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魅力演讲与辩论:正常开展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魅力演讲与辩论:正常开展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4-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量避免方言,注意汉语语音规范化辩论是语言的艺术,辩论时应使用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普通话。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分布很广,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交流,也阻碍了辩论的正常开展。注意辩论的语速辩论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速问题。停顿停顿是在辩论中,所说语言的段落之间,语句中间或后头出现的间歇。辩论中的停顿,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句法停顿,一种叫强调停顿。

魅力演讲与辩论:正常开展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1.吐词含混

由于辩论者发音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常出现以下情况:或是辩论时鼻音、喉音太重,吐字不清;或是发音漏气而带有明显的气息声,口舌不灵;或是由于精神紧张、怯场而导致发音器官失控,使音节变形、颤抖失真;或是语速过快、一带而过,发音不准;或是满口方言土语,语音不规范,听众听了半天,不知所云。

纠正方法是:

(1)正确掌握发音吐字的方法

辩论时要求声音洪亮,干净利落,张弛自如;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在呼吸、发声、吐字方面下功夫,这样就能避免因辩论时间稍长而出现的底气不足、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

(2)呼吸把握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辩论时只有运用科学的运气发音方法才能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而要做到这点,就要注意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双目平视,双肩放松,两肋张开,横膈下降,无论站姿还是坐姿,胸部都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平放在地上,以意领气,意到气到。

①吸气的要领是:全身放松,舌尖微翘抵上齿背,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一种张开的感觉横膈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吸气时嘴微闭,用鼻吸,做到快、静、深,将气吸到肺底。

②呼气的要领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舌头抵下齿背,由翘变平,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要用嘴,做到匀、缓、稳,为了不致于将气一下泄出,呼气时可保持吸气的状态。

③呼吸时要注意:吸气时,要尽量吸得足,吸得深,以此获得巨大的原动力。呼是整个发音的过程,呼时气从胸腔向外运行,要走一条线,把气归拢在一起。采用这些方法呼吸能进气快,到位深,运气长,好控制。

(3)发声训练

辩论时声音集中、自然、圆润,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声音嘶哑、干涩、扁平,会令听话人感到难受,自然就会影响辩论的效果。

发声的方法是:开牙关,要微笑,舌根松,下巴掉,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

“开牙关,要微笑”的动作,会引起软唇上提,增加口腔的空洞,并具有一定的力量,可以加强口腔共鸣,使明亮、圆润,避免发出枯涩的扁音来,后声腔适当打开,对充分运用胸腔、咽腔共鸣也有好处。

“舌根松”指喉部要放松,不要因为紧张而妨碍气息的畅通,发出一种似乎是挤出来的音。

“下巴掉”是要自觉有一种下巴轻松得如同不存在似的感觉。

“一条声柱通硬腭,声音集中打面罩”,指结合气息形成一条声柱直通硬腭中心线,集中的声音具有穿透力,打到面罩上来。

(4)吐字清晰

辩论中,有些人的话让人听不清,听不明,听不准,根本原因是吐字不清晰。应按照普通话的要求,把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念准,最好还能把常用的音节读准。并且要字字清,句句真,防止讲话时吃字。在辩论时,一到高潮处,有人易激动,好急切,这就容易把某个音节的汉字滑过去,或者与其他音节混淆,发生拼合现象,等于把这个字给吃掉了。

(5)尽量避免方言,注意汉语语音规范化

辩论是语言艺术,辩论时应使用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普通话。然而目前汉语规范化程度还不够,正如张霭珠教授所说:“一般南方人,尤其是海外华裔的后代,受日常用语的影响,不经专门训练已无法做到‘字正腔圆’了。即使是北方人,包括‘京片子’在内,也因各种方言土语,能说正宗普通话的人也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优美,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可见,语音规范化一个重要障碍是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分布很广,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交流,也阻碍了辩论的正常开展。一个使用湘方言的人与一个使用粤方言的人进行辩论是很难开展下去的。可喜的是方言同普通话的语音之间有一定的对应规律,可以消除方言隔阂,达到语言交往的目的。

