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与道教礼俗在人际关系与通用礼仪中的重要性

佛教与道教礼俗在人际关系与通用礼仪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4-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佛教的礼仪与禁忌1.佛教的一般礼仪称谓出家的佛教徒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也可尊称为“法师”、“师太”。教规要求教徒在每月1日、15日以及这两日后的八日共举行四次布萨仪式。3)尊重佛教徒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严禁将一切荤腥

佛教与道教礼俗在人际关系与通用礼仪中的重要性

第三节 佛教道教礼俗

一、佛教礼俗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为悉达多,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563年之间,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相传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悟道成佛,创立佛教。

佛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大乘锦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和密乘佛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12世纪)。

公元2世纪,佛教开始由古印度向境外传播。它的传播线路主要分为三条。

1.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及中国西南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佛教,也称为小乘佛教,其经典是用巴利文编纂的,故亦称巴利文语系佛教。

2.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汉文,因而被称为汉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从印度向北传入尼泊尔,经过喜马拉雅山,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再由西藏传入我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藏文,因而被称为藏语系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分为汉地佛教和藏地佛教两种。

1)汉地佛教。佛教早在公元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我国,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我国扎根。到隋唐时达到鼎盛,并且逐步形成了各种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并形成了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

2)藏地佛教。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并吸收了当地原始宗教本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形成众多教派。现在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是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其中,格鲁派经过明清两朝的大力支持,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至今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佛教的礼仪与禁忌

1.佛教的一般礼仪

(1)称谓

出家的佛教徒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也可尊称为“法师”、“师太”。

(2)布萨

布萨意即“清净戒住、常增功德”。教规要求教徒在每月1日、15日以及这两日后的八日共举行四次布萨仪式。仪式中,教徒应去寺院参拜,检查戒律的执行情况,遵守八戒。

(3)四威仪

四威仪指佛教徒的举止行动处处要端庄严肃,不允许有丝毫轻浮,对佛教徒的行、站、坐、卧都有一定的要求,即: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4)合十

合十亦称“合掌”,指十指并拢,两掌对合放在胸前,稍稍低头,佛教徒以“合十”表示对对方的敬意。一般是掌位越高,尊敬程度越深,但不可高过双眼,还礼时要“合十”回敬。如参拜佛祖或拜见高僧时要行跪合十礼,行礼时,右腿脆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

(5)绕佛

绕佛是指围绕佛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

(6)顶礼

顶礼俗称“五体投地”,是佛教徒拜佛、菩萨最尊敬的礼节。行顶礼时双膝跪下,两肘、两膝和头着地,而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出家的教徒对佛像必须行顶礼,是表示恭敬至诚。

(7)功课

寺庙里,僧尼每日早晚按时诵经念佛为做功课,又称早晚功课。一般寺庙早4时起床,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大雄宝殿,恭敬礼佛,念诵忏文称为早课。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念诵忏悔文等。因寺庙在做早晚功课时要撞钟敲鼓,由此产生“晨钟暮鼓”的说法。

2.佛教的禁忌

(1)饮食禁忌

1)过午不食。按照佛教教制,每日仅进一餐,后来也有进两餐的,但必须在午前用毕,过午则不能进食。这是佛教中对僧尼的一个戒条,叫“过午不食戒”。在东南亚一带,僧尼和信徒一日两餐,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午后只能喝白开水。我国汉族地区因需要自己在田里耕作,体力消耗较大,晚上非吃东西不可,所以少数寺庙里开了“过午不食戒”,但晚上所吃的东西称为药食。然而,在汉地寺庙的僧尼中,持“过午不食戒”的人仍不少。

2)不吃荤腥。荤食和腥食在佛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荤专指葱、蒜、辣椒等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的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不利于修行,所以为佛门所禁食。腥则指鱼、肉类食品。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我国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汉地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所以汉族僧人和很多在家的居士都不吃肉。在我国蒙藏地区,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所以食肉。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

3)不喝酒。佛教徒都不饮酒,因为酒会乱性,不利于修行,所以严格禁止。

(2)行为禁忌

1)在家修行的男女应终身遵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并在一定时期受八戒,即在上述五戒外,再加上不眠坐高广华丽大床、不服饰打扮及视听歌舞、不食非时食(过午不食)等。

2)佛教徒忌以怨报怨。在他们看来,以怨报怨,怨恨非但不能冰消瓦解,反而越结越深。

3)佛教徒最忌讳别人摸他们的头,同时还忌讳当着佛祖的面说轻率的话。

4)入寺拜佛一般要烧香,这是为了袅袅香烟扶摇直上,把诉诸佛的“信息”传递给众佛。但在拈香时要注意香的支数,由于佛教把单数看成吉数,所以烧香时,每炷香可以有很多支,但必须是单数。

(3)交往禁忌

1)佛寺被佛教徒视为清净的圣地,非佛教徒不能使用任何交通工具进入山门。进入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必须衣冠整洁,不能干扰宗教仪式或程序。

2)在寺庙内要肃静,不得喧哗吵闹、吐痰、吸烟,不能用手指指、戳佛像或摸弄佛像、法器,也不能在佛灯上取火。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或其他未开放坛口。

3)尊重佛教徒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以保持寺庙清净。为了尊重佛教徒不杀生的宗教信仰,不得在寺庙附近宰杀生灵。

4)与佛教徒见面时,不能触摸佛教徒的头顶;不要主动与僧众握手,以合十礼为宜。交接物品时禁单用左手递拿东西,尤其是食品;与佛教徒交往不要随意评说宗教问题。

(三)佛教节日

1.佛诞节

因为对佛陀的生日说法不一,所以世界各国佛诞节的时间也不相同。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徒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傣族佛教徒则在清明后10天举行泼水节藏族佛教徒以农历四月十五日为“萨噶达瓦节”(佛诞节)。

