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思维和民族肠胃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传统节日仿佛成了一个民族生活的最后守护神。节日过后,我们立刻就恢复了全球化的生活。特别是在城市里,无差别的生活模式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从小就在接受全球化的教育,上算术课的时候学12345,只在语文课上才学一二三四五。学习语言的时候,除母语外,还增加了英语,一直学到大学毕业,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文化交流,或者参与国际贸易,赚外国人的钱。
我们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已经完全全球化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物理(力学电学)化学(有机无机)生物学,用分析眼光看待外部世界,用解剖方法了解宏观和微观物质,用玩积木的方法将对象世界的零件拆开、再组装回去,用全球通用的方法了解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在我们眼中,不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不再是那些看似实在、实则很玄乎的金木水火土,也不再是阴阳五行交错变化的、凶吉莫测的神秘世界,而是一个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固态气态液态等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组成的、有序而明晰的世界。
外部世界的明晰化,加快了我们改造和利用世界的速度和能力,这是今天生活模式的基础。但也有人不喜欢,说古代的生活更好,更有诗意。随他说吧,因为我们不知道古代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不过,现代人的心境的确是变化很大。小时候看月亮,以为看到的是吴刚、嫦娥、桂树、玉兔;现在看到的是月球表面的岩石和陨石坑。人们对月亮再没有诗性的想象了,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也没有认同感,想的只是怎么才能到月球上去居住,去炒股炒房。
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理解,对历史和生命的理解,已经全球化了。首先是纪年法。辛亥革命之后开始采用公元纪年法,将耶稣基督诞辰年定为公元元年。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甲子、乙丑、丙寅)逐步被抛弃。民国时期采用两种纪年法,民国元年就是1911年。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写文章时,也喜欢同时采用干支和公元两种纪年法。1949年后干支纪年法很少有人采用了,它跟封建文化一起,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干支纪年法开始出现在日历上,但因记忆不便捷,很少有人用。时间命名也数字化了。自从有了时钟之后,子丑寅卯的计时法,被24小时的数字法取代,只有算命打卦的人才会用子丑寅卯计时。(www.xing528.com)
在穿着上,民族服装也被全球化的服装所取代。正式场合大家都穿西装。这并没有什么强行的规定,都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因为西装对个人的要求不高,随便什么人穿,都只会加分不会减分,因为西装的板型弥补了溜肩、粗腰、大肚腩的缺陷。而唐装,特别是电影中的唐装,的确非常漂亮,非常优雅。但是,由于唐装是一种艺术化的服装,所以对个人身体条件的要求很高。女性比男性更适合穿唐装。身材好的比身材差的更适合穿唐装。大肚腩穿唐装,肚子会更加突出。溜肩的人穿唐装,会显得没有精神。因此一些人想穿唐装,最后都吓得放弃了。
剩下来就只有肠胃。肠胃的民族性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的。比如,真正的饮酒者是不习惯洋酒的,喝了胃里凉飕飕的,想吐,他们宁愿喝5元一瓶的56度的“小二”。真正抽烟的人都不喜欢洋烟,不习惯那种生烟草的味道,再好的雪茄也不习惯,必须是烤烟型的,最多也只能是混合型的。茶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喝茶就是喝茶,不要在茶叶里面加什么茉莉花、玫瑰花之类的,更不要往红茶里面加牛奶、柠檬。
我自己也有着一副民族主义的肠胃。烟酒茶自不待言了,凡是经过嘴巴进入肚子的东西,我都支持本土化、民族化。我特别不喜欢吃西餐,最讨厌芝士焗蜗牛、烤牡蛎、没有炒熟的菜叶;也不喜欢吃Pizza,通心粉、意面,更不喜欢吃洋快餐。每一次吃西餐,我都好像没吃饱,就像北方人没有吃馒头就觉得没吃饭似的。但是,更年轻一代的肠胃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他们恰恰相反,一吃中餐他们就没精打采,一见西餐就喜形于色。
肠胃的民族化,也是培养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吃喝就是纯粹民族风格的,没见过西餐。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接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餐饮,因而不在乎哪个民族的饮食风格。或者说,他们的肠胃,正在被一种新的全球化的饮食风格所改造。看来,民族主义的最后防线:肠胃民族主义,也要失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