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辩论艺术-魅力演讲与辩论-先发制人

高效辩论艺术-魅力演讲与辩论-先发制人

时间:2024-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发制人”是争取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要求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首先旗帜鲜明的亮明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严密论证,使之无懈可击;将可能出现的相反观点,适当地加以批驳和分析,使辩论的对方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路;在辨说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论辩的环境上,起到引导听众情绪倾向和制造有利自己的气氛。

高效辩论艺术-魅力演讲与辩论-先发制人

1.先发制人

无论是在论辩、谈判,还是其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争取主动是取得胜利、达到目的的根本手段。“先发制人”是争取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要求是:

(1)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首先旗帜鲜明的亮明自己的观点;

(2)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严密论证,使之无懈可击;

(3)将可能出现的相反观点,适当地加以批驳和分析,使辩论的对方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路;

(4)在辨说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论辩的环境上,起到引导听众情绪倾向和制造有利自己的气氛。

例如,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是否有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这样一个辩题,正方的发言思路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②道德观念的发展受诸多条件的影响,其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基础;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展社会主义;

④从发展趋势上来看,社会主义社会代替一切旧的社会形态是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方向是进步的,而不是倒退的;

⑤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其发展必然是良性的。

正方在发言过程中,还列举了一些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诸如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并严正地指出:

“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它们能否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就不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这些腐败现象来说,从其发展来看,并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出现的。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现象都是时有发生的。它们是受着腐朽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才出现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这些现象只是个别的、暂时的,在发展趋势上不会长久。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现象必将会消亡。它们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些现象无论是在什么社会形态中,都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新的观念将不断取代旧的、落后的观念,道德观念也将必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正方的发言从实质上抓住了这个辩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上谈道德观念的发展。其论述结构是这样的: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②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决定作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发展也是进步的,而非退步的;

③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是历史造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这些现象生存和滋生的基础,而不是助长它们的发展。

这样的论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从历史上和现实上都充分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们的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并说明一些腐败的道德观念引发的一些腐朽现象必然消亡的根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

虽然反方的发言列举了一些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如假药、假酒给人民生活财产生命造成的威胁,一些伪劣产品在国际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走私、贩毒活动的出现等,这些事实引起了听众的共鸣,也调动了听众的场上情绪。但是,正方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引导听众的情绪倾向,提出: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存在,也确确实实令人发指。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它们继续存在下去呢?当然不愿意。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根本上会铲除它们的基础,从观点上令人耳目一新,必然推动着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正方的发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利用听众的共鸣,引导其情绪倾向的转移,最后达到了胜利的目标。

在运用“先发制人”这一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观点论述要全面、准确、对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必须要抓到实质,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②语言的运用上应该紧贴论题,能够抓住听众的情绪,避免自己说自己的,而不顾及听众的情绪倾向;

③对问题的分析,要注意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全面论述,避免只按照正面思路一味地讲大道理,顺着一个思路延伸。

2.后发制人

在论辩过程中,一味地先发制人,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就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有经验的参辩者会根据不同的问题,作出全面了解,审时度势,从容进退。他们在对方亮明观点或提出问题后,从中寻找矛盾,再予以有力的反击。

如在寒××与王××重大诈骗案的法庭论辩过程中,公诉人就是采取后发制人的方法。

两名被告人大专文化,阅历较深,有较强的思辩能力,他们的辩护人又是专门请来的大学教授。公诉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公诉词中只对被告人的行为及危害作了一般性的论证。

辩护人在发言中首先否定了起诉书中的诈骗罪名,认为寒××、王××设在某地的办事处有营业执照,是合法的,订购钢材是正常的经营活动,本案只属于合同纠纷

公诉人在辩护人发言之后,展开有针对性的反击,将纵深问题一一陈述清楚,最终使被告人认罪服法。

公诉人的分析要点是:

(1)办事处是非法的,它不具备法人的条件。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法人有四个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和场所;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该办事处的全称是“广东省珠海特区环球旅游中心百花山庄×地办事处”。除了办事处这样一个机构外,前面一大串称谓都是空的。天下哪有主机构根本不存在的对外派出部门?投资单位“岭南东方花木公司”也是不存在的;执照是通过送礼方式非法获得的;资金凭据是寒××出具的一纸空文。而且订钢材也是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前。寒××、王××以订合同之名,行诈骗之实,根本不存在正当的经营。

(2)被告人辩称钢材货源在珠海,没有运到,只是情况有变,没有诈骗的故意。

钢材在珠海,全国各地都有钢材,但不等于你们所掌握。没有弄到钢材,理应把款退回,但却将钢材款用于搞其他非法经营活动。

(3)辩护人提出办事处是为了办大学,钱也没有自己所得。

实际上除了口口声声要办系统工程大学外,并没有一点行动。办学需要有资金、师资、校舍,这是基本的条件;办大学需经国家教委审核、批准,这是必要的程序。这两点在被告人那里都是一纸空文。

在上述反驳中,公诉人紧密结合事实证据和刑法、民法的有关规定,对辩护人进行了极为有利的反击。最后,法庭完全按照公诉人的观点,判处寒、王两名被告人10年以上有期徒刑

运用后发制人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后发制人是一种辩论的方法。它并不是打无准备之仗,而是引蛇出洞,打其要害;

②对对方观点的反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分析其后果,一针见血地指明其漏洞所在;

③后发制人的辩驳中,不是防守的方法,而是一种击中对方要害的进攻方法。

3.辩明主次

辩明主次是在辩论中分析事物因果联系,说明主要原因是什么的方法。我们知道,各种事情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当结果出现时,我们就需要查明什么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从而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1989年《律师与法制》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刘××等人刑讯逼供辩护词”,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案情的梗概是,198712月,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王××等人刑讯逼供,对一名涉嫌一伤害案的校办工厂厂长进行长达10多小时的捆绑、吊架、电击、毒打,最后活活折磨致死。

本案共有12名律师担任6名被告人的辩护人。其中,刘××的辩护律师在分析“导致栗××死亡的主要原因”时,运用这一方法,剖析在共同犯罪的案件中,被告人在犯罪全过程中的地位,罪责的主、次、轻、重,从复杂的头绪中,梳理出枝干。这篇辩护词的要点是:

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患有的严重的冠心病,至于本案被告人的刑讯逼供行为,应是造成栗过早死亡的诱因。理由是:

(1)尸体检验表明,栗××生前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疾病。在医学上,这些疾病均属致命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在惊吓、恐惧、情绪紧张等外部因素刺激下,均可诱发猝死。

(2)栗××身上只有表皮擦伤、剥脱和臂部肌肉挫伤,没有骨折和内脏器官损伤。从医学上讲,这些伤都不可能致人死亡。

(3)虽然外伤可引起“挤压综合症”和“脂肪栓塞”等足以致死的疾病,但尸体检验书上未见上述疾病。

由此可见,栗××所患严重冠心病等疾病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刑讯逼供造成的外伤只是诱发冠心病、引起死亡的辅助因素。因此,栗××并非被活活打死,而是被刑讯逼供后诱发冠心病而死亡的。

在这些案件的辩护过程中,辩护律师并没有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而是本着从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尽心尽职地履行辩护律师的责任。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与被告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剖析,并没有因案件本身的影响而损害被告人应有的权益,取得了较好的辩护效果。

4.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是辩论中的一种陈述方法。它要求参辩者要将一种观点或事实的来龙去脉铺陈清楚,将其前因后果论述全面。侧重于挖掘这一观点形成的根据或事实出现的背景,从而驳斥或纠正对方在认识上的偏差,以达到辩胜的目的。

例如,关于王××杀人案,检察院以王××犯有故意杀人(未遂)罪起诉。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采用这种方法,作了故意杀人(中止)的辩护。

辩护人首先追溯王××杀被害人李××的原因,是因为王××丢了李××的黄金首饰,但李××不相信王××是丢失了黄金首饰,而怀疑王××借丢失之由占有了黄金首饰,便多次逼被告人交出钱和黄金首饰,并几次殴打王××。在僵持了6个月之后,王××迫于无奈,准备了一把匕首。产生了“他再逼我,就杀他的念头”。

其次,王××实施杀人的过程是:×月×日,李××又逼王××交出黄金首饰,并说:“要没有,你就给我4000元钱,哪怕去偷,去抢,你也得给我。”而且还殴打被告人。王××遂拿出匕首,扎了李××,并问李:“这回你信了吧!”李说:“我相信了,要是没丢,你不会这样。”这时,李完全丧失了自卫能力,王××不但没有加害于李,而是把李送到医院,进行抢救。这足以说明,如果不是自动中止犯罪,完全可以置李××于死地。如果不是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王××也不会把李送到医院治疗,以避免伤势恶化。因此,我们不同意检察院提出的“未遂”的定性。

辩护人的发言,依照事实对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的形式作了透彻的分析,并对其犯罪经过作了全面的论述。从原因到结果,条理清楚,有理有据,既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作出了合理合法的辩护,又切实地维护了被告人应有的权益。

5.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是各种论辩活动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在论辩过程中,参辩双方在陈述和论证己方观点的同时,还要悉心地听取对方的论述,以便捕捉漏洞,驳倒对方。这就要对对方提供的全部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辩证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把对方的全部陈述和论证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层次和要素,并加以整体的、立体的矛盾分析,抓住要害,进行说理,使对方最终接受己方的观点。

例如,192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邀请原苏联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克拉辛就苏英双方有关问题进行谈判。克拉辛以其政治家的丰富阅历、敏感的洞察力,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剖析了劳合·乔治的意图,被称颂为原苏联外交史上的美谈。

劳合·乔治提出:“克拉辛先生,我们认为,对俄修复铁路、恢复农业和工业的援助,多半要由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私人公司辛迪加来提供,全部问题在于俄国所能提供的保证。作为保证,可以由某些大国控制铁路。我想了解一下贵国政府对这个建议持什么态度?”

