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节与元旦:改革中国的节日礼俗

春节与元旦:改革中国的节日礼俗

时间:2024-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到后来燃放爆竹就演变成了一种增添节日气氛的礼俗了。

春节与元旦:改革中国的节日礼俗

第二节 节日礼俗

节日礼俗主要指民间的、传统的节日和宗教节日,它集中表现了我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它是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不断传承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从节日礼俗中折射出各民族生产、生活、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智慧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民族节日,原又称“元旦”、“新年”等。元旦,原指农历正月初一。据记载,每到农历正月初始,民间就有喝“春酒”、祝“改岁”的习俗,庆一年丰收,并祝来年五谷丰登。后来我国改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公历两个“新年”,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元旦”则成了公历1月1日的专称。

知识窗

元旦的由来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做“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古以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人们常把春节称做“过年”。“年”同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活相关。古文中有“年,谷熟也”的说法,以谷熟为一年。另外,“年”就是谷熟丰稔的意思。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春节。

过“新年”是从除夕就开始的。除夕年宴中按北方人习惯必吃饺子。“饺子”源于古代“角子”,也有称之为“扁食”、“水点心”。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家,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并在饺子馅中包糖果或小钱等物,吃到包有糖果钱物者,则预示新的一年里吉利富有。

各国吃年夜饭的不同习俗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在中国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花样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印度——饿肚子。印度人新年这一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止,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

波兰——吃青菜。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别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动烟火。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内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庶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越南——禁止喝汤。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时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先,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时,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颗粒无收。

匈牙利——忌食飞禽。因为他们认为吃飞禽,来年运气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打扫烟囱工人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猪含喜庆之意。

马达加斯加——禁吃肉。新年以前7天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才能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保加利亚——喜欢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你若在保加利亚人家里吃年夜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人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

春节有画门神,贴春联的习惯。古人相信桃木能够避邪镇鬼,每逢除夕,在桃木板上画神像,或书写神的名字,以驱鬼压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桃符”。后来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无论贴门神还是立桃符,必须每年一换。古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

过年放爆竹也是一个习俗。最初时候是烧竹子,竹子燃烧时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以爆竹避鬼,虽然后来烧竹子改为用纸卷火药,称做“爆仗”、“鞭炮”等,但也仍习惯称做爆竹。到后来燃放爆竹就演变成了一种增添节日气氛的礼俗了。

新春要行拜年礼。除了相互赠送礼品,也派人送贴送柬。(www.xing528.com)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过新年的最后一个余兴。这一天夜晚,天上明月高挂、地上悬灯结彩,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元宵节。

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传统过新年的高潮。到正月十五这一晚,到处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久而久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供游人观赏游玩,成为名副其实的“灯节”。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挂彩灯、猜灯谜、耍龙灯、放焰火扭秧歌、跑旱船,等等,灯火锣鼓,热闹非凡,成为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的一个侧影。

过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元宵也叫汤元、汤圆。取其圆形圆音,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元宵不再只是元宵节食品,而成为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

知识窗

元宵节的来历

据说,始于西汉孝文帝时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吕家势力咄咄逼人。后来,周勃、刘璋等人诛除诸吕,迎立孝文帝继承皇位,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孝文帝即位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都要出宫与民同乐,于是这一天被定为节日。元宵的起源也与天文现象有关,古人称每月十五为望日,望日月圆,在古人心中,月圆意味着吉祥,故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都定为节日,称为上中下三元,但上元为第一个望日,故最受重视,后来就称为元宵节。

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俗称鬼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即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此时天气已暖,风和日丽,古人有“万物至此时皆以洁其而清明矣”的说法,故名清明。

清明节包括禁火、扫墓、踏青等许多风俗活动。清明节禁火习俗的来历据传和纪念介之推有关,又称寒食节。寒食日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后来民间形成了清明节前后三天禁忌生火的习俗。

清明时节还有上坟扫墓的习俗。墓地祭祖先,起初并不只在清明。但时至今日,清明节寒食的习俗已渐没有,但清明节祭祀祖先、追忆亡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都成为传统礼俗,一直延续下来。

清明节气一到,草木萌动,春光明媚,一片清明景象,又是踏青郊游、播柳植树的大好时光,所以清明节又有踏青、插柳植树的习俗。

四、端午节

端午节也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传统节日,亦称“粽子节”、“端阳节”等,时间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众口不一,但民间普遍认为与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如今,端午节的许多内容已渐渐成为一种传说,但吃粽子话屈原、龙舟竞赛等都一直沿袭至今。

五、中秋节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十五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恰是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初兴起于周代,“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古时有秋日祭月的习俗,《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古代帝王春天拜日,秋天拜月,拜日在晨,拜月则在夜晚。这可视为中秋节的雏形。

中秋之夜,举家团坐,摆上酒宴果品,庆祝中秋佳节,逐渐演绎出了合家团圆的含义。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吃月饼。月饼在古时原是供奉月神的一种小甜饼,古已有之。“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在宋代,月饼的花样已十分丰富。

中秋节现在已成为团圆节。中秋夜,人们合家老小团圆,共坐饮酒赏月,同分月饼,取团圆合和之意。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也有“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易经》认为九为阳数,而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所以是“重阳”。九月重阳,秋高气爽,人们在这一天习惯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渐成习俗。

我国诗人对重阳佳节历来有感情,留有许多抒发九九重阳情感的诗词歌赋。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在抒情中描述了重阳节的风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重阳节已成为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节日,金秋重阳之际,已成为人们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的黄金季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