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记忆:往事主体-找寻逝去的自我 

寻找记忆:往事主体-找寻逝去的自我 

时间:2024-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另一幅现代作品,即纽约画家南锡·戈尔德林的《旅行者在追忆》,也表现了记忆主体在过去和现在的双重存在。图1.2南锡·戈尔德林:《旅行者在追忆》,1987年,15×18″艺术对记忆主体的表现是富于启发、甚至是富于挑战的,但研究记忆的科学家们只是最近才开始研究记忆活动的主观体验。

寻找记忆:往事主体-找寻逝去的自我 

1.体验往事:记忆主体

认知科学家通常把人类的记忆比作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即比作一台对各种信息进行贮存、保持、提取的计算机。这种类比虽确实把握到了人类记忆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忽视了人类记忆的主观体验方面。试回忆你最近参加过的一次婚礼。自然,你会想起在婚礼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婚礼参加者的姓名、面孔等。但回忆的经验却远不限于对这些不同信息的提取,它还包含着一个信念,即参加这次婚礼构成了你的个人生活经历,并与此前此后诸事相关联。你还可能会忆起你自己认为是或觉得是新郎、新娘表达婚誓的诸事诸物;忆起你当时因见到一位老相识的巨大变故而感到的惊奇;或是忆起你当时因跳了一场你从未听过的优美舞曲而感到的无比欢欣。

我们随时都在利用过去获得的各种信息。如就本书写作而言,我要把这些字句输入计算机,就必须从记忆中提取很久以前所学会的字词、语法规则等,但这一过程却没有对这些字词、语法规则加以“追忆”的主观体验。每当我们启动并开始驾驶汽车时,我们都要依赖于多年以前所学会的驾驶知识与技能,但却不会感觉是在重温过去。下文我们将看到,对往事的这种利用依赖于大脑的两个主要的记忆系统,即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其中,语义记忆包括概念的及事实的知识,而程序记忆则是我们学习技能和形成习惯的基础。但是,有意识地回忆往事的主观体验具有某种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却被科学的分析忽视了。有关记忆的科学分析把记忆当成是一种贮存和提取各种信息的装置。一个记忆要被体验为记忆,被提取的信息必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背景中加以回忆的,且带有某些线索,表明自己是相应事件的参与者。心理学家恩代尔·图尔文认为,这种记忆依赖于一个特殊的记忆系统,他称之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情节记忆使我们得以回忆那些独特地决定着我们生活的个人事件。关于情节记忆的任何分析,都必须包容进行记忆活动的人,亦即图尔文所谓记忆主体的主观体验。为了强调记忆主体与记忆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图尔文指出,“表征记忆经验之特殊意识状态,包括记忆主体的若干信念,如记忆是被记忆的原始事件的不同程度的真实摹写,即使被记忆的是不完整且模糊的事件亦如此,以及被记忆的事件构成了他的个人史的一个部分。对记忆主体而言,记忆活动是一种心理的时间旅程,是以某种方式重新复活过去所发生的某些事件。”[3]

将记忆活动看成是“心理的时间旅程”这种观点,揭示了某种真正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为记忆主体,我们能够从当下的时空限制中解脱出来,重新体验过去,并随意地将我们自己投射到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在科学幻想小说中才能实现的奇迹,事实上正发生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例如,试回忆下列三个事件:童年期的一个生日晚会,你所从事的第一项工作的某一事件,以及你昨天晚上临睡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在数秒钟之内,你就回访了数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往事的某些部分,而且,你无需借助于什么幻想的工具,就能完成这一时间旅程。

关于记忆的主观体验,视觉艺术家们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例如,在19世纪,肖像画家描绘了处于记忆的反省活动之中的人,并通过肖像的丰富表情传达了他们回忆的体验之冷峻,辅之以一定的背景和暗示性标题。一幅深刻地表现了记忆之体验本质的现代作品,是马萨诸塞州的画家坎戴斯·沃尔特斯的《追寻昨日》(见图1.1)。一位年轻女人的侧面像呈现于悬挂的画框内,双眼凝视着我们看不见的远方,似乎充满情感地在追忆着什么。她犹疑不决于两个现实之间,即框内的现实与框外的现实——或许这是一个隐喻,表现着记忆主体同时存在于过去和现在。

图1.1 坎戴斯·沃尔特斯:《追寻昨日》,1992,11×8img5″(www.xing528.com)

这幅作品的标题表明是对过去的寻求,画中妇女滴在脸颊上的泪珠暗示着,过去永远不可能被完全捕捉。作品影射的是,沃尔特斯自己试图记住在弗吉利亚乡村度过的童年往事与情感。作品中,在年轻妇女的背后,作者描绘了乡村景象的一部分,象征着忆者努力寻求的、隐约可现又追之莫及的往事片断。作者自己评述说:“我的根在南方。我的画所表现的,就是我对那里的秋千和阳光的记忆,它是一种逃遁,遁入时间之旅,遁入精神之旅,并隐入它物。”[4]

另一幅现代作品,即纽约画家南锡·戈尔德林的《旅行者在追忆》(见图1.2),也表现了记忆主体在过去和现在的双重存在。

图1.2 南锡·戈尔德林:《旅行者在追忆》,1987年,15×18″

艺术对记忆主体的表现是富于启发、甚至是富于挑战的,但研究记忆的科学家们只是最近才开始研究记忆活动的主观体验。本世纪以来,和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一样,记忆的研究遵循着行为主义传统。行为主义认为,主观的心理体验不是科学研究的适当领域。随后,认知心理学于六七十年代兴起。它的兴起受到信息加工模式的促进。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记忆活动的主观体验亦无立身之地。关于记忆活动究竟如何,哲学家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省陈述,但科学家们往往对此视若不见。[5]当图尔文在十几年前论说记忆的主观体验时,科学尚未提出足够的证据供他引用。现在,日积月累的科学研究发现,开始向我们诉说记忆主体内心世界的惊人故事。这个故事冲撞着我们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自觉记忆的经验之来源的直觉信仰。

戈尔德林用视觉的形象,表达了记忆活动包含精神的时间之旅这一观念。作品结合了绘画的和照片的形象,其中一位妇女(即旅行者)凝视窗外,显然是在追忆着什么。她的身后是一大堆相互交错、呈格状结构的鬼影,以及一片梦幻般的大地。这些都是对她在旅途中所遇见的人物和地点的视觉暗喻。现在,这些人物和地点都是作为记忆中的影像片断而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