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魅力演讲与口才的关系:演讲的形式与口才艺术的魅力

魅力演讲与口才的关系:演讲的形式与口才艺术的魅力

时间:2024-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从口语表达形式来看,演讲的口语形式与谈话、报告、说书等口语表达方式,虽然表面上有些相似,但其实质是不同的。在此,还必须指出:演讲必须以口头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两者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并且,演讲的这些外部形象特征的表现,都必须借助口才艺术的魅力。其次,从演讲者的活动来看。因此,整个演讲活动自始至终都将表现出演讲者的独创精神、演讲风格和口才艺术。

魅力演讲与口才的关系:演讲的形式与口才艺术的魅力

1.从演讲的本质看口才

演讲的本质,就是指演讲的根本性质,古今中外的演讲学研究者和演讲家们,都极为重视对演讲本质的探讨,给演讲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虽然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是,最终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一方面,它启示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有声语言和姿态上;另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倍加注意演讲与其他同样运用声音语言和姿态表达形式的区别。通过长时期的研究,专家们终于发现:任何演讲活动都毫无例外地由四个方面构成:(1)演讲者(演讲主体);(2)听众(演讲受体);(3)沟通主受体的媒介,即演讲的传达手段(有声语言、无声语言等);(4)主受体同处一起的时境(时间、环境)。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演讲活动的必备条件,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的演讲活动。由此可见,作为有声语言的口语表达才能——口才,构成了演讲活动的必备要素之——。

首先,从口语表达形式来看,演讲的口语形式与谈话、报告、说书等口语表达方式,虽然表面上有些相似,但其实质是不同的。一方面,演讲同说书、单口相声等口语艺术形式相比,不仅在主受体及其关系上有所不同——演讲的主受体都是作为社会活动的成员出现的,二者是相互交流信息的关系,而说书、单口相声等的口语艺术的主受体却是作为艺术表演者和艺术欣赏者出现的,二者是表演与欣赏的关系;而且在语言传达的功能和意义上也有所不同——演讲是一种现实活动,它意在以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态度、意愿影响和鼓动听众,而口语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活动,虽不能忽视思想感情的影响,但其功能主要就在于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另一方面,演讲同报告、谈话等口语表达相比,也有着特定的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达的媒介、手段上,演讲具有报告、谈话等口语表达所不具有的艺术性。

其次,从演讲传达手段的艺术性来看,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由语义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它以流动的声音运载着思想感情,直接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演讲在使用有声语言时,并不像谈话和报告等那样比较随便,而是有着较高的、较严格的要求。概括地讲,演讲不仅在遣词造句及内容结构上非常讲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流畅、委婉、美妙,而且在声音上力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和语调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使有声语言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更加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在此,还必须指出:演讲必须以口头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两者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同时,在演讲依靠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三种要素时,它们在演讲中所处的地位也并不是彼此相同、平分秋色的,而是必须以有声语言为主,使有声语言始终占居演讲表达的主导地位。

2.从演讲的特征看口才

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外部形象来表现的,而对外部形象加以归纳与概括,就构成了事物的特征。外部形象纷繁复杂的演讲,其特征表现主要为工具性、现实性、艺术性和鼓动性四个方面。并且,演讲的这些外部形象特征的表现,都必须借助口才艺术的魅力。

(1)工具性:演讲是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情达意、作用于听众听觉和视觉感官的。那么,什么是语言呢?它有什么基本特性呢?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它的最基本特性在于它是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手段,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属于全体社会人的工具。既然演讲是人类语言活动的方式之一,它自然具有语言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尽管这种工具性不是演讲所独有,是属于所有语言艺术的,但它在演讲活动中的表现,却是十分鲜明的。因为借助演讲这一工具,人们的任何思想、观点、情感和态度,都可以得到交流;人们的任何科学认识和发明创造,都可以得到传播;人们的任何主观精神和理想、愿望都可以得到展现。

从古今中外演讲家们的演讲实践来看,演讲这一语言交流工具,借助口才艺术的魅力,在宣传真理、传播信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就是他在大学的演讲课上传播的,后来整理成了《美学讲演录》公开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某些基本思想和观点,都在工人群众中演讲过;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的许多学术思想,也是经常借助于演讲这一工具传播的。所以,各个时代、各行各业、各种社会地位和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利用演讲这个工具,运用恰当的口才技巧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因为演讲这个工具,使用起来确实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和最有效。

(2)现实性:演讲的现实性特征,是指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而不属于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活动范畴。演讲是演讲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借助一定的口才技巧,直接向广大听众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情感、态度的一种现实活动。

首先,从反映的对象和手段看。一个人当众演讲,总应当面对现实,提出一个或几个听众所关心的、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口才技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假若一篇演讲不是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而是只涉及一些与现实社会生活无关的、与听众无关的东西,那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演讲,更不能企望受到听众的欢迎。当然,演讲者对现实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亦即演讲者提出观点、主张,是以事实材料和某种理论主张为基础,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手段实现的。但是,在演讲中,为了生动地讲述某个事件,深刻地阐释某种思想,顺畅地表达某种情感,也少不了要借助于某种语言艺术手段,这就意味着口才艺术蕴涵其中。

