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时间:2024-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型经济转型对山西省现金运行的影响效应分析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为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重要的能源支撑。山西省资源转型是在煤炭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始,这将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同时会使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我省的现金运行。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山西省现金运行的影响效应分析

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为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重要的能源支撑。但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全省经济不转型将难以为继。2008年山西省煤炭兼并重组大幕拉开,全力推进煤炭产业整合,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现金运行也受到很大冲击。2010年山西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明确了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即:利用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巩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并实现由单一支柱产业结构向新型多元稳固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山西省资源转型是在煤炭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始,这将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同时会使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我省的现金运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通过对资源性经济下现金运行的特点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重点探讨煤炭资源整合和资源型转型对现金运行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把握资源转型背景下现金运行的特点,为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现金供应提供指导。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下现金运行的特点

从全国情况看,现金运行大致上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国民经济的连年较快增长,全国现金的收支规模逐年增加,净投放量一路攀高。山西省现金运行趋势与全国相同,2010年全省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26113.35亿元,现金支出累计26472.21亿元,收支轧差累计净投放358.87亿元。

图1 山西省GDP与现金运行变化比较图

从山西省GDP与现金收支规模的变化看,山西省的现金收入、支出业务的增长趋势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紧密的联系,且其变化幅度要大于GDP的增速。1990年-2010年间,除了1998年两者的增速差距较大外,可以说两者之间趋势大致相同。GDP增速从1990年开始上升到1995年的高点达30.17%,现金收支规模也一路攀高,1992年-1995年现金收支规模增速一直在35%以上;之后GDP增速一直下降到1999年的3.48%,现金收支规模增速也放缓;1999年到2004年,GDP增速从7.3%一路上升到15.2%,现金收支规模的增幅也在20%左右,到了2004年现金收支规模更是达到了40%左右。2005年全省经济增速开始回落,GDP增速的波动比较频繁,现金收支规模也出现了大起大落。2006年GDP增速降至12.81%,现金收支的增速则下降至0.05%,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07年经济开始回升,增速达到21.59%,同时现金投回增速为17%;2008、2009年受经济危机及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影响,GDP增速大幅下滑至4.39%,同时现金收支规模出现近20年来首次负增长,-0.05%;2010年随着资源整合的逐步完成,经济活力开始释放,经济增速23.38%,现金收支规模增速迅速回升至为22%。

从山西省GDP与现金净投放的变化看,1990-1995年GDP增速一路上升,但现金净投放增速一路下滑。GDP增速在1999年到2004年平稳上升,到2005、2006年有所下降,但在此期间现金净投放量更是大起大落。总体看,现金的净投放趋势与经济增长趋势并完全不一致,说明现金的投放变化情况不仅受经济增长影响,更多的受当地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政策影响显著、煤炭行业影响很大。

(一)山西省单一产业结构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长期以来,山西省第一产业效率不高,第二产业超重发展,第三产业滞后发展的怪圈始终没有被彻底打破。煤、焦、冶、电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80%,利税占到87%,增加值占到82%。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再分配,也决定了一个地区资金的投向和流向。在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现金收支规模也相当(除河南省外),但其特殊的产业结构导致山西省的净投回与中部其他五省形成明显的反差,其他五省现金运行呈现净回笼且回笼量逐渐增加,而山西省呈现净投放且投放量连年攀升(见表1)。

表1 中部六省现金运行情况比较表

数据来源:据人民网(www.people.com.cn)各省金融运行报告相关数据整理。

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造成山西省现金运行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5省的特点,这一点也可以从山西省不同地市之间的现金投放特点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将采用钱纳里的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对不同产业结构下现金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钱纳里关于最优产业结构的研究在产业研究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国内部分学者衡量城市产业结构时选用钱纳里Hamming有限点集贴近度进行度量,本文也采用该系数为度量指标。设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中各产业的价值比例为img142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价值比例为img143产业结构与钱纳里三次结构模式的Hamming有限点集贴近度由下式计算img144

H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越接近,反之亦然。

本文计算出山西省除太原市的10个地市的钱纳里Hamming有限点集贴近度,发现除运城市外,均较“标准结构”偏离较远,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较高。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分为三个类别:吕梁、晋城、长治三市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较高;临汾等六市居中;运城市最接近于“标准结构”。

表2 山西省各市钱纳里贴近度及现金投放表

①由于太原市为省会城市,为山西省唯一的现金回笼的区域,故不纳入比较范围。

注:①以人均GDP为区间钱纳里模式对应的产业结构比来源Syrquin,M.and%H.B%Chenery(1989),Three%Decades%of%Industrialization,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s,Vol.3.

