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女人要管好自己的嘴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能否管好自己的嘴,是一个女人自身素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这张嘴除了吃饭,那便是说话了。人一生中要说很多很多的话,有些话能给别人带来温暖,给自己带来好处;有些话于人于己都是烦恼,甚至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主人不懂得说话的艺术,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反而因为自己的无意而伤人。
三思而后行,这句古话说得确实不假。我们都知道祸从口出,假如没有经过考虑直接说出口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因此,要懂得对自己说得话负责任,不要想什么就说什么,等说出去了再开始后悔,可是,到那时候已经晚了。
说话是学问,会说话更是学问。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别人夸奖他往往说这个人会说话。可见,会说话不仅是一个人的优点,还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有方法不莽撞的褒奖。相反,不会说话就会犯下错误。祸从口出,言多语失,不会说话、多说话都是不智慧的行为,会招来别人的反感,甚至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
现实生活中,不少女人可能都有“祸从口出”的经验,想断除口祸,非要下一番工夫不可,这就要学会下面这几点:
1.不妄语——人要“口出有实”、“言而有信”,不能随便承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说诚实语者能取得他人的信赖尊重,而妄语者则无法取信于人。
2.不恶口:恶口者败坏人格,令人讨厌;应该学会培养慈言爱语,理直气柔,并得理能饶人,“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对别人说些好话,会令人产生舒服的感觉。
3.不两舌:搬弄是非生事端,使别人之间的感情破裂,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学会不道人短,能隐恶扬善,远离两舌,这样才会获得好人缘。
4.不绮语:就是指不违背良心说好听的话,不为自己的利益用甜蜜的口舌迷惑别人,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懂得唯有真实语才能感动他人。
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言多必失,古人的遗训想来是有道理的,可是,即便说话有这么严重的危险后果,相当一批女人,这一生中最大乐趣的来源就是说话。
王丽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私营企业做销售主管。她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工作上很有冲劲儿,经常会冒出一些闪光的好点子,上司因此很器重她。
在公司召开的各种会议上,王丽总是滔滔不绝。她不仅针对自己部门的事情提出各种看法,还对其他部门提出建议。有一次,王丽的部门准备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另外的部门正在讨论问题,王丽就跑了进去,大谈特谈自己的观点,言语间难免露出骄傲的表情。这番指手画脚的评论引起了这个部门同事的反感,再加上她一贯的自负,同事联名在经理面前告了她一状。
由此可见,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张嘴很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及事业的优劣成败。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
如今是信息时代,更是交际时代。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不少场合,需要我们说上几句合适的话,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话说得好的人受人欢迎,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医治他人心中的苦闷。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的嘴就管不住了,话越说越多,越说越没有分寸了。
《三国演义》里面,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举兵伐魏。开始的时候,连站皆告捷。士气正旺。而当时只是大将军的司马懿则是坚守城池。不与蜀军正面交锋。两军在五丈原形成对峙。诸葛亮屡次击战鼓要求应战,司马懿却不理会。自此,陷入僵局。
聪明的诸葛亮,派遣了使者送信和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讽刺他像个女人一样,畏畏缩缩,不敢决一雌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男人。气得司马懿几乎吐血。但是,这司马懿也是一个有非凡才能的人物,他不动声色,反而笑着问使者:“亮说我像女人,我就是女人。我像女人一样啰嗦地问一句,不知道亮最近吃睡如何?”使者在毫无警觉心之下,说出实情:“我们丞相勤于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要亲自过问,而且吃得很少。”
平常的一句话,司马懿听了却非常高兴。知道如此下去,诸葛亮肯定撑不了多久。就百般忍让诸葛亮的诸多挑衅与侮辱。甚至完全当没有听到。诸葛亮终于因为操劳过度,病倒在五丈原。蜀军伐魏大业痛失好局,只能班师回朝。最后,诸葛亮病逝,大业反而成全了司马懿。送信的使者,忘记了少说话的目的,只是一句话,却间接的帮助了敌人。如果没有让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生活作息状况,惹气了司马懿派兵应战,以当时蜀军的气势,结局,就不至于三国尽归司马懿了。
很多时候,自己的嘴巴会给自己惹来不少的麻烦。古人讲慎言,就是说人说话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所以,聪明的女人在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得话则说,不应该说得话绝对不能说。
开玩笑要把握分寸(www.xing528.com)
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有一年“愚人节”的前一天,李女士接到一个外地朋友的电话,说第二天要来北京,详细告诉了她是几点的航班,请她去机场接他并帮他预定酒店。见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李女士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满口答应了。第二天,李女士先帮这个朋友订好了酒店,又开车赶到机场去接。但苦等四个多小时也没见到那个朋友。直到朋友给她发来短信,她才想起“愚人节”的事。但李女士很生气,认为那个朋友的玩笑开得太过分了,自此对他失去了信任,与他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在与人聊天时,开个得体的玩笑,幽默一下,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愤,创造出一个适于融洽交谈的气氛。但是,开玩笑也要讲究时机和场合,更要看对象。
雪儿是一个平时爱说爱笑,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
一次在同学聚会上,雪儿遇到了同学程鹏,程鹏是个秃头,当得知他最近高升后,雪儿就快言快语地说道:“你小子,可真行啊,真是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说得大家哄堂大笑,程鹏气愤地反驳道:“你的脑袋才不长毛呢。”结果原本高兴的同学聚会,闹了个不欢而散。
开玩笑原本是一件好事,恰到好处的玩笑可以让大家开怀一笑,活跃一下严肃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和敌意,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许多大人物都是开玩笑的高手,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们交流的很融洽。然而,许多玩笑者原本没有恶意,开得玩笑却不恰当,往往弄巧成拙,搞得对方不愉快,反而影响双方的感情。那么,如何掌握好开玩笑的分寸呢?