克拉辛提出:“阁下,研究授权外国人控制我国铁路的问题,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我国政府认为,原则上不允许把铁路交给私人公司,哪怕仅仅是管理也罢。对此,我们有重要的根据,美国人在克伦斯基和高尔察克时期,对西伯利亚铁路控制的经验表明,外国人没有能力胜任如此复杂的事情。我国政府不同意外国控制铁路的主要原因在于:只要不正式地和完全地承认我国政府,就不可能同苏俄进行任何重大的经济活动,甚至连广泛的贸易也不可能。……”

劳合·乔治答道:“我完全同意您所提的那些论据的重要性,但我估计,由于债务问题不明确,在法国方面会有困难的。”

克拉辛提出:“阁下,关于债务问题是清楚的,它没有任何不明确的地方。您知道,我们已经同意,在国际会议上研究战前的债务问题。如果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愿意帮助我们恢复经济,那么,期待银行家和金融巨头的帮助是徒劳的。现在看来,应该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向我们提供贷款了。”

对克拉辛的看法,劳合·乔治并没有表示异议,而且提出在法国总理白里世访问伦敦时,准备说服他继续同俄国谈判。

克拉辛在这近一个小时的谈判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劳合·乔治迟早要承认苏联政府。

克拉辛对劳合·乔治观点的辩证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希望苏联偿还沙俄时期所欠的债务;

(2)英国希望帮助苏联恢复经济建设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优惠待遇;

(3)英、法、德希望援助苏联修复铁路,以掌握对铁路的控制权,进而求得更大的利益。

由此看出,英国提出上述观点是在与法国、德国共同协商,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通过对英国谈判目的辩证分析,克拉辛找出了其中的主要因素,即英国急于在苏联获得经济利益,针对这种情形,阐明了苏联争取英法两国正式承认苏维埃联邦政府的谈判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国家实行经济优惠待遇。

果然,克拉辛的分析和由此基础上的谈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辟了苏同英、法、德外交关系的新局面。

6.把握倾向

在论辩过程中,参辩双方不仅要在语言技巧上超过对方,而且还要注意观察场上的听众情绪。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先人为主的影响,往往先发言的一方利用事实,将听众的心理偏向导向己方,另一方则需要注意保持冷静,用更充分的事实调动听众的情绪,审时度势地把握论辩倾向。

例如,在被告人宋××伤害桂××一案的法庭论辩中,公诉人用事实和被害人到场作证引导听众的情绪倒向被害人一方。辩护人沉着冷静,用逐渐疏导的方式,将事实澄清,使听众的心理偏向得到纠正,也使该案得到合理的审结。

公诉人发言的主要内容是:

“……在撕打中,被告人将桂的右手食指尖端一口咬断。经初次扩创缝合后,残端皮肤裂开,第二指骨外露化脓。……被告人宋××已触犯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构成了故意伤害罪。故应依法判处。”

当时法庭上的情景是:审判台前放着一件血衣和一只玻璃瓶,瓶内药水泡着一节断指。被害人桂××右手包着纱布。旁听群众用眼光十分愤怒的逼视着被告人宋××。

公诉人发言之后,被害人桂××紧接着开始了哭诉:“大家看嘛!这就是那个歪女人咬的!好狠心呀!……要判她的刑!要她养活我一辈子!”

这时,法庭内旁听的群众都把被告人宋××看成了众矢之的,不时发出:“好狠心呀!”,“十指连心呀!”等愤怒的感叹。

在这种气氛中,听众的心理偏向已经完全倒向了被害人,被告一方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如果辩护人作直接反驳,只能是火上浇油,使听众难以接受,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时,辩护人沉着镇定,稍稍准备之后,顺着听众的情绪,向被害人致歉,说明辩护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让听众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然后,对事实的经过作出全过程的论述,并对细节作出透彻的分析,使得事实得以澄清,适时地调动听众的情绪,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辩护人说:“……请允许我代表被告人宋××及其亲属,对被害人桂××同志,表示深切的歉意和真挚的问候。”

“虽然我对被害人桂××同志深感同情,但是作为被告人所委托的辩护人,我必须维护我的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接着辩护人又对事发的情景和经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指出,被害人桂××在撕打过程中,抠宋××的嘴巴,是其手指被咬断的直接原因,被告的行为纯属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并作出于直接故意伤害他人的动机。据此,桂××所谓她的食指是被宋××拉过去咬断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另外,桂××的家属严××父子在出事后竟不准宋××穿衣服,将一个仅穿着撕烂了的内衣内裤的半裸妇女游街,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当众侮辱妇女罪,鉴于本案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为促进人民内部的团结,我建议对双方都不追究刑事责任。……被告人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说明被告人是有与被害人重新搞好团结的诚意的。

辩护人的发言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对案件经过的分析全面、透彻,使听众从单向的对宋××的憎恨,转向了能客观地评价这一案情,缓和了法庭上不利的地位。最后,在调解之下,使这一案件得到了合法、合理、合情的解决。

7.诱导论证

诱导论证是在辩论过程中,让对方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找出相反的事例说明其观点中的自相矛盾处的辩驳方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问题时,就是用启发方式提出问题,请美诺回答,并逐渐找出与其答案相矛盾的事例,最终得出关于美德的普遍定义,从而令对方心悦诚服。

美诺(下称“美”):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美德究竟是由教诲获得的还是由实践获得的,或者两者都不是,而是自然获得的?

苏格拉底(下称“苏”):请你先说说什么是美德?

美:这不难,一个男人的美德是指他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并在治理工作中如何损敌利友;一个女人美德就是管理家庭,服侍丈夫,男女老少尊卑各有其不同的美德,都可予以定义。

苏:什么是它们(指不同的美德——引者注)彼此没有区别而是全部一样的性质?不管美德有多少种,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性。在回答什么是美德时,最好着眼于这种共同的本性。不论家务或国家,若不以节制和正义,能管理得好吗?

美:当然不行。

苏:显然节制和正义是美德的相同性,请对一切美德下一定义。

美:美德就是支配人类的力量。

苏:这一定义包括一切美德吗?美德在一个小孩子和一个奴隶那里是一样的吗?小孩能支配他的父母,奴隶能支配他的主人吗?那支配人的人还能再是奴隶吗?

美:我想不会。

苏:确实不会,这是没有什么理由的。照你说,美德是支配人类的力量,而你不加上正义和不正义的吗?

美:我同意,因为正义是美德。但正义之外尚有许多美德,如勇敢、节制、智慧和豪爽等等。

苏:这是个别的美德行为,但需要找到贯穿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的美德。

美:是呀,苏格拉底!甚至现在我也还找不到能照你的意念来发现一个对于美德的共同的概念。

苏:我将设法接近这种概念,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概念。

美:现在轮到你,告诉我普遍来说美德是什么,要整个的完整的美德,不要碎片。

苏:美德是对高尚事物的向往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

苏格拉底在这里共分为四步:——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助产术”的方法。即在对话过程中,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作出初步定义;其次,再引用一些事例,使之同定义发生矛盾,令对方推翻原先的定义。这样循环往复,最后得出一个完整的关于事物本质的定义。

8.迂回诱入

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参辩双方对事物认识的立场、角度不同,各自有其理论佐证,而且双方往往势均力敌,有充分的理由去驳斥对方的观点,如果采取直接反驳的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迂回诱人的方法就是先让对方提出一个正确的标准,借用其他话题,按照这一标准,再指出对方论点中的错误,达到令对方心悦诚服的论辩目的。

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孟子都是善于运用这类方法进行论辩的著名雄辩家。

《墨子·非攻》中记载有墨子和公输盘的一次论辩。

公输盘问:“先生有何见教?”

