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重玄的道教哲学-道教哲学

隋唐重玄的道教哲学-道教哲学

时间:2024-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隋及唐初,是道教重玄学理论发展的顶峰时期。但是,重玄学的思想方法曾受到佛教般若学的影响。其二是随着问题的深化,促使这一时期的重玄学者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以更加精深的理论思辨,去探讨传统哲学性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主题。这决定了隋及唐初期的重玄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哲学,思辨围绕内在精神信念展开,而非由思辨活动逻辑必然地推导出精神信念之存在。

隋唐重玄的道教哲学-道教哲学

第四章 隋唐重玄的精神哲学

隋及唐初,是道教玄学理论发展的顶峰时期。其所以发展,既与佛道二教的激烈论争分不开,又取决于重玄学自身的内在逻辑。而一种学说的内在逻辑,正如同事物的内在逻辑一样,是由其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所决定的。学说所包含的矛盾,也就是它的思想实质。

从前文叙述中我们看到,重玄是在魏晋玄学困惑于有无交错,同时也困惑于率性自然与维护名教相牴牾的时代里应运而生的。要从这些困惑中拔越出来,就必须建立起更加精深的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方法,藉之排解有与无的对立、名教与自然的抑抗,寻求一条更玄通圆化的安身立命之道。这决定了重玄学的历史发展方向,是要寻找某个比贵无或崇有更具根本义的精神或理念性的存在,将之作为宇宙和人生的最高原则。这种历史发展方向,使重玄学表现为一种“建立”或“确立”,寻找某个可以最终肯定的东西,理论上要求这个东西里不包含抽象的有无所折射出的种种矛盾。但是,重玄学的思想方法曾受到佛教般若学的影响。佛教按照这种方法确立出世的理念性存在,可以不发生矛盾,或者说使矛盾不冲击其建立在天国的理念性存在本身。而重玄学则是运用这种方法在现实世界里建立其理念性存在,矛盾便不可避免。即根据重玄双遣的思想方法,必然要否弃一切具有目的性的观念,它对有无矛盾的解决,也不是从肯定矛盾本身具有现实合理性的思路出发的,而是通过有与无的相互排遣达到两不执的同一,于是便产生了通过非目的论式的思想方法去追寻终极性目的的矛盾。这种矛盾,就理论体系本身而言,只是一个逻辑思辨是否圆融的问题,并不显得十分重要,而一旦结合于现实,问题的尖锐性便凸现出来:一切现实的存在都是有其局障的,当我们排遣开这些有局障的现实存在之后,所要建立或者确立的理念又将以什么为依托或载体呢?换言之,排遣开万有以及与之对待的无之后,所要建立的理念又将如何在现实世界里显现其存在和意义?排遣开名教以及与之对待的率性自然之后,又将如何建立安身立命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者矛盾,南北朝时未能解决,隋及唐初期也仍然未能解决,只不过围绕问题的思考在深入,理论形式进一步成熟而已。(www.xing528.com)

理论形式的进一步成熟,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其一是对自身矛盾或者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意识,走出模糊的思想状态,并以更加体系化的形式将问题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佛道论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二是随着问题的深化,促使这一时期的重玄学者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以更加精深的理论思辨,去探讨传统哲学性与天道相统一的思想主题。而所谓重玄学的内在矛盾,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实际上也就是这一思想主题在特定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

围绕这一思想主题,隋及唐初期的重玄学者展开了思辨性很强的理论探讨,就道体、道性、道物关系、道性与人性等等问题,作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阐释,试图建构起某种新的理论体系,为这一思想主题作出论证。但是,由于性与天道的统一本身并不单纯是一个真理论的问题,其中还具有极其厚重的价值论的内涵,所以理论思辨虽然在求真的一面使问题得以深化,但不能在纯粹逻辑的层面上使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事实上,随着理论思辨的深入,从这一思想主题中所发现的矛盾和冲突将会更多,以至研求愈深,而目标愈远。因此之故,还需要有某种非逻辑性而内在于心灵的精神信念作为支撑点,将其思想主题作为一种理念重建起来。这决定了隋及唐初期的重玄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哲学,思辨围绕内在精神信念展开,而非由思辨活动逻辑必然地推导出精神信念之存在。本章之研述,大旨在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