②分别以2007、2008、2009三年截面数据计算分类结果相同,本文以2008年为截面计算的数据为准。

从上表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高的地市,现金净投放量也较大,如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最高的吕梁市每年的现金净投放量能占到山西全省现金净投放的1/3;产业结构接近于“标准结构”的地市,现金净投放明显较小,如运城市每年的现金净投放量不超过10亿元。(注:由于现金收入支出规模受到当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同和临汾市的现金收支规模在全省而言较大。)

小结: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山西省现金运行呈现净投放且投放量连年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高的地市,现金净投放量也较大;产业结构接近于“标准结构”的地市,现金净投放明显较小。

(二)山西省产业政策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单一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独大,这样就势必造成产业政策的变动对现金运行的影响较大。从山西省的整体情况看,主要是煤炭政策的变化会对煤炭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现金整体运行情况的明显变动(如图二)。

图2 山西省煤炭产量与现金收支规模增速变化比较图

从1990年开始,全省煤炭产量呈逐年上升态势,现金收支规模也平稳上升,1999年国家对煤炭市场采取了“关井压产”、“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调控和整顿措施,全省取缔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3018处,当年现金收支增速变缓,现金净投放呈负增长。

从2006年开始,山西大力推行煤炭产量零增长战略,为此进行了艰难的限产整合努力。当年全省煤炭产量为5.81亿吨,比上年增幅仅4.9%,现金收支的增速也达到自2003年以后的最低水平,增速为5%。之后两年,现金收支规模持续增长,净投放量也在增加。

2008年,煤炭资源整合拉开序幕,同时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小煤矿大规模停产,煤炭产量再次下降,是自2000年以后首次出现的负增长现象,同时,2009年现金收支规模出现近20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比下降5%,净投放的增速也明显低于前两年。

2010年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全省月度煤炭总产量连创新高,煤炭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同时,有70%的煤炭销往省外,达到5亿吨之多。同时现金收支规模迅速增长,增速达22%,现金净投放增加近100亿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政策执行当年,现金收支规模和净投量的增速会明显减弱,甚至会出现负增长。而且之后的几年间,现金收支规模和净投放量都会受到影响。

小结:现金运行与煤炭市场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煤炭产量增加,现金收支规模扩大,现金净投放也会受到影响。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和整顿一般会带来现金投放的明显减弱,但这种减弱只是暂时性的,之后一般会出现现金投放的更快增长。

(三)山西省煤焦产业对现金运行的影响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大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山西省煤炭产量、出口量、省际间净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25%、50%、70%以上;全省110个县(市、区)中,94个县拥有煤炭资源,91个县产煤;有的煤炭大县8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煤炭,表现出典型的“煤炭经济”。

“煤炭经济”是造成山西省的现金投放量增势迅猛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结算大多采用现金结算方式。煤炭市场卖方市场形成,煤炭销售中现金使用率相当高。为了避税以及避免三角债造成资金流转不畅,在原煤出矿销售环节,除个别大矿部分采用转账结算外,其余大小煤矿大部分交易采取现金结算,多数是放下现金拉煤,有的还须提前预付。二是结算渠道不畅,结算周期长。一些企业、单位怕被假的票据金融工具所欺诈,相信钞票不相信汇票,能要现款不要汇款。同时部分企业为逃避开户行的监督,使用现金进行经营活动,造成大量的现金体外循环。三是煤矿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地民工为主,受时空限制,即使工资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由于结算费用、异地取现等费用,80%以上的民工对收入的处置是亲自带现回家。四是煤焦铁等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外运,主要依靠公路。外运一趟包括司助人员的吃、助、路卡缴费、燃油费、罚款等费用平均在2万元以上,而且随着燃油价格的一涨再涨,单车所带现金逐年增加。五是金融机构竞争为客户大开绿灯。虽然《现金管理条例》中规定现金结算不得优与其他结算形式,但由于金融机构为拉客户,积极满足客户的要求,甚至有违反规定为客户办理现金结算。

