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超越知觉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的多元展现
当我面对着法庭有关彼特·鲍尼哈德关于磁抗头知识的文书而陷入深思时,我清楚地知道,我对此案所能提供的证词,必然会远远超出关于单词或物体的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或有关PRS的理论。他所掌握的磁抗头知识太过于复杂且真实,远远不是我们关于知觉经验启动效应的实验室研究所能说明的。假若全部内隐记忆都可以解释为知觉形态的启动效应,那我们就很难把内隐记忆作为起诉鲍尼哈德的一个理由了。此案的关键在于,他所掌握的复杂的概念知识,会不会以某种潜意识的方式对他产生影响。但是,内隐记忆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对单词或物体的知觉启动效应。
前已述及,失忆症患者能够学会新的知觉技能和运动技能。尼尔逊·巴特斯及其同事业已证实,技能学习所依赖的是序列记忆,那是一个与启动效应所依赖的不同的大脑系统。巴特斯的研究小组研究了阿尔塞默氏疾病患者,这些人大多在中央颞叶系统及皮质的其他区域患有某种损伤。他们还将阿尔塞默氏患者与亨廷顿氏疾病的患者相比较。亨廷顿氏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的遗传病,它会破坏患者大脑的运动系统。在亨廷顿氏疾病中,患者的大脑损伤主要限于一个叫基底神经节的皮层下结构,该结构对于已经学会了的运动的执行具有关键性作用。巴特斯及其同事发现,亨廷顿氏疾病的患者在字词填补测验中表现出正常的启动效应,但很难学会新的运动技能;而阿尔塞默氏疾病患者却与此相反,他们能够正常地学会新的运动技能,但启动效应却遭到了破坏。这些发现令人信服地证明,启动效应和技能学习分别依赖于大脑内部不同的记忆系统。近期有关序列学习的研究工作已证实,除基底神经节外,小脑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亦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小脑(参见图5.1)是一个与运动表现有关的结构。凡小脑受伤的患者,均难以学会那些需掌握事件之序列的活动任务,如钢琴的演奏。对于为某一问题的解决所必需的诸动作的先后顺序,这类患者亦难以作出计划。巴特斯及其同事大卫·萨尔蒙在考察了有关证据后得出结论认为,在正确地执行某一运动所包含的各动作的先后顺序方面,小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基底神经节则负责对这些动作系列进行调整,并将之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运动程序加以贮存。由于失忆症患者的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一般都未受损伤,所以我们自然可以发现,患病前就已学会弹钢琴的失忆症患者,可以在钢琴上弹奏他所熟悉的乐曲,甚至可以学会弹奏新的曲目。与此相似,玛丽·荷·尼森及其同事证实,失忆症患者可以以内隐的方式学会某一新的活动任务的执行系列。他们的实验是将某一任务所包含的各活动的指令显示于计算机屏幕上,各活动的先后执行系列以星号在相应指令处的出现为指引,要求患者对星号所指的操作指令做出尽可能快的反应。若星号以固定的系列相继呈现,那么患者的操作反应会大大快于当星号以随机方式呈现时。然而,他们对星号出现的先后顺序却没有任何外显的知识掌握。新近的PET扫描研究资料更直接地表明,在这种序列记忆中,基底神经节和运动皮质的某一部位起着重要作用。[48]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包含着序列记忆的作用。所谓习惯,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已熟练掌握了的,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加以执行的行为程式。摩蒂麦·米希金及其同事的开拓性研究工作表明,中央颞叶区被损毁的猴子,虽然对近期事件很难形成记忆,却也以正常的速度形成新的习惯。在经历数百次的训练后,这些失忆的猴子能够逐渐学会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反应才能获得食物的奖赏,虽然它们对每次训练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几乎没有形成任何记忆。人类的失忆症患者也表现出了与此相似的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只要经过大量的训练,失忆症患者能够逐步学会对不同的视觉模型进行分类,其速度与没有外显记忆障碍的人完全相当。而且,他们甚至能够以正常的速度学会在实验中人为制订的一套语法规则。然而,和米希金实验研究中的猴子一样,对训练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事件,失忆症患者也不能形成任何记忆。相反,基底神经节的受伤会破坏习惯形成的学习过程,正如它破坏了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一样。[49]