其次,从演讲者的活动来看。演讲者的活动不同于表演艺术家的活动。演讲者是现实中的自己,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仍然是他自己,在演讲时面对听众发表的又是属于他自己的观点、主张、情感和态度。而表演艺术家则不然,在台下他们是生活中的自己,一走上舞台便成了艺术角色,并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去说话行动,塑造艺术形象。同时,演讲者通常总是一身兼三职,既是演讲辞的作用,又是演讲的指导者(导演),还是演讲的实际发表者。因此,整个演讲活动自始至终都将表现出演讲者的独创精神、演讲风格和口才艺术。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看。演讲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公开陈述演讲者的思想主张,直接抒发演讲者的情感。其中演讲者的“讲”,必然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但又不像艺术表演者那虚构地、夸张地讲。从形式上看,演讲者的姿态、手势和表情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做出来的;而不是像艺术表演者那样,是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做出的。而且,演讲中的“演”,始终都是对“讲”的配合,是为“讲”的过程所施展的口才技巧作陪衬的。

(3)艺术性:现实艺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欣赏艺术系统,二是实用艺术系统。其中,实用性艺术又可分为物质实用艺术和精神实用艺术。物质实用艺术主要是指那些出于物质实用需要并借助于物质条件展示出来的艺术,如建筑艺术、食品艺术等;精神实用艺术则是指出于精神实.用需要并借助于人的精神活动条件而展示出来的艺术,如演讲艺术、宣传艺术等。所以,演讲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运用有声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的表达艺术。

演讲还具有优于其他口语表达形式的魅力,因为它是由多样系统构成的,除了以语言系统为主体以外,还有演示系统、主体形象系统、时境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演讲的特点:一是具有统一的整体感;二是具有协调感;三是富于变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富于变化”这一特点,因为任何美的事实都应是富于变化的,刻板、单调的东西总是令人感到厌烦的。我们的一些人的报告之所以提不起听众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报告太单调、太平淡、太少变化。而演讲则是要求具有变化性,即各种要素总是根据主题和情感的需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口语表达,如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等等。真正形成某种艺术风格,能够强烈地吸引听众,这就非常必要讲究口才的技巧。

(4)鼓动性:鼓动性是演讲的一个显著特征。口才在显示演讲鼓动性这一特征的魅力千万不可低估。古希腊演讲家德摩斯梯尼曾经对他的朋友这样说道:“你所讲的,只令人说个‘好’字,而我却能使听的人一起跳起来,众口同声地说:‘让我们赶快去抵抗腓力!”’德摩斯梯尼的这种演讲效果,就展示了“口才”的魅力,它来源于演讲的鼓动性。那么,演讲为什么具有鼓动性呢?

首先,我们认为,一切正直的人都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强烈愿望,都有渴求知识的欲望。而演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播真、善、美,就是要传播知识,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正因为如此,演讲对于听众,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其次,演讲者在传播真、善、美的时候,总是饱含着炽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通过口才技巧的表达,最能拨动听众的心弦,点燃听众的热情之火。

再次,演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也是演讲具有鼓动性的重要原因。那悦耳的声音和动听的语调,优美的姿态和明快的手势,严谨的结构和缜密的逻辑,会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听众。

最后,演讲的直观性也可以增添演讲的鼓动色彩。演讲者往往是在演讲会场上发表演讲的,因此,演讲者直接看到听众,听众也可以直接看到演讲者。演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可以直接地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这样,演讲者就可以随时观察听众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和形式,使其更能说服听众、激发听众、鼓动听众,求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3.口才是演讲成功的基石

口才,指的是口头表达的才能,它是人们智慧、能力和素养的一种综合反映。口语则是说话时使用的语言,说得具体一点,口语,就是口头交际使用的主要诉诸听觉并借助各种辅助手段的人类有声语言。从口才的角度而言,我们并不研究那些断续、零碎、粗糙的简略的口语,而侧重研究那些连续、规范、经过整理的标准口语,即经过过滤的优质口语。因为经过过滤的优质口语,它既保持了口语的特质,又接近于书面语,是规范化的口语。在演讲过程中,口语表达的才能——口才,即是促进演讲成功的基石。这种“基石”作用的发挥又集中体现在口语表达自身固有的许多特性之中。

4.口语表达活动的综合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劳动。因而,综合性成为口语表达的最突出的特点。(www.xing528.com)

首先,口语表达的综合性体现为系统的综合。在演讲活动过程中,口语表达活动是由语言、声调、态势、主体、听众(受体)和时境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口语表达具有整体感和协调感。这主要体现在每个子系统既作为独立单元而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功能,又作为口语表达活动整体的一部分而出现,服从和服务于口才艺术的总目标和要求。同时又通过心理、口说、耳听、目视、情动等生理、心理活动的默契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口语表达的任务。

