前后矛盾。

(3)推理。推理是一个命题序列,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产生新东西的思维方式,用一定的形式将一组判断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判断,形成新的概念。任何说理的过程都是推理方法的运用。

推理中,作为前提的判断与作为结论的判断之间,并不是任意的,必须有一定的推论关系,亦即一定的因果关系,不能把一堆风马牛不相及的判断随意堆积,去拼凑结论。

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知识是非常复杂而深奥的,不是简单地用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提高讲话水准,讲话者应该注意学习一些普通逻辑的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推理规则,使自己的讲话更有逻辑性,更有说服力。

2.讲话要尊重语言的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是人们在千百年的语言对话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维规律,是确保语言能够表达清楚意思、被人理解的基本要求。讲话必须尊重逻辑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不仅是确保讲话者自己思路通畅、表达顺畅的基础,也是保证听众能顺利接收信息,愿意静下来听讲话的前提。

(1)同一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或者同一次讲话中,思想或者语言要保持其自身的同一。具体而言,就是每一个概念、判断都是确定的,前后一致的;一个判断的真假也是前后一致、不能混乱的;每一次思考或者讲话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中心,不能有另外的中心。

要做到同一律,在讲话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概念明确。明确了概念的逻辑要求后,讲话过程中,使用了某一个概念,就必须前后都用这一个概念,这就意味着同一个概念出现在同一次讲话中,它的内涵和外延必须是完全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概念的组合要有逻辑合理性,比如一句话“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取得好业绩的条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个选择性概念,而“取得好业绩的条件”则是唯一性概念,前后不搭配。

②主题始终如一。讲话的主题应该统一,确定后就要贯穿于讲话的始终,不能随意转换主题。讲话脱离主题,任意发挥,海阔天空地讲,不但自己无法把握讲话的进度与思路,更会使听众迷惑。

(2)矛盾律。矛盾律指的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判断不能同时成立,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同时成立,那就是自相矛盾

矛盾律要求在讲话时,确定的思想或立场前后一贯,不能摇摆不定,自我否定。许多领导的讲话,官僚气味很浓,往往会自相矛盾,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这个问题研究研究,必须立刻解决”等话语,互相矛盾的概念出现在同一句话中,让人感觉很滑稽。

(3)排中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次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要求讲话中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鲜明,立场必须确定,不能模棱两可,折中骑墙。

违反排中律,讲出来的话就让人不知道究竟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比如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他犯了错误,但毕竟是初犯,我是不赞成给他处分的,但也不赞成不给予他处分……”他这一番表白,除了让旁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外,是不可能有其他效果的。

(4)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指在论述一个道理时,理由要充分,证据材料要充足,使论证有说服力。充足理由律的所谓充足,既有量的要求,即作为证据材料的理由要大量、翔实;更有质的要求,即这些材料是以说明结论成立与否,与结论有着不容辩驳的内在联系。

讲话违背充足理由律,拿一些数量不多、说服力不强的材料去说明观点,即使辞藻华丽,也会让人觉得苍白无力。

3.反逻辑的语言技巧

反逻辑语言技巧是通过故意的违反逻辑,或者利用逻辑漏洞来组织语言,使讲话幽默、引人高兴。诡辩就是一种反逻辑语言技巧,它们能为语言增添无限色彩。有人说古希腊智者欧德谟说谎,他辩解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没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这就是利用一个错误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得出的结论永远不正确。

逻辑是思想的规律,是大脑运行的法则,是语言表达的框架。学习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方法,巧用逻辑技巧,不仅是提高语言说服力的需要,也是让语言更具艺术色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语言表达具有内涵的训练

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肯定是个善于旁征博引的人,在他们的讲话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事例、典故,或者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名言警句。通过引用,他们讲出来的话就形成一种博古通今的气势,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旁征博引的讲话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激发听众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援引事例典故或名言警句,可以将一些用普通用语不易说清的道理通俗形象地说出来,不但使讲话更具趣味性,而且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1.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话

有些道理,要纯粹从理论上来说明,用口号来呼吁,不但很困难,而且会让人感觉枯燥无味。而如果通过举一些事例来解释和说明,则既能有效地阐述观点,说明道理,让听众信服;又能让讲话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让听众感兴趣。