但是,鲍尼哈德一案中的问题还不在于技能和习惯的学习,其问题的核心是,他所拥有的语义知识有可能会对他的工作表现产生某种无意识的影响。这里,我们又获得了内隐记忆产生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且看下列这个句子:“因为布被划破了,所以干草堆非常重要。”这句话在你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很可能没有。但是,我可以提出一个单词,就足以使这个句子突然具有了意义:降落伞。由此,你便可以想见下列情景:有一个倒霉蛋在空降的过程中,他的降落伞被划破了,但由于他掉在一堆厚厚的干草垛上,因而才幸免于难。当我和我的同事将诸如此类的句子呈现给失忆症患者时,他们和你一样,也无法理解这些句子,直到我们给出关键的线索提示词。有趣的是,当我们在时隔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之后再将这些句子呈现给他们时,他们甚至能够自己想起各相应的线索提示词来。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得益于上一次对这种句子及其线索提示词的相遇。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也总是说从来未见过这些句子或这些提示词,而且一般都表示,这些句子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这种结果决不是那种依赖于PRS而产生的知觉启动效应,因为患者必须理解到关键的提示词与整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表现出上述记忆的收益。相反,它很可能是依赖于语义记忆系统的某种变化形式而产生的概念启动效应。其他一些人以失忆症患者和大学生为被试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也证实,概念的启动效应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他们还指出,概念启动效应依赖的是语义记忆,而不是PRS。[50]
这些实验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既发生于知觉领域,也发生于概念领域,并因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内隐记忆如何会在那些涉及到概念知识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生影响。的确,我在上文所引证的无意剽窃现象,可能就说明了这种概念启动效应。其时,与我们的活动背景毫无关联的各种观念会突然呈现于我们的脑海,虽然这些观念是从某些特殊经验中产生出来的,但我们却相信是我们自己独立想到的。这正是可能会在彼特·鲍尼哈德案件中起作用的那种概念启动效应。
概念启动效应及内隐记忆的其他语义形式的存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例如,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记忆是人们在性别和种族方面所持有的诸多偏见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虽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偏见。我们对各种人群,包括妇女和少数民族,都抱有某种固定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印象在我们与各相应人群发生相互作用或被问及他们时,往往会自动而不自觉地活跃起来。尽管我们没意识到我们持有这些印象,但一旦它们活跃起来,就会强烈地影响到我们对这些人群成员的判断。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帕特丽夏·迪瓦恩在实验中向美国白人大学生呈现一组单词,而这些单词大多隐含着对美国黑人的刻板印象,如welfare(福利)、basketball(篮球)、ghetto(贫民区)、jazz(爵士乐)、slavery(奴隶制)、Harlem(哈莱姆:纽约市的一个区,居民大多为黑人——译注)等。这些单词呈现的时间非常短,使被试无法看清并加以清晰的记忆。然而,当这些大学生被试在随后阅读一篇关于一个杜撰的男性人物(其种族身份未作交待)的一些性质不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文章时,与控制组被试相比,他们对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的评价更富于敌对性,而控制组被试在实验第一阶段所被呈现的主要是一些中性的单词。不管是对那些在问卷测验中未表现出种族偏见的白人大学生而言,还是对那些在问卷测验中表现出强烈种族偏见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偏差效应都是同样明显的。这里,对某些具有种族意味的单词的接触,可能自动地激活了某些大学生未曾意识到的、为他们所拥有的对黑人的刻板印象。[51]
