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易中天、于丹文章举例点评(1)
在行文上不讲究语法、修辞、逻辑,在风格上刻意求新、求怪,肆意调侃,是目前部分新潮学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是功底不深,难以遵循语法、修辞、逻辑的规范,而且有意蔑视“陈规陋习”,另辟蹊径,信马由缰。其结果是行文混乱而奇特,经不起认真推敲。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语法、修辞、逻辑的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其发展、更新只能是渐进的、合理的,即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的改善、创新,而不应随心所欲;在风格上应当追求真正的文采飞扬而非怪异超群。
易中天先生和于丹女士,是当前新潮学人中的佼佼者,其文章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值得加以点评。下面摘录几段易中天为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所写的“序”和于丹写的“代后记”为例。
——《于丹〈论语〉心得》序
1.于丹白衣白裙……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灰不溜秋”形容灰色,含厌恶意;《现代汉语大词典》则有“情绪低落”、“感到难堪”等解。无论何种解释,用于此处,都属不伦不类。
2.……话题……围绕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服装未经设计”一语,不知何所指。若是指于丹的服装“未经设计”,讲不通,因为无论多么简朴的服装,总是要经过设计的;若是指三人服装的白、红、灰组合“未经设计”,纯属偶然,则应具体点出,而且应当使用“未经精心设计”,方可达意。
**“这一对桃红李白”一语,读起来别扭。“桃红李白”自然是从“桃红柳绿”这一成语演绎而来的,但这是用来形容春色可人的,岂可使用量词“一对”?换言之,岂可用其指代两个人?而且,其服装的颜色,与春景何干,与上下文何干?
***这里把话题突然扯到孔子与“美女”的关系上,是以庸俗替代了风雅,的确是“不怀好意”!顺便指出,动辄把女子称为“美女”,我总觉得是轻浮之语,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不能登大雅之堂。
3.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所谓“性别角度”,无非是“男女关系”。无论是主张(易中天),还是不主张(于丹),在谈论孔子时硬要扯上“色彩”问题,除了庸俗无聊还能有什么呢?可悲!
**这里的“温度”、“色彩”都是硬造的玄虚之语——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一例!
4.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南西北,古今中外。*主题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链接”一词何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在计算机计算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可见,“链接”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专用术语,与日常生活是无关的。即使要借用,也得贴谱。可是,孔子如何能把“多彩世界”“链接”起来呢?这就很费解了。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孔子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么,乱用科技词汇,就只能使读者望文兴叹了!
**从本文的前面,已经可“破译”出,所谓“色彩”就是“性”,“没有色彩,没有性别”纯属赘语;而所谓“温度”便只能猜想为孔子学说的“感染力”了。然而,行文的真实含义,达到让读者去猜想的地步,那么,称之为“天书”便不为过了!
《论语》的温度(摘录)
——代后记(www.xing528.com)
1.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
此句太长,首尾不能相顾。可浓缩、简化为:“经典的价值在于,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延展殊途同归的价值。”这样,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意味着“经典的价值在于延展价值”。此话岂非“同义反复”吗?而且,“延展了”在时态上是过去时或过去完成时,而按照语法,表达真理应当使用现在时。
2.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呼唤。
这句话的结构杂糅,致使其含义模糊。其实,其核心含义的直白、简化的表达是:简单的真理,就是能够打动人心的道理。
3.《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它能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
“根性”是作者独创的概念,应当还原为“本性”。“仓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列为形容词,而此处应当使用动词;加之,其含义为“匆忙而慌张”,而作者的本意却应为“无所适从”即“彷徨”。
4.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历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列为动词和形容词,而此处应为名词,故应改为“经历”。
5.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此话的时空错乱,因果关系不可能对应。我们当前的解读,岂能引起圣人在千古之前的微笑?无论如何浪漫,都不允许如此错乱。人们习用的是:“如果×××泉下有知……”“× ××的在天之灵……”这样的浪漫主义表达,才是合乎逻辑的。此外,“生活”二字纯属画蛇添足,应当删去。
6.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儒术”,不是……“儒教”,不是……“儒学”。
这句话要否定的东西,在逻辑上本来就不能成立。“《论语》是儒术”、“《论语》是儒教”、“《论语》是儒学”之所以不能成立,是因为从形式逻辑上来说,《论语》是一本书,本来就不等于一门学术、宗教。
小结
以上,只是挂一漏万地举了几个信手拈来的例子而已,但部分新潮学人行文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已可见一斑!看来,像易中天先生、于丹女士这样的学者,恐怕应当在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狠下工夫才行。任意颠覆常规,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犹如在马路上驾车而不守交规,其结果必定是害己害人。忠言逆耳,愿君三思。
本文难免有误,敬请教正!
【注释】
(1)原载价值中国网站,2007-03-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