引用事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包括一些名人的事例,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确定主题,简单明确地说出观点之后,再选择能够支持观点的事例来展开论证。比如说论证“青年人是最有创造性的”这一观点,先把观点用这样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再举出古今中外一些非常有名的人,他们取得成就都在青年时期。这种论证方法,比从理论上论证,比如从青年的大脑结构、思想方法、社会经历等方面去论证,就要生动具体得多,而说服力只会更强,不会更弱。

援引事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所举事例需准确、具体、真实。事例应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不能杜撰。对事件的了解要详细、准确,不能引用自己都不清楚、不完全了解的事例。更不能断章取义,为了拼凑事例而将一些完整的事件切割开来。同时,事例应该是具体的行为和结果,不能是抽象的东西,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及部分细节描写。

保证事例真实、准确、具体,可以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果事例失实或本身就很难理解,听众就会对讲话产生怀疑或失去兴趣,影响讲话效果。

(2)事例应新颖生动。为了使听众对材料感兴趣,所引的事例应该新颖生动,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是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的事,这要求人们在援引事例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讲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事情,不要讲道听途说、无法证实的事情;讲新近发生的或者虽发生于过去,但听众还没了解到的事情。

②多举与普通人生活接近的事例。伟人的伟大创举或许很感人,但是毕竟与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太远。那些要求太高、可能性太小的伟人事例,是不容易激发人们产生共鸣的,如果举生活中的事例,举普通人都会遇到的事例,将对听众更有说服力。

③避免老生常谈。有些事例几乎都成了论证某些观点的套话,比如说张海迪之身残志坚,雷锋之于无私奉献,包拯之于公正无私。这类的事例因为被用得太多太滥,现在不但失去了论证意义,反而可能招人厌烦。

多用新颖生动事例,可让人感觉亲切诚恳,缩短双方心理距离,调动听众兴趣与思考,使讲话内容深入人心。

(3)事例与观点需贴切。举例子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此选择事例必须选那些最能体现观点、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引用事例要避免几个误区:

①事例体现的观点与要论证的观点矛盾。这样的事例,不但不能论证观点,反而会造成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

②事例与观点不相干。这就是所谓的两张皮的状况,事例说的观点与要论证的观点,风马牛不相及,白白浪费时间。

③事例与观点有关但关系不大。事例本来不是主要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只是有很小一部分涉及这一观点。若把这种事例列举出来,将难有很强的说服力。

(4)事例应具有典型性。所举事例应对说明观点最具说服力,事例中体现的道理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能够让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愿意为之深入思考。

2.引用历史典故,注重典故发挥的作用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历史、文学寓言、成语、故事、传说等典故数不胜数。这些典故或优美感人,或朴实动听,或言微旨远,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典故中所蕴含的道理,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任何讲话场合,都可以选到适用的典故。典故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对于论证观点,说明道理,吸引听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我国士大夫在著书立说、闲谈交往中,如果不引经据典,将完全被人瞧不起,可见典故的重要性。

典故的说服力是无穷的,因为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比如要说明“兼听则明”的道理,还有什么比引用唐太宗从谏如流,比唐高祖广纳众议的典故更具说服力呢?典故中包含的审美情趣,也是普通的语言无法比拟的。

当然,引用典故也不是毫无节制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引用典故要接近自然生活。典故的引用是为了论证观点、深化内容的,不是为了炫耀才华的,不能过于频繁地引用典故,不要把与观点关系不大或者根本不相干的典故硬拿来套用。

(2)引用典故要适当的进行加工。典故往往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有复杂的情节发展。在引用时不可能完全照搬,而需要剪接加工,使之精炼短小。

(3)引用的典故需要知道其来源。典故都是有出处的,不应随意杜撰加工;同时典故大部分是文言形式的,在翻译时要准确,保持其原意。

3.用名言名句为讲话锦上添花

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中,留下许多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句,或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是他们智慧灵感的闪现,往往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些名言名句,极具艺术价值,读起来如口含兰花,听起来如沐春风。在讲话中引用名言名句,无论是对于增强说服力,还是增加讲话的感染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讲话的过程中,论证某个观点,或描述某些事物时,加入一些名言名句,整个讲话的内涵与层次将大不相同,会让人感觉讲话者很有素养,他讲的话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毛泽东在会议上教导广大党员与革命群众,需要以反动派对付广大人民群众的手段来对付反动派,保卫国家政权时,引用名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再比如劝一个年轻人要沉下心来踏实学习,引用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说服力很强,而且非常有感染力。