以上分析表明煤炭市场的发展与现金运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等。这里我们选取原煤产量(M)、现金收入(S)、现金支出(Z)作为代表变量,区间为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原煤为当月产量,数据来源中经网;现金投回数据来源金融系统统计数据)。

由于现金投回与原煤产量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从下图可以看出,所以我们采用X11季节调整法对其进行季节调整,调整后变量分别表示为原煤产量(MSA),现金收入(SSA)、现金支出(ZSA)。

图3 山西省原煤产量与现金收支规模相关图

利用EViews5软件,通过单位根检验、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后得出结论。

1.现金收入与原煤产量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分析了当月的原煤产量与现金收入之间的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即从2005年1月到2010年3月山西省原煤产量与现金收入保持一种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原煤产量每增加1个单位,就会引起当期现金收入增加0.2502个单位。

修正模型分析了山西省原煤产量对现金收入的短期影响,即原煤产量和滞后两期的现金收入的短期增长对现金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并且在每两月里,现金收入的实际值与长期值的差距约有41.55%得到纠正。

2.现金支出与原煤产量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说明,现金支出与原煤产量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从2005年1月到2010年3月山西省原煤产量与现金支出保持一种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原煤产量每增加1个单位,就会引起当期现金收入增加0.2502个单位。

修正模型说明原煤产量和滞后两期的现金支出的短期增长对现金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并且在每两月里,现金支出的实际值与长期值的差距约有44.88%得到纠正。

小结:现金收支与煤炭产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从因果关系的检验看,煤炭产量是因,现金收支是果;但是从统计角度讲,现金净投放与煤炭增量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也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对现金运行的冲击

200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出台,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剧烈影响,山西省以六大煤炭集团为整合主体,力度最大的资源整合拉开序幕。2009年《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全力推进山西煤炭产业整合,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矿井单井规模平均由过去的16.8万吨提高到120万吨,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企业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形成4个亿吨级、5个5000万吨级、11个千万吨级以上的大集团大公司。

煤炭资源整合对山西省现金运行产生了很大冲击。2008年以前现金收支规模和净投放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7年现金收支规模各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均在15%以上。2008年第三季度,受煤炭资源整合拉开序幕,及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剧烈冲击,全省经济活跃程度下降,各收支项目增幅明显回落,收支规模开始出现负增长。现金净投放量增长率从2007年54%下降到35%。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稳步推进,中小煤矿大面积停产,省内GDP连续两个季度为负,现金收支规模一路下滑,一直延续负增长,净投放量的增长率也下跌到7%。2010年一季度,全省现金收支规模才恢复增长,2010年现金收入支出均较上年增长20%以上,净投放量增长率达27%。

图4 山西省2007-2010年各季度现金收支规模及净投放量比较图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对现金收支规模的冲击

2008年三季度开始,山西省现金收支规模开始下降,是煤炭资源整合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但2009年山西省现金收支规模出现近20年来的首次年度同比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现金收入支出规模均为正增长。说明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对现金收支规模造成了冲击。

表3 中部六省2009年现金收支规模变化比较表

从各地市的情况看,产业结构单一化程度越高,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大的地市,其现金收支规模受到的影响越大,而产业结构接近于“标准”的地市所受影响较小。吕梁市2009年的现金收支规模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临汾的现金收支规模下降幅度达到12%以上,其他地市的现金收支规模也重现下降趋势,只有运城市的现金收支规模有小幅增长。

表4 山西省各市2009年现金收支规模比较表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整合的2年间,现金收支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归咎其原因只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调整对山西省现金运行的影响首先来源于煤焦支柱产业,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同时为山西省煤炭资源提供了契机。2008年底,省内大量煤炭企业限产停产。以产煤大县柳林县为例,全县67个煤矿中就有63个陆续停产,原煤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7%。到2008年底全省煤炭库存近2500万吨,比年初增长1000万吨。2009年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更是使山西省一季度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所超,煤炭产量底位运行,据估算关闭50个矿井,每年将减少煤炭产量约500万吨左右,按照现行利税和收费每吨155元左右计算,将减少销售收入约20亿元,减少利润约4.9亿元。山西省支柱产业生产经营受限,主导行业现金用量减少。

