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聪明女人拒绝无谓争辩

聪明女人拒绝无谓争辩

时间:2024-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聪明的女人不做无谓的争辩生活中,很多女人喜欢争辩,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其实,跳出来看,有必要去争辩吗?因此,争论是要不得的,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是的,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意义的争辩,那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因此,我们必须尽量避免那些无谓的争论。3年过去了,果然称赞晏子的奏折不断被送到景公手上。

聪明女人拒绝无谓争辩

聪明的女人不做无谓的争辩

生活中,很多女人喜欢争辩,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其实,跳出来看,有必要去争辩吗?有些事情根本没有必要争辩。

争论或许会让你赢得胜利,但是即使赢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得意;但对方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因此,争论是要不得的,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即使偶尔获得胜利,却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而是不要争论。

有一天晚上,雅丽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雅丽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但他错了。雅丽知道正确的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出优越感,雅丽很讨嫌地纠正他。那人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雅丽的闺中密友王敏在她左首,她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王敏请教。王敏听了,在桌下踢了雅丽一下,然后说:“雅丽,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雅丽对王敏说:“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王敏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雅丽,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避免这些毫无意义的争论。”

正如睿智的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得:“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是的,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意义的争辩,那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你与人争辩的动机,是出于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为自己辩白、或赢得听众的信服,那么你的行为太自私了,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当你们要与人争辩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我你到底要什么呢?一个是毫无意义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

不在小事上争执不下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但如果你在争辩中碰到一个无知的人,又怎么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你把他的说法攻击的体无完肤,那又能怎么样呢?假如碰到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辩论中输了,必定会认为自尊心受损,日后找机会,必然会报复。因为一个人若非自愿地屈服,内心仍然会坚持己见。

有一次,孔子遇到了两个樵夫正在争辩一件事,孔子上前倾听,两个樵夫都争先恐后地向孔子诉说事情的原委,他们在争辩三乘以八是二十四还是二十三。一个樵夫说是二十四,一个偏偏说是二十三。

孔子听后,笑着对说二十四的人说:“你错了,他是对的。”(www.xing528.com)

说二十三的人笑呵呵地走了。

剩下的樵夫不服气地对孔子说:“你是怎么回事,明明应该是二十四,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你怎么说他是正确的呢。”

孔子笑着说:“既然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他却不知道,岂不是,他连小孩子都不如,你和他争辩着有意思吗?说你错了,对你又会有什么损失呢?你和他争辩下去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人生之中,何必事事都要去争论,以赢取那无谓的胜利。但在时下这个喧嚣的社会,有太多人愿意参与到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中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可结果呢,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你毫无意义,不但为自己树立了敌人,还对你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助益。

避免跟人争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必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你都用礼貌对答他,你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以后你立刻回避他,在不必要的时候,你不要跟他交往。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是避免争论。

与其争辩不如保持沉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女人为了某件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闹得不欢而散的情景。而这种无谓的争论,既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的利益,又无益于工作和事业。

争论是完全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一旦争论发生,任你说得如何头头是道,对方也不会接受,伴随着争吵的出现,必定是叫嚷、威胁、羞辱、奚落、将双方观点上的冲突转而升级为维护自尊的冲突,这正是争论的最大弊端,如此一争,无论输赢,都只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因此,我们必须尽量避免那些无谓的争论。

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相当有才干的政治家。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3年后,许多人都来朝廷告晏子的状,景公非常恼怒,便将晏子召回来,准备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摆出一副谦恭的态度“认错”。为了有机会替自己澄清事实,晏子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3年的时间,臣一定会让别人对我赞赏有加。”景公见他言辞恳切,知错必改,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3年过去了,果然称赞晏子的奏折不断被送到景公手上。景公大为高兴,召晏子入朝准备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

在景公的一再追问下,晏子道出了缘由:“第一次我去东阿,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遭到坏人的指责;我主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惩治贪官污吏,于是在暗地里备受打击报复;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他们对我恶语中伤,直至在背后告我黑状。”

晏子舒了口气继续说道:“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就改变了做法。我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我偏袒权贵,即使他们犯法我也不予以惩治,权贵们为此无怨言了。于是这些人又到处颂扬我,传到您的耳里,您也信以为真了。3年前其实我该受赏,您却要处罚我;现在我该受罚,您却要封赏我。所以大王,这个赏我是万万不能接受啊!”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知道了当初是自己冤枉了晏子。看到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交给了他治理全国的重任。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蒙冤时不如把争论放在一边,让事实说话。俗话说:“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遇到意见不合引发争执,沉默则能缓和双方的言辞冲突,利于化解矛盾。所以说,赢得争论的秘诀就是不做无谓的争论,学会保持沉默,这是以静制动的策略,是聪明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明智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