引用名言名句要准确无误,不能把名言名句念错了,那样不但不能增添语言色彩,反而会闹笑话。引用名言名句还应有话语的情境相协调,引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名言名句,并且要适可而止,不能滥用。在有些语境下,适当地改变名言名句中的某些字,可以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也是可以的。比如毛泽东批评一些干部为评级而闹情绪,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4.引用权威材料或数据作为演讲内容的证明

有时候为了论证一个科学性或知识性的道理,不能空口无凭地断言结论,而要善于引用权威性的材料或数据。权威性的数据包括国家机关公布的信息、专家的论断、权威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公布的正式材料。这些材料一般而言都是非常权威的,是不需要再经证明就可以用来进行论证的,并且这些材料因为其权威性,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以之为论据是非常有力的。比如说论证腐败的严重性,举身边的例子或者一两个腐败案例,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这些例子很可能只是特例。但是如果举出国家机关的统计资料,如法院、检察院、审计机关等对腐败发案数、造成的损失数的统计数据,那谁也无法反驳了。

历史与现实生活为我们讲话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旁征博引就是要把这些材料用于讲话之中,使之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只要引用的东西是合适的、恰当的,只要不会因为引用而喧宾夺主、转移了讲话的重点,那就不妨展开思路,多多引用事例典故和名言名句,让自己的讲话更精彩,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渊博与说理的透彻,感受到自己话语的魅力。

重点透视

演讲中如何用好修辞

修辞,是指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技巧。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使讲话生动、形象、鲜活,使听众理解起来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讲话内容。

修辞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介绍其中最常用的几种:

1.比喻

有人问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是相对论。作为一个非常深奥的理论问题,如果用科学术语来解释,必定冗长晦涩,让人难以理解。爱因斯坦是如何解释的呢?“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炉子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而如果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高深的理论,只因为巧用人的感受作比喻,简单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比喻,就是在说明一个事物时,不是直接去说,而是通过描述或说明另一个事物来达到目的。要说明的事物是本体,借用来描述的事物是喻体。比喻一般都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来描述、解释人们不熟悉的东西,减少理解的障碍。

巧妙运用比喻,能给语言涂上一层绚丽色彩,增加讲话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性,让语言更精彩。上面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解释,不仅能让人理解相对论的内涵,更让人觉得风趣可爱。

在演讲中运用比喻有以下几种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要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完全不同,但又有极相似之处的两种事物。属性相同的事物,难以激发人们的联想,没有比喻的意义;而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来比喻。

2.比喻的喻体必须为大众所熟知。喻体要浅显易懂,生动具体,与听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比喻不能只是形似,还应神似。这是指对比的两事物不仅要有外表的共同点,还要有内在特质与神情上的相似点,以便能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

4.比喻的运用要贴切自然。比喻是增加语言色彩的好方法,但比喻不是越多越好,不能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于猎奇而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比喻应有创造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经为人熟知的比喻。不自然的比喻,不但不能为讲话添彩,反而会让听众反感。

(二)双关

双关修辞手法是指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表达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式。

汉语是形、意、义的结合,汉语的词汇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场景下,利用文字的多义性,可以达到奇妙效果。双关就是利用文字的多义性,使讲话含义不仅表现在某个词或一句话的字面意义上,而隐含这个在词或这句话的背后的含义才是真正的表达意图。

1.双关的类型分析: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www.xing528.com)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青飏直上重霄九。“杨”“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例如:“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鲁迅《病后杂谈》)“收在抽屉里”的“算盘”是计算工具,“肚子里”的“算盘”是个人的想法和打算。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双关对于提升语言的艺术色彩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双关语,可以使讲话简单明了,又含蓄自然、幽默风趣。特别是在一些严肃场合下,有些话不便明说,用双关语则能隐晦曲折地表达出这种想法。

