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备工作及分析-魅力演讲与辩论书摘

准备工作及分析-魅力演讲与辩论书摘

时间:2024-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准备是指为参加某场具体辩论活动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例如,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首场辩论赛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为中国复旦大学队,辩题是“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队在准备阶段对辩题作了如下分析:温饱:饱食暖衣,即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所谓核心概念,即辩论双方对辩题争论的焦点之所在。分析辩题的归宿,是要使辩题变窄,找出双方论点真正的分歧之所在。

准备工作及分析-魅力演讲与辩论书摘

1.准备阶段

(1)远期准备和近期准备

所谓辩论前的远期准备,指的是在辩论前为辩论所作的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这种准备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于平日的训练和积累,时间可长可短。概括地说,远期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书,二是做人。

一个人要能滔滔不绝地说话并不难,但要在辩论中真正达到气质高雅、举止端庄、辞令精彩、谈吐风趣的境界,就须有深厚文化底蕴作铺垫。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从读书学习而来。一位颇得读书真味的饱学之士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至理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多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谓表达得既确凿,又形象。其实,辩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辩论的交流思想、明辩是非、判断正误、探索真理这一社会功能来看,它也要辩沦主体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因为主体要证明自己的论点、巩固自己的阵地,固然需要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而要反驳对方的论点,更需要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各种材料作为论据。“厚积而薄发”,“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深厚的文化修养正是反驳的力量之所在。试想,在与对方辩论时,对对方所例举的人、事、定理、数据和其他种种材料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两眼一抹黑”,那是根本无法与之展开辩论的。如果硬要胡辩一气,只会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滑稽,成为人们的笑柄、辩论主体要获取较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决非靠“临阵磨枪”来应急,得有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即在平日多读有益的书。这类书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多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书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学习时事政策,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二是多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基础知识的书,尤其是要读一点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名著,使之内蕴深邃的思想,勃发智慧的力量,陶冶高尚的情操;三是多读言语应用学、口才学、辩论口才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和讲述辩论技巧的著作,同时有选择地阅读那些记载、分析精彩辩论范例的集子,了解和掌握辩论的原理、特征、规律和技巧,琢磨成功辩论的构成要素,领悟在辩论中取胜的诀窍,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辩论实践。

再说做人。古语说:“言为心声”、“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鲁迅也强调指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能言善辩与主体的品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欲善雄辩,先修其身。很难设想一个灵魂卑劣、人格猥琐的人,能有为捍卫真理而辩论的雄心、敏捷善断的雄思和卓越出众的雄辩,在辩论中能够使得对方和听(观)众折服。王沪宁教授谈到复旦大学队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胜利时认为:“在新加坡的胜利……从辩手的素质来说,是读书的胜利,是人格的胜利……辩手的辩论实力从何而来?我们一直十分强调人格的力量。这不是一种纯理论的结论,而是我们在整个辩论中得到的最深刻的认识。参加辩论,准备辩论,赢得辩沦,均是对人格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要求。”又说:“说到人格的力度,我想它是由多种因素组合成的。辩论的人格力度也是一样,最有优势的辩论队伍是,一上场大家就被你们的风格所吸引、所折服,无形中散发出一种力量,一种气势,一种能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难上加难的。人格的力度包括了以上各种要素,其中价值判断是关键,即对一个问题的基本信念是确立人格的核心。我们在三场辩论中,队员们均确定了自己基本的价值判断。尽管立场是抽签决定的,但是对一个不能选择的立场,我们还是必须确定我们的信念。”这是很有道理的。辩论主体的人格,包含了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崇高的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不卑不亢的性格、高雅不俗的气质、优美风趣的谈吐和从容镇定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辩论对人格提出的要求,远非辩论主体短时间内所能达到,超越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需要长时间的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和修炼。

近期准备是指为参加某场具体辩论活动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分析辩题、搜集论据、确定谋略、前期演练四个环节,现分述如下:

(2)分析辩题

分析辩题,主要是辨清题意,找出观点对立各方分歧之所在。辨清题意就是把握住辩题的含义,要把辩题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搞清楚,同时还要了解辩题提出的背景,因为辩题提出的背景正是它所使用的概念的语境,它直接影响到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首场辩论赛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为中国复旦大学队,辩题是“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复旦大学队在准备阶段对辩题作了如下分析:

温饱:饱食暖衣,即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没有衣食之困。我们大致可以将人们的生活或生存理解为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是贫困,即勉强地能够维持生活和生存;第二种是温饱,表明生活和生存状态较好,已经脱离了挨冻受饿的境地;第三种是富裕,指一种充足而有剩余的优越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社会舆论和人的良知、良心来支撑。

谈:原是说讨论的意思,此处则应作提倡、宣扬来理解。

必要条件:其逻辑含义是“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在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出核心概念。所谓核心概念,即辩论双方对辩题争论的焦点之所在。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其核心概念是“必要条件”,而“必要条件”这一概念包含着“无之必不然”这层意思。这样一来,作为正方的剑桥大学队就获得论证一个比较绝对化、极端化的命题:没有温饱绝对不能谈道德。

了解辩题提出的背景,可使辩论参与者准确地把握辩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帮助辩论参与者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把握辩题,以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分析辩题的归宿,是要使辩题变窄,找出双方论点真正的分歧之所在。对于辩题中双方观点一致的地方可说置之不顾,而使双方有重大分歧或对立的观点凸现出来,抓住要害,针锋相对地进行争论和辩驳,这样才能辩得热烈、辩得精彩。当然,如果辩题本身的内涵就很窄,这后一步的工作就可省略。

(3)搜集论据

论据,指的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是说明论点的理由和材料。分析辩题,确定对辩题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论点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论据。然而,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论证己方的论点,使之在辩论中争取主动,应付自如,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有必要搜集充分的论据。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强调阐明道理应当引用别人的现成言论,说明某一意义也要援引有关的事例,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可以作为论据材料的,大致有两个方面: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前者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般原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科学定律、原理、法则、以及以被证实的公理、假说和成语、俗语、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后者指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事实、典型事例、历史资料、统计数字等。

搜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与论点有本质联系的、必须的、真实的、典型的、新颖的。

①与论点有着本质联系的:是指这些论据的内涵和论点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并能充分证明论点,能很好地说明论点的意义。只有具备了这一要求,才能构成论据。否则,这些论据的材料再好、再真实、再生动,对所要证明的某一论点没有本质上的逻辑联系,那也是毫无用处的。

②必须的:指阐明、论证己方论点和揭露、批驳对方论点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论据材料。缺少了这些论据,就不能充分地阐明、论证己方的论点,或者就不能给对方的论点以致命的打击,将它彻底驳倒。

③真实的:真实是论据的生命。它是能否支撑论点、保证论点能否坚实地成立的问题,因为论据真实,论点才可靠;如果论据不真实,论点也就靠不住。因此,在辩论中所选用的论据必须做到:完全真实可靠,确凿无疑,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④典型的:指富有鲜明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括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据材料。辩论时论据能否有力地阐明、论证己方的论点,揭露、批驳对方的论点,关键在于论据是否典型、精当。典型的论据不但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功效。

⑤新颖的:指从不断前进的新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情况、新成果、新经验、新数据、新方法、新思想的材料,还包括过去别人未曾引用的论据材料。在辩论中引用新颖的材料,不仅能给辩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还能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引发听(观)众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4)确定谋略

辩论是一种创造性的竞技活动,不但要“斗勇”,更要“斗智”。斗勇,是重在比谁的气势盛、能量大、意志坚定和信心{一足;斗智,则重在比事先谋划周详,安排好攻守策略和整体配合技巧。这就是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道理。

既然辩论是立场、态度、观点有着分歧甚至对立的各方就某一问题所作的是非正误之争,在言语交锋中就有“攻”有“守”。所谓“攻”,就是确定阐明、;论证己方论点的方法和途径,揭露、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和途径;所谓“守”,就是确定防守、抵御对方进攻的方法和途径。而要确定攻守策略,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辩论和打仗是同理的。首先是要“知己”,即对己方的情况有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可靠,论证是否严密,与辩论有关的材料是否准备充裕、耳熟能详,对己方辩论参与者的素质、性格、心理、辩论经验的估计等;其次是要“知彼”,即要充分地了解对方,不仅了解他们的观点、策略、优势、劣势等,而且对其参辩者的个人条件,诸如素质、学历、性格、心理、知识修养、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优缺点等,也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广义的“知彼”还包括对辩论时间、场所、听(观)众,尤其是对评委的文化层次、职业、年龄、性格、爱好及对辩题的倾向等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切实了解和掌握了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因人、因题、因时、因地地综合考虑和设计出一种能应付各种情况的最佳辩论方案。