其次,口语表达的综合表现为调动的综合。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一个从生活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既然是双重转换,那么,从生活到思想的第一层转换就离不开表达者认识并加工生活的摄制力;而从思想到口语第二层转换又离不开表达者“调动”多方面储备的表现力。因此,口语表达的实质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这种储备包括表达者多方面素养、多方面的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储备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不同表达者所表现的调动艺术的高下,就有着决定的意义。调动,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促成各种沉淀记忆的复活、再现,以源源不断地供应连续讲话的需要。正因为表达是一种调动,因此,才“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最后,口语表达的综合体现为手段的综合。口语表达超越文字之外,还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两大优势与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就传声性来说,口语表达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缓急、长短、粗细,使有声语言增强了活力,在语流进程中显示千姿百态,甚至还能掩盖内容的不足。如果再加上表情性的配合,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方法更能有效地增强表达的效果。

所以,我们说口语表达的综合是表达系统的综合、“调动”的综合和表达手段多样化综合的有机统一。毫无疑问,口语表达活动的综合性必然成为促进演讲成功的力量所在。

5.语言、思维运动的同步性

口语表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为外部语言的口语和作为内部语言的思维,它们的运动是同步的。实际上,口语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思维语言迅速外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快速选词造句——口头语言,几乎是闪电般的快捷。

口语和思维的同步运动是在现想现说、现说现想的情况下进行的。当要说未启口的时候,思维往往是活跃的,与话题相关的内容想到了很多,但不一定那么有条理,或者仅仅有个大概的轮廓。在说话的过程中,前一个意思说完了,新的想法很快又产生了,而且总想尽量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完善、更充实。有时说完了,觉得还没有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想想,又迅速用口语加以补充。人们的思想和口语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由起初不完全定型的想法到逐步完善,直到表达出来越说越明白。

演讲过程中,完善的口语表达要求语言与思维必须同步:思维慢了,后句接不上前句,造成表达上的“延顿”和“空白”;言语慢了,语言跟不上思想,形成表达的“迟滞”和“嗫嚅”。这就要求人们在演讲过程中必须做到思维敏捷、表达迅速、反应灵活。

6.语言形式的简散性

口语是随着内容的表达需要自然而然吐露出来,并加以自我调节的。由于表达速度快捷,使得说者来不及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加工润色,因此,使得口头语具有简散性的特点,即表现为语言形式的简略和松散。

简略,是指用语简略,即多用短句以及省略句、隐含句、脱落句等。这是因为思维受时间的限制,如即席演讲,说话者就难以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

松散,是指结构松散,如口语停顿多,关联词少,语流时断时续等等。这是因为口语表达可以随想随说.并不要求一口气说完,而且口语的呼吸段落要比文章的视觉段落短得多。文章写在纸上,一个停顿可以管几十个字;而说起话来,一般十来个音节需要有一个停顿。

从口语表达的简略、松散性特点不难看出:掌握得当,它确实能够使演讲更具特色,但是,这也给演讲者如何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口语传播的暂留性

口语表达是以声波为载体来传播语言的,而声波传送转瞬即逝,它能清晰停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很短,听者几乎来不及推敲、斟酌、玩味。正因为口语传播的这种暂留性,所以,人们对口语表达的评价往往是从整体印象出发的。

口语传播的暂留性,从演讲角度而言有如下指导意义:第一,演讲者应坚持以准确、清晰、洪亮的声音有效地完成口语表达;第二,必须掌握适当的语速,需要让听众听清的问题可以放慢速度,以加深听众的记忆;第三,必要情况下可用强调、渲染、反复、烘托等手法实施语言的强刺激,以延缓暂留性;第四,注意保持语意完整、语流畅通和语势连贯,以增强口语的总体效果。

8.表达过程的临场性

口语表达的临场性指的是口语表达者和听众总是同处于特定的现实的语言环境中这样一种现象。尤其是演讲,这种临场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可以作四个方面的理解:

其一,口语表达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它必然受到时问和空间的种种制约。你在“此时”说的,“彼时”就听不到了;你在“此地”说的,“彼地”就听不到了。虽然现代录音和电讯技术可以打破这种时空局限,但能传之久远的声音相对书面文字来说毕竟是少之又少的。

其二,口语表达的对象是具体特定的。口语表达的对象比写作对象更加直接、明确和具体,因而不能不考虑特定对象的接受能力和要求。

其三,信息交流是在现场氛围中实施的。这种现场氛围对口语表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现场氛围的限制,使得口语不露痕迹修改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信息交流的现场性决定了表达者在现场的每一分钟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其四,口语表达是说者和听者的双向沟通反馈活动。

当众演讲,听众反映常常直接影响演讲者的情绪。因此,口语表达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听众心理和情绪变化,并根据反馈随时调整自己讲话的内容和方式,以牢牢掌握表达的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