内隐记忆对我们的判断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不为我们所意识到,因而更具危险性。对此,商业广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我们往往可能会认为,由于我们很少注意电视和报纸中的各类广告,我们对各种产品的判断也就不会受到这些广告的影响。然而,和前述那个关于在电影屏幕上闪现可口可乐和爆玉米花的商品名的传说相一致,新近一项实验研究证实,一般而言,人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他们在广告中曾很短暂地看到过的商品,虽然他们对自己曾看到过这些广告没有丝毫的外显记忆。这种内隐效应使我们易于受到社会心理学家们所谓的“心理污染”的影响,即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会受到各种有害的,但我们又意识不到的偏见的左右。没有人会认为,我们的购物决策是受到我们很少加以注意的广告支配的,我们的社会判断会受到种族刻板印象的影响,或者我们的观点是无意间从别人那里剽窃过来的。然而,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这种种影响力的来源,才导致了我们易于受到心理的污染。研究表明,假若一个人意识到了他的偏见的影响作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他的心理污染。然而,由于人们很少会想到内隐记忆的存在,所以,要想使人们意识到它,那是难之又难的。[52]
由认知神经科学所揭示的内隐记忆这一未曾为人们意识到的世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潜意识是完全不同的。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中,潜意识记忆是诸动力的实体,它们不断地卷入一场针对压抑力量的斗争;它们起源于与人的最深层的冲突和愿望相关联的各种特殊的经历。相比之下,我在这里所考察的内隐记忆是一个完全世俗的概念,它们是作为诸如知觉、理解、行动等日常活动的一个自然的结果而产生的。执行这些日常功能的诸系统,当它们产生作用时,往往会发生也许只是极轻微的变化。我们的大脑随时不断地在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世界的要求。当这些变化发生时,它们会以种种令人吃惊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想、判断和行为,而在对这些影响方式的理解方面,科学家们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考察内隐记忆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的普遍性,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洞见到人类记忆力之脆弱。如果我们根本没意识到有某种东西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很难对它产生理解并采取某种缓冲的补救措施。内隐记忆之微妙本性,或它根本无法加以觉察的本性,正构成了它之所以会对我们的心理生活产生强有力的影响的原因之一。但是,虽然如此,我们必须小心提防这样一种倾向,即将任何奇怪的想法、异常的情感,或古怪的行为,一律都归结为某些我们在意识中已经遗忘了的经历的内隐影响的结果。从其潜在的特性来看,若我们企图将情感或行为解释是对某一已经遗忘了的特殊经历的内隐记忆的外部表现,那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情感,其可能的决定因素都是很多的。
当然,尽管有这些潜在的危险,由内隐记忆所产生的不可见的影响,仍然构成了记忆力之脆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过去在对我们的塑造方面,并非总是如此间接而微妙。下文我将转而讨论,记忆力有时会表现得如此强大有力,乃至于能够动摇我们的人生赖以建立其上的基础。
注 释
[1]理查德森-克莱文和布乔克(1988)认为,对内隐记忆的研究,构成了“我们如何评估并解释往事对目前的经验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次革命”(第476—477页)。
[2]参见瓦林顿和威斯克兰茨(1968,1974)。
[3]关于失忆症与盲视之间的关系问题,见威斯克兰茨(1978);关于盲视的治疗,见威斯克兰茨(1986)。夏克特(1992)概述了多种神经心理综合症中的内隐知识。