2.成道节(www.xing528.com)

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节日。我国汉族地区,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要以大米及果物煮粥,称为“腊八粥”供佛,并逐渐演化为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民俗。世界各国佛寺及僧众每逢此日都要举行以诵经为中心的纪念活动。

3.涅槃节

涅槃节是释迦牟尼逝世之纪念日。相传释迦牟尼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结束最后一次传法逝世。由于南北佛教对释迦牟尼逝世年月的说法不一,所以过节的具体日期不尽相同。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以每年农历2月15日为涅槃节。每年此日,各佛教寺院都要悬挂佛祖图像,举行涅槃法会,诵《遗教经》等。

4.盂兰盆会

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愿向僧尼施舍,死后沦为饿鬼,目连求佛拯救,佛要他在7月15日僧众安居结束时供养僧众,使母得救。据此佛教有盂兰盆会,届时寺院举办水陆道场和施放焰火,意在对水陆鬼魂特别是饿鬼施食超度。

5.世界佛陀日

世界佛陀日即“哈舍会节”,又称“维莎迦节”。1954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规定,每年公历5月间的月圆日为“世界佛陀日”,即把佛的诞辰、成道、涅槃合并在一起的节日。每到这时,一些佛教盛行的国家举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庆祝活动。

二、道教礼俗

(一)道教起源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东汉中期),一般人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了方士、黄老学说等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汇集在《道藏》中。道教是一川多神教,即道教信徒常常供奉许多神灵。

道教主要有两大派别。

1)以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正一派,重符箓经忏,一般不忌饮食,正一派道士分为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在家道士可以成家,故有人称之为“火居道士”。现在上海大部分的道观是正一派。

2)金元时代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派,比较注重修持和讲经。全真派道士,也必须住庙、食素和独身。现在常看到外地大的道观中一些束发、穿着蓝黑色道袍的道士,就是全真道士,男性为乾道,女性为坤道。上海的三元宫坤道辽和原来的白云观都是全真派道观。

道教信仰中的神灵很多,各种道观中,由于教派、地方、庙宇不同,其中的殿堂建筑布局和供奉的神像都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比较正规的和有一定规模的道教宫观建筑布局,有山门、灵官殿(护法神王灵官)、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大帝)、灵霄宝殿(主供玉皇大帝或四御大帝)、三清殿(元始、灵宝、道德三天尊)等,较成规模的全真派宫观则供有王重阳、全真七子(邱处机等七位真人)、真武大帝、吕洞宾等神像。其他道教的庙宇中,所供奉的神像则千差万别,如关帝庙的关羽,各地城隍庙内地方城隍,其他水、火、财神庙等。

(二)道教的一般礼仪与禁忌

1.道教的一般礼仪

(1)称谓

出家的道士,一般应尊称为“道长”。道士又称“皇冠”、“羽客”;女道士一般应尊称为“道姑”,又可称“女冠”;非道教徒对道士可尊称“道长”或“法师”,前面也可以冠以姓。

(2)敬香

敬香,有两种: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二是坛主拈香,此皆以檀香为之。敬拈檀香,非常讲究,这里要说明的是檀香炉的生炉方法。生檀香炉前,先在炉正中用香匕挖一小坑,把香面放入坑内,然后把香灰薄薄覆盖上,润平,再点一点线香插于香面中,这样,线香之火就把香面引燃了。当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爇入炉中,会有一缕细烟从炉内直上腾起。拈香以三炷为宜,次序是:初炷插于中间,二炷插于左,三炷插于右,三炷香平列并拢。焚香时应默念《祝香咒》。

(3)叩拜

叩拜礼,是我国华夏民族传统礼仪,古人席地亦坐,非常讲究礼节仪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

道教行叩头作揖礼,叩头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别。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之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礼,即在殿上先喊“大众排班”,再喊“班齐就位”,然后喊“三礼九叩”。

道人叩头,不同于俗人叩头。道人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着地,头磕下去时要头着手。但通常只是双足双手着地,头不一定非着于手。道人叩头不同于俗人的另一点是: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搂着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与脊背同时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状,且忌臀高于背。如臀高于背,则成后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为失仪。

道人抱拳作揖,后世称为稽首(与古礼稽首不同),要左手抱着右手,不论乾坤道皆是一样,提规执简也是一样,皆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有人说,左手为善手,故当抱着右手。但也有抱拳时,把左手大拇指插于右手虎口内,掏住右手子纹,右手大拇指屈于左大拇指,左大拇指不掏住右手午纹,这种抱拳法,外呈太极图形,内掏子午诀。一般来说,这种抱拳多用于打坐时,平常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躬身,两足成八字自然站立,两足跟可稍离开点,两腿且忌前屈,头腰腿成弯弓状,如月牙,两手自然下垂于丹田处抱拳边直身边举手,手上至口齐为度。

2.道教禁忌

(1)饮食禁忌

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腥;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腥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2)行为禁忌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裸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炷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他习俗。

(3)交往禁忌

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

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

(三)道教的主要节日

由于道教派别的纷繁和地域世俗信仰的影响,各个地区众多小派所崇拜的神灵、祖师更为繁多,节日也相应增多。

1.老君圣诞

老君圣诞是纪念道教所奉教主老子(尊称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诞生的日子,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2.玉皇圣诞

玉皇圣诞也称天诞,是纪念道教所奉玉皇大帝的诞生日,时间为农历为正月初九日。

3.王母娘娘圣诞

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时间为农历三月三日。

4.吕祖诞辰

吕祖诞辰是纪念道教奉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纯阳)诞生的日子,时间为农历四月十四日。

5.燕九节

燕九节是纪念丘处机的诞生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九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