如果辩论各方是多人参加,或者是队式辩论赛,在确定谋略时,还要讲究整体配合,使参予辩论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团结合作,协调作战。有的参辩者单兵作战能力强,个人辩论技巧相对说来较为娴熟,但如果不能与同伴在配合中发挥整体优势,单逞“匹夫之勇”,那是很难取得辩论的胜利的。在这一点上,辩论与足球比赛是相同的: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整体配合的好坏所形成的团体实力密切相关。辩论强调整体配合,这就要求各方的所有成员在场上做到全攻全守,无论是揭露、批判对方的观点还是维护、辩解己方的观点,每个成员都要从全局出发,协调一致,默契配合,相辅相应,相得益彰。

(5)前期演练

一些重大的辩论,尤其是表演辩论,演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预先确定的辩论方案是否可行,是不是最佳方案,只有通过演练才能判定;要达到深层次的“知己知彼”,也必须通过与“陪练”(假设的对立方)的对阵才能获得;参辩者心理素质的提高,辩论规程、规则、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实战技巧的掌握,对辩题内容的熟悉,以及应对敏捷性的养成等,也都有赖于富有现场感的演练。

辩论前的演练是辩论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和途径,这在表演辩论中尤为重要。

我国北大、复旦、南京大学代表队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之所以连连夺冠,这与他们赛前的刻苦演练是分不开的。这里面凝聚了领队、指导老师和“陪练”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前期演练中,应尽可能创造一种逼真的现场辩论气氛,要让练者完全进入辩论中所扮演的角色,严格按照该角色的立场、态度、观点、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以便在演练之中、之后发现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或纠正,使确定的辩论方案更加完善、成熟和符合实际,以争取辩论的胜利。

2.开始阶段

辩论的开始阶段,有如演戏拉开了帷幕,标志着辩论活动的正式开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参加辩论的各方针对辩题表明己方的立场、态度和观点,提出己方的见解,亮出己方的论点。正是由于各方的立场、态度、观点有着明显的分歧甚至对立,才能引发出一场辩论。

俗话说:“精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辩论的开始应力求做到“情信而辞巧”,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一是为内容定旨,即确定辩论内容的中心思想,使其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辩论的整个过程;二是为情感定调,即为辩论的主观情感定下一个基调,使对方和听(观)众“披情以人久”;三是为语调定格,即做到声音高低适度,节奏快慢得当,切忌忽高忽低,突快突慢。高尔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过:最难的是开头,也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它好像是音乐里定调子一样.往往要费很大的功夫。调子定高了,唱到半句就挑不上去了;调子定低了,又会把嗓子压得出不来声。调子定得准不准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全局,就是主旨。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主旨是在辩论时立论的基本观点和明确意图,是辩题的灵魂和生命,决定着辩论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和影响好坏。因此,在辩论开始时,就要做到全局在胸,一切以主旨为依归。

在实际辩论中,如何提出己方的见解,亮出己方的论点,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有的先摆出对方的论点,树立靶子,在破中求立;有的将各方的论点同时摆出,正反对照;有的先举例证,引出己方的论点;有的创设话题,表明己方的观点,掌握辩论的方向,等等,没有一定之规。必须根据辩论的实际情况,从辩论的目的、效果出发,选择提出己方见解、亮出己方论点的方法,参辩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辩论一开始就先声夺人,给人们留下美好的鲜明的第一印象。

表演辩论没有实际辩论那些复杂,它要求一开始参辩双方必须直截了当地表明己方的立场,提出己方的见解,亮出己方的论点,使人们在辩论的开始阶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双方的主要分歧和对立点在哪里,从而紧紧抓住评委和听(见)众的心,饶有兴趣地看双方如何辩下来。而不允许在开始时说一大堆与辩题无关的话,或东拉西扯,转一个大圈子,最后才落到辩题上来,徒然浪费大家的时间。

例如,19938月在新加坡举办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决赛场上,正方为台湾大学队,反方为复旦大学队,辩题是“人性是否本善”。辩论一开始,正方主辩吴淑燕,鲜明地亮出了他们的论点: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中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便事实上并不会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无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己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谢谢!(掌声)

在正方主辩讲完以后,接着,反方主辩姜丰也亮出他们的论点,并对对方的论点提出了质疑和诘难:

姜丰: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睛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如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的、先天的就是恶的。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是人的天性、是与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www.xing528.com)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要能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谢谢各位!(掌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辩论也是如此。然而,有的人认为表演辩论的高潮不在开始阶段,而在展开阶段,因而主张修改表演辩论比赛规则,建议取消开始阶段。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其一,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发展、终结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论也不例外。

