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中国阿昌族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中国阿昌族

时间:2024-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无疑对阿昌族地区的生态和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阿昌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共生、互惠关系。阿昌族认为猴子与人类有亲缘关系,从不捕杀。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中国阿昌族

第二节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

阿昌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将自然事物人格化,深信山川河流、古树巨石、飞禽走兽均有灵魂存在,不可触犯,只能敬奉。人们对一切生灵都持有爱惜之心,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都加以特殊的保护。这种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无疑对阿昌族地区的生态和谐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阿昌族的传说故事里,阿昌族居住的坝子,风调雨顺,气候宜人,鸟兽成群,花果飘香,江河奔流,鱼虾嬉游。绿油油的青山,长满了合抱粗的大树;清汪汪的水里,到处游着一尺长的大鱼。田里的稻谷苗壮粒饱,稻穗像马尾一样长,谷粒有鸡蛋大;地里的玉米秆粗籽大,玉米棒有一庹长,玉米粒像拳头一样大。牛马猪羊满圈,放在山上就像蚂蚁一样数不清;鸡鸭成群,鸡蛋、鸭蛋多得像河里的石头一样取之不尽。娃娃长得结实强壮,老人活到胡子拖地,头发比棉花还白。现实中阿昌族聚居的户撒坝四周森林密布,古树参天,坝子溪流清澈,流水潺潺,稻田广袤,白鹭成群。村寨浓荫遮蔽,修竹环抱,鸟语花香。

阿昌族在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过渡以及创造农业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朴素的生态观,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遗产。阿昌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美学哲学、法规与律令等诸多方面。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阿昌族传统生态文化不仅是阿昌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阿昌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共生、互惠关系。

一、对植物的保护

阿昌族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山林树木都是受神灵守护的,严禁人们乱砍滥伐。阿昌族一般背山面水而居,他们往往将村寨周围的山水视为神灵加以崇拜,每个村寨后面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寨神栖息的场所,严禁砍伐山林中的神树,禁止翻动神林中的土石,禁止在神林中放牧牲畜等。阿昌族对村寨周围的大树也严加保护,有句谚语:“山中无大树,村中无才人”,将村民的时运与大树联系起来。据说,有大树的村寨才会出“官”(即干部),大树多则官多,树木越大,官的级别越高。因此,阿昌族特别注重村寨周围的树木的栽培和保护。村寨后面的神树林和村寨周围的大树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这种对树林和大树崇拜的实质和本意在于保障生态平衡,并制定具体的禁忌措施加以维护。人们在特定的时节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通过祭祀强化人们对神山的重视。显然,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维护村寨的生态系统平衡,确保村寨安全。

阿昌族把榕树、松柏、细叶万年青、红果树等树木当做神树看待,看到这样的树苗,就会在其周围砌台加以保护,并进行供奉。在阿昌族的民间故事里,榕树是由一个拯救过阿昌族人民的英雄——蓬阿变成的,因此对这种树格外地敬仰。又有一传说,阿昌族的先祖在一次战乱中曾在一棵古柏树的树洞里避难,逃过了敌人的追杀。因此,阿昌族将松柏视为吉祥树,将其栽种于奘房和寺庙周围。

色曼神树

阿昌族忌讳用柳树做柴薪或建材,柳树多生长在河流沿岸,此禁忌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河岸水土流失的作用。

阿昌族地区有封山育林的习俗,各村都有负责看护山林的林管员,并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例如,1981年7月20日,户撒潘乐村公所姐别生产队实行封山育林、开山、关山制度,特制定九条山规公约[1]

第一条定时开山拿烧柴,每年1~4月为拿柴时期,每天每人只准拿一担干柴,多拿不行,只限于拿干柴;

第二条开山时不在家的社员,关山后回来也不准补砍;

第三条关山后砍柴者,每担柴罚款0.5元;

第四条其他村寨进山砍柴,不论生干,每担罚款2元;

第五条发现社员砍生柴,每担罚款5元;