[4]关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HM,参见柯尔金(1968)及米尔纳、柯尔金和图珀尔(1968)。关于失忆症患者仍具有学习能力并保持着运动技能的最近证据,见川内尔等(1994)。关于内隐记忆早期研究的历史回顾,见夏克特(1987a)。
[5]关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观,见艾伦伯格(1970)。关于对这些观点的实验研究,见谢弗林(1988,1992)。在夏克特(1987a)中,我对潜意识或内隐记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历史分析。
[7]这次实验是由图尔文、夏克特和斯塔克(1982)报告的。我们的这个发现,即启动效应与被试是否记得看过目标单词无关,它所反映的问题现在被称为随机独立性。后来对随机独立性的分析逐渐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参见海曼和图尔文(1989)。
[8]达赖(1980),第681页,转引自布朗和墨非(1989),第441页。
[9]弗洛伊德的引文,转引自泰勒(1965),第113页。
[10]雅各比和达拉斯(1981)。另见杰可森和莫顿(1984)。
[11]关于不同测验指导语条件下编码深度的不同效应,见格拉夫和曼德勒(1984)。格拉夫、斯奎尔和曼德勒(1984)证实,失忆症患者在残缺单词填充测验中的作业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指导语。另见塞尔马克等(1985)及夏克特、波尔斯和布克尔(1989)。这些实验的基本模式是,对正常被试而言,要求他们回想所学单词表能促进他们的回忆;但对失忆症患者而言则否,因为不管向他们提供什么指导语,他们的作业表现都依赖于启动效应。
[12]图尔文等(1982),第341页。
[13]关于德比朗的观点,见德比朗(1929),另见夏克特(1987a)及夏克特和图尔文(1994)的综述。关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见巴德里(1986)。关于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划分,见图尔文(1972,1983)。
[14]科恩和斯奎尔(1980)。镜像阅读作业是此前几年由科勒斯(1975)提出的。
[15]关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分,见格拉夫和夏克特(1985)。关于内隐记忆的历史回顾,见夏克特(1987a)。关于内隐记忆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见罗蒂格尔和麦克德莫特(1993)。
[16]这一研究发现最初是由昆斯特-威尔逊和查荣克(1980)报告的。
[17]关于鲍斯威尔的“治疗”研究,见大马西奥等(1989);关于内隐记忆对失忆症患者的情绪影响的证据,另见约翰逊、基姆和里斯(1985)。关于偏好和情感的潜意识形成过程的实验证据的综述报告,见巴尔(1992)、尼登塔尔(1992)及格林瓦尔德和巴纳杰(1995)。
[18]参见列文森(1965)。
[19]关于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暗示有助于手术后康复过程的研究证据,参见伊文斯和理查德森(1988)。关于记忆与麻醉之间关系的早期研究综述,见伊希、李弗斯和卡茨(1985),关于它的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见基尔斯托姆和夏克特(1990)。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某些麻醉剂条件下,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启动效应(基尔斯托姆等,1990),但在另一些麻醉剂条件下则否(柯尔克,基尔斯托姆和夏克特,1992)。
[20]关于这类归因过程的讨论,见凯利和雅各比(1990)。关于内隐记忆与记忆歪曲之间的关系,另见斯奎尔(1995)的讨论。
[21]关于19世纪的记忆错觉争论,见贝里奥斯(1995)。(www.xing528.com)
[22]关于新生婴儿反应偏好的研究工作,见德卡斯帕和费弗尔(1980)及德卡斯帕和斯彭斯(1986)。
[23]罗维-柯里尔(1993)对自己的研究作了明晰的概述。
[24]这种条件作用研究,见帕波塞克(1967)。
[25]夏克特和莫斯科维奇(1984)讨论了记忆系统的早期发育情况,并对儿童和失忆症患者的记忆系统作了比较研究。巴切瓦里尔、布里克森和哈格尔(1993)证明,海马受损破坏了幼猴的辨认记忆。
[26]关于婴儿期内隐回忆的研究综述,见黛蒙德(1990)。麦尔左夫(1990)讨论了他对9个月大的婴儿的延宕模仿行为的研究发现。那伊托和柯马索(1993)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7]关于面颜失忆症的皮肤电研究,见川奈尔和大马西奥(1985)及鲍尔(1984)。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见杨格(1992)。