墨子故意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除掉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金以表谢意。”

公输盘断然拒绝说:“我是讲仁义的,所以不随便杀人"

墨子于是提出:”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从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多的是土地,而缺少的却是人口。通过发动战争来杀害自己缺乏的人口而争夺并不短缺的土地,不能算作是聪明。宋国没有罪,反而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不去据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争辩但达不到目的,不能算是坚定。杀一个人是不义,但却要杀多数人,不能算是会类推事理。”

墨子先诱使公输盘说出自己讲仁义的话来,“吾义固不杀人”然后从智、仁、忠、义等方面展开论战,经过一连串的责难,引入“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结论,使公输盘暴露自己的矛盾,无力反驳而最终认输。

《孟子·公孙丑下》也有此类论辩方法的实例记载: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邑宰孙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天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吗?”

孙距心回答说:“不必等三次,我就已经开除他了。”

孟子接着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灾荒连年,你的百姓当中,年老体弱者被抛尸露骨于山野之中,年轻力壮者奔逃四方,已经将近千人了。”

孙距心辩解说:“这种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解决的。”

孟子说:“比如现在有一个人,接管别人的牛羊并替他放牧,那就一定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是把牛羊退还给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它们一个一个地死掉呢?”

孙距心答道:“这个就是我的过错了。’

孟子这里巧妙地运用迂回诱人方法,使双方的话题逐渐地、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论题,成功地指出了孙距心“自知无能不让贤”的错误。

运用迂回诱人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首先请对方提出一个判定是非、正误的标准,而不是自己提出。

(2)用这一标准,再类推到对方的其他所言、所行,并说明它们的错误所在,达到辩论对方的目的。

9.全面反驳

全面反驳是辩论中通过是非展示,充分利用事实反击对方观点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

(1)从辩略上,对论敌的观点要进行直接、整体的反驳;

(2)从辩术上,要表达严谨、条理清晰,所使用的事实和论据与辩词直接相关联;

(3)对所辩的内容要做出透彻的分析与论述。

例如,有这样一起案件,公诉人在法院论辩阶段指控被告人李××犯有诽谤罪,并且导致被害人服毒自杀的严重后果,故请求法院判处被告人李××以诽谤罪。

辩护人听后,认为公诉人的指控缺乏事实基础,证据软弱无力,对公诉人的发言进行了全面反驳。辩护人辩驳的主要论点是:

(1)本案起诉缺乏事实基础。

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由五件事组成,分别取证于一方当事人本人(许××)、许××的父亲许×和许××的师傅陈××三人的陈述。除第一件被告承认外,其余均予否认,没有其他证据能佐证上述三人的陈述是事实。

从法律意义讲,当事人的陈述与被告供述具有同等的证据作用,若没有其他材料佐证,不能仅凭当事人一人陈述确认存在某一事实。特别是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血缘、师徒关系,与本案被告有利害关系,他们的陈述更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证明力是软弱的。

(2)关于本案的定性。

构成诽谤的必备条件是:必须有捏造足以损害他人人格的名誉的事实;必须散布这种捏造的事实;行为人有损害他人的直接故意。

起诉书指控的全部事实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能够成立。李所谈的与许有关的一些内容,也不过是对某些人和事的私下议论,没有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之处;而且李没有散布和捏造足以损害他人格和名誉的事实的行为,就连许××本人在她的遗书中也提到,她的事情没有人知道,求她的父母在其死后也不要声张;被告李××没有损害许××人格的名誉的直接故意,在被告给许××的信中除了表白自己的内心思想,说明他们的交往符合道德规范之外,就是希望能消除隔阂,今后和睦相处。

(3)对许××服毒自杀的看法。

许××在收到被告人的信之后服毒自杀,这两者之间并无因果联系。在许××心情悲痛的时候(可见许的亲笔信),李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手,许感谢李,李对许有好感。但由于年龄和门第的区别,又阻止了他们关系的发展。生活上的不幸,精神上的痛苦,由于自己感情逆转,许××不能自制而自杀。在法律上,李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辩护人的这一发言,在事实、证据、法理和情理上全面展开,并针对公诉人的指控加以有力驳击,论证贴切得当,最终获得了辩护胜利。

10.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是以反论敌之意立论,用责问、讥讽的方式进行辩驳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按照对方立论的思路或言论进行直接反击,不留有余地。

例如,1965年,尼克松曾问周恩来总理说:“如果美国政府承认北京政府,你们将会作出什么反应?”

周恩来总理马上接过话题说:“你们要承认我们?你完全错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会承认你们。”

在尼克松的论点中,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美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二是中国政府应对此作出反应。周总理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对中国政府的极大的不尊重,是对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伤害。当机立断,运用反唇相讥的方法,从根本上批驳了美国自我优越的骄傲态度.从原则上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尊严。

再如,一个女佣人受雇到一家做工,主妇对她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就叫你阿莲吧,这是我以前那个女佣的名字,我不喜欢改变我的习惯!”

女佣人轻轻地回答说:“我也喜欢这样做,这样说来,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就叫您马先生,因为这是我已经去世的主人的名字。”

主妇用原来佣人的名字称呼新佣人,这是对女佣人的人格的侮辱。聪明的女佣也按照主妇的立论方法,用原来主人的姓名来称呼新主妇,以回敬其不礼貌的行为,以牙还牙,十分得体。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对方言论或思路的反驳,一定要直接,旗帜鲜明;其次,无论是什么场合,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有理、有利、有节,否则就会变成毫无意义和结果的争吵,失去了辩论的价值。

11.选准缺口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中提到“微隙在所必乘”,就是说要准确抓住对方出现的漏洞,及时给予反击。在论辩中,由于对方的发言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往往在表达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漏洞。所以,反驳方要注意细听慎思,从中选择薄弱环节,给予对方以有力的回击。

选准缺口是一种反驳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一方要根据对方发言的关键性细节,作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剖析,最后用事实和推理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论辩的理想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起案件,公诉人在法庭上以被告人刘××故意伤害罪,请求法庭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辩护人针对起诉书提出的几点关键性的情节,以事实为根据,作出辩护。其发言的要点是:

(1)被告刘××与姜××之间发生的事端不是产生在斗殴基础之上。

如果说是,也是姜××一方存有这个故意。因为姜××拦截被告就要打架,由于被告人的忍让及他人的劝阻而未遂。随后,姜××又招集四人,追打刘××,由于寡不敌众,刘××乘他人劝阻时逃走,.但又遭姜××的拦阻,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被告为了防卫自身屡遭侵害,才从口袋中掏出准备做立柜拉手的不锈钢片,砍伤了姜××。

(2)被告人的不锈钢片不是为了防卫或打架而事先准备好的凶器;

如果是事先准备好的,完全可以一开始对姜××实施严重的伤害。

(3)我们说被告人的行为是自卫,是在于被告砍了对方一下之后,见对方不再加害于他,也就停止了行为。

总之,事实表明,被告人的行为是在本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属于防卫行为。

辩护人的发言在这里抓住了三个突破口:

(1)被告人并不存在主观上的伤害他人的犯罪故意;

(2)被告人并不是因为要伤害他人而事先准备好了凶器;

(3)被告人为了自卫砍了对方一下,见对方不再加害于己,就停止了行为。

根据事实和证据,辩护人充分地证明了这三个方面是成立的。因此,被告人故意伤害他人的罪名难以成立了。其结论是——被告的行为属正当行为。这是运用这一方法十分成功的一个实例。

12.直破要害

直破要害是辩论中针对对方观点中的荒谬推断、无理狡辩进行直接反驳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直接反驳的关键,组织严密的辩词和充分利用事实回击对方的观点。

例如,在董××报复杀人案的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因爱恨交加而去杀人,但自己又主动交出凶器。另外,女方也有一定的责任,被害人经治疗伤势并不严重等等。由于公诉人未能进行有力澄清,导致辩论失利。二审法院开庭时,公诉人作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取证,经过精心准备,对被告人的上诉理由,运用直破要害的方法,进行了直接反驳。其反驳要点是:

第一,被告人是故意杀人,不是盲目伤害。这是因为这起案件被告经过了8个月的预谋,并选择了作案时间。被害人受伤的部位经医院鉴定,都是致命的部位。

第二,针对被告董××上诉的第二条理由,即“他砍了姚××几刀后,自己停下来了”,是否是中止犯罪。证人赵××的证词是:“……那个男的在我拿刀时,没有挣扎,所以我是比较容易地把刀夺过来了。”这个证词不能说明被告是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被告自动中止的。

第三,被告董××提出“所以用刀砍姚××,是由于姚××地位升高,终止恋爱关系,是姚××引起的”。受害人姚××正是就这一点向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对她进行诬蔑、诽谤,要求追求其法律责任。姚××和董××断绝恋爱关系,是不是要和他人结婚?婚姻自主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结婚是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人对他方加以强迫或者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姚××考虑与董××的恋爱关系本来就不巩固,提出中断,这完全是姚××的权利,谁要加以强迫和干涉都是非法的。被告因此就报复杀人,这是国法不容的。