一位青年来到某杂志社,递上自己的作品要求发表。编辑看了他的作品后问:“是你自己写的小说吗?”青年人回答:“是我自己写的,我构思了几个月,整整写了三天,才把它完成。”编辑站起来与他握手:“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青年脸一红,拿起了作品稿,不好意思地走了。他的文章是抄袭契诃夫的,但编辑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契诃夫复活了这种荒诞的感慨让青年自己知道不应发表。语藏机关,一件尴尬的事竟然说得如此风趣,编辑用的就是双关手法。

2.在演讲过程中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

(1)双关的意思表达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

(2)运用双关要注意把握内容的思想性、战斗性,尤其是在构成歇后语时,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含蓄而忽略了思想健康。

双关的修辞艺术也要运用贴切,注意场合与语言环境,注意对方的理解能力,选择好内容与双关形式。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导致双关艰深晦涩,落入低级趣味。

(三)排比

排比的含义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

讲话要引人入胜,必须有气势,让听众感受到语言的压力,感受到力量。排比是最能提升语言气势的修辞手法。通过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关联密切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或句叠加在一起说出来,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气势如虹、滔滔不绝的语气力量,给听众形成强烈的震撼力。

排比的运用,让话语整齐明朗,富于节奏感,读者朗朗上口,听者赏心悦目,使语气气势强劲,情感得到升华,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罗斯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向国会发表了演讲。他说:“昨天,日本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军造成了严重损害……”

“昨天,日本政府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天,日本军队攻入了香港。”

“昨天,日本军队攻陷了关岛。”

“昨天,日本军队登陆菲律宾群岛。”

“昨天,日本进攻了威克岛。”

“昨天,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罗斯福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日本军队两日内的所作所为一一道来,让人们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猖狂,认识到美国所面临的危险,从而激发大家同仇敌忾的勇气,鼓舞大家战斗的决心与信心。这一番排比句,不仅加重了语气,更让听众的心为之不断提高,终致愤怒,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排比句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的,需要注意场合与语境。

1.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可能条件恰当运用。不能为追求形式美而伤害内容,勉强地去凑排比句。

2.排比的形式应根据形式灵活选择,词的排比、句的排比、段的排比都是可用的形式。排比中每一部分应是平等独立互不包含的,最好能够在顺序上由轻到重排列,层层深入以达到气贯如虹的效果。

3.掌握使用的度,适可而止。

(四)夸张

在对话时,为了表达需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夸大或缩小人或事物的一些特征,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能使人或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更加突出,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从而使人受到话语的感染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如人们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时,不能不用心去体会庐山瀑布那从天而降的气势,因为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这瀑布的美震撼人心。

夸张手法的运用,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在不失去真实感的前提下进行夸大或缩小,绝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把事物夸得过分了。夸张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目的与场合而用,在随意的场合可以活跃气氛,增加谈话趣味。但在严肃场合,不宜用夸张的语句。

(五)设问与反问

设问是为了提醒、加重讲话内容、引起观众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进行的自问自答。设问能够产生悬念,引起人的注意力,引发听众思考。设问运用得好,会使讲话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让人无法辩驳的说理效果。常用设问,还能帮助讲话者抒发情感,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某些不便明言的信息。

设问的运用,关键在于为讲话内容设计几个醒目、巧妙而有分量的问题,给听众一种好奇感,激发他们等待答案的期待心理,然后自己作答,娓娓道来。设问的问话,忌提一些无关紧要、众人皆知或者缺乏震撼力的问题,也不应问得太频繁。

反问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就在问话之中,就是对问话的否定。反问的运用,可以表达出非常激烈的情绪,在热情奔放、情绪激昂的场合最适合运用。一连串设计巧妙的反问句,能使讲话具有非常大的气势,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让听众听了之后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如下面的演讲:“和平!和平!和平已经不存在,战争已经开始了。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血染黄沙了,我们难道还站在这里袖手旁观?……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值得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反问的频繁出现,勾人心魄,动人心弦,可以让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放弃对和平的幻想,坚定战争的决心。而这一段演讲,也正是美国内战的导火索。