(6)注意辩论的语速

辩论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速问题。语速就是语流的速度,即单位时间里吐词的多少。语速也直接影响到辩论的效果,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口语表达技巧。辩论的语速不同于其他场合的语速,一般情况下,朗诵的语速最慢,演讲的语速又快于论述性文章的播音。辩论比赛规则中对每位辩手在陈辞中所用的时间,每个队在自由辩论中所用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信息量是每个参辩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语速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一般而言,辩论语速应快于日常语言的语速,但应快而有当,注意度的把握。如果快到如扫机关枪,让人听不清说些什么,就会让观众、评委与对手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从咬文吐字清晰的前提下,采用什么语速合适也要因人而异,因果而异。活泼热情的选手语速可快一点,沉稳、理性的选手语速可慢一点;陈词提问时,申诉要点与论据时,语速可慢一点,关键字眼还可一字一顿加以突出;反击进攻的语速可快一点,以示锋芒。同一场辩论,同一个辩论者,语速也应有变化,配上合适的音调,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总之,语速本有一般的规律,但又不可拘泥于此。有时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该用中速的地方却用快速或慢速,该用慢速的地方却又用快速,这样快慢相间,快似奔腾的激流;慢似潺潺的小溪,以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

(7)注意辩论的语调

辩论时,语言表达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与高低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它主要包含停顿、重音和句调。

(8)停顿

停顿是在辩论中,所说语言的段落之间,语句中间或后头出现的间歇。我们的语言,既不是一字一歇地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是一字紧连一字地一口气说到底。而是要把所说的话划成若干个小段落,在每个小段落之间适当地间歇一下。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上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对方与听众有时间领会辩论的内容。

辩论中的停顿,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句法停顿,一种叫强调停顿。

①句法停顿:句法停顿表示段落和段落、句子和句子、意群和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停顿,也叫逻辑停顿。

辩论往往可分为几个层次,一个层次又分为几个段落,这些可以在辩论中用停顿表现出来。一般说来,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停顿最长,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较长。

辩论中,一个段落往往由若干句子构成,一个句子又往往可分为几个意群。句子和句子、意群和意群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用停顿表示出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写出来只能采用标点符号的形式,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大体上是这样的公式: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如:96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会关于“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还是超越市场经济”的辩论中,正方三辩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它的停顿:

对方今天所犯的错误有:第一,概念不清,我问对方,什么叫超越?对方告诉我们,超越就是整合加扬弃加升华。什么叫整合呢?对方没有告诉我们,我告诉对方辩友,整合就是努力地去适应啊!…

在一句话里,往往有几个或几个以上的词,在这些词里,有的关系比较密切,有的关系比较疏远,一些关系密切的词可以结合成一组,另一些关系密切的词也可以结合成一组,这一组一组的词,在辩论进行中就自然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段落,这种由于语义上的要求而划分的小段落,就叫意群。为了分清单位,使语义鲜明,在意群与意群之间往往要求有适当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表示。例如,“超越就是整合加扬弃加升华”,可以由以下意群组成:“超越/就是/整合/加扬弃/加升华。”由于意群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所以一句话划分多少个意群也不是固定的,往往由语言环境和说话的速度来决定。

②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突出某种感情所运用的停顿,叫强调停顿。这种停顿不是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辩论者的意图和情绪决定的,也叫心理停顿。由于每个人说话的意图和情绪是变化多端的,因而强调停顿没有确定的规律。

辩论中的强调停顿,能使表达造成悬念,促进联想,也可丰富辩论内容,增添语言波澜,还可以使话语隽永、深刻、富有新意。如:

有一次,周总理与国民党代表辩论,他机敏的话语,犀利的言辞,驳得对方理屈词穷。于是,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胡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这时,周总理机灵一动,接过话题,当即顶了回去:“对,牛弹琴!”

这里,对方用成语“对牛弹琴”来构成一个非主谓句,企图辱骂我方不怀道理,而周总理在这里巧妙停顿,使语义翻然更新,巧妙地回击了对方。这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恰如其分地停顿经常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

(9)重音

重音是辩论时把某些词语讲得响些的语音现象,也叫语句重音。重音特别表现在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同时增加强度,所以听起来特别清晰完整。一句话哪些词该读重音,情况是不一样的。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重音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叫语法重音;另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叫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是用平常说话的自然音量按照句法结构的特点读出来的重音。字并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叫自然重音,其一般规律是:谓语比主语读得稍重,宾语比动词读得稍重,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状语和补语比中心语读得稍重,有些代词比别的词读得稍重。

逻辑重音是为了突出语意重点或为了表达强烈感情而用强音量读出来的重音,它是由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决定的,没有一定的规律。一个句子,每个词都有可能读成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不同,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地说,语句里起对比、映衬作用或表示比喻、。特指、夸张的词或者能够表达兴奋、愤怒情感的词,往往要重读。