公诉人在这里提出了直破被告人上诉要害的三个问题:

(1)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不应对被告人定伤害罪,而是故意杀人罪;

(2)由于凶器是经证人“用手一拗拿下来的”,所以被告人不是自动中止犯罪;

(3)被告人以被害人“地位升高”才引起杀人的,企图以此来要求减轻刑事责任是毫无理由和根据的,而且要承担捏造事实,诽谤公民的责任。

由于公诉人对上述问题取证准确,论述得当,反驳有力,使得辩护人无言以对,只得认定故意杀人罪的事实是不可辩驳的,被告人最终服法认罪。

13.顺势巧辩

顺势巧辩是指在辩论活动中,根据对方提出的论点形成的态势,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对对方给予反驳,使之转势为被动。

这种方法要求辩者要思维敏捷,捕捉力强,随机应变,语言表达准确和贴切。

我们看一看下面几个小故事:

查票员来了,杰弗逊先生突然发现月票忘在家了。他想用俏皮话搪塞过去,就对查票员说:“我不是故意逃票的,你看,我的脸就是车票。”

查票员不肯放过他,扳起脸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对不起,先生,我的职责是在车票上打孔。”

查票员在这时对杰弗逊先生没有购票的行为不是直接说给予什么什么处罚,而是抓住杰弗逊先生所说的“我的脸就是车票”这句话,借题发挥成“我的职责就是在车票上打孑L”,推演下去就成了:

你的脸是车票,

我只有在你的脸上打孔了。

结果我们可想而知了。

有个爱吹牛的导游员,不管对游客们讲些什么,最后总要念念不忘地提起他的父亲: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文化宫是由我父亲主持建造的。”

“这里是政府大厦。……附带提一下,这幢大厦是在我父亲主持下设计的。”

来到死海边,这位导游又喊道: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死海边,这死海……”

“我们已经知道了”,还没等他说完,一个旅游者忍不住打断他的话,“这是你父亲打死的!”

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是每一个人都厌烦的不良习惯。针对导游员的这种作法,那位游客捕捉到他的吹嘘的关键点——凡事都要提及他的父亲,不失时机地把死海的由来,以讽刺的方式接继导游员的话题,得出“它是你父亲打死的”的结论。十分刻薄地揭穿了导游员好虚荣、爱吹牛的作法,收到比说上十句话还好的效果。

在使用顺势巧辩这种方法时,我们应该注意承接对方的话题时要抓住关节,恰当适度地将态势扭向不利于对方的方向。在语言运用技巧上,要恰如其分地改变原意,使对方无言以对。

14.巧妙应对

巧妙应对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或幽默含蓄的方式回答对方提问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的要求是:

(1)适时适势应答,准确地表达本方的思想,驳斥或说服对方;

(2)回答方式上要因辩题而异。

例如,南唐时期,税赋繁重,百姓不堪忍受。有一次,南唐烈祖在北苑宴请群臣,席间问道:“外境皆雨,都城独无,是何道理?”一位大臣答道:“雨不敢入城,是惧怕抽税。”烈祖闻后大笑不止,事后便免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税赋。

这位大臣将雨和税两种不同的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幽默含蓄地回答了烈祖的问题,又同时表达了百姓不堪负重税的呼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在国民党法庭上,审理“七君子案”中的沈钧儒时,法官问他:“你赞成共产主义吗?”这个问题对作为被告、主观上又倾向于共产党的沈钧儒来说,正面回答赞成或不赞成都是不妥的。

沈钧儒没有顺法官的思路作答,而是说:“赞成不赞成主义是很滑稽的。我请审判长注意,就是救国会从来不谈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我们宣传什么主义,那么,我们的主义就是抗日主义,救国主义。”

沈钧儒先生迂回应对,避开了对方提问中的陷阱,同时又给予了有力的反击。

15.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一种有效辩论方法。它是针对对方的论点,以客观环境作为立论的出发点,进行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剖析,一步一步地以外部环境为根据,揭露对方论点的错误所在。情景分析这一方法要求首先要辩明的事物或结果是由诸多外部因素构成的;其次,造成这一结果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什么;再次,通过对事实和情景进行逐一分析,层层说理,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美国总统林肯在当律师时,为小阿姆斯特朗所作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典型成功的例子。这起案件审理中的关键是原告的证人福尔逊的证词是否成立,他说他亲眼看见小阿姆斯特朗开枪击中了死者。在法庭论辩中,林肯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询问福尔逊,当对当时的环境进行分析。

林肯问道:“你发誓说你认清了凶手就是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答:“是的。”

林肯接着问道:“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你能认得清吗?”

福尔逊答道:“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林肯问:“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才认清的吗?”

福尔逊答:“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的脸上。”

林肯又问道:“你能肯定时间就是在11点吗?”

福尔逊答:“完全肯定。因为我回屋时看了表,那时正是11点一刻。”

林肯在问清了福尔逊所认可的主要外部条件以后,转过身来对大家说:“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因为那天晚上是上弦月,到了1l点钟,月亮早就下山了,所以不可能有月光照在被告人的脸上。退一步说,也许证人记错了时间,那么,就算是提前一些时候,月亮还没有下山。但那时月光只能是从西边向东边照射。证人所在的草堆在东,被告所在的大树在西,如果被告人面向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既然是这样,福尔逊先生说是在二三十米外看清了被告人的脸,纯属彻头彻尾的捏造。”

审判结果,小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

林肯在这次辩护中,首先让证人将案情发生时的环境作出陈述,然后运用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对这些条件进行逐一分析,最终揭穿了证人的谎言,取得了辩护的胜利。

当然,情景分析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为基础。

16.借言推辩

借言推辩是在论辩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反驳方法。对于“言”,我们应有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1)是指对方的某些言辞或观点;

(2)是指对方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

(3)是指他人所提供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或证据。

借言推辩就是借用对方的话题、观点和思路,或者是他人的证据反驳对方论题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使用者思维敏捷,深谋远虑,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积极反驳,使对方处于无言以对的被动位置。

借言推辩与共识推辩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所借之言并非是双方都共同认可的观点,其妙处是借题发挥,使对方的言辞或观点成为驳倒对方的论据;而后者共识是双方都认可的原则,是深入讨论某一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例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与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会晤,批评赫鲁晓夫在苏联全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赫鲁晓夫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就当时颇为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攻击。

他说:“你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当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周总理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听到这些话,周总理只是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俩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此言一出,使赫鲁晓夫十分尴尬而不得不自吞苦果。

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使用的方法就是以对方的问题为起点,提出另一个问题,使原来的恶意改变方向,成为对攻击其自身的有力杀伤武器。他并没有就人的阶级出身与阶级立场问题辩论,如果这样做,其结果是对赫鲁晓夫的问题反击力度不够强硬,也达不到理想的反驳效果。

在外交场合中,某些敌意或者诘难往往不是直接显露的,提出的问题则是绵里藏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英国的一位名叫安东尼·格雷的记者被红卫兵关押两年,心理上受到严重摧残,欧洲人对此事议论纷纷,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后经周总理的努力,安东尼·格雷才得以释放。在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就此事对英国代办真诚而友好地用英语说:“好啊,格雷放出来了,他自由了。”

可是,英国代办却话里有话地回答:“是的。但是,他还没有离开中国。”也就是说格雷虽然不被关押了,但是他还并不自由,因为他没有离开中国。这句话显然是对中国进行的指责和诘难,有损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周总理这时并没有顺着对方的思路走下去,而是借着“他还没有离开中国”这一话题,顺水推舟地提出:“好嘛,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留下来。”似乎这位代办前面的回答有请求让格雷继续留下来的倾向,而周总理的回答则是宽容地予以应允,使英国代办的诘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周总理对前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口否认的回绝,而是顺着对方的话题或思路,巧借话题进行辩驳,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既不失大国总理的风度与维护国家的尊严,又得出令对方不得不接受的结论。

借言推辩这种方法,在法庭论断中也是常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借用他人之言为据不可随意曲解,必须要经过法庭认定。例如,一起故意伤害他人致死案,在法庭辩论时,被告人提出被害人先打她四扁担来进行辩解,企图减轻罪责,辩护人也提出了这一问题。对此,公诉人两次借言,用他人提供的、经过法庭认定的事实和证据,反驳了这一假像,使被告人和辩护人在事实和证据面前无言可辩。

首先公诉人请求法庭,宣读了法庭调查时,公诉人(下称“公”)与被害人(下称“被”)的一段对话:公:唐××的耳聋吗?被:不聋。

公:既然不聋,为什么硬要近前质问?