语言通不通,看的是语句的选择和逻辑关系的处理;语言美不美,却完全取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修辞是一门非常丰富而复杂的学问,要想使自己成为语言艺术的天才,那就多学些修辞的学问,多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吧。

温馨提示

演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一)演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演讲语言的口语化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己照稿念一念,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如“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

2.演讲语言的个性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它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

3.演讲的语言要真实,通俗易懂

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或是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的拼在一起的话。这样的语言听起来挺“新鲜”,其实却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用自己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却更真实自如,更富有吸引力。

4.演讲的语言要生动,有生命力

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马克思的“逝世”改成“睡着了”,这样不仅形象地写出马克思逝世从容、安详的神态,而且也饱含了作者内心无限悲痛的感情。

5.尝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一段:“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做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样的演讲稿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很有吸引力。

(二)演讲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吸引听众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功能。历史的巨幅画卷,社会的广阔天地,事物的千姿百态,人物的音容笑貌,这一切都可用语言艺术加以表现、刻画和描摹。语言是衡量一篇演讲优劣的重要标尺,无论你的素材多么新颖,构思多么精巧,思想多么深邃,最后都得以语言作为载体。所以,锤炼语言切不可掉以轻心。

1.语言表达要简洁,不拖沓

可以这样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简洁就是丰不余一字,约不失一词。我们熟悉的《醉翁亭记》的开头“环滁皆山也”就是简洁的范例。具体来说,一要惜墨如金。比如鲁迅写藤野先生:“其时进来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寥寥几笔,勾出了藤野先生给人的印象。二要加大信息含量。比如王蒙《春之声》中的一段文字:“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片瓦帽子。包产到组。收购大葱。中医治癌。差额选举。结婚筵席……”这实则是列车上旅客们的闲言碎语,它承载的信息多么丰富,若改成“这个说”、“那个说”,就十分冗杂了。三要注意叙述的节奏。请看一篇习作的开头:晚自习。“嘭”,教室门被推开,李老师怒冲冲地跨上讲台。“怎么搞的?一次单元测验就那么多人不及格!”“哗啦——”一摞试卷撒了一满桌。”这段文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气氛,还有人物性格,文字简洁明快。如果写弄清推门者是谁、老师的容貌、同学的心态等,节奏就缓慢而拖沓了。

2.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

只有生动形象,语言才有韵味,才有感染力。

(1)词语锤炼可以使语言更加的生动。比如下面这一段——“他(杜甫)在马上吟雨,在床前听雨,在山陵苦雨,在田间祈雨,在槛内思雨,在草堂唱雨,在江畔对雨,在战场悲雨,在驿路卧雨,在舟中忧雨……”(《散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经过作者的巧妙搭配,表现出迷人的活力,让人玩味不已。

(2)句子中辞格的运用会使语言更加的生动。比如下面这一段——“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五十年像一支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腾,画卷刚刚展开,乐曲渐趋高潮,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诗意浓郁。

3.语言要优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优美的语言,人人喜欢,它就像星月装饰夜空,似鲜花点缀原野,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要优美,一是要使用雅词。比如“湛蓝”、“深邃”、“浩渺”、“苍穹”、“璀璨”等双音词就显得很美、很雅。再如四音节短语:“白荷如雪如玉,纤尘不染,红莲似火似焰,舞姿蹁跹,鸭戏清波,鹅鸣花丛,人至河畔,衣薄风香,新凉涤暑。”(李存葆《祖槐》)这些短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另外,叠词也能传递出浓浓的美感。二是要雕琢佳句。佳句的“点缀”效果引人注目,往往使人产生“眼遇佳句分外明”之感。这些佳句可以是精妙的比喻句、拟人句,可以是整饬的对偶句、排比句,可以是深情的抒情句,磅礴的议论句,可以是精美的点题句,含蓄的哲思句,还可以是巧妙的引用句等。三是要营构美段。有时候,一段美而全篇活。