(10)句调

句调指整个句子声音的高低曲折变化。句调能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它虽然跟音盘、音长、音高都有关系,但主要是由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形成的,并且主要表现在句尾上。辩论时的语言是否清晰明白,是否生动感人,句调是个重要的条件。

常见的句调有四种形式:一是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二是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语气;三是平调,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四是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意在言外等语气。

2.语无伦次,缺乏奈理

这里主要是指辩论缺乏条理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有的辩论者思路不清,说话没有内在的脉络和轨迹;有的人缺乏结构能力,不能将说话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致枝叶芜蔓,没有中心;有的人缺乏基本的语法知识,语句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有的人的话语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矛盾丛生;有的人说话一个意思,前面说了后面又说,顺序不当,零碎拉杂,支离破碎,让人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有的人由于准备不充分,训练较少,产生了怯场,也出现了语无伦次的现象;有的人是在辩论中受到对方攻击后,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也会出现语无伦次的局面。

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整个辩论的主干,它能使思维显得严谨,有条理,使立论牢不可破。只有在很强的逻辑思维支配之下,别的思维方式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因而逻辑思维是辩论的主干,辩论的灵魂。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www.xing528.com)

形式逻辑思维主要用以指斥诡辩,而辩证逻辑思维的特征是:在思维中把握了对象的某一方面后,还要去揭示对象的多样性并使其统一起来;在思维中分别考察了各个差别的对象后,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在思维中相对静止地考察了对象的各个阶段后,又要使它们活动起来。因此,辩证逻辑思维能使辩论讲究层次感、条理性。针对不少辩论者在辩论时观点的条理性与层次性不清楚,把几层意思混在一起说,让听众或对方摸不着头脑的情况,我们应加强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重视逻辑层次,让辩论者明白,第一点讲什么,第二点讲什么,条分缕析,清清楚楚。如果是辩论赛,各位辩手的陈词在总体上也应有层次感,如一辩可以从理论上阐明立论,二辩从历史上阐明立论,三辩从现实上阐明立论,四辩总结陈词。可以四位辩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结合在一起,使辩论气势宏大,层次井然,错落有致,而不致成为一堆乱麻。

在注意逻辑层次的同时,还应善于进行归纳。如果辩论者语无伦次,说一大堆不得要领的话,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是很难占到有利位置·的。在辩论中,要从众多的材料中迅速地归纳出自己的基本见解,并清清楚楚地陈述出来,就能让听众理解。

为避免语无伦次,缺乏条理,在辩论前除要加强逻辑思维与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外,还应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使语言表达符合语法规律,从而增强表达的条理性。

3.重复口罗嗦,拖泥带水

重复啰嗦,拖泥带水,是指辩论者的语言不简洁精练、赘词冗句多,套话废话连篇。有的人前面说过的话后面又说,一句话能说明问题的,竟然用了几句话甚至一大段话来说,颠三倒四,让人抓不住要领;有的人对听众没有正确估计,唯恐对方听不明白,反复加以解释,结果让人越听越糊涂;有的人辩论时老带口头禅,疙里疙瘩;有的人不加思索,信号由缰,脱口而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些都有损于辩论水平的提高,应加以纠正。

以上情况,纠正的方法很多,但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做好充分准备,写好辩论提纲

辩论,特别是辩论赛,不仅仅为了探究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言辞表达的流光溢彩,舌战交锋的雄奇瑰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事先就必须充分准备,至少应该写好辩论提纲,参加辩论赛还应写好辩词。

辩论提纲就是利用提要或图表的形式,把整个辩论的主题、论点和结构布局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来,体现出辩论者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设计。制定辩论提纲可以定下一个总体框架,避免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使层次清晰,表达严谨而精练,同时提纲还可起到提醒的作用,避免离题万里,重复哕嗦,提纲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标题,二是整体框架结构,三是使用的各种材料。

辩论赛辩词的写作应注意辩词的基本特征,即有声性、简洁性、整体性。这里应特别注意简洁性,因为辩论赛对每位辩手的发言时间及每个队在自由辩论中的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定,因而在辩论时就不能洋洋洒洒,铺陈渲染,甚至重复啰嗦,拖泥带水,应特别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2)提高概括叙述的能力

辩论中为避免重复啰嗦,拖泥带水,还应提高概括叙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概括,也有形象概括。

