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演讲口才:掌握逻辑规律

提升演讲口才:掌握逻辑规律

时间:2024-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如果东拉西扯,漫无中心,或偷梁换柱,歪曲论题,使演讲的主题发生变化,那就要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演讲中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往往出现在对程度、范围、状态、存在、动作、性质、时间的判断中。3.排中律排中律是使思维及语言表达具有明确性的一条规律。演讲中常见的违反排中律的表现是,对事物无所断定或貌似有所确定,实则根本无所断定。

提升演讲口才:掌握逻辑规律

1同一律

同一律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自身总是保持同一的。所谓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是合乎同一律的。演讲中要遵守同一律,即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论是使用概念,还是使用判断,都必须保持确定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演讲思路清晰,内容确定,使听众能够接受和把握。如果违反同一律,随意更换概念和判断的含义,就会使演讲陷入混乱,失去严密性和科学性。

所谓概念保持同一,就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就应该一直按照这个含义使用这一概念,不能随意改其含义,也不能混淆不同概念。违反这一要求,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在演讲中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常常是由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两个相同的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或把两个语言形式相近的概念混淆起来而造成的。例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英雄”。这里前后两个“群众”是相同的语词,却不是相同的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含义是不同的。由于混淆概念,违反同一律,造成推理错误。又如“四人帮”一伙,故意把“经验”和“经验主义”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别有用心地把一大批有经验的老干部污蔑为“经验主义者。”

所谓判断必须保持同一,是指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论证问题时,判断必须保持确定的意义,不能用另外的判断来代替它。违反这一要求,就要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转移论题又叫离题、跑题。演讲都要围绕论题展开论述,始终回答同一个问题,不能用另外的“题”来顶替所要讨论的“题”。演讲如果东拉西扯,漫无中心,或偷梁换柱,歪曲论题,使演讲的主题发生变化,那就要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曾经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就是故意偷换论题。

总之,“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和“混淆概念”、“转移论题”,从逻辑上讲没有区别,都是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判断必须保持同一的要求。只是我们在揭露这种错误时,将无意之中违反这一要求的错误叫“混淆或转移”,而将故意违反这一要求的诡辩叫“偷换”。

2.矛盾律

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它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此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如果承认一个是真的,必须承认另一个是假的。遵守这一规律就可以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保持思维与语言的一致,保证思维与表达首尾一贯。如果违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不能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更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演讲中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往往出现在对程度、范围、状态、存在、动作、性质、时间的判断中。例如:“在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上,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裂总是短暂的。”在同一思维过程,“出现分裂”与“历来统一”这一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被断定为真,就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是有条件的,指的是有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事物做出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就可能都是真的。例如“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这里“蔑视”和“重视”是针对事物的不同方面说的,没有违背矛盾律。又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并无逻辑矛盾。所以,判断是否自相矛盾,要从思维的角度看,而不要只看语言形式。

作为逻辑规律,矛盾排除的是思想的自相矛盾,而不排除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矛盾。在演讲中应用矛盾律揭露逻辑矛盾,一定要划清逻辑矛盾和客观事物固有矛盾的界限。前者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中,后者则在客观世界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排中律(www.xing528.com)

排中律是使思维及语言表达具有明确性的一条规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或议论过程,必须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肯定一个,而不能两个都否定,也不能含糊其辞。遵守排中律,可以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如果违反排中律,承认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都为假或含含糊糊,骑墙居中,就会犯“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造成思维混乱。

排中律要求演讲要旗帜鲜明。演讲中常见的违反排中律的表现是,对事物无所断定或貌似有所确定,实则根本无所断定。例如:“有人说《红高梁》是部优秀影片,有人说《红高梁》不是一部优秀影片,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这段话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给以否定,貌似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实际上是根本无所断定。

在演讲中,要注意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适用范围区别开来。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矛盾的判断之间,而矛盾律既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也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例如,1972512日,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答记者问时,《纽约时报》记者提出发布会谈情况的“程序性问题”时说:“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的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以思维敏捷著称的基辛格立即发现对方提出的是一个复杂问题,要他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这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之间承认一个是真的。他略为停顿一下,接着一字一字地说:“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在此,基辛格巧妙地运用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适用排中律的逻辑知识,作出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回答,赢得了与会记者的一片笑声。

4.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具有论证性的一条规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它要求人们在任何一个论证中,都必须为自己的诊断提供充足的理由。常言说,“要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实际上这就是充足理由律的要求。遵守充足理由律,演讲才能具有论证性的说服力。如毛泽东同志19422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题为《反对党八股》的演讲中,列出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而且对每一条罪状都进行充分的论证,很有说服力。请看其中一段话: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人”字呢?在右边加了三撇,写成了“形”字。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在这段话中,“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论断,也就是观点。下面就用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这个观点,做到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令听众心悦诚服。

演讲中应用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用作理由的判断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能从理由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题。违反充足理由律,就要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虚假理由”是指用来论证推断的那些判断是假的或是不能成立的。“推不出”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尽管用作理由的判断也是真的,但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能用它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判断(论题)。

假如,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法官判定扎卡一定是贼,其理由一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二是不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贼的儿子一定是贼”为由。显然,这理由是虚假的,因而所作的判定、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又如,有人的论证“火星上有生物”时说:“因为火星上有许多条件和地球是相同的,那它们都围绕太阳自转,温度都不过高过低,都有大气层包围,都有水。地球上有生物,足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个推断中的理由尽管都是真的,但这些理由只能推出“火星上可能有生物”的结论,而不能必然地推出“火星上有生物”的结论。论证者在此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中保证思维确定性的规律,但各自述的角度不同,侧重面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表述一个思想的自身同一,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从反面对同一律进一步的表述,而充足理由律是对逻辑规律的总结性运用。我们在演讲中,不仅要做到不违反逻辑规律,而且要主动地揭露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使演讲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