2.中小煤矿的限产,导致工人收入减少。阳泉市50多个关闭煤矿除2个属县营煤矿外,其余48个矿为乡村集体煤矿,煤矿关闭将直接造成约6000余名农民失业,间接造成3000余名服务于煤矿的农民失业,按现阶段地方煤矿平均工资每人每年2.4万元计算,这意味着全市将有6000个农村家庭、约4万余人每年将失去1.44亿元,同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加之多数农村农民没有耕地,关闭煤矿直接导致他们失业,工人工资的减少也是现金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

3.随着中小煤矿的关停、整顿,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县(市),产业为其配套的交通、物流、餐饮服务等也呈现出停产半或停产势态,以吕梁市为例,吕梁市的煤炭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但2009年上半年公路货运量由原来每月4万车次下降到不足3000万车次,降幅高达近90%,按照每次携带现金1万元计,吕梁市仅运输一项每月就减少现金支出近4亿元。(www.xing528.com)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对现金净投放的影响

煤炭资源整合期间,山西省现金收支规模均出现下降,由于现金净投放是现金收入支出的轧差,在2008年、2009年现金支出的下降幅度小于现金收入的下降幅度,因此现金净投放量继续呈上升趋势。

就其原因而言,现金的投放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

1.补偿款发放导致现金大量投放。煤炭资源整合有整体出售、联合重组、部分转让、强制关停四种形式,其中整体出售、部分转让以及强制关停均会引起大量的资金赔偿。本次资源整合涉及的资金有近千亿元,涉及大额的资金流动一般不会以现金形式发放,但是对于一些乡镇集体煤矿,收到的补偿金要合理分配给村民,据对阳城县调查了解:该县共需兑付集资款5.34亿元,现金兑付2.86亿元,转账2.48亿元,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社投放。就全省而言,2008年底时乡镇煤矿的年产量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21.95%,本次整合过程涉及的乡镇煤矿数量遍布全省各地,可能导致当地农村现金的大量投放。

2.煤炭转销造成现金投放。自本省煤炭资源整合以来,煤矿资源的集中度提高,但是很多煤矿虽被兼并但由于安全等因素的不达标,尚不够开采资格处于停产状态,煤炭产量在短期内并未相应提高,很多煤炭下游企业(如焦化和电力)和煤炭销售企业省内煤源短缺,一些煤炭销售企业订单到期基于发煤,山西省的原煤坑口平均价格在500-600元/吨,而内蒙古的坑口平均价格在260左右元/吨,加上公路运费150左右元/吨,综合煤价在410左右,因此,有些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地理优势,向临近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买煤转销。

3.矿井改造建设导致现金投放需求增加。以山西省阳泉市为例,按照改造建设一个90万吨/年的矿井需要资金2亿元计算,阳泉市要实现建设240万吨/年、210万吨/年、200万吨/年煤矿各1处;150万吨/年煤矿3处;120万吨/年煤矿7处;90万吨/年煤矿15处;60万吨/年煤矿23处;45万吨/年煤矿2处的目标,预计需要资金110亿元左右,根据以往的经验,建设资金会有40%左右转化为现金,就需要现金44亿。而阳泉是我省最小的一个市,我省11个地市,在矿井改造建设开始以后,随着直接材料、人工费等直接费用的支出,建设资金会有一部分转换为现金流。

三、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后现金运行情况的展望

2010年山西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替替代产业要规模化,实现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一)煤炭产能释放保证现金收支规模稳步扩大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逐渐深入,对兼并重组的小煤矿改造日趋完成,山西省煤炭产业步入正轨。2008年山西省煤炭产量为6.2亿吨,2010年为7.15亿吨。煤炭资源整合以后,煤炭产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整个煤炭产业水平大幅提升。根据《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2030年山西省三大煤炭基地年生产规模在8.5-9.1亿吨左右。