第六条发现山中有偷砍的树桩,由护林员组织群众上山召开现场会,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偷砍树的人自觉承认,否则,经查明后加倍处罚;

第七条如果与近邻发生纠纷,由护林小组联系解决,不得带领群众吵闹,重大争执报告上级解决;

第八条建立护林小组制度,每年总结和修改、补充护林公约一次;

第九条对于护林有功社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对动物的保护

在阿昌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崇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因素。阿昌族先民曾经依靠打猎获取肉食,狩猎有一定的原则,不会肆无忌惮地捕杀,例如打猎时不能打怀孕哺乳期的母兽,不能打幼崽等,阿昌族认为打着孕期动物会给狩猎者带来晦气,会背时,会遭到神灵的惩罚。上山打猎前要占卜,根据占卜决定打猎的对象,要打公的那天,不论见到几个母的都不打;要打母的那天,不论见到几个公的都不打。据阿昌族民间故事《猎人过生日》:一个猎人过生日的前一天上山去打猎,打算用猎物招待客人。他背上弓箭就上路,边走边掐算:“今天是单日子,要打公麂子才好。 ”他翻越了几个山坳,见到的都是母麂子,没有一只公麂子,只好不打了,背着弓箭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不断地又跑出几只麂子,看看还是母的,决定还是不打。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看见一只公麂子,他拉开弓箭射倒了麂子。(www.xing528.com)

白鹭

阿昌族在野外看见蛇一般不打,只有进入家里或村子里的蛇才会打死。若在山间小路看见蛇横在路中,一般说:“是好蛇,你就给我让路。 ”然后向蛇扔泥团,把它吓跑。阿昌族民间传说守护稻田的田公、田母是一对长着红冠子的大蛇,有了它们的守护,稻谷才能免受雀吃鼠咬,因此阿昌族很少伤害田间的蛇。每年秧苗种下以后,要带斋饭来供奉田公、田母,祈求它们保护庄稼不受伤害。

阿昌族认为猴子与人类有亲缘关系,从不捕杀。民间故事《猴子的由来》里说有一年,天灾不断,先是大地干得起火,后来又暴雨不断,到了秋收,颗粒无收。人们靠吃野菜度日,后来野菜也吃光了。一对夫妻没法养活自己的孩子,于是把四个孩子放到山里的一棵酸杷果树下,让他们在山里找野果吃,打算秋收以后再来接孩子回家。可是,天灾一直持续了许多年,这些小孩长期生活在山里,身上长了毛,后来变成了猴子的祖先。

阿昌族民间故事里有许多人物死后都变成某种动物或植物,其中变成鸟雀的最多,因此,在阿昌族的观念里这些鸟雀与人息息相关,不能伤害。阿昌族打猎飞禽类一般只打山鸽子竹鸡鹌鹑等,而鹭鸶、野鸭喜鹊、八哥、布谷鸟夜莺、老鹳等是受人保护的。阿昌族有句谚语:“千年的老鹳万年的马”,认为老鹳成双成对相伴终生,杀死了一只,另一只要守寡千年,打死老鹳会遭到报应。过去户撒宋项寨还制定过保护鹭鸶的寨规,对伤害鹭鸶的人进行处罚。因此阿昌族地区村寨周围的山坡上随处可见白鹭停在牛马背上啄虱子吃,或在田间悠闲地踱步觅食。户撒的地方头水库和腊撒的曼旦水库时常可见野鸭戏水的景象。

还有一些鸟类如乌鸦、笛笛吊、飞罗、猫头鹰等,被阿昌族认为会给人带来晦气,避而远之,打猎的时候不能打这些鸟类,以免沾上晦气。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老年信徒皈依佛教后,不能捕鱼、打猎、杀生。有些村寨,祭祀寨神当日全村吃斋,所有村民忌杀生。

