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七巧板:新闻人的创作拼装

历史七巧板:新闻人的创作拼装

时间:2024-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人拼装的历史七巧板历史新闻化与新闻历史化反映改革开放30年历史演变的栏目《日志中国》,在《新京报》上开设了整整一年,我一直对这个栏目比较感兴趣,每天都要翻阅一下。而它的结集出版,包含着一种“新闻历史化”的努力,试图将新闻人拼装的“历史七巧板”载入史册。新闻和历史的二难处境新闻和历史本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对众多历史碎片的七巧板式的组装,给人一种“客

历史七巧板:新闻人的创作拼装

新闻人拼装的历史七巧板

历史新闻化与新闻历史化

反映改革开放30年历史演变的栏目《日志中国》,在《新京报》上开设了整整一年,我一直对这个栏目比较感兴趣,每天都要翻阅一下。自己本来也应该是一些事情的亲历者,其实对历史事件的全貌和内幕往往不甚了了,因此,在阅读《日志中国》栏目的时候,有一种窥见全豹和解密的愉悦感。如今,《日志中国》栏目已经结束,并将全部文字和图片结集出版,6大卷近350万字。与每天面对报纸的零星阅读不同,结集出版的书籍给人一种整体感,让人更能够从中发现这个栏目选题的代表性和编撰的眼光。

从总体上看,《日志中国》栏目及其结集的出版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并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了封存在人们记忆深层的历史断片,从而激活了我们沉睡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其版面的新颖活泼和当代的时尚感,图文并茂的组合方式,吸引了更多愿意了解历史的年轻读者,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编辑思路的角度看,这个栏目是“历史新闻化”的一个范例,也就是将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局势”“走势”“思潮”,转化为一个当下发生的“事件”,一个重新叙述和拼装的“符号事件”,或者说一个由众多读者共同参与的“阅读事件”;由此,“历史”在叙述和编撰之中再一次显形。而它的结集出版,包含着一种“新闻历史化”的努力,试图将新闻人拼装的“历史七巧板”载入史册。从技术的角度看,栏目是由六个板块拼贴而成的一个整体,它试图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内,将钩沉的历史碎片组装起来,仿佛一次沉重而自由的七巧板拼装游戏,同时制造了一个充满快感的阅读现场,一次由众多读者参与的历史断片回顾展。这种符号拼装,体现一种将历史时间空间化、将线形叙述转化为符号嬉戏的冲动,从而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符号生产能力。这正是一个当代新型媒体的魅力所在。类似的构思,1998年曾经出现在南方的一家报纸,栏目叫《一日看百年》,通过一份大众报纸重述20世纪的历史,当时可谓“一纸风行”。与此不同,《日志中国》将焦点放在近30年的历史,因此带有更强烈的现实感,对编撰者的智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组装历史碎片的冲动

我最感兴趣的,不是新闻人的历史叙述能力,而是他们呈现历史原初碎片、再将碎片重新组装的隐秘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历史事件符号化的能力,或者说一种将“历史新闻化”的能力。《日志中国》栏目的版面中六个板块的构成是这样:第一,“一日三十年”板块,列举了30年中同一天的重要事件,让不同年份的不同故事或者事故,在同一时刻重新相聚,仿佛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的不期而遇,有惊喜也有尴尬。因此,这种并置和拼贴的方式,是报纸新闻特有的方式。它与其说呈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不如说呈现了“历史”原本的非理性结构。第二,“主题新闻”板块,每天有一篇记者撰写的主题新闻稿,试图以重述“历史”的视角,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文体,客观叙述30年中某一件值得记忆的重大事件。比如“恢复高考”“麻将解禁”“网络诞生”等事件,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代表性事件,讲述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文本内部既要求史料的准确性,又要求“解密”的诱惑力,还要求叙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三,“新观察”板块属于“专家视角”,主要是外请专家,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野入手,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述评,具有较强的时空穿透力和思辨性。特别是一些总结经验教训的反思性文章,提供了一种历史理性的眼光。第四,“温故知新”板块,选登当年权威报刊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将当时主流媒介对事件的评说,与我们今天对事件的态度进行对照,发现历史观念进步的踪迹。第五,“老照片”板块,包括整个版面的主图和小插图,特别是一些发黄的照面,特别能勾起大众回首往事的怀旧情感(第四和第五两个板块,都在试图呈现历史原本的面貌,制造现场感)。第六,“那时流行”板块,呈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流行符号史”(包括时尚物质、时尚词汇、时尚观念等内容)。这一板块的设置特别有创意。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历史不是靠一种形而上的抽象能够解释的,它是具体的生活实践,是由事故或者事件组成的,是破碎的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总体。它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流行”,或者说,就是重述“当时流行”,这既是对主流观念的具体化,也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身体行为对观念的“偏离”。

历史事件本来就是一种类似于七巧板的碎片,但借助于一种全新的符号形态,经过重新拼贴和组装、重新叙述和评价,便能够显示出历史的另类面目。六个板块并置和拼贴在一起,既显示出一种试图重述“历史”的理性企图,又通过符号生产制造了一个歧义丛生的经验迷宫,这是新闻人及新闻媒介特质的规定性。(www.xing528.com)

新闻和历史的二难处境

新闻和历史本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历史关注的是“长时段”的规律或者结构,至多也只能是“中时段”的时局或者潮流。相反,新闻关注的是“短时段”的事件或事故。历史的规律或者结构是抽象出来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叙述。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历史就是一种显现不同面貌的“时间叙事”。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事故在不同的历史学家笔下,有不同的表述的原因。各种不同的、变化多端的、极度抽象的历史叙述,给普通读者带来烦恼和困惑,进而使他们产生怀疑并丧失耐心。

新闻的基本前提是“客观性”,它采用的是类似于文学叙事中的“后视角”(看见什么就描述什么)和“零度叙事”(摒弃叙述者的情感)的方式。在现实中,这种新闻叙事的方式,当然是一种纯粹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上,新闻叙述具有不同的特点。就平面的报纸这一媒介而言,其典型特征是“拼贴”和“并置”。在同一个版面上,往往同时出现“坏消息”(比如“手足口”病的爆发)和“好消息”(比如专门治疗“手足口”病的喜讯或者药物广告),这是一种真实的“坏消息”和虚假的“好消息”的并置。报纸版面的组合,由此显示出一种结构性的诱惑力。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报纸会使人“心乱如麻”的原因。网络媒介的“版面”设置更是如此,不但有文字,有在你眼皮底下漂移的FLASH广告,还有声音,以虚拟的形式克隆了杂乱无章的现实。

对众多历史碎片(“事件”和“事故”)的七巧板式的组装,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但也使人头晕目眩。问题在于,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就是一种碎片的并置,一种噪音的组合,一种生活实践细节的拼贴。正是这一特点,解构了历史的线形叙事结构,呈现出某种经验的自由形态。新闻人的历史叙述也是如此,它通过拼贴和组装的方式,重现了历史的可感性和细节的真实性,使人们摆脱了同样是“虚构”的正统历史叙述的抽象和枯燥,及其形而上学的面具,也使人摆脱对历史叙述方式的“唯一合法性”的迷信。

无论如何,采用多种形态呈现“历史”,以及对叙述“历史”的多样方法的宽容,不失为一种合理而明智的态度。新闻人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去关注历史或重述历史,用当代人的眼光,用当代大众传媒的特殊编辑思路和编撰方式再现历史,可以视为对历史叙述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让超级整体化的历史碎片化,再将碎片化的历史重新编码为一个新的整体,形成新的总体性,就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逻辑一样。这正是我对这套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