1.开玩笑要看对象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沉郁寡言,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心多疑,对不同个性的人,要做到因人而异。同样的玩笑,对有的人可以开,对其他的人就不能开,对男性可以开,对女性就不能开,对青年可以开,对老年人就不一定能开。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点和承受能力,就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来是一次比较愉快的聚会,结果也可能弄得不欢而散。
2. 开玩笑的内容要高雅
开玩笑是运用幽默的语言有技巧的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艺术,这就要求语言必须纯洁、文雅。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玩笑,不仅给对方以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如果开玩笑污言碎语,不仅使语言环境充满污浊的气味,对听者也是一种侮辱,至少也是一种不尊重。同时也说明自己水平不高,情趣低俗。
3.不要以他人的缺点开玩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开玩笑,那并不能让你显得很幽默。你以为你很熟悉对方,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但这些玩笑话却容易被对方觉得你是在冷嘲热讽,倘若对方又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你会因一句无心的话而触怒他,以至毁了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或使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你要切记,这种玩笑话一说出去,是无法收回的,也无法郑重地解释。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4. 看清开玩笑的场合
在开玩笑时一定要看清场合,看这种场合是否可以开这种玩笑,一般来说,严肃静谧的场合,言谈要庄重,不能开玩笑。而在喜庆的场合则注意所开的玩笑能否使喜庆的环境增添喜悦的气氛,如果因开玩笑使人扫兴就不好了。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否则极易引起误会。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说出去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所谓“覆水难收”。因此,聪明的女人话到嘴边就要仔细思量,切忌不可话出伤人,必须时时懂得“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的道理。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或共事时,一定不能揭别人的底,或指其错误,拆别人的台。
某单位一位科员利用工作之便私吞公款600多元。这件事反映到主管他们的一位副科长那儿。他想:处理要考虑到维护干部党员的威信,从轻处理为好。于是,他便以这位科员平时工作表现较好为理由,做出了免于退款,只在支委会上做检讨的处理决定。
这件事传开后,职工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说这样处理太轻,没有达到真正教育那位私吞公款的科员和警告他人的目的。许多职工还亲自找了那为副科长,要求加重处罚,但这位副科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科长出差回来了,科长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召开科务办公会议,复议此事,但在会上却没有人吭声。此前,科长已经了解了情况,会上冷场的原因他是知道的。他想:自己的老搭档处理那位科员的意见是不当的,但若在会上直接去说那位副科长,效果肯定不好,很有可能让副科长认为自己是在拆他的台。如寓说服于建议中,他也许会接受。所以,他首先肯定了副科长的工作动机是好的。副科长听后,心里为之一震,大气消了大半,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谈论了一会儿,科长用建议的口吻对副科长说:“关于处理那位科员的事,要顾及后果。如让这位同志退出公款,并在党内公开检讨错误,他今后再管别人呢,腰杆就硬了,这样处理是不是要好些呢?”副科长想了一会儿,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他想:同样一个动机,科长的方法比自己好,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声称赞科长的处理方式好,使人茅塞顿开。这时,副科长带头同意科长的建议,中心严肃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事后,群众无不称赞副科长工作配合得好。
所以,与人说话尽量要做到委婉,彼此互不拆台,使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亲近,这样就能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