但目前来看,政策性关闭的矿井已经全部停产,保留的矿井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进行停产建设,能够边生产边建设的矿井比例很低;再加上新建地面工业企业项目需要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调研、设计、申领手续等准备工作,技改的期限在2-3年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增支,煤炭企业除以往需要交纳的多项政策性费用(资源税、安全费、排污费、维简费、沉陷区治理及棚户区改造费、可持续发展基金等等)外,山西省人民政府为确保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规定所有主体企业一律按照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生产能力交纳地面工业企业建设保证金,具体标准为:45万吨/年的交纳3000万元、60万吨/年交纳5000万元、90万吨/年以上交纳7000万元。这些政策性支出虽然很有必要,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这些成本不能形成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全部由煤炭企业来负担。

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看,一直以来,山西省的现金收支规模与煤炭行业息息相关。在“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下,随着煤炭产业产能释放,山西省的现金收支规模将继续增长,且近3年时间内,增长较为平稳,以后增长速度可能加快。

(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金收支规模增长

从增长理论来看,随着单纯依靠资本投入增长的阶段进入尾声,经济增长将更多的依赖生产效率的提升,依赖服务业与工农业的一体化,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要实现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从山西省主要行业支付系统资金流入流出情况来看,2010年四季度,山西省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资金流动量最小,资金流动量占比平均在5%—6%左右;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资金流动量最大,达到3272.8亿元,在主要行业间资金流动量占比高达60%以上;第三产业资金运动量较大,交易频繁,资金交易流动量占比40%。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吸纳的劳动力增加,同时从目前情况看,餐饮、批发零售贸易、旅游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现金交易量比较频繁,山西省的现金收支规模与各产业的增速来看,现金收支规模增速与第三产业增速的相关系数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且具有显著性。

表5 各产业增速与现金收支规模的相关性系数表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

随着,第三产业在优化空间产业结构、增进居民消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等长效动态化的积极影响力将逐步表现出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现金收支规模的增长加快。

(三)资金投向改变现金流向

全省煤炭企业整合过程中,撤出资金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整体出售后资金撤出,二是折价入股后剩余资金撤出,三是煤炭业主经营所得资金撤出,四是被强制关停煤矿矿主获得政府补偿资金后资金撤出等。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调查初步测算,在2009年开始的煤炭资源重组中,通过以上方式撤出的资金约为1500亿元左右。从地区分布看,撤出资金主要分布在小煤矿集中的地区,而且这部分资金不会在短期内集中撤出,而是按照重组协议规定,在未来而至三年内随着补偿资金的分批支付,而分批分次撤出。

图5 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撤出资金投向比例

投入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农业等政府鼓励领域的资金分别占到14%和6%,当资金一旦投入,大规模投产开始,直接材料、人工工资等直接费用的产生,会导致建设资金转化为现金流。大同市左云县东昌实业公司退出煤炭产业后,建立了左云县益民使用菌生产合作社,2009年又投资1000万元,续建了“小京庄白灵菇生产”项目,总计投资达6000万元。

转战其他省继续开矿的资金占到12%,这些煤老板们干惯了煤炭行业,认为不愿意放弃这块香饽饽,将资金转至内蒙古、陕西等地重操旧业,为了尽快拿到采矿(金)权有的直接开着车、背着整袋的现金,一次性支付款项。

原煤矿主进行私人消费投资资金占到1.6%,这些人在购买高级商品住宅和汽车时,基于其现金偏好使用现金支付,长治市某县煤老板直接向农信社要求,准备500万现金次日消费使用。

小额信贷公司发挥的是微小金融机构的优势,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产品,为农户种植、养殖、生产投资、小商品经营、家庭消费、子女教育等提供服务,由于转账费用、用现偏好等原因,会有提现需求。

(四)非现金支付方式快速发展缓冲现金投放增速

近年来,山西省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量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业务金额增速明显加快,非现金支付需求不断加大,2010年各季度增长率均在35%以上,明显高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通量现金的增长率。

