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的实施与研究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的实施与研究

时间:2024-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研究2011年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要采用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来辅助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金融机构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尽早达到宏观审慎要求。因此,应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上调幅度且分档次执行,扩大实行范围,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以逐步完善我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的实施与研究

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研究

2011年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要采用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来辅助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督促金融机构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尽早达到宏观审慎要求。理论上希望执法的银监会和握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武器的中央银行在监管上做到功能互补,但是目前相关系统性的研究较少,也存在争论,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一、导言

(一)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

存款准备金原是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的制度安排,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控制银行的货币创造信贷扩张,成为中央银行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就叫差额存款准备金率。

设DR为存款准备金,D为存款,那么di为存款准备金率,i代表各家金融和机构,i=1,2,…,n。

当d1=d2=…=dn-1=dn不成立时,就是存在差额存款准备金率。

(二)政策背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于1月5日至6日在京召开,央行提出今年四项工作任务:稳物价,促转变,防风险,推改革。会议将“稳物价”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首。央行提出,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为此,人民银行总行提出2011年要采用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来辅助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种自我调整信贷的行为、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督促金融机构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尽早达到宏观审慎要求。

(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央行信贷调控中的作用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人民银行仍然具有银行监管职能与信贷调控的表现,也是央行完善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控的重要手段。

自2003年中国银监会挂牌后,中国金融调控监管机制形成了一行(人民银行)、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新格局。由于银监会的职能是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的,因此,人民银行仍然保留一些银行监管职能,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了。作为最后贷款人或金融体系的最终偿责任,由于所有的金融机构在其遇到难以解决的流动性困难或无法弥补的资金黑洞时都存在请求中央银行援助的可能性,因此,中央银行也完全有必要继续保留一部分对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状况的监控权。作为一项同时考虑银行资产扩张规模与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因素之间制约关系的约束性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出台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两点:一是表明中央银行仍然保留监管者的职能,不会对商业银行不顾资产质量及资本充足水平而盲目扩张信贷的事实不闻不问;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用差别性政策既有鼓励也有限制地间接影响商业银行业务活动成本。

(四)问题的提出

人民银行目前主要是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控,手段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与法定准备金,形式上是间接调控,对信贷总量缺乏约束,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执法的银监会和握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武器的中央银行在监管上做到了功能互补:银监会在监管过程中能尽量使商业银行的财务信息准确、完整、透明,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率的标准,中央银行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某商业银行的特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自动调整其资产扩张速度及盈利能力。这样,行政性合规监管和经济性业务水平制约这两种不可替代的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设想是否是可行的?其中的原理、依据是否可靠?是否存在不足?是否还要改进?本课题将进行这些问题的回答。

二、文献综述

(一)持有积极正面态度的

巴曙松、邢毓静(2004)认为差额准备金是“鞭打慢牛”,对后进者是鞭策作用。王松奇(2004)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一项侧重机制效应的举措,它是吸纳发达国家货币当局的“及时校正机制”,立足中国国情,挖掘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潜力的一项制度创新。瞿蕾英(2005)认为根据资本充足状况对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的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项重大调整。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发展潜能,抑制资本充足率低且资产质量差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合理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杨真(2004)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的工具!也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支付风险的有效手段,该项制度是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配合的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配合机制将会受到考验,该项制度的近期效应影响有限,重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效应,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无理性放贷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詹向阳(2011)认为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宏观调控“工具箱”的内容,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性管控的效果。

(二)持有消极态度的

励雅敏(2004)认为差额准备金制度扶优限劣的引导意义胜于对货币信贷总量及增长率的控制意义;在最坏的情况下,对上市银行的负面影响也很有限。张大路(2006)认为0.5个百分点的差别率作用不大,也没有影响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正向激励的效果也不显著。

(三)积极主张完善的

树人(2005)认为差额准备金制度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逻辑起点与现实需要,但由于现行差额准备金制度存在的缺陷,实际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为进一步地发挥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应有的效应,提出了建立富有弹性的差别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建议。宋军(2006)认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警示效果明显,使得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但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有待提高且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因此,应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上调幅度且分档次执行,扩大实行范围,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以逐步完善我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张大路(2006)提出了“差别利息”的改善办法。王丽丽(2005)提出应取消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应对不同存款种类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保险制度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应并存等建议。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影响过程

图1 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BM等于流通中现金C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R,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实现的。买入证券就会增加基础货币,居民的结汇也会增加基础货币。假设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不大,基础货币就是数量型工具的核心,二者都通过基础货币发生作用。

基础货币BM等于流通中现金C与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R,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实现的,买入证券就会增加基础货币;居民的结汇也会增加基础货币。

考虑货币乘数m,货币供应量M为

(二)实证研究

变量选取:M1代表货币供应量(亿元),BM代表基础货币(亿元),R代表贷款利率(%),RC代表存贷款利率差(%)。

数据选取:基础货币采用央行的“储备货币”这一指标;贷款利率采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差采用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的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

