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北头龙天庙
李家庄道里,是全村南北走向的轴线,也是连接村户的大道。想当初立名道里,缘于轴线中间有一盘公用的石碾,由碾道演化为道里,成为村庄内的主干道。古人做事,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愚蠢,道里南头是“户”,供奉祖先;北头是庙,敬拜神灵。天地君亲师一道而统,这样的设计绝对不是随意而为。庙下到饲养院的路上,出露一处烧砖窑遗址,可能修庙时所用青砖在这里烧制。当时山西修建龙天庙都有补贴,不然的话一个小村庄要修建偌大一座庙宇,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据2009年灵石县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李家庄龙天庙,位于灵石县南关镇李家庄村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9.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正殿、南殿,大门位于正西方面。正殿为砖券窑一孔,平顶,门窗装修已改。南殿为砖砌窑三孔,西窑门楣砖匾楷书“民安物阜”,东窑为“人寿年丰”。院内散落本庙残匾一块,长1.7米,宽0.54米,上阴刻“龙天庙”三个繁体字。康乾盛世,也是造庙安神的鼎盛时期,意在满汉同化,笼络人心。山西到古长安的官道沿途,修建了很多龙天庙,以借重大汉明君汉文帝刘恒的威势粉饰太平,掩饰矛盾,以达到其稳固统治的目的。而平民百姓也只能听天由命,把庙宇作为无助的精神寄托。
龙天庙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重,最常见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就是“上庙”,上庙是葬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早上移灵出来,晚上总管要把事主的本家、出嫁的女子和李姓中有礼尚往来的村民都集中起来,每人手把一支点燃的长香,由响器开道走到庙前,让孝子奉着余香进入庙门,向西叩拜,而后用一束笤帚左右拂扫,祈求神灵接纳死者的鬼魂。上庙时夜幕沉沉,火光点点,长长的队伍伴随着自乐班细吹细打,非常壮观。人总有一死,肉身入地,亡灵升天,这是对逝者的追悼,也是对生者的安慰。(www.xing528.com)
拜庙是村民的一种特殊活动。1950年,李家庄发生了一次特大灾难。端午节过后,村里人忙着锄玉茭,挖谷子,因为麦子就要黄了,想想到口的白面馍馍和黄瓜蒜掐疙瘩,大人小孩都一样兴高采烈。初九正午,晴空中从西北角突然升起一股恶云,迅速向李家庄方向扑来,霎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核桃大的冰雹砸向地面。不到半个时辰,大秋作物变成光秆秆,麦地里比收割了还干净,面对如此惨景,男人们哭了,女人们傻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李郁伦、李金明等凑在一起商量,由辈分最高的李金柱之父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在龙天庙大殿前跪了一地,祈求神灵保佑。不论顶事与否,暂时缓解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县政府赈济每人五斤小米,并免征当年的公粮,村民们非常感激,积极投入生产自救的抗灾斗争。
民以食为天,地处十年九旱的村民,把龙王、土地作为最受崇拜的偶像。龙天庙正殿中的主神在高高的神龛里面南而坐,殿堂西侧为土地,东侧为龙王,所不同的是土地爷只设了一个牌位,龙王爷却用木雕,人称木头爷爷,面目端庄清秀,彩绘华丽亮堂,打坐在龙椅上就跟真人一般。据说,这位龙王爷来自霍县蔡家沟的龙王庙,自古以来,这两个村祈雨时把他抬来抬去,成为一大奇观。1952年春下种时又遇大旱,虔诚的村民们手举高香,敲锣打鼓到蔡家沟迎接龙王。其时担任马仔(灵官)的是李文有,他口含铁针,头戴柳圈,光背赤脚,招神呐喊。蔡家沟人也打着锣鼓,把龙王送出村外,李家庄敲打的谱点是“十八罗汉、九莲灯”,蔡家沟敲打的谱点是“桂香磨面、什样锦”,一来一往,热闹非凡。这是李家庄最后一次祈雨活动,龙王爷留在龙天庙再没回去。上世纪五十年代,龙天庙接连发生两次劫难,一次是正殿挂着的大钟被贼盗去;另一次是院中的老槐树遭到雷击。直到“文革”中拆庙搬神像,连同珍藏在户里几百年的神单也一把火烧掉,天灾人祸,毁坏不堪。
庙院东开的小门正对官道,门外的石狮子孤身独处,奇怪的是相距二十余里的郭家沟官道上也有一只,砂石粗雕,严重剥蚀。李家庄雄狮踩着绣球,郭家沟母狮踩的是幼仔,同样大小,正好一对。传说明朝末叶,义军壮汉把灵石县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双臂挟起,走到郭家沟为讨馍头给店家丢下一只,出逍遥官道谷壑口取水拉伍,无奈将另一只留在李家庄。这段世代相传的故事听起来荒唐可笑,仔细想,保不准石狮子能说清楚老祖先的来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