被:……

(被告人吱吱唔晤,无言以对。)

公:是质问,还是动手揪、扭?

被:我伸手是揪他,想抓住他问的。

公:你为什么要带有钩的扁担?

被:我是顺手带去的。

公:究竟是谁先动手?

被:是唐××。

公:是谁前进?谁后退?

被:是我前进,他后退。

接着,公诉人又请审判人员宣读了人民医院关于被告人的病历记录和××公社医院×××医生出据的诊断证明:

人民医院记录中王××的病情是:头晕、月经不调和表皮轻度炎症。

某公社医院某医生诊断证明是:王××大拇指有一处2~3厘米的裂口,胸部有1~2厘米的表皮擦伤。

显然,如果被害人打她四扁担,绝对不会出现这些症状。公诉人根据法庭笔录和有关证明之言,作了如下论述:“刚才法庭宣读的法庭笔录和证明,证明了什么呢?它证明了:“被告××从回家途中听到其丈夫邓××与唐××争吵时,在相距75米多的电线杆附近地方就加快脚步赶来,赶到争吵地方后,唐早已离去。被告却不肯罢休,在问到唐的去向后,硬是气冲冲追赶而去。当唐刚放下手中之物时,被告气势汹汹,一手拿着铁钩扁担,一手向唐揪去。唐立即后退。此时,被告王××双手握着扁担向唐的头部接连横扫。由于唐为人老实善良.虽有力气回击,但却一再退让,形成了一个主动进攻、步步紧逼;一个被动拦挡,接连后退。结果,唐被伤害致死,王××被唐的正当防卫撞伤。”

在这段法庭论辩中,公诉人两次借言,驳斥了被告的狡辩,证明了整个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后果是不容更改的,公诉人的借言推辩是成功的。

17.两难推辩

两难推辩是逻辑学中两难推理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两难推理的独特作用是在论辩中使对方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www.xing528.com)

两难推理的形式共有四种。相应地,两难推辩的形式也是这四种,即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和复杂破坏式。

(1)简单构成式

它的结构是:

如果p,那么r

如果g,那么r

p或者q

所以,r

例如,在法庭论辩中,公诉人追究被告人的法律责任时,常常使用这一方式:

如果××故意犯罪,那么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如果××过失犯罪,那么也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是故意犯罪,或者是过失犯罪;

所以,都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简单构成式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两个假言前提中的前件不同,而后件相同。选言前提又断定假言前提中的两个不同前件至少有一个为真。所以,就能必然地推出两个假言前提中的共同的后件为真,在论辩中无可辩驳地推出本方的结论。

(2)简单破坏式

它的结构式为:如果p,那么g

如果p,那么r

g或者非r

所以,非p

简单破坏式在论辩中所起的作用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这种形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两个假言前提中的前件相同,而后件却不相同。选言前提又断定假言前提中的两个不同后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这样,就可以必然地推出两个假言前提中的那个共同的前件为假,进而达到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例如,春秋时期的卫懿公喜欢养鹤,却对受苦受难的卫国百姓漠不关心。当北方的狄人攻打卫国时,卫懿公下令征兵御敌,但老百姓都纷纷逃避兵役,不肯为其打仗。卫懿公气愤地责问他们:“你们身为卫国人,都不肯应征抵御外寇,不感到可耻吗?”百姓们回答说:“你平时一心养鹤,丝毫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如果你认为鹤是有用的东西,那么它就能替我们耕种,能为你征战。但是,鹤既不能替我们耕种,又不能为你征战,纯属无用的东西。你抛弃有用的东西,而热心养一些无用的东西,所以百姓不服呀。”卫懿公听后无言以对。

在这段辩论中,百姓的回答就包括二难简单破坏式,即:如果鹤是有用的东西,那么它就能耕种;如果鹤是有用的东西,那么它就能征战;但是鹤既不能耕种,也不能征战;所以,鹤是无用的东西。用形式表示,就是:如果p,那么g;如果g,那么s;非q或非s;所以非p(3)复杂构成式它的结构式为: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sp或者q;所以,rs。复杂构成式与简单构成式的结构和构成成分不同,但是它们两者的基本作用是一致的,也就是在论辩中起到证明某种观点的作用。例如: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莫斯科进行访问过程中,向随行的美国记者介绍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四个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提到:“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是250枚。”

记者中马上有人问道:“我们的情况怎么样?美国究竟有多少潜艇导弹配置了分异式多弹头?究竟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异式多弹头?”

基辛格回答说:“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有多少‘民兵’导弹配置了分异式多弹头。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请你说是多少呢?”记者一下哑口无言了。

基辛格这时机敏地运用了两难推辩的复杂构成式,其过程如下:

如果是保密的,那是不能讲的;

如果不是保密的,那是你们已经知道了的,我也不必再讲了;

或者是保密的,或者不是保密的;

所以,要么是不能讲的,要么是我不必再讲了的。

基辛格的巧妙回答使记者得不到任何有关保密的信息,在效果上起到了“无可奉告”的相同作用,但其方式远比“无可奉告”的回答高明了许多。

(4)复杂破坏式

它的结构式为:

如果p,那么r

如果g,那么s

r或者非s

所以,非p或者非g

复杂破坏式与简单破坏式的结构和构成成分不同,但其作用是一致的,即在论辩中起到反驳对方论点的作用。

我们在论辩中使用两难推辩这一方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①推辩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对方提出的论点,而且能够充当后件的充分条件;

②在推辩的过程中,要遵守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规则。

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想重用易牙、开方等人。大臣管仲劝阻说:“这几个人绝对不可以亲近。”齐桓公很不理解,说:“易牙能亲手杀了他的儿子,用儿子的肉做成肉羹让我尝一尝人肉的滋味;开方的父母去世,他也不去奔丧,为的是侍奉我。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爱我胜过他们的儿子、父母。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爱,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亲,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但他们连自己孩子都不爱,自己的父母都不亲,对君主还会好吗?”听了这番话,齐桓公打消了准备重用易牙、开方的念头。

在管仲的辩论中,使用了一个二难复杂破坏式。即:如果爱君主,那么他更应爱自己的儿子。

如果亲近君主,那么他更应亲近自己的父母。

但他们不爱自己的儿子,不亲近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不能爱君主或亲近君主。

用形式表达,即为: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s

r,或非s

所以非p或非g

这是一个二难复杂破坏式的例子。

18.对比说理

对比说理是把辩题与相关问题进行同、异对比,并以之为据进行辩驳的方法。它不仅具有反驳的特殊功效,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手段。

例如:19339月,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的罪名逮捕了陈独秀。19343月,苏州高级法院开庭审理,章士钊大律师自愿担任陈独秀的辩护人,审判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开庭那天,审判庭座无虚席,当检察官指控陈独秀宣扬共产主义,危害民国等“罪状”后,章士钊先生开始了他的辩护:

“本法庭高悬孙总理遗像,国人奉为国父;其所著之三民主义,国人奉为宝典。孙总理有云:民生主义即共产主义……为何孙总理宣传共产主义被奉为国父,而陈独秀宣传共产主义,即危害民国?于理于法能服人乎?”

章士钊此语一出,检察官顿时噤若寒蝉。章士钊的方法就是将两个相似的对象同异之处加以对照,使人们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和体会其相同之处——同为宣传共产主义,区别有其差异之点——一个有功,一个有罪。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旗帜鲜明,更具有攻击力。

再如,有这样一段话,其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一位银行家写了一首糟糕透顶的诗,有人会赞美他;但是一位诗人要是写了一张假支票,后果将是什么呢?