①理论概括是指从个别对象的认识推及到对类对象的抽象能力。在辩论中应从具体论述中抽取其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论证的结构,以便让听众和对方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往往会使我们的观点不明,思路混乱,表达啰嗦,难以克敌制胜。这种概括叙述能力的培养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让辩论者读一篇文章,让辩论后做简要的概括;还可以通过实际辩论来培养概括叙述能力。

②形象概括主要是将某一观点概括为一种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一望便知,一听就懂。形象概括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理论概括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形象概括的作用有时比理论概括的作用更大,它的直观性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此种观点的内涵。在用它来概括自己的观点时,为了显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多少有些美化的倾向,但便于听众和对方准确理解自己的观点。形象概括能力可以这样培养:在读完一段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小文章后,练习作出恰当的形象概括,也可在实际辩论中锻炼这种形象概括的能力。

4.语秽粗俗,形象欠佳

有些辩论者辨论时,不注意自身的形象,表现为:辩论时污言秽语,出口成“脏”;或随意插嘴打丛,不尊重人,或故意抬杠,标新立异,或无中生有,恶言伤人;或手舞足蹈,唾沫四溅,或被人驳倒就恼羞成怒,施行人身攻击等等;也有的人可能会拉拉扯扯,吹胡子瞪眼睛,指着对方鼻子,大有决一雌雄之势。这些言行,都有损于辩论者的形象,必须克服。

要想在辩论中纠正语言粗俗、形象欠佳的毛病,关键是要让辩论者加强对其自身形象的认识。

辩论者的形象是指一个辩论者在辩论中思想意识、形体动作、语言表达的结合特征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在辩论中,辩论者的形象对辩论的胜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的形象能给别人的心理以微妙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仪态猥琐、言语粗俗,会给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助长对方的自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衣冠整洁、自信大度、举止不凡、妙语连珠,就会给对方以不可战胜的感觉,也能获得听众的好感与尊重,这就为战胜对方产生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辩论者的形象包括他的身材、服饰、表情、姿态给人的直观印象和他的思想、意志、涵养、语言等给人的思辩感受。一个辩论者要想塑造良好的辩论形象,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举止端庄得体

举止是一个人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各种身体姿势的总称。它对人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透视性,这种无声语言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因为它毫无掩饰地表现了辩论者的心理状态与内在素养。因此,辩论者应具有优雅大方的举止行为。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辩论时,挺胸凸肚,上身后仰,给人自以为是的感觉;有的人站立发言时双手撑在桌上,弯腰屈背,十分难看;有的人将记录卡捧在手上,俯首其中,缺乏自信心和说服力;有的人坐下时左顾右盼,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但有的人坐下时动作过猛,似重锤掷地一样,引起人的骚动与不安。如此种种,都会影响到辩论的效果。

(2)体态语的表达要富有吸引力

在人的举止行为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所谓的体态语。辩论者的体态语应富有吸引力,无论是静姿还是动姿,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表达的含义要明确,让对方一看就懂。不要使用让人无法理解的体态语,否则,不但不能吸引听众,反而会使听众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引起对方的误会。二是要符合听众的习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其体态语的表达习惯不尽相同。三是姿态要美观。辩论者在使用体态语时,要姿态优美、举止大方、风度潇洒、气宇轩昂,让人感到英姿勃发、智慧过人、理直气壮、充满信心。

(3)表情应泰然自若

辩论者的面部表情是直接面对对方、观众所捕捉的目标,反映了辩论者的内部心理,因此,辩论者必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辩论者的表情应该泰然自若,沉着冷静。辩论的形势跌宕起伏,变化多端,一旦陷入困境,有的人容易紧张,甚至垂头丧气;而一旦占据上风,就得意忘形,欣然自喜。辩论者对喜怒哀乐的表现要得体,要有所节制,过分的喜悦和悲哀均不适宜于辩论,失态的愤怒和喜悦更应该杜绝,同时,表情应符合辩论的内容,和辩论者意图相一致,当阐述本方观点时应自信果断,当询问或反驳对方时应语气凝重。

(4)仪表应富有吸引力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姿态、服饰和个人卫生等各方面,它是人的精神面貌的外观。人的第一印象多半来自仪表:一个相貌英俊的人比一个面孔丑陋的人更能打动人;一个衣着得体的人总比一个衣衫不整的人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要好。因为仪表端庄、穿戴整齐者比不修边幅者更有教养,也更懂得尊重别人。辩论者的仪表要大方庄重、色彩和谐、服饰得体,才能给人以美感,才能吸引人。