图2 变量间关系

模型设定:

使用Eviews6.0软件,利用2000年1月到2011年9月的月度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M1权重回归结果为:

括号内的数字为估计量的t值,除常数项外,3个变量均为显著;R2=0.98,拟合良好;F=683.55,方程整体有效。

回归方程的系数上看,β1>0,说明M1与BM同方向变化,BM增加1亿元,M1增加1.417亿元;β2<0,说明M1与R反方向变化,R增加1个百分点,M1减少5866.17亿元;β3>0,说明M2与RC同方向变化,RC增加1个百分点,M1增加12930.52亿元。

图3 实际值、拟合值与残差

1.从方向看,三个变量对M1的影响方向不同。M1与BM同方向变化,与R反方向变化,与RC同方向变化。需要扩张货币供应量时,增加基础货币BM的投放、扩大存贷款利差RC、降低贷款利率R;反之,需要紧缩货币供应量时,减少基础货币BM的投放、减小存贷款利差RC、提高贷款利率R。

2.从数量上看,三个变量对M1的影响力度不同。BM增加1亿元,M1增加1.417亿元;R增加1个百分点,M1减少5866.17亿元;RC增加1个百分点,M1增加12930.52亿元。可以看到,两个价格型变量之间,变动同样的幅度,RC产生的力度大于R。

图4 M1对BM的脉冲响应

图5 M1对R的脉冲响应

图6 M1对RC的脉冲响应

3.从产生效果的速度上看,三个变量对M1产生影响的速度不同。BM对M1的影响速度是最快的,一直是一个方向;RC对M1的影响速度次之;R对M1的影响速度最慢。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影响中的作用变化

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乘数M2上升趋势,M1变化不大。说明,在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影响M2的过程中作用减弱,在影响M1的过程中作用没有减弱。

图7 我国的货币乘数

(四)存款准备金率对基础货币的锁定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准备金存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比不断增大,从1996年的72.47%上升到2010年末的80.59%,在流动性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8 准备金率对基础货币的锁定

四、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基础与经济意义

(一)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分家,银监会专管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监管力度加大;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纷纷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已经逐步解决;现在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还未解决,针对这个问题,央行的态度是扶持,不仅不升还要适度下降。所以,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二)区分金融机构类型(大型、中小型)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1.简单的数据比较

2010年1月起,人民银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概念、定义和分类编制国内的金融统计报表,其中对存款性金融机构进行了大、中、小型的分类。

表1 居民与非金融机构的存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11年第一期。

就类别看,以2010年末为例,大型银行的居民与非金融机构的存款的绝对量最大,约为中小型银行的2倍,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来说,提高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锁定的现金最多,对流动性的控制最为有利。

表2 准备金提高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锁定差异(按2010年末计算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季报2011年1季度》。

2.模型计算

理论上看,货币供应量反应的是存款总量,设存款规模为DD,贷款规模为LL,准备金规模IR,利率RR。存款是负债,资产分布于贷款与准备金。模型设定为: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9年到2010年,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中资大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额大于2万亿元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国开行、邮储、交行。

中资中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额小于2万亿元但大于3000亿元的银行,包括:农发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出口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

中资小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额小于3000亿元的银行,包括: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小型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

图9 国有大型银行的变量间关系

图10 股份制银行的变量间关系

运用EViews6.0,1999年到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模型做回归估计,结果为:

国有商业银行:

变量RR、IR都显著。

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关系不明显,舍弃IR。

从结果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贷款关系都紧密;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关系不明显,主要靠贷款派生存款。说明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上,调整准备金对国有商业银行影响较大,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要从窗口指导、信贷控制入手。

(三)基于“惩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1.计算的原理

詹向阳(2011)提出了一种模型,对基于“惩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描述。

R是差额准备金率;

αi是稳健性调整参数,主要取决于单个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杠杆、拨备、审计结论、信用评级、内控水平、支付结算案件、信贷政策(投向、结构等)执行情况等;

詹向阳,郑艳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透视.《中国金融》.2011,(5):50-51.

img132最低资本要求8%+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

Gi=各行的资本充足率。

2.含义

假设多放的贷款获得利息为DL,需要多缴存的准备金为DR,r1为存款利率,r2为贷款利率,r3为准备金存款利率,根据双方的博弈利益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的博弈模型。

图11 基于“惩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模型(www.xing528.com)

