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健康、成熟的心理为基础的。而任何人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辩论作为一种融智慧、胆识、思辩、谋略、技巧、口才于一体带有对抗色彩的智能性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也不例外。辩论双方的对抗和较量,不只是言语和词句,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心理状态,即心力。任何对抗都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你不控制对方,就会被对方所控制。在双方的心力对抗和较量中,在棋逢对手的情况下,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心理,使其具有强大的能量,并有效地控制对方的心理和自己的心力与之较量并压倒对方,即“自控”、“控他”而不为对方所控制(“他控”),这往往成了辩论取胜的关键。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人的心理调控能力称之为“舵手艺术”。任何辩论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行为的支配、调节、控制和保证下进行。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主体一分钟也离不开适应论战形势的心理调控行为。身经百战的辩坛老将,必定在自己的心理上自觉形成一个达到调控目标的行为系统过程,才有希望摘取雄辩家皇冠上的明珠。心理影响思维,思维指导行为。所谓辩论行为的调控,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心理调控。它是依照特定的辩论目标,有目的地去改变对方、听(观)众的立场、思想、观点和行为的一种对策手段,使对方、听(观)众的立场、思想、观点和行为转变为我方所期待的辩论目的。
一般说来,辩论实践中心理调控的行为有三种:一是“自控”,即以自我为对象的调控行为,努力保持自身心理上的平稳、和谐,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辩论;二是“控他”,即以辩论对手为对象的调控行为,千方百计去不断冲击对方的心理防线,打破对方的心理平衡,动摇对方的信念,全面地控制和驾驭对方的心理;三是“他控”,即我方的心理防线被对方突破,处于对方的控制下,处处被动、挨打。这时,就需要运用“自控”和“控他”心理优势去打破“他控”的困境,占据辩论的主动权和制胜权。
自我心理调控(自控)是实现对辩论现场全面心理控制的首要前提。俗话说:“要想战胜别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能够调控和把握好自我的心理,才谈得上控制对方的心理,掌握辩论的主动权。为此,这就要求主体必须加强心理建设,在参加辩论时具有良好的场上感觉和精神状态。所谓场上感觉,指主体的辩论现场的兴奋程度和竞技状态,主体场上感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主体竞技水平的发挥。主体场上感觉找得准,把握得好,主体在辩论过程中的自我形象、风度就会光彩照人,说出的话也就出新、出色、折服对方和打动听(观)众。如果场上感觉全无,心力不强,勇气不振,反应木讷,穷于应付,那么说出的话就会索然无味,或者由于不合时宜而贻笑大方。主体良好的场上感觉,主要表现为主体有很强的感情投入,充满信心,辩论开始就能处于情绪的亢奋状态,并随着辩论的深入逐渐提高其兴奋度,在双方争辩的关键处即辩论焦点时达到高潮。所谓精神状态,指主体有很强的辩论意识,走人辩坛就能进入角色,充满着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欲望,以高昂的斗志参与辩论。主体一走入辩论现场,轮到自己发言时,就如同听到发令枪一样,立即调动自己大脑中的所有神经,全神贯注地参人辩论,从容不迫地陈述自己的立场、主张和观点,有如“猛虎下山,潜龙出渊”一样势不可挡。
一般说来,凡参加辩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主张、观点和欲望,并希望能说服对方和听(观)众。如果在辩论中该说的话没有说,或说而未能尽兴,总会有惘然若失的感觉。这是因为主体表达自我的心理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缘故。而主体在辩论中的表达欲望如能得到满足,那必然会在心底产生一种观照自我、复现自我的精神上的,愉悦感。美国口才训练专家代尔·卡耐基曾经说过:“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和观念,经由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或者通过公众场合,让别人清楚地发现你的才能。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你会逐渐发现真正的自我,……随着你表达能力的进步,你的意志和信心也随着提高。另一方面,这也会使你的包容力与素质得到发展。包容力又会使人的情绪得到抒发,人的身体也就感到舒服。这种体验差不多每个人都曾有过。在辩论实践中,主体表达欲望的得以满足,是激励他满腔热忱地投身辩论,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动力。”
心理调控的另一方面,是要保持稳定、轻松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失误。在辩论实践中,主体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失误主要有:
1.紧张心理
紧张是人的情绪变化的一种形态,是对所面临的事物产生恐惧而出现的心理反应。在辩论中主体之所以产生紧张心理,主要是由于辩论对主体的心理压力所引起。紧张会使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失去平衡,导致呼吸、血压、血液循环、内分泌、内脏运动、肌肉运运甚至神经系统等都会失常,严重者甚至会失去控制,使主体丧失勇气、思想迟钝、动作呆板、表情僵滞、心绪不宁、言语混乱,结果是自动逃避辩论,或甘心败北。(www.xing528.com)
2.急躁心理
主体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对对方的实力估计过低,当辩论处于拉锯状态时,难以轻易取胜的现实就会使主体产生急躁心理。有时急躁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主体对辩论的本质和特点缺乏了解,太想辩赢对方了,恨不得一“拳”就将对方击倒,轻易赢得胜利。在辩论中,如果主体一旦产生急躁心理,就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导致辩论双方心理天平的倾斜。
3.怯场心理
在平时,主体能谈笑自如,对答如流,高谈阔论,从容镇定。但一旦参加辩论就俨然像换了一个人,自卑感占了上风,总感到自己比不上别人,认为自己经验不足,思想水平和知识修养不够,缺乏辩论的素质,担心自己在辩论中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漏洞百出、贻笑大方,特别是看到对方能言善辩、妙语连珠时,就更加心虚,望而却步,产生了屈从对方或无可奈何的怯场心理。
4.压抑心理
在辩论过程中,由于主体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由于辩论的时空环境对自己不利,或由于现场听(观)众的情绪低落,或由于处于失利的境地等等,都有可能使主体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压抑心理,泄了气,缺乏自信,竞技状态不佳,斗志消沉,丧失了参辩的勇气和兴味,甚至打起退堂鼓来,甘拜下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