表7 山西省2010年非现金支付方式交易量与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通量比较表

注:金融机构柜面现金流通量=金融机构现金收入+金融机构现金支出

从煤炭行业看,随着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煤焦行业的不规范将得到遏制。据山西省晋煤集团公司的调研显示,其作为山西省资源整合确立的七大整合主体之一,被整合的煤矿企业为多种经营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参差不齐,进驻了财务人员,对其资金管理和结算,已设立财务公司,内部结算业务和对外支付大部分都通过财务公司来实现。

调查显示,大企业的煤炭交易主要采用非现金支付方式,支票、电子支付、汇兑、银行卡和银行承兑汇票是煤炭企业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仍有一部分非现金支付无法代替的费用,如差旅费、商务活动,铁路发运的代发费、中间人的信用费等等,但这些不用构成大额的现金投放。

但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现金支付只是“增量替代”效应,及经济成长拓展的新增交易数额中替代了一部分的现金流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非支付结算工具的发展,现金的增长将远比它实际的增长更多、更快。因此,目前来看,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不会减少现金的投放,只能是缓解现金投放的增速。

四、结论与建议

山西省资源转型的思路是在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在此期间山西省的现金收支规模将呈现“U”型增长:即资源转型初期,由于主导产业产能受限,整体经济活跃度下降,现金收支规模缩减,当调整期完成后,现金收支规模开始扩大,并稳步增长。而现金净投放量一直延续上升趋势,只是净投放量的增速呈“∩”型,在资源转型期间,由于大量赔偿款发放、技改、基建等建设用现,短期内的现金需求量将增加,当经济步入正轨后,现金净投放量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平稳。

为了确保在资源转型过程中的合理用现,本文在现金供应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重点企业,保证现金供应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期,煤炭资源整合涉及到的整合主体用于资金赔偿、矿井改建、技术更新等方面的资金带动了现金的投放。而到了后期及“十二五”时期,随着山西煤炭集团建设转向软实力建设,加之多渠道、高便利、现代化支付方式的逐渐普及,煤炭企业的用现就只集中于日常的现金支出。而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导致现金流向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重点企业的现金收支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引起现金收支重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现金流的变化,早预测、早安排,确保经济运行中的合理用现。

(二)分析资金投向,预测现金流向

完善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立足于搜集、调查、分析、预测于一体的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网络体系,关注从资源整合过程中退出的民间资本的流向,关注重点项目的现金投向,关注不同产业的用现需求,关注不同地区的用现特点,充分考虑到各项微观特征结构,明辨出各种因素产生影响的大小和程度,做到区域化、结构化和精细化的结合,更好的预测现金的流向,从实际出发指导现金供应,并根据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三)重视民间融资,防止现金搬家

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近期的信贷趋紧、储蓄负利率持续扩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一步刺激了民间融资规模的扩大,要采取措施防止贷款被取出存入其他银行,造成大量现金短时间内流动。同时以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为中介的融资行为也可能导致现金的搬家,密切关注相关行业的走势,把握现金需求的走向。

(四)改进结算方式,减少现金流通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引导煤焦企业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降低现金使用率,减少金融机构之间现金的“搬家式运动”。对单位用户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的应用,丰富票据种类。对于个人用户,加大通存通兑业务、储蓄卡、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的宣传,大力推行“三票一卡”,增加公众支付选择,培育多渠道、多层次的非现金结算途径。同时人民银行要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便于进一步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

(五)健全相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

尽快重新修改《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改变其中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重点明确现金管理的主体、客体及其他主要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行政规章使现金管理机关和现金使用者的行为都规范在法律约束范围,界定违反现金管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严格约束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现金交易行为,减少不规范的现金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煤焦市场发展与现金流通规律实证研究”.调研报告.2007

[2]赵志华等:《中国煤炭业重组研究:产权交易与金融支持》.山西出版集团.2010

[3]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清算中心:“2010年第4季度山西省支付清算数据分析”.2010

[4]赵勇:“经济金融波动对浙江现金收支冲击效应的分析”.《浙江金融》.2010(09)

[5]项泾渭,瞿春玲:“基于EVS模型的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潜力研究”.《中国煤炭》.2010(02)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货币金银处

课题组组长:郭晋生

课题组成员:王春丽 黄瑞丽

执 笔 人:王春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