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进行辩驳,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具有本质上的相同因素,同时,将两个对象进行相关相应的多方面的比较,这样说理才能有说服力。

19.以攻为守

在论辩中,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是消极的。积极的方法是以攻为守,即以进攻对方来达到防护自己的观点的目的。

以攻为守的常用方法是:当对方反驳自己时,自己主动出击,反攻对方的要害,迫使对方转攻为守,无力来攻击你。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智斗”中,刁德一在试探阿庆嫂对抗日、对新四军的态度一无所获后,又企图向阿庆嫂打听新四军伤病员的去向。

阿庆嫂说,伤病员都走了,日本鬼子搜索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

刁德一阴阳怪气地说:“日本鬼子人地生疏,两眼一抹黑,这么大个沙家浜,要藏起个把人来,还不容易吗?”他还用当年阿庆嫂救过胡传魁的事作证明。

阿庆嫂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就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抓住刁德一并无证据的弱点,主动出击。

她说:“听参谋长这意思,新四军伤病员是我藏起来了。”马上又转向胡传魁,气愤地对他说:“照这么看,我当初真不该救您,倒落下话把儿了。”

把胡传魁弄得很尴尬。阿庆嫂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要胡传魁马上派人来茶馆搜查。“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啦。”说完,把抹布一摔,双手一搭,面带怒容,昂首端坐。使胡传魁下不了台,只得怪罪于刁德一。

刁德一对阿庆嫂这一反攻,也大感出乎意料,仓促间,只好以“说句笑话嘛,何必当真”搪塞一番,败下阵来。阿庆嫂用以攻为守的方法终于制服了老奸巨滑的刁德

在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时,攻要快,要准。快,才能使对方猝不及防,首尾难顾;准,才能击中要害,使对方进攻无力,防守无术。

20.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直接从这个目的正面去说,而从相反的方面人手,实则说的是正面要达到的目的。

东与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声东又怎么击西呢?事实上确实可能,因为东与西虽然彼此相反,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就会形成一个影响场。所以,使用声东击西法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联系性。

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爱打猎,非常喜欢养老鹰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鹰逃走了,齐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

晏子为救烛邹,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呢?请让我一条条数出来后再杀他,可以吗?”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指着烛邹的鼻子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天下诸侯都会责怪大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条罪状。”

齐景公只好说:“别杀了,我懂了你的意思。”

这里,晏子使用的是声东击西法,表面上好像是给烛邹加罪,实则是在为他开脱;表面上是为齐景公说话,实则是在指出他重鸟轻士的过错。这就是说话之声与意之所指的方向刚好相反。这样,既避免了为烛邹说情之嫌,又真正救了烛邹;既指出齐景公的错误,又没有伤害齐景公的面子。

1957年,毛泽东率我党代表团出席苏联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代表会议。会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有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但毛泽东转而与赫鲁晓夫就另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了‘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为难地眨眨眼。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对这个口号忧虑。

“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小而胖的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的教员。”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

毛泽东又说:“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毛泽东表面上讨论“百花齐放”这个问题,实则是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观点写进会议宣言。赫鲁晓夫虽不失精明,但还是落入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圈套。他已经不知不觉同毛泽东一道论证了“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这样,就不便再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问题搬到餐桌上来了。

使用声东击西法,从人的心理来看,也是可取的一种方法。爱面子是人皆有之的自尊心的表现,如果在语言或行为上直接损伤了对方的面子,那么,即使这个语言或行为是善意的,对方也难以接受,而采用声东击西法就可以避免这一点。

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而不予指出,任其发展,结果是害了别人,但直接指出又恐对方接受不了,这时就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说话技巧。

21.以退为遵

以退为进法,就是用以貌似与本意相悖的言行,即退一步的方法,取得优势,而最终取得更大进展的方法。

以退为进,比只进不退好。因为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优势,比平平而进取得的效果更大。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常识,要用拳头击倒对方,如果先伸直了胳膊去撞击出去,一定会显得用力不足;而如果先收回拳头,再猛击出去,一定会重重击倒对方。

“上海牌”电视机及其生产厂家——上海广播器材厂,在国内是享有盛名的。如果要提高知名度,树立形象,该厂的“资本”可谓“雄厚”。

然而,该厂不倚功自诩,而是别开生面地举行了“揭短会”,主动邀请对该厂有意见的客户来“挑刺找骨头”。

乍一看,仿佛是“家丑外扬”失了面子,但实际上,这样反增强了用户的信任感,实在是棋高一着的妙举。

该厂的做法,就是运用了以退为进法。“揭丑”是退,“赢得赞誉”是进。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着一则以退为进的论辩故事。

楚庄王十分爱他的一匹马,但这匹马因过于养尊处优,太肥胖而死。楚庄王命令全体大臣为死马致哀,并要用一棺一椁装殓,按大夫的礼节举行葬礼。百官纷纷劝阻,楚庄王大动肝火,下令谁再劝阻,定判死罪。

宫中有个叫优孟的人,进宫嚎啕大哭。楚庄王问为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以楚国之大,什么东西弄不到!现在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我请求用君王的礼仪来埋葬。”

楚庄王一听甚为高兴,便问:“依你之见,怎么个埋葬法呢?”

优孟说:“最好以雕琢的白玉作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椁。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天下的人就知道,大王是轻贱人而贵重马了。”

楚庄王一听,如梦方醒,说:“我的过错竞到了这种地步!”

优孟说服楚庄王别葬马,不是直言相阻,而是以退为进,先消除了楚庄王的对抗情绪和排斥心理,最后取得论辩的胜利。

某山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颗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

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

不料,支书开口竟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作检讨。”被打的事竞一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天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支书是很懂得交谈之道的,为了开辟富裕之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

由此可见,以退为进的交谈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交谈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是进攻,退是为了更好的进。就像拉弓箭一样,先把弓弦向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几点:

(1)要知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2)要有度,退要适度,进要有力,有如拉弓,过度则弓弦易断,不够则不能把箭射远。此外,生拉硬扯是不能取得好结果的,只有顺应对方的话题和心态,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才能退得巧妙,进得有力。

22.请君入瓮

传说我国云南边境的白族中,有位聪明伶俐的姑娘。这位姑娘特别善于辩论应答,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她。

有个大地主想了个点子,准备难倒巧嘴姑娘。他把姑娘叫来,还让人牵来一匹马,自己骑在马上,一脚踩着马蹬,身子向上挺,问巧嘴姑娘:

“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

这意思很清楚:如果说他是上马,他就下马;如果说他是下马,他就上马。无论说他上马还是下马,都不对。

巧嘴姑娘缓步走到门边,伸出一脚踩在门里,另一脚踩在门外,反问地主:

“你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你先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能回答你的问题。”

这意思很明白:你说我是进门,我就出门;你说我是出门,我就进门。不管你说进门还是出门,都错。

原先洋洋得意的地主一听巧嘴姑娘的问话,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悻悻离去。

在辩论中,发现对方提出根本无理的问题时,可模拟同样的无理的问题,作为许诺解答的前提,只要对方能解答,自己一定能解答。这种口语技巧称为“请君入瓮”法。

“请君人瓮”来源于“来俊臣以周兴之道,还治周兴之身”的典故。

唐朝武则天时,手下有两个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后来,有个人告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理这个案子。

来俊臣假意邀周兴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来俊臣突然问:“近来审讯犯人,都不肯招供,老兄有什么妙法吗?”周兴说:“这有何难?拿个大瓮来,周围升起炭火,把瓮烧得滚烫,让犯人进入瓮中,这样,犯人由于受不了灼热的痛苦,什么都会招供出来。”

来俊臣连声叫好,忙叫人抬来大瓮一口,烧热后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君入此瓮!”周兴吓得全身发抖,只好叩头认罪。

宋朝张耒写的《明道杂志》中,记载着这么一件事:

从前,有个叫丘浚的人去逛庙。庙里的老和尚见他比较寒酸,就对他十分冷淡。这时,恰好又有一个当官的来逛庙,老和尚马上满脸堆笑,降阶相迎,十分恭敬。

等当官的走后,丘浚问老和尚:“为什么你对当官的这样恭敬,对我却冷若冰霜。”老和尚说:“你不懂,按我们佛门的规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

丘浚听罢,猛抄起木棒,照老和尚的头猛打,打得老和尚双手抱头,哇哇直叫。

老和尚问丘浚为什么打人,丘浚说:“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那么,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

老和尚满面羞惭,无言以对。

老和尚为什么挨打?主要是他势利眼,还用“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这一诡辩手法来进行狡辩。对此,丘浚也想了同样的办法来对付老和尚。因为丘浚的话是从老和尚的话里合乎逻辑地引伸出来,所以老和尚纵挨了打,也只能是“满面羞惭”了。

丘浚用的就是请君入瓮法。

23.巧设陷阱

所谓引诱法,就是诱导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使之走上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我的爱人要是怀了一个女胎,哪怕是头胎,我也要叫她去做人工流产。

乙:为什么?

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总归是人家的,我没有儿子靠谁传宗接代呢?

乙:我家倒是有个大胖儿子,现在才3岁,等过了10岁,我就送他去当和尚。

甲:这孩子有什么毛病吧?

乙:没有。

甲:那怎么不能传宗接代呢?

乙:将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甲:不会吧?

乙:到那时咱们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了。

甲:哪会有这样的事?