[28]关于脑伤后记忆恢复的研究综述,见格利斯基和夏克特(1989b)及威尔逊(1987)。
[29]格利斯基、夏克特和图尔文(1986b)。
[30]关于计算机学习的研究,见格利斯基、夏克特和图尔文(1986b)及格利斯基和夏克特(1988)。
[31]关于工作训练研究,见格利斯基和夏克特(1987,1989a)。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华尔街报》在1993年10月10日的头版发表了大卫·斯蒂普的一篇文章,题为《失忆症研究发现:大脑可以在下意识水平进行学习》。
[32]威尔逊、巴德利和谢尔(1994)将线索消失法发展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技术。
[33]我们将这种僵化状态称为“高度特殊化的学习”(格利斯基等,1986a)。关于后继研究,见巴特斯、格利斯基和夏克特(1993)。关于海马受伤的白鼠的类似研究,见伊希恩鲍姆(1994)。
[34]约翰·西尔弗(1993)。
[35]1991年10月25日对沃里克的电话采访。
[36]南希·斯塔芬《潜意识意象》,《波士顿环球报》1991年10月25日。
[37]有些研究结果发现,若实验单词的字形等细节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有变化,那么单词的视觉启动效应会有所减弱。马索莱克、科斯林和斯奎尔(1992)讨论了这一类研究结果,并提供证据表明,与字体有关的特殊启动效应是与大脑右半球相联系的。希林瓦斯(1993)也证实,对熟悉图片的启动效应也与其外部特征有关。邱奇和夏克特(1994)证实,听觉启动效应亦表现出类似的高度特异性。
[38]关于WLP的病例,见施瓦茨、萨弗兰和马林(1980)。
[39]参见德蒙特等(1992)及彼特森等(1990)。
[40]关于熟悉图片的启动效应研究,见斯林瓦斯(1993)。
[41]我们关于物体判断之启动效应的最初研究报告,见夏克特、库珀和德拉尼(1990)。关于以失忆症患者为被试的研究,见夏克特、库珀和特莱德威尔(1993)。另有一些研究结果揭示,失忆症患者对多种不同的新的知觉信息的启动效应未受任何影响,其中包括几何图案、无意义字词及不熟悉的面孔等。关于这些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理论解释,见基恩等(1995)。
[42]夏克特等(1990)也证实,当他们鼓励被试回忆真实世界的某一物体的名称时,能提高被试对这一物体的外显记忆,但启动效应则完全消失。这一结果表明,对新异物体的启动效应之所以不会发生,是因为被试产生了对这一物体的语义标定。我们认为,当被试对物体产生语义标定时,启动效应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被试在对物体的形状进行编码时分心于对其语义标定的思考。
[43]关于知觉表征系统理论,参见夏克特(1990)及图尔文和夏克特(1990)。
[44]关于这一病例的详细讨论,见雷多赫和哈姆弗雷斯(1987)。
[45]关于患者JP的听觉启动效应,见夏克特、麦格林和邱奇(1993)。关于大学生被试的听觉启动效应,见邱奇和夏克特(1994)。关于患者的听觉启动效应,见夏克特、邱奇和特莱德威尔(1994)。
[46]最早关于启动效应的PET扫描研究,见斯奎尔等(1992)。他们发现,启动效应与枕叶皮质血流量有关,同时也发现,海马在启动效应过程中有活跃的表现。这后一项发现或许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斯奎尔等人的实验中,外显记忆影响到了启动效应,他们也正是这样认为的。
[47]关于PET扫描研究和物体辨认,见夏克特、雷曼等(1995)。关于导致PET扫描研究的理论背景,见库珀等(1992)。
[48]关于启动效应与技能学习之间的解离问题,见巴特斯、海恩代尔和萨尔曼(1990)。另见格拉夫曼等(1994)、萨尔曼和巴特斯(1995)、斯塔尔和菲尔普斯(1970)及托姆森和克鲁帕(1994)。
[49]关于猴的习惯学习,见朱希金、马拉姆特和巴切维里亚(1984)。关于基底神经节受伤患者的习惯学习障碍,见麦克多纳德和怀特(1993)。关于失忆症患者的范畴学习,见诺尔顿和斯奎尔(1993)及诺尔顿、斯奎尔和格鲁克(1994)。
[50]关于我们的歧义语句的实验研究,见麦克安德鲁斯、格利斯基和夏克特(1987)。关于概念启动效应,见布莱斯顿(1989)、格拉夫、西马姆拉和斯奎尔(1985)及哈曼(1990)。有些研究结果表明,当启动效应包含对新的语义联结的获得时,失忆症患者的作业就会表现出某种障碍来。参见夏克特和格拉夫(1986)及西马姆拉和斯奎尔(1989)。
[51]参见迪维因(1989)。关于社会背景中的内隐记忆研究及其讨论,参见格林瓦尔德和巴纳基(1995)。
[52]关于广告和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见彼尔费格特和阿斯库(1992);关于内隐记忆与消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见萨尼尔(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