4.语言要风趣幽默

为了使语言“风趣”可以整体设喻:“他先天性缺乏笑细胞,脸上长期‘阴天’。即使偶尔出现几片‘蓝天白云’,也会让人觉得寒气逼人,丝毫感受不到‘晴天’的温暖。”可以灵活合成:“班主任给同学‘加工进爵’,自己头上顶着‘乌纱’。从此,教师就成了全班人民的公仆。”可以时空错位:“军队教练林冲,县政府干部宋江,村干部晁盖,县政府工作人员武松,政法干部雷横、朱仝、鲁智深,民办教师吴用……”可以巧妙化用:“这几天真是苦了我,累得我人比猴还瘦。”可以信笔仿拟:“少年不知书滋味,爱混时候,爱混时候,为了父母勉强读。”还可以庄词谐用、贬词褒用等等,这些都能使语言妙趣横生、情趣盎然。

5.语言要含蓄有感染力

语言含蓄的表达有一种潜藏的力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王润滋的《卖蟹》的结尾,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文末的“下款”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含蓄”的范例。“含蓄”可以用词句传递,“含蓄”可以用警语点化,给人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美感。

就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说,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方式。这五种方式都需我们在演讲中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风格和不同的文段特点来进行精妙的表达。

格言小语

1.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2.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3.忍别人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相关链接

演讲语言的风格要具有魅力

演讲风格,是不同的演讲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的选择、加工,锤炼而形成的。要使演讲词能达意,妙语连珠,多姿多彩,就要精心追求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一)凝练的风格

凝练的风格,是由演讲者从表达演讲的内容和主题出发,恰当贴切地运用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词语和修辞方式,使句义的缀合以单独连接为主而形成的。用语集中而丰满、简洁而味长,是凝练风格的主要特征。如,一位演讲者对女英雄刘胡兰的赞颂:

敌人一口气铡死了六个同志,让十五岁的你看什么叫死。你早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没眨眼就走过去,让誓言变成画面。当你的头枕在铡刀另一边,你告诉刽子手:不怕死的,就是共产党员!你是站起又倒下的,但归根结底,你是倒下又站起的!

演讲运用生动凝练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刘胡兰的形象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他选用的词语音节整齐,铿锵有力,寓意高深,适境得体,给演讲平添了悲壮感人,余音不尽的音响和色彩。

(二)繁丰的风格

繁丰,就是泼墨挥笔,巧妙的运用反复,话说得痛快尽致,意思表达得酣畅淋漓。其特点是句义复合意义缀合,即在一个语义段落中,围绕一个命题或中心思想,反复描述或说明,加重语气,深化主题。如孙泱的演讲词《理解万岁》:

乘着创世纪的诺亚方舟,理解是那只窥探到大自然,衔回了橄榄枝的鸽子;

沿着千回百折的汨罗江,理解是屈原感叹社会而传唱于今的骚体长诗;

拨出高山流水的琴声,理解是蔡锷、小凤仙人生难得一知己的知音一曲。

反复的同义回环,渲染气氛,造就气势,强化节奏,加深情感,使理解之歌响遏行云、荡气回肠。

(三)朴实的风格

朴实的语言风格特征是质朴,平白如水,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少用比喻而多用白描,使语境语义纯净、真诚、厚重,形象亲切、生动、感人。语言的自然天成,是一种美的极致。“理不直指,情不显出。”作者的感慨情致和见识,自然贴切地表露出来。

也许,平庸会对你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哪条大路平稳走哪条,保你一生快乐。如果这样,你在平地上走了一辈子,临终时你依然在平地上;而别人在高峰上尽管只攀援半步,但他已经站在你的平地之上了。

《路,在你脚下》的演讲,格调厚朴,境界大方,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以高瞻远瞩的境界开拓攀登之路,鼓励听众“迈开无所畏惧的坚实脚步,走向憧憬,走向希望!”