乙:女的不能传宗接代,都叫做爸爸的给“人工流产”了。

甲:?——喔……

在这段对话中,乙就是采取引诱法使甲由否定女的不能传宗接代到肯定女的能传宗接代,从而造成前后矛盾,自我否定。

在辩驳中要诱使对方前后矛盾,关键是不要正面指出对方不合理之处。而要变换一种形式,表达对方荒唐的论断,并诱使对方否定这种论断,从而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否定自己。

在变换对方荒唐论断的表达形式时,既要让对方感到这种论断的不合理,又不能让对方觉察到这就是自己的观点,这样对方才会在你的诱导下一步步走上自己否定自己的道路。

引诱法可以使用隐含假设式诱问,

这种方法是论辩者将难以使人接受的观点隐含在问话中的一种故意发问。这种隐含假设式诱问的效果也是诱人上当,而且,其手法显得更隐晦和狡黠。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有一件趣事:

有一次,华盛顿家里丢了一匹马,他获悉是一位邻人偷走了,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家去讨索。但邻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家的马。

华盛顿灵机一动,走上前去,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请告诉我,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居答道。

华盛顿放开右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忙争辩论。

华盛顿放开左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警官说:“这样,已经证明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

不难看出,隐含假设式诱问是问中有圈套,往往可以出奇制胜,使对方措手不及。

传说从前有个地主,为了赖长工一年的工钱,伙同帐房先生设计了一个阴谋。他们请长工一起喝酒吟诗,并说明,如果有谁做不出来,就别拿一年的工钱。

长工一边喝酒,一边笑着说:“昨天夜里你们一直商量到天亮吧?”

地主连忙摇摇头:“不,不,我们只商量到半夜。”一下子就露了马脚。

原来,长工的问话里隐含有“昨天夜里你们商量过了”这一潜台词,地主求财心切,未曾防到长工还有这么一招,骗局轻而易举就被戳穿了。

引诱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往往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落进陷阱,自己批驳自己,再等发现,已为时晚矣,因而只得低头认错。

24.遇窘巧辩

在辩论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被污辱、诘难或出现严重失误的场面,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机智、迅速而巧妙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维护和解释。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奇特的角度进行解释,既可以较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又能揭去对方论题虚假的外衣,暴露其荒谬之处。

有一次,英国作家狄更斯正在钓鱼,一陌生人走到他跟前问他道:“怎么,你在钓鱼。”狄更斯不加思索地说:“是啊!今天真倒霉,钓了半天,一条也没钓到,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到了l5条鱼呢!“陌生人说:“是吗,你昨天钓得很多啊!”接着他又说:“那你知道我是准吗,我是这个地方的管理员。这段江上是禁止钓鱼的!”说着,要罚狄更斯的款。狄更斯却说,“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陌生人没办法,只好让狄更斯走了。

狄更斯就采用了遇窘巧辩的方法。

遇窘巧辩常见的招数有巧妙移植、难题巧解、巧寻找借口等。

(1)巧妙移植:当出现窘境以后,应迅速加以解释,把它移植于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巧妙移植。如:

甲:“三纲五常”的“三纲”指的是什么?

乙: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引起哄堂大笑。)

乙: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

甲:怎么解释?

乙:现在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巨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遍地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

这里,乙由于把“三纲”的内容答错,在大庭广众之下出现了窘迫的局面,但是乙机敏迅速地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了非常巧妙的注解,把“三约”移植入新的内容,使自己摆脱了窘境。

(2)巧寻借口:除了巧妙移植之外,还可以巧寻借口,在窘境中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为自己找台阶下。

例如,乾隆想开玩笑难难翰林院学士纪晓岚,问:

“纪卿,忠孝怎么解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

“这……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去死?”

“跳河。”

“好,去吧。”乾隆知道纪晓岚不会真的去跳河,只是想看看他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不一会,纪晓岚跑回来了,乾隆问:

“纪卿你怎么没死?”

“臣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这话怎么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还算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的,你再死也不迟啊!”

这里纪晓岚回答r忠孝的含义以后,乾隆让他去死,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纪晓岚处于窘境之中,他立即想到去跳河,因为这样可以用屈原的话来作借口,如果皇上是昏君则死,如果皇上不是昏君则不死,皇上当然不会说自己是昏君,因而纪晓岚也就不能死。

(3)难题巧解:当对方提出难于回答的问题时,我方可以用机智、巧妙的话语打破沉寂,化解难堪。

原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出身贵族,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英国工党的一名外交官向他挑衅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矿工,我们俩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对此,莫洛托夫微笑着说:“对的,我们俩都当了叛徒,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莫洛托夫巧妙地化解了难题,有力地回击了对方,摆脱了困境。

可见,遇窘巧辩的一般特点是:根据自己出现的导致窘境的失误,迅速加以解释,使其出现另外一个于己有利的结论,这种辩解要出新、出奇,辩得有理,巧妙,才能令人折服。

25.智言周旋

智言周旋就是避开正面与对手进行交锋,设法兜个圈子,把话题绕到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内容范围。

智言周旋与遇窘巧辩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在己方不利的情况下的一种防守技巧,都要运用巧妙的语言加以辩论。遇窘巧辩在辩论时并不离开原来的话题,是正面的一种巧妙回答;而智言周旋一般对原来的论题不作正面辩解,它或者避实就虚,或者采用模糊战术与避闪战术,将自己从不利的环境中摆脱。

避实就虚是人们辩论中处于不利情况下常用的一种战术,因为在不利时,如继续与对方在原来话题上纠缠,将会更加被动。这时应另辟战场,把辩论的重心转移到对方的薄弱环节,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1990亚洲大专辩论会关于“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的辩论,由于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反方南京大学队考虑到儒家思想在新加坡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不利条件,及时采取避实就虚的手法,矛头直指对方之虚。如“使得四小龙成功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中,体现出了什么儒家思想?”,“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7080年代又大力提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请问儒家思想到底主张发展哪种行业?”,“四小龙有的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如韩国、台湾、新加坡;有的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如香港。请问懦家思想是主张自由放任,还是主张政府干预?”

这样的发问,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南京大学队虽处不利,却也不是穷于应付。

己方处于不利时,也可采用模糊战术。因为辩论中问题的提出随机性很强,内容无所不包,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巧妙地模糊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如:

阿根延著名球星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墨西哥一记者拍下了用手拍人的镜头,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智地说:“手球有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马拉多纳的答辩颇费心计,如承认确系如此,那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如不承认,则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这妙不可言的“一半”,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有明人不做暗事的气概,又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君子风度。

在辩论时,对论敌的某些问题,辩论者一时难以回答、不愿回答或不屑于回答时,也可采用闪避战术,这也表现了辩论者智言周旋的本领。

例如,从前有一个中国驻法国使馆的官员,在宴会中与一位巴黎小姐跳舞,巴黎小姐突然发问:“法国姑娘与中国姑娘当中,你更喜欢哪一国的?”使馆官员回答:“凡是我喜欢的姑娘,我都喜欢她。”这位法国小姐的问题,实难回答。如果说喜欢中国姑娘多一点,不免有失外交礼貌;若说喜欢法国姑娘多一点,自己是中国人,更为不妥。这个外交官就通过条件,巧妙地闪避了对方的问题,回答了对方的难题。

智言周旋的关键在于学会辩证思维。因为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中,往往是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种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另一种因素则占主导地位。况且,由于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立场的不同,价值标准的不同,对某一事物的性质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防守时,我们要善于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话题,要敢于从对手的观点和理由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并巧于从事物诸多因素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上提出解释事物性质的新解,从而周旋得如鱼得水。

26.刚柔相济

在辩论时,语气和态度有时要刚:高昂激越,热血沸腾;有时要柔:态度平和,不急不躁。但更多的场合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有时表面上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而实质上表达的内容则有强硬的成分;有时表面上态度强硬,但其中又包含着委婉的说理,这就是刚柔相济法。运用刚柔相济法,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辩论效果。

19361122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沈钧儒等七位救国会领导,史称“七君子事件”,七君子在法庭上同审判当局进行了多次激辩,请看片断:

审判长:抗日救国不是共产党的口号吗?

沈钧儒:共产党吃饭,,我们也吃饭,难道共产党抗日,我们就不能抗日吗?审判长的话,被告不能明白。

审判长:那么你同意共产党抗日统一的口号了?

沈钧儒:我想抗日求统一,当然是人人同意的,如果要说因为共产党抗日,我们就需要说不抗日;共产党说要统一,我们就需要说不统一,这种说法,是被告我所不懂的。

沈老的这两次答辩是以和缓的语气来回答的,但巧妙回避,用“吃饭”与“抗日”相类比,揭露审判长的荒谬逻辑,并且反唇相讥,指出了抗日统一不只是共产党,也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

一审以后,“七君子”进行了讨论,认为态度太和平,火力不够,声势不足,在二审时应大声疾呼,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反击法官们的诬蔑,于是二审时他们的风格就以刚为主。

审判长:你们是否煽动罢课?

沈钧儒:罢课太多,究竟问的是哪年哪月哪日哪次?是全上海还是哪个学校?是哪个煽动的,证据何在?与救国会有什么关系?……

审判长:你们主张容共吗?

李公仆: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主张容共,实行容共,中山先生错了吗?连我们集会纪念中山先生,援助日本纱厂罢工工人,也被列入罪状,试问,你们要不要作中国人?

