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称呼与问候礼仪
社交活动是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的,见面是交往的第一步。适时的问候与得体的称呼能体现出个人的修养,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初次见面对他人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会面时的问候与称呼礼仪规范特别重视。
一、称呼礼仪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
1.常见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在称呼他人时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称呼行政职务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此类称呼最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例如,李局长、王处长、张行长等。
(2)称呼技术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特别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可以表示敬意。例如,周教授、李工程师等。
(3)称呼职业名称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被称呼者的职业名称,往往都是可行的。例如,护士小姐、警察先生等。
(4)称呼通行尊称
通行尊称,也称为泛尊称,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例如,同志、先生、女士等。
(5)称呼对方姓名
称呼同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其姓名,表示关系亲近;但对尊长、外人,切忌直呼对方姓名。
2.称呼的技巧
(1)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人见面或谈业务时,要称呼“姓+职务(职称)”,要一字一字地说清楚,例如:“李总经理,你说得真对……”。如果对方是个副总经理,可删去那个“副”字;若对方是总经理,一定要把“总”字叫出来。
(2)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即使与对方十分熟悉,也要注意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应称呼对方的“姓+职务(职称)”。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越是熟人、朋友,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在公共场合因为熟悉而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就显得极不礼貌。
(3)慎用俗称和简称
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兄弟”、“哥们儿”或“姐们儿”等称呼,会显得使用者素质不高,缺乏修养;另外,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既显得不伦不类,又不礼貌。
(4)正确使用地方性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但在南方,“师傅”是指出家人,“伙计”就是打工仔。(www.xing528.com)
二、问候礼仪
问候,亦称问好、打招呼。一般而言,它是人们与他人相见时以语言向对方进行致意的一种方式。通常认为,一个人在接触他人时,假定不主动问候对方,或者对对方的问候不予以回应,便是十分失礼的。
1.问候次序
在正式会面时,宾主之间的问候,在次序上有一定的讲究。
(1)一个人问候另一个人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问候,通常应为“位低者先行”,即双方之间身份较低者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
(2)一个人问候多人
一个人有必要问候多人时,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当一个人逐一问候多人时,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长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远地依次而行。
2.问候态度
问候是敬意的一种表现。当问候他人时,在具体态度上需要注意四点。
(1)主动
问候他人,应该积极、主动。当他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应立即予以回应。
(2)热情
在问候他人时,通常应表现得热情而友好。毫无表情或者表情冷漠,都是应当避免的。
(3)自然
问候他人时的主动、热情的态度,必须表现得自然而大方。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都不会给他人以好的印象。
(4)专注
在与交往对象进行问候时,应当面含笑意,以双目注视对方的两眼,以示口到、眼到、意到,专心致志。
3.问候内容
问候他人,在具体内容上大致有两种形式,它们各有自己适用的不同范围。
(1)直接式
所谓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截了当地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宾主双方初次相见。例如,您好、早上好等。
(2)间接式
所谓间接式问候,就是以某些约定俗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诸如“忙什么呢”、“您去哪里”,来替代直接式问候。它主要适用于非正式交往,尤其是经常见面的熟人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