求解这个纳什均衡,可得均衡解为(松,放贷),也就是说在央行只有一次惩罚权的情况下,银行一般要冒被惩罚的风险去放贷。

五、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实行的历史与发展

1984年以来,截止2011年4月,我国曾39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和幅度是历史少见的。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依据。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状况和发生重大违规及风险情况,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明显恶化及发生可能危害支付系统安全的风险情况。二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对象。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采取统一框架设计和分类标准,实施对象为存款类金融机构。三是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根据资本充足率等4项指标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在一定区间内设若干档次,确定各类金融机构所适用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四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人民银行定期根据银监会统计的金融机构法人上年季度平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在个别金融机构出现重大违规、风险问题以及支付清算问题时,人民银行将会同银监会,及时调整其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中国金融》2004年第9期,64页。

宋继水,周涛,赵小亮.《改革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思考》,《济南金融》,2007年11期,23-24页。

分析总结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有以下五个阶段:

(一)按地区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1980年代,人民银行按照改革试点的需要,对某些地区性银行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如对上海地区的银行按存款增加额的10%缴存存款准备金,对深圳地区银行则按存款增加额的3%缴存存款准备金。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地震,为了抗震救灾的需要,当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排除了地震灾区的几个地区。

(二)按存款种类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在1984年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时实行的就是差别准备金率,即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三)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2004年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自2004年3月25日宣布: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4%)的金融机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7.5%,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暂按6%、7%的标准执行。

时隔不久的4月11日央行又宣布: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上次的未包括四大行相比,这次更为直接,力度也有所加大,从4月25日起,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被提高到8%。

(四)区分金融机构类型(大型、中小型)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中小银行大多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在发展就业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扶持中小银行的发展也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推手。在央行推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措施下,如果部分中小银行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可能会影响到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影响保就业和促增长。所以,需要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的当前需求与我国金融业中长期开放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央行此次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采用区分大型、小型金融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要低于大型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通知》,银发[2004]60号。

张大路.《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效率检验及改进途》。

许劲草.《审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63-64页。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对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执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2003年8月22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至7%,而城乡信用社仍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06年农村信用社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5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差距由0.5个百分点逐渐扩大到7个百分点左右。

2008年09月25日,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即1984年以来第2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大型金融机构不变,开启了区分大型、小型金融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此后至今,大型、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有差异,小型金融机构一般低于大型金融机构约3.5个百分点。

图12 我国1984年以来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过程

(五)基于“惩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

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是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一种改革和完善。核心是将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与资本充足率、GDP、CPI等增速挂钩,利用差别准备金率引导信贷投放回归常态。面对部分银行“管不住”自己放贷速度的行为,央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似乎惩罚的意味非常明显。

1.2004年4月25日,央行对38家资产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下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实行8%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当时的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就被执行了这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2.2006年8月,央行实施当年第二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此前的8%上调至8.5%,而中国农业银行由于信贷投放过猛导致资本充足率下滑过快,被要求继续上调0.5%至9%。

3.2010年01月27日,央行要求几家银行增加缴存存款准备金,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原因是2010年前两周其新增贷款增幅较大:工商银行约1600亿元,中国银行约1700亿元,农业银行约1000亿元,建设银行约为600亿元,这和中央2010年“平缓均衡”的放贷政策背道而驰。

4.2010年10月11日,央行通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期限为2个月。原因是不能达到央行的“信贷平稳投放”的要求,投放过于冒进。

宋继水,周涛,赵小亮.《改革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思考》,《济南金融》,2007年11期,23-24页。

《央行再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农行将被调高0.5%达9%》,《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8月16日第B01版。

《农行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调控》,《中国证券报》2006年8月16日,第A03版。

5.2011年春节后,央行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其中就山西来看,太原中心支行决定对其实施差别准备金实行动态调整的金融机构有:阳泉市郊区农村信用联社、运城市平陆县农村信用联社、吕梁市兴县农村信用联社、吕梁市文水县农村信用联社、长治市襄垣县农村信用联社。这次差别准备金率调整的主角是城商行为主的中小银行,这是央行今年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后采取的实质性举措,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的常态工具已经走上了政策前台。

六、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缺陷

首先,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不合理,未能体现制度的惩罚性原则,商业银行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多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属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范围,人民银行按照年一定利率水平(较长时间为1.89%,2010年降为1.62%)支付利息,这样看,差别准备金率只是相当于锁定了部分存款而已。

(一)基于资本充足率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不能给实行对象带来足够的经营压力。一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过小,仅为0.5个百分点,部分大型商业银行被冻结的流动资金,在其贷款规模中占比很小。另一方面,在资金市场利率较低情况下,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存放增加资金来源,部分银行其同业存放资金余额远大于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多缴存人民银行的资金,释放了该政策带来的经营压力。

二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行一次性原则,缺乏后续惩罚机制。虽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在较短时间内收缩金融机构流动性,但其一次性操作原则存在明显缺陷。被实施金融机构无意或无力改善风险程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不能显现时,人民银行缺乏后续惩罚措施而无所作为。

