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里通信:空中信使-千里一线牵

千里通信:空中信使-千里一线牵

时间:2024-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而飞鸽传书就是一种先进的通信。飞翔的信鸽信鸽传书,也称“黄耳传书”。很快,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千里通信:空中信使-千里一线牵

4.空中信使——飞鸟传书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而飞鸽传书就是一种先进的通信。

信鸽是古代的邮递员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都是古代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或鸿雁的脚上然后传递给收信的人。

信鸽

由于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古人利用鸟类的这种特性,把所要传递的信息以书信的方式发散出去。所以飞鸽传书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又有效及时地获知了信息的内容,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通信系统。

飞翔的信鸽

信鸽传书,也称“黄耳传书”。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它有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的特异功能。

据说,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了。我国也是养鸽古国,养鸽有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如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通信。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在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非常普遍了。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就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递信息的鸽子

其实,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信鸽的主要目的还是被用于军事通信。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要看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很快,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要看曲端的全部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史书《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朝和匈奴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奴,要求释放苏武,但单于不肯,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将字条绑在信鸽腿上进行通信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知识小百科

我国古代其他通信方式

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www.xing528.com)

文字的嫁衣——鱼传尺素

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古时写信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唐朝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文字描述。

成群结伴的鱼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的形状,所以有“鱼传尺素”之说。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形状的信件。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有一首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黏土封好。然后在黏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别人私拆。

鲤鱼

知识小百科

1.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更为便捷。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这个领域包括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这一专业能够在电子信息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汉朝发明家蔡伦

蔡伦(公元61~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东汉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厂。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物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适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这就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至此,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绿衣使者——鹦鹉告密

唐玄宗时期,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官员感到奇怪,问道:“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某。”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鹦鹉

不老传说——青鸟传书

鹦鹉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其中的两只名叫诏兰和紫燕,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他们借用的都是“青鸟传书”的生动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