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江搞招安:从一到万的工作历程

宋江搞招安:从一到万的工作历程

时间:2024-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一到万是一个工作历程——宋江执意搞招安宋江搞招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从整体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此时的宋江,已显出坚决忠于朝廷的决心。从上山的第一天起,宋江心里就有日后招安的打算。宋江既能劝武松,自己心里就更想着招安。而建立起来这个“众”,需要一个过程。从小到大,从穷到富,实际上是一个工作历程。从一到万是一个过程,它的运动轨迹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断点。

宋江搞招安:从一到万的工作历程

从一到万是一个工作历程——宋江执意搞招安

宋江搞招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从整体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写宋江被刺配江州牢城,路经梁山泊,被梁山好汉劫往山去,刘唐要杀两个公人,宋江坚决不让杀,不准坏了国家法度。上山以后,晁盖等人恳求宋江留下,宋江坚决不肯落草,宋江道:“小可若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此时的宋江,已显出坚决忠于朝廷的决心。

宋江后来上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上山的第一天起,宋江心里就有日后招安的打算。在这之前,宋江曾劝过武松,让武松上二龙山后,“如得朝廷招安,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宋江既能劝武松,自己心里就更想着招安。

招安谈何容易,岂知众人有何心思,晁盖又是梁山泊首领,宋江初来乍到,总不能一上山便动员大家投降朝廷吧,由于时机不到,宋江一步一步地做着招安的准备。

第一步是组织亲信,形成以吴用、花荣、戴宗、李逵、宋清、孔明、孔亮等人的亲信网,这些人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徒弟、亲戚。

第二步是逐步改变起义军头领的成分比例,吸收大财主柴进、李应、卢俊义等;朝廷方面的将军关胜、呼延灼、秦明、黄信、单廷珪、魏定国、韩滔、彭玘、孙立、宣赞、索超、徐宁、董平、张清、凌振、郝思文、朱仝、雷横等;知识分子朱武、蒋敬、裴宣、萧让、金大坚、安道全、皇甫端等入伙。他们之中大部分是无奈上山的,对招安兴趣较大。

第三步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突出了“忠”字,又立起“替天行道”杏黄旗。宋江又带领众好汉盟誓:“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察鉴,报应昭彰。”以盟誓约束了众人。

“暂居水泊,专等招安”是宋江上梁山后公开亮出的一面旗帜,它得到了梁山泊绝大多数头领的支持,并吸引了一大批朝廷将官,很少受到抵制和反对。一提起招安,人们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宋江,以为宋江葬送了这支起义军。其实,招安思想并不是宋江所独有的,也不是宋江强化灌输给其他头领的,招安思想由小到大,由隐至显,经历了一个过程。每进来一位像柴进之类的财主,每进来一位像关胜之类的将领,每进来一位像安道全之类很不情愿上山的文化人,招安这个“市场”就扩大了一点。

《水浒传》中描写反对招安,或不太愿意招安的只有李逵、鲁智深、武松、阮氏兄弟等少数头领,吴用最初也不赞成招安。书中没有指明的人可能也有不愿招安的,但看到大多数人的态度,自己也就不说什么了。所以,最后受招安下山时,有的头领并不一定心服,只是怕坏了义气,顺着大家的意思罢了。这一部分人的心理叫做“从众心理”。而建立起来这个“众”,需要一个过程。

西晋的祖逖北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无一兵一卒、一戈一剑,一切从零开始积累,毫无捷径可走。祖逖是豫州刺史,但却是个空头衔,晋元帝什么也没给他,但是他不怕困难,雄心勃勃地来到淮阴,一面让工匠铸造兵器,一面招募战士、训练军队,不久建立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开始北伐。祖逖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大的事业都是靠从小到大而造就的。无兵无卒,可以招兵买马;无戈无剑,可以锻铸刀枪,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积累。