而这些美好哲理的表达,却是通过朴素简明的语言来点拨的。

(四)绮丽的风格

绮丽,是与朴实无华相对应的语言风格。它多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以及句子的整齐组合和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力求达到绮美绚丽,情感浓郁。演讲者要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背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听众,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的硬软以及声调的响亮与沉郁,使演讲情景交融,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灿烂可观。如冯艺的演讲词《我们正年轻》:

索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付出,我们的心声呀,就是我们开始自由呼吸的时候流出的,流出积蓄已久的真挚的爱,流出绿绿的幼稚,流出皎皎的天真,流出殷殷的血丝,我们一定能养育出那森林、那牛羊那鲜花;当五彩的世界还在梦中,我们就毫不犹豫地仰起那红润的迷人的嘴唇……

演讲以绮丽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的画面,并且通过每段落内部的意思衔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表示了事物之间的连锁、因果关系。

(五)庄严的风格

庄严的语言主要特征就是庄重、沉稳、典雅,它给人以高雅严谨、雄浑壮丽的感觉。庄严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因素,多因古词语的大量运用,以全称来称谓事物或运用正式交际场合的词语等。它常用于政论演讲及气氛庄重的场合。如:

我经常到天安门广场散步,那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广场使人心旷神怡。广场中央屹立着用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的巍峨纪念碑,高高的碑心石上,用镏金板镶嵌着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每当我瞻仰碑的雄姿,心中就激起无际的波澜: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岁月中,革命先辈和广大爱国人民、青年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血肉之躯铸成的。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魏久明《用青春建造新时代的丰碑》的演讲词,读来庄重典雅,慷慨激昂,气脉贯通,逻辑严密,演讲者用壮美多姿的语言于神圣拜谒的庄严场合,因而使人感受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远博大,雄伟永恒。

(六)灵秀的风格

灵秀的语言能给人以轻松诙谐有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语言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使用绘声绘色的词语、利用语义语句的错综奇变以及句段篇章的词义重叠或变形多义组合等。它能增强演讲的鲜明性、生动性和抒情感。如了烈钧的演讲词《赞美你,太阳》:

我赞美你,太阳!你照亮了人间的道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孕育出一部壮美多姿的史诗。想一想:秦时明月,汉时雄关,郑和帆影,虎门硝烟;听一听:辛亥钟鸣,“五四”怒吼,北伐枪声,卢沟惊雷;怎禁得住赞美的歌吟——南湖船头熹微的曙光,井冈山烂漫的朝霞,延水河畔艳红的旭日,中南海里明媚的煦阳……

演讲词灵巧地缀合多层语义,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景物到抒情还必须,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地绘出一幅争奇斗艳、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这组句群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四段话,承上启下,句序合理,条理清楚,照应严密,加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遂使演讲词句群形似锁链,环环相扣,句句相连,相互媲美,对称生辉。

(七)豪放的风格

豪放的语言风格特征就是澎湃宏阔,激越高昂,豪壮刚健,英武奔放,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刘大魁《论文偶记》)豪放的语言风格听来使人感到博大高远,气势宏伟,雄阔俊伟,豪气英发:

朋友,你看过名山大川的飞瀑吗?

那简直是力与美的化身!它那飞流直下的风姿似骏马奔驰般洒脱,它那砰然千里的气势如大江东去般雄浑。远远望去,仿佛一条驾雾腾飞的猛虎。

于是我突发奇想,思索着一个人生的命题:积聚与腾飞!

芦锡铭的演讲词《飞瀑前的沉思》,如强弩连发,激浪淘沙,直抒胸臆,直泻感情,语言气势与演讲词豪迈激越的思想内容和谐一致,有机统一。加之句式齐整、抑扬有致的词语运用,烘托了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

(八)柔婉的风格

柔婉的语言风特征格就是轻柔委婉,纤秀清丽,平和潇洒,曲折生姿。柔婉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出自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有机结合,构成了语言的柔婉美:

为黄土地添一抹新绿,在凛冽的寒风中倔强地追求,虽然弱上,毕竟想成长;虽然幼稚,毕竟想成熟;虽然局限,毕竟有梦想;虽然默默无闻,毕竟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显示着自己做儿子的价值,这就是黄土地赋予我的性格。

王安的《黄土地,我的理想大地》的演讲词,通过细腻多姿、一波三折的抒情比喻,将作者对黄土地的希望、理想和感情有滋味的逐层托出,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听众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领略黄土地的博大情怀和坚强性格。

演讲者的语言风格同其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同其所处的民族风俗、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等紧密相连。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不同的文化、生活阅历和思维模式,构成了演讲者语言修辞的不同地方、民族、语体、语言习惯等的不同风格基调,这也是值得演讲者格外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