其二,辩论的开始阶段,是给辩论找准“截入点”和“突破口”,又是定下基调之所在,对整个辩论起着领起的作用。

其三,辩论的展开阶段必须在明确了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为只有通过对方在开始阶段的陈词,才能掌握对方的立场、态度和相应的论点,以及支撑其论点的理论和事实根据;才能发现对方的薄弱环节,确定攻击的目标。同时,通过开始时双方陈词的比较,还可发现己方辩论方案的疏漏,准备好防守和辩护的措施。

其四,如果没有开始阶段双方辩词的铺垫,亮明各方的论点,那辩论就只能根据限定的立场,想象对方的论证依据和论证方法,作想当然的进攻和辩护,就会无的放矢,因而没有针对性,辩论也就不会有高度、深度和力度,效果自然不理想,观赏价值也高不了。

3.展开阶段

在展开阶段,主要是参辩各方紧紧围绕辩题展开辩论,全面铺开,进行辩护和辩驳。

所谓辩护,就是要掩护、袒护、维护、防护己方的论点,这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立”,即千方百计地证明己方的论点是正确的、可信的,是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二是“破”.即千方百计地揭露、批驳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荒谬的,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能成立的。辩护,首先是立论要有理,即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做到理当、理合、理直、理深、理透,防止理屈、理短、理亏、理浅、理乱;其次是立论要有据,因为论据是论点形成和存在的基础,论据确凿可靠,论点才站得住脚,论据才充分全面,论点才能有强大的说服力;再次,是推理和证明的方法要恰当,是富有逻辑性的论证,能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这样的立论才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同时,还要批驳对方对己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攻击,指出这种攻击的“无理”、“背理”、“悖理”、“非理”、片面和荒谬。所以,在辩护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有“立”有“破”,先“立”后“破”,“立”中有“破”。

所谓辩驳,就是要反驳、批驳、驳斥、驳倒对方的论点,指出对方的论点不正确、不合理、不全面、不符合客观事实,甚至是荒谬和有害的。辩驳的途径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驳,指出它的错误性,彻底将它驳倒。辩论双方的分歧和对立主要是论点的分歧和对立,因此,论点是反驳的主要对象.是反驳的目的之所在。反驳论证,就是驳斥对方论点所依凭的事实和理由,指出它是片面的、虚假的、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只要将论据驳倒了,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反驳论证,就是驳斥对方在论证过程中逻辑上所犯的错误,指出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而从这样的论据中推导不出它所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在辩驳对方的同时,也要不断地阐明和论证己方的论点。“破”和“立”是辩证的统一。所以,在辩驳中也是既有驳论,又有立论,有“破”有“立”,先“破”后“立”,“破”中求“立”。

《晏子使楚》是大家所熟悉的历史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看到辩论的展开阶段的精彩场面: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派晏子出使楚国。当时,虽然齐、楚都是大国,但楚国强大,为五霸之一,而齐国弱小,根本不能与楚国相匹敌。楚王依仗自己国势强大,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一下楚国的威风。楚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当晏子来时,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高的洞,要求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守城门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来。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碍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你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的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晏子使楚期间,有一天,楚王正设酒席招待晏子。一会儿,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着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了,认为这可以使晏子难堪、丢脸。那知晏子面不改色,对楚王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水土的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是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从此,楚王十分尊重晏子,不敢小看齐国。

在辩论中,辩论内容的展开,不论是横向结构还是纵向结构,各结构层次之间结合部的衔接,在表演辩论中各位辩手表示内容的前后衔接都是十分重要的。越是庞大的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辩论的内容不管怎么复杂,都必须纳入辩论特定的时间顺序之内。时间的一维性,使得辩论内容的立体性发生形变。我们知道,辩论内容的结构层是无法凭借视觉加以把握的,而听觉对结构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时间的一维性。根据对方和听(观)众把握结构层次的特点,必须在结构层次中具有明显的自然有声语言的衔接标志。这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大小的序号引导,表明结构层次的衔接关系;二是用连接词或连接句表现辩论内容的逻辑结构层次和相互承接的关系,以此起到串联思维的作用,使对方和听(观)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

成功的辩论都离不开对辩论环境的控制。只有在辩论中始终占据主动,控制辩场气氛,主导辩论的方向,紧紧抓住对方和听(观)众的心,才能产生良好的辩论效果。对于时间较长的辩论有效的控场尤其重要。控场的主要方法有二:

一是通过新颖、精彩的辩论内容和摄人心魂的气势来吸引听(观)众;二是诱发听(观)众的参与心理,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关注辩论的进行和结果。

表演辩论在展开阶段有其特殊性。在张霭珠所著《谋略之战——辩论赛的理论、筹划与运作》一书中,将表演辩论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陈词;第二阶段:展开——辩论;第三阶段:终结——总结陈词。并以“星岛模式”为例,将辩论赛的起承转合作了如下的表述:

一辩的“起”:开宗明义,表明立场,阐明主要因果关系。

二辩的“承”:合理演绎,提供充分论据,理论引用得当.说理透彻。

三辩的“转”:由说理转入事实论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立场作更深入的剖析。

四辩的“合”:系统归纳,批驳对方的矛盾和失误,将辩题内涵升华,从价值判断高度总结本方立场,达到“一览众山小”的论辩高度。

这里所指的第二阶段和“承”、“转”两个环节,都属于辩论的展开阶段。

4.结束阶段

这是辩论最后得出结论的阶段,也是分清是非正误的阶段,也是辩论的落脚点和归宿。拿破仑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往往在于最后五分钟。”其实,任何事物争锋较量的关键,都取决于最后的那一小段时间,辩论当然也不例外。由此可见,终结阶段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是切切不可忽视的。

通常的情况是:各方辩论的结果,对辩题取得了正确的认识,或一方将另一方辩倒了,一方的论点可以将辩题解决了,辩论也就终止了。我们这里说的辩题得到了解决,是指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取得了正确的认识,判明了是非、正误、优劣、善恶、美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真理。然而,在辩论实践中,辩论的终结阶段并非如此简单,大体上会出现三种情况:辩题得到解决,辩题部分得到解决,辩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三种情况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种情况,辩题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形式有:

分出胜负:即一方胜,另一方负。负方有主动、有被动之分。负方被动者,就是确为胜方所击败;负方主动者,则是负方信服胜方的论点,主动放弃自己的论点,自行承认失败。

未分胜负:即辩论各方最后未分出谁胜谁负,但是辩题却得到了解决。如某些学术辩论,虽然参辩者各方的论点各持一端,但都有合理的成分,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征和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将他们的认识归纳起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就基本上能将辩题加以解决。

第二种情况,辩题部分地得到解决,具体表现形式有:

分出胜负:胜方的论点并未完全解决辩题,它仅仅在辩题范围内部分地寻求到正确的认识。

未分胜负:虽然参辩各方在各自的范围内,针对辩题展开辩论,在不同的侧面或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正确的认识,但将他们正确的论点集中起来,并未完全、彻底地解决辩题,只是部分地解决了辩题,或为今后解决辩题指明了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求同存异:参辩各方对辩题各持己见,旷日持久,终无结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合理的地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能求同存异了。外交辩论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辩题没有解决,这种情况的表现形式比较复杂:

分出胜负:胜方并非论点正确,负方亦非论点错误。辩论各方以其辩论策略和技巧的优劣而分出胜负,即策略和技巧高明者获胜,策略和技巧欠缺者败北。虽然分出了胜负,但辩题并未得到解决。表演辩论多属此类情况。

未分胜负:参辩各方论点都有错误,都不能解决辩题。各方都不能说服对方,分出胜负,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日常辩论多属此类情况。

求同存异:这其中的“同”,恰好不是正确的认识,虽然观点相同,当然无法真正解决辩题。这其中的“异”,却可能有真理的成分,又不为己方所坚持,也不为对方所接受。虽然辩论各方相互妥协,彼此让步,但对解决辩题没有什么益处。

两败俱伤:这是一种特殊的不分胜负的辩论形式,如在有些政治辩论、商贸辩论中,辩论各方坚持各自的立场,互不相让,结果导致矛盾加深,解决问题更加艰难,从而给人以可乘之机,造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败俱伤的局面。

在表演辩论中,终结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辩论双方都要由辩手对己方的观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批驳对方的立场和论证中的问题,系统归纳己方的立论与依据,并在价值层面上予以升华;同时,还要由评判团代表予以评决和由辩论赛主席宣布辩论比赛结果。

以上所述辩论的过程分四个阶段,这只是理论上的划分,而在实际辩论中,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并不十分明显,有时某些阶段可能交叉,甚至糅合在一起。在那些即兴辩论中,就更难区别这四个阶段的临界线了。我们之所以对辩论过程作如此的划分,目的在于使人们对辩论的进程有个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掌握辩论的基本步骤和一般规律、规矩、规则、规范和规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