沈、李二先生的二审辩论可谓气贯长虹,以刚夺胜。

可见辩论中刚势慑服和柔势化解,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但是有时单从一方面很难对付对方的进攻。因此,有时也需要刚势与柔势互补,做到刚柔相济。

在辩论中,有人擅长使用以柔克刚的手法,这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柔化反击锋芒,使之外柔内刚,在辩论中,不能感情用事,要处变不惊,受辱不怒,沉着应付。其二,在软磨硬缠中,寻找突破口。

以柔克刚特别适用于对方处于强大或主动地位,自己处于被动或弱小地位的辩论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避免正面冲突,要作暂时的退却和忍让,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加以利用,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取得辩论的胜利。例女口:

丈夫下班回家,发现妻子正收拾行李,就问:“你在干什么?”妻子说:“我再也呆不下去了,一年到头,老是争吵不休,我要离开这个家!”丈夫困惑地站在那儿,望着妻子提着皮箱走出门去。忽然,他也冲进房间,从架上拿起一只皮箱,也冲向门外,并对着妻子喊道:“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呆不下去了,我和你一起走!”怒气冲天的妻子听到丈夫这句既好笑又充满歉意的话,慢慢地消气了。这位丈夫就是以柔制刚,以谐息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总之,在使用刚柔相济法时,应注意不要走人两个极端,既不要过分温和,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又不要咄咄逼人,使对方觉得你是在乘势要挟。

27.化害为利

在辩论中经常遇到有利和有害两种情况。当你面临不利的场合,面对论敌的咄咄攻势,是失去信心,束手就擒,还是盲目蛮干,孤注一掷,或是化害为利,另辟蹊径呢?我们想到的自然是后者。如何才能做到化害为利呢?

(1)在辩论中时刻注意利与害两个方面:辩论中总存在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想到有害的一面,辩论就可顺利进行;在有害的情况下想到有利的一面,对抗论敌威胁的对策就会应运而生。我们为了辩论取胜,应该趋利避害,变害为利,不仅看到“利”与“害”相互对立的状态,而且能看到“利”与“害”的互相依存和可以互相转化。这样的话,在辩论时就能慎防言辞疏漏,避免出现不利场合,即使出现了不利局面,也能机智沉着,化险为夷。如:

《战国策》记载,齐宣王召见颜蜀,露出骄倨之态说:“蜀,走过来?”而颜蜀也摆出高贵的样子,对齐宣王说:“王,走过来!”齐宣王十分生气,当齐宣王的大臣批评颜蜀时,颜蜀辩解说:“如果我走过去,是仰慕王的权威,而我叫王走过来,是让王表现趋奉贤士的美德。如果我做仰慕势利的事,还不如让王做趋奉贤士的君主啊。”齐宣王无话可说了。

借自己的沉着机智,化害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运用逆挽法的形式,化害为利:古今运用逆挽法作诗的佳话不少,这对辩论极有启示。有如:

乾隆皇帝就看到的白鹤,要随行的冯诚修即兴赋诗。冯当即答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说到此,乾隆说要吟的不是白鹤,而是黑鹤,要冯在原来两句的基础上再说,冯又机智地说:“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这就是运用逆挽法的诗作。在辩论中,常有类似的情况,在处境对自己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我们要力挽狂澜,使“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达到辩论的最佳效果。如:俄国沙皇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在文武百官向沙皇鞠躬时,谢甫琴科却昂首打量着沙皇,沙皇大怒,说:

“你是什么人?”

“我是谢甫琴科。”

“你怎么敢不给我鞠躬?举国上下谁见我不低头!”

“不是我要见您,是您要见我。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给您深深地弯腰行礼,你怎么能看得见我的容貌呢?”

谢甫琴科在这里就采用了逆挽法。在他遭到沙皇的责问时,巧妙地解释为:因为沙皇召见,为了让沙皇看清其容貌,而不鞠躬,并非傲慢,而是以示对沙皇的尊重。由于这样的逆挽法,谢甫琴科巧妙地表达了对沙皇的蔑视。

(3)处理好心理上的应激状态:所谓应激状态,就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感情状态。在此种状态下,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们就应立即作出反应。有人在应激状态下惶恐不安,手足失措,思维一片混乱;有人却能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及时化险为夷。这两种人的区别就是因为应激状态引起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不同。前后表现出求同思维的弱点,他们只习惯从固有的条件和目的中寻找答案,只是因袭着旧的思想活动的轨迹,不敢根据辩论的实际情况作出新的思考,对论敌的非难、挑剔的质疑,不能别出心裁地应对,而是思维呆滞,不敢大胆跳跃,灵活转向。

后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同一问题,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不满足于常规的束缚,充分表现出思维流畅变通的品质,这是化害为利的必备条件。如:

美国内战后不久的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中,约翰-爱伦的竞争对手是老上司陶克将军,他是战功卓著的老国会议员。陶克将军盛气凌人,在竞选辩论中说:

“同胞们,记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夜。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而对陶克将军的攻击,约翰·爱伦处惊不变,化害为利,他说:

“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人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携带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了寒风冷露,来保卫他。凡身为将军,睡觉时需哨兵守卫的,请选陶克将军。若也是哨兵,需为酣睡的将军守卫的,请选爱伦。”

约翰·爱伦在陶克将军的强大攻势下,处境十分不利,-但他沉着机智,指出将军战后可酣然入睡,而士兵还需继续为其守卫,更博得了选民的同情。这是在应激状态下,思维大胆跳跃,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择,这是化害为利的绝妙运用。

28.见风使舵

顺水推舟,是指在辩论中抓住对方的话茬,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方,达到防守的目的。

在辩论中,顺水推舟是借敌胜敌的技巧之一。其特点是,借他人之力,为自己所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一方法具有出其不意,辞锋逆转的效果。运用顺水推舟法,在论敌的攻势面前,要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方孤军深入,一直将其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杀回马枪,使对方在原先暗自欣喜的境况下受当头棒喝而晕头转向,如坠万丈深渊而失去招架之力。如: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蒙博托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过吗?”

记者的提问,表面是问家庭经济情况,实际上是触及政府首脑是否廉洁的政治问题,这对蒙博托来说是要慎重回答的。这种回答难度极高,正面解释难以说清,也不便于说清,置之不理则会让人误以为心虚默认。蒙博托运用顺水推舟的方法,来个虚而虚之,巧妙地用一个十分夸张的情况来反问对方,收到了良好效果。

顺水推舟的技巧,关键在于“推导”,“推”有各种各样的“推”法,如铺张扬厉推导法、模拟类比推导法、化抽象为具体推导法等。

(1)铺张扬厉推导法在辩论中发现对方作出了荒谬的推论,正面反驳,难以凑效,于是效仿战场上先设下伏兵的方法,假定对方是正确的,顺着铺陈推导出谬误的结论,使对方欲辩也无从置喙,不得不向真理低头。如:“文革”时期,某地批判一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台下群众都知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的不正当关系,但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上台控诉说:“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也跃上讲台,发言说:“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那个人又说:、“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台下一片哄笑,“公有财产”,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它达到了揭露造反派头目的%“情妇”道德败坏的目的。当言辞由顺从敌论的逻辑而突然逆转的瞬间,对方经历了从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受当头棒喝,晕头转向的心理变化,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2)摸拟类比推导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论敌的一种谬误的说法,通过相似联想,引出另一种谬误与它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相似的荒唐,因而推导出两者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有相似荒唐的结论。如:爱国将领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条珍贵的野牛,还狡辩论:“我们这次到陕西,贵国的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吗?可见我们行猎已得到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是私自行猎呢?”冯将军马上反问:“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你们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冯将军照着对方的结论,极为轻松又恰到好处地揭露了对方道理的荒谬性。

(3)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法论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谬论,这种观点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正是因为它们比较虚幻,其错误一时难以捉摸。我们可能就其虚处化实,变抽象为具体,使虚中隐藏的谬误昭然若揭。如: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借了夏洛克三千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提出条件:如果到期不还,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并立字为据。借期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寻求履约,并告到法院。鲍西娅作为辩护律师对夏洛克说:“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夏洛克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鲍西娅说:“这借据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割一磅肉时不能出一滴血。夏洛克,你就准备割肉吧,可你当心别让他流出一滴血来。还有,你割的肉,不能超过一磅,也不能少于一磅,要是你割的肉比一磅多一点或少一点,那就按威尼斯的法律,判你死罪,财产充公。”

要做到割一磅肉而不流一滴血,并且要不多不少,是办不到的,聪明的鲍西娅为制服夏洛克,并不与他正面抗衡,而是顺水推舟从那张比较空洞的借据上加以发挥,使夏洛克终于失败。

总之铺张扬厉推导法、模拟类比推导法和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法,都是顺应论敌的论证而推演,自然导出其荒谬结论,使论敌立论的虚假性暴露无遗。运用顺水推舟法,还要注意机敏,反应迅速,善于联想,方能巧借对方之力为我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