水口

水牛和马是阿昌族地区的主要畜力,阿昌族认为它们对人类有贡献,不能屠杀,当它们年迈体衰,不能被人役使时,也不会屠宰,而是把它们养到老死。

阿昌族祭祀一般用伢猪(即公猪)和公鸡,忌讳用雌性动物,这种对雌性动物的忌讳,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再生。

三、对水源的保护阿昌族十分注重对水源的保护和河渠的修筑。阿昌族在坝区定居以后,逐渐成为一个稻作民族。为灌溉稻田,人们在村子周围和田间修筑了无数的沟渠,使水能浸润到坝子里的每一寸土地。阿昌族饮用井水,每个村寨都有水井,设井亭保护,并在井亭上设一个塔形石柱作为井神祭坛,阿昌族有定期对井神祭祀和清洗水井的习俗。人们不能在井边洗脚或是洗脏的东西,否则会惹怒井神,井水就会枯竭。人们互相监督,不让任何人污染水源,对那些违反规定、污染水源的人,村寨要对其进行罚款,给井神祭祀。除了井水外,阿昌族的生活用水还有流动的山泉,人们将山泉引入村中,在地势相对高的位置架一个涧槽,并在涧槽下面修几个水塘,分别用于洗菜、洗衣服等。

塔井

新中国成立以后,阿昌族地区还修筑了许多水坝蓄水,有效地改善了阿昌族地区的水利条件。人们注重水坝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现在户撒的地方头水库和腊撒的曼旦水库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风景区

水井

四、对其他生态资源的保护

阿昌族地区有一种美味的菌子叫“长脚鸡img132”,一般长在红泥土堆上,据说这样的土堆底下有“鸡img133窝”,若对鸡img134窝保护得当,年年夏天都会长鸡img135。人们采挖这种菌子时,忌深挖,以免碰着“鸡img136窝”,否则“鸡img137娘”会搬家,次年就不在此地长鸡img138。采挖菌子后,要将挖出来的泥土盖好。

过去阿昌族种植庄稼普遍施农家肥,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不用除草剂,虽然粮食产量不高,但稻田里泥鳅、黄鳝、秧鸡很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副食品。现在种植庄稼时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比较普遍,同时使用农家肥。但阿昌族种蔬菜仍然只用农家肥,不用化肥。过去阿昌族人家每家都养一只或数只猫防鼠患,20世纪80年代,老鼠药深入阿昌族地区,老鼠药毒死了老鼠,也毒死了误食死鼠的猫,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猫几乎死绝了,老鼠却越来越多。阿昌族人民总结经验教训,现在逐渐减少了老鼠药的使用,又开始养猫。

阿昌族养猪很少使用加工过的饲料,一般用碎米、玉米粒、米糠、麦麸、红薯藤、菜叶等喂养。将碎米、玉米粒煮成粥,拌上洗净、切碎的猪草、米糠、麦麸,放到猪槽给猪吃。阿昌族养家禽也不用加工饲料,而是用稻谷、玉米等粮食喂养,家禽从不圈养,而是放养,早晚各喂一次,白天任其在村寨附近游逛,找虫子吃。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牛是放养的,任其在山林中觅食,每个月上山看一次,雨季天气恶劣时,吆回家里养几天,待天气好转,又送回山中。现在黄牛由专人放牧看养,白天吃青草,夜间在家里吃干稻草。因阿昌族饲养家畜、家禽都用天然饲料,动物多放养,因此它们体质健康,肉质鲜美。

放牛坡

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理念,因为自然孕育了人类,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所以保护好大自然,力求自然界中生态平衡是人类繁衍的第一需要。

自然崇拜的产生并得到系统化发展,反映了阿昌族先民最初由于不了解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而遭到自然力的报复之后的理性反思,体现了人们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主观愿望。

总体上看来,阿昌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环保的民族,但阿昌族文化中也有一些破坏生态的习俗,例如,每年春节,阿昌族各家各户院子中央都要插一棵挺拔的青松做“摇钱树”,因此,每年春节前夕,阿昌族地区都会有数千棵松树被砍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