(5)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辩论尽管有知、有智、也有技,但无德却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辩论者首先要培养好的思想作风,辩论之前首先要懂得做人,同时,要尊重他人,特别是尊重对手。是否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是通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的。语言与表情动作只不过是思维的外衣,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本质、思维特征相联系,而这一切又无不与辩论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水准有关。可是有些格调低下的人,在辩论场上的激烈对抗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暴露出意识深处的种种劣迹,因而出口不逊,贬低对方,讽刺挖苦,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就会给人以粗俗、鲁莽和缺少教养的感觉,是对自身辩论形象的极大伤害。

5.问而不答,论而不辩

在辩论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辩论双方均捕风捉影地把随意拣来的问题向对方没头没脑地掷去,而彼此又对于实实在在该答的问题置之不理;有时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彼此不予批驳,甚至回避对方的观点,对于对方论点的本质特征及要害性论据缺乏有力打击;有时双方有理有据的论证并未造成对敌方论题的严重威胁与冲击,有时甚至是在从不同侧面说明两个交叉、相容的命题。这种种现象,使辩手们在赛场上来回拉锯,口舌生烟,而在听众看来,论证并未前进一步,辩题之是非曲直仍是一片茫然。

(l)问而不答的原因分析

辩论中所有的提问都应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发问必须扣题,答辩不能离题。遗憾的是,不少的情况往往是提问的多,回答的少,不少辩论者是问而不答。对提出的问题不予回答,这在很大成分上与提问者提出问题的质量本身及方法有很大关系。如关于“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还是超越市场经济”的辩论中,有这么一次交锋:

正方三辩:如果马脱离了缰绳,它还拉不拉得动这辆车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还说到一个问题,这些弊端是现实的,难道存在就是合理的吗,存在就要适应吗?难道不应该去超越吗?

正方二辩:不合理的,难道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要求吗?

反方一辩:那么请问市场经济的原则有没有双重呢?

正方三辩:市场经济和市场是不是一个概念?

以上双方的辩词显然是问题的“大杂烩”,双方洋洋洒洒地问了那么多问题,接下去的反方居然还是提问,而双方辩手对提问中无论该答的还是不该答的问题都一抹而过,甚至连轻描淡写的回答也不给予。

(2)论而不辩的原因分析

论而不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辩论者缺乏思辩能力,往往只能按预先准备的辩词抑扬顿挫、滚瓜烂熟地背诵一遍,将辩论变成了演讲比赛。由于这些演讲词通常是有“背”而来的,所以现场发挥便能淋漓尽致,这样一来,实辩的质量当然要逊色许多了。

论而不辩的第二个原因是辩题中心词的模糊性造成的。在论战中,如双方对辩题中模糊、多义性概念之内涵与外延不能达成共识,也就失去了辩论的基础。在此条件下,双方必然因各执一端而“拉锯”不止。

第三个原因是辩题设计不合理。辩论的作用是,“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外利害,决嫌疑。”(《墨子》)辩沦赛尽管是舌战演习,但终究是为了实践,因而辩论赛的设计应尽量接近实践,达到与真理对话的最高境界。辩题应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一些有待辩明是非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既不能明显倾斜一方,又存在着一个最终可以辩明的结论,这样的辩题就具有可辩性。但也有不少辩题设计不合理,不具有可辩性,这样的辩题只能让辩手们在评论中去兜圈子,在死胡同里去往返拉锯。在这类无解方程似的辩题中,任何一方欲占上风,唯有使用诡辩,于是就出现了论而不辩的现象。

纠正的方法:针对目前辩论赛中出现的发问的多,答题的少,演讲的多,对辩的少的不良风气,应加强辩论的针对性训练。

一味地向人提疑问,这是任何一个语言器具未发生功能性障碍的人都不难办到的事,而面对五花八门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则非辩坛高手所能及。因而要加强辩论中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发问必须扣题,而答辩也不能离题。

辩论赛的关键在于“辩”,辩论者应根据对手的论点、论据发言,有针对性地批驳对方,阐明自己的主张,这就能克服演讲的成分多,辩论的成分少的毛病。因此,辩手应认真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认真思考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是对方的话还没有落地就痛加驳斥,这样辩论赛就欠精彩得多。

为了使这种针对性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辩论程序中加进“轮流问答”:每方向对方问二组或三组问题,对方必须回答,每一组除了第一次发问外,还根据对方的回答及回答中的缺陷“追问”、“再追问”作出回答,同时,在辩论的评判时,应建立一种共识,鼓励争论,反对背诵,以促进辩论中的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