三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监管功能部分重合,二者需加强协调配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是人民银行采取的一项与资本充足率制度相辅相成的货币政策调控制度。它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促使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利于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其功能与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监管部分重复,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增大了调控成本,金融监管当局需加强合作,形成监管合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关于2011年1月份山西省落实货币信贷调控政策情况的通报》,并银办发〔2011〕32号。

四是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被严格保密,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监督制约作用的发挥。基于维护金融稳定考虑,目前人民银行对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采取高度保密原则,股东、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同业等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取全面信息,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也未能充分向市场传递,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

五是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基于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等考核基础上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必然会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形成较为强烈的约束,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二)区分大型、小型金融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缺陷

区分大型、小型金融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不一致,这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虽然考虑了大型与小型金融机构的区别,但是在类别内部仍然是“一刀切”式的。由于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银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不同。存款准备金率“一刀切”式的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就不一致,有的银行往往陷入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的困难之中。当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不能显现时,人民银行仍会因缺乏后续措施而无所作为。

(三)基于“惩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一是标准不透明:央行至今没有公开透明的细则,使商业银行难以适应,对政策“猜测”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二是是否严格执行不确定:央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不是一直在严格执行,而是在形势严峻时才抓紧执行,这样商业银行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参与决策与博弈,人为因素加大,风险加大。

三是何时松何时紧难以预期:央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在形势严峻时才抓紧执行,这样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对央行的政策预期变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商业银行更加难以适应央行的调控节奏,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

七、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改进

(一)改进的方向

方向1: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改进的方向之一是不限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违规冒进行为的损失加大,在不限次数下的重复博弈求解可知,预期的形成会促使央行的“窗口指导”十分有效。

图13 不限次数下的重复博弈(始端)

方向2: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改进的方向之二是从严执行,杜绝忽宽忽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形成了明确的预期,依据货币政策行事的概率大大增加,“闯红线”的概率大大下降。

图14 不限次数下的重复博弈(末端)

通过对不限次数下的重复博弈(末端)的分析可知,央行严格执行紧的政策时,最优解是(紧,不放贷)。

(二)改进后的挑战

1.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的必要性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正在研究之中。一旦这项制度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从逻辑上说,存款保险制度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之间并不存在替代的可能性,因为存款保险制度主要解决的是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和信任问题,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目的在于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盲目扩张行为。在这一点上,差别存款准备金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但是,目前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实施的依据里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多少有点重复的意味。

2.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的目的性问题

从货币供应量角度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引导市场预期。央行的总量调控变为“间接”以后,约束软化,甚至是失去控制,在此情况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将强化央行的调控能力,使约束“软中带硬”,在当前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通胀预期加大的的情况下,具有突出的意义。

“窗口指导”是一种间接调控下的直接干预,但是缺乏惩罚措施的情况下,逐渐成为“不可置信的威胁”,逐渐流于形式。差别存款准备金的实施,尤其是如果建立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那么真正的威胁的存在会使“窗口指导”恢复作用,所以,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应该与窗口指导结合起来。

3.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的公平性问题

一是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平性问题。无论是区分地区、还是区分机构大小,都存在公平性问题,甚至存在矛盾。比如,对农村信用社的的低准备金率与其高资产负债比、低资本充足率、高风险应该缴存更高的准备金相矛盾,“扶贫”的色彩浓重。这样,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依据上出了问题,裁量权太大,损害了央行的依法行政权威。

二是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平性问题。“不限次数”以何种频率实施、决心有多大(到底能实施多少次)、能否严格执行都是商业银行关心的问题,这都牵涉到公平问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尚且存在公平性问题,那么不限次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平性问题就更加突出了。要有严密的执行规则才能保证这项制度的实施,而且要接受商业银行的监督与行政复议申请,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商业银行的权利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高鸿:“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华北金融》,2010年第11期,46-48页

[2]高鸿:“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研究”,《华北金融》,2011年第6期,37-41页

[3]辛树人:“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稳定”,《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138-143页

[4]巴曙松、邢毓静:“鞭打慢牛——评央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国金融》,2004年第8期,23-25页

[5]王松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一项侧重机制效应的举措”,《中国金融》,2004年第8期,26-27页

[6]“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简介”,《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70-71页

[7]宋军,周谦毅:“试论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69-70页

[8]瞿蕾英:“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26-28页

[9]杨真:“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经济效应与历史定位”,《金融论坛》,2004年第8期,22-27页

[10]詹向阳,郑艳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透视”,《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50-51页

[11]姜占英:“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济南金融》,2005年第4期,27-28页

[12]励雅敏:“扶优限劣影响不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对银行业的影响”,《金融管理与研究》,2004年第5期,53-56页

[13]张大路:“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效率检验及改进途”,《经济与法》,2006年第7期,55-56页

[14]王丽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38-40页

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张启文

课题组成员:高 鸿 黄培红

执 笔 人:李连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