穷人和富人好似空间坐标上的两个点,这两个点的距离可能很长,但仍可以度量。从小到大,从穷到富,实际上是一个工作历程。

当今的许多富翁,最初很多人是穷人,他们从“贫穷的初学者”开始,一步一步地攀登,先是为别人打工,在攒了足够的资金后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美国前总统林肯是一个贫穷但很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拓荒农民的家庭,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青年时期起独立谋生,当过农场雇工、石匠、船夫,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读了许多书。他以精彩的政治演说和杰出的人品,25岁当选为州议员,27岁时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10年后当选为美国众议员。林肯批驳“无论谁一旦成为雇工,那么他会一辈子都被固定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的观点,他说:“深谋远虑却贫困的初学者,通过劳动,挣得了工资,把余额保存下来,以便为自己买工具或土地,最后,存款多了,就可以雇别人帮助他,这些被雇佣的劳动者再重复上述过程。”(www.xing528.com)

老子的《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道”,自然就是“无”,这“一”、“二”、“三”、“万物”,可以理解为“有”,这句话可被理解为从无到有。《道德经》中对一、二、三的解释虽然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但仍有个积累的意义。从无到有,应当是从无到小有,从小有到中有,从中有到大有。

庄子的《南华真经》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没有“一”,则无万事,这个“一”何等重要。

《文始真经》曰:“如人求一理、悟一法、成一事者,由习而得之,故天资之性未有不求而得。”讲的是品德的培养训练由一理、一法、一事积累而得。

从一到万是一个过程,它的运动轨迹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断点。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断付出的结果,不断的量变产生了质变。冰、水、汽是水的三态,水的温度一度一度地升,升到100℃,水才能沸腾成为蒸气;一度一度地降,降至0℃,水才能变成冰。小才变大才、小德变大德、小钱变大钱,都是从“一”开始积累的。羡慕别人,不如积累自己;与别人攀比,不如一点点地去丰满自己。任何一个人,只要积累,积累,再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自由”人,便无所畏惧。人若走到这一步,均应从“一”开始积累。

积累要老老实实,比如读书。麦考莱是英国的政治家、史学家、作家和诗人,他最伟大的作品《英国史》出版后,销量超过了当时所有其他书籍而仅次于《圣经》。

麦考莱在3岁的时候便开始阅读成人的书,但在读了一书架一书架的书籍后,他突然发现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并没有得到许多知识。他能够看懂作者们的每一个字,似乎也理解他们想要说些什么,但看过书后,不能概括出书中所讲的思想。

考麦莱对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次一页的读书方法,他对这个方法做了如下的描述:

当我念完每一页时,总让自己停下来复述这一页所写的内容。起初我总要念上三四遍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稳定下来,但我强迫自己遵守这一个规定。一直到现在,当我念完一页时,就差不多能把它从头至尾背出来了。

麦考莱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诚实的积累方法。这种积累虽然慢一些,但实实在在积多了,也存下来了。

有人埋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书学习。其实,大的时间是由一点一点的零碎时间积累而成的。人的一生中业余时间大约是工作时间的3.5倍,这些时间大部分是零碎时间。有人瞧不起零碎时间,有人却利用零碎时间成就事业。

20世纪初,数学科尔攻破了一道世界难题——2的67次方减1到底是不是人们猜想的质数。1903年,在纽约的一次数学学会上,科尔登上讲坛,在黑板上把2自乘67次后再减去1,接着又把193707721和761838257287两组数字用竖式连乘,两次计算结果相同。到会的都是数学家,他们一眼就看懂了,2的67次方减1原来是个合数!在热烈的掌声后,台上有人问科尔:“您论证这个题前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道:“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正是“星期天”这个人人皆有的业余时间,造就了科尔在自己研究的数学领域内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果。

万事从“一”开始,成功由“一”而成,与其羡慕、嫉妒别人,感叹时光易逝,不如珍惜每一天,重视每一个“一”。大事由小事组成,与其幻想成就大事业,不如做好身边的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