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识更应学做人
赵志琴
案例背景
周二下午,体育课一下课,我正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我班学生小波哭着奔进教室,向我叙述同学小灵欺负他,无缘无故地打他、骂他,还叫同学不要跟他玩,如果谁跟他玩,他就对谁不客气。
案例内容
我随即向小波了解情况。可小波竟伤心地泣不成声。周围同学见状,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上了。好半天,我才弄明白。原来,小波和小灵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课间一直在一起玩。小波为人比较老实、随和,因此,基本上是听小灵的。开始相处时,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关系融洽。慢慢的,小灵开始变得霸道起来,逐渐控制起小波,小波的所有活动,要听小灵的。有时小灵心情不好,就随意地谩骂小波,还经常无缘无故打他。小波觉得很伤心。今天就是因为小灵不知何故生气了,把气撒在了小波身上,弄得小波委屈不小。
我安慰了小波几句,并表示一定帮他解决这件事情。小波这才慢慢平静了下来。马上,我找来了小灵了解情况,情况基本属实。我问道:“小波是你的好朋友吗?”“是的。”小灵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你有没有觉得你这样做很不好?你的好朋友很伤心?”“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才这样的,我觉得不会。”小灵理直气壮地回答,丝毫没有做错事的懊恼后悔,好像小波这样的表现,有点故意找事似的。
我没有继续再问下去,安慰了小波几句,就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去了。因为马上要上课了,而且我意识到,这件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之后的几天时间,我常常借机到同学中去了解情况。男生、女生,能了解的都去问一问,甚至家长这方面我都侧面了解了。我要了解小灵的为人,家里的学校里的;了解小波与小灵的关系;了解小波的为人。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有点复杂,我是想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情况,以便更正确地找到小灵和小波相处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细致、全面地了解,我了解到小波是一个好孩子,十分老实,从不欺负其他同学,相反还有女同学欺负他,但他从不还手,总是笑着说,她们是跟他开玩笑的,对人十分宽厚。小灵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在班级中人缘很好,有号召力,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很讲义气,乐于助人,很大方。
事实上,小灵和小波确实是好朋友、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平时,小灵很关照小波,主动帮他拿饭;小波生病没来学校,他也会帮他抄作业、拿本子、送作业。但同时,同学们又说,小波像是小灵的跟班、影子,他什么都得听小灵的,不听不行。小灵不懂得尊重小波,小灵有点霸道。
确实如我预料的,小波和小灵的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矛盾,而是他们不知道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因为我们的课堂上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本学期思想品德课本上有这个内容,但还没有学到,根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就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在班级中进行讨论,才能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那么,如何展开呢?通过什么方式的教育,使孩子们对同学之间的相处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内化为每个孩子个人的行为呢?说实在的,我也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方法。先以榜样学习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吧!(www.xing528.com)
我从网上找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利用晨会课的时间,讲给学生们听,请学生边听边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在做一件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讨论,学生们明白了什么是友谊,什么才能称之为好朋友。我仔细地观察了孩子们的表情,从他们的神情中,我看到了“恍然大悟”和“明白”,同时也看到了“疑惑”。无论是“恍然大悟”还是“疑惑”,他们都告诉我,讨论有了起色:有的同学理解了,有的半信半疑,不甚理解。看来需要我乘胜追击了。我马上利用周四思想品德课的机会,结合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内容,就“同学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展开学习讨论。由于前期故事的铺垫,学生的讨论踊跃、观点明确,他们理解了同学之间该友好相处,彼此尊重,宽容对方。
之后,我又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些班级中有关同学之间相处的具体事例,如班级中同学之间发生争执的,班级中你和好朋友是如何相处的,当矛盾出现时,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
资料的收集一结束,我就利用班会时间,就资料本身进行交流,请大家各抒己见,说说同学之间相处的问题,说说什么是好朋友的话题。最后,就小波和小灵的事例进行适当改写,让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同学之间要相处好,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意见。作为好朋友更应如此。如果对方有缺点、错误,便要提出来,帮助他共同进步;对方如果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结论出来了,应该付之于行动了,我随即再一次提起刚才的几个事例,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相处原则,事件的双方该如何去做?那样相处的话,矛盾就不会出现了,彼此的关系也就更融洽了吧?
冷场了几分钟后,事件的当事人首先发言,特别是小灵说得很好。他说:“对不起小波,今天是我不对,我不该把自己心里的怨气撒在你的身上。本来我想你是我的好朋友,你不会介意我这么做的,我也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发泄一下罢了,因为每次发泄之后,我心里会好受许多,可是我恰恰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真对不起!”小灵是我们班上能说会道的学生之一,他说得十分诚恳,非常好,我突然发现小灵的眼睛里竟然含着泪光。这时马上有同学站起来说:“小灵,其实,你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十分容易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小波是你的好朋友,他一定愿意听你诉说。你只要将你的不愉快说给他听就行了。他一定会宽慰你的,那样你的气不也就消了吗?”
…………
发言的同学一个接一个,他们都想出了许多可行的办法。看来,同学之间如何友好相处的问题,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也应该从中学会了一些办法了吧!我现在要做的是密切关注,适时引导……
经过一个阶段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明显有了改善,特别是小波和小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案例反思
这件事情得以比较圆满的解决,细细想来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一份爱心。教师能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们的成长,认真细致地去了解事实,仔细分析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在学习故事、交流身边的事例中与孩子们沟通,让他们懂得道理,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批评。之后又能密切关注,适时引导……其实这就是心理素质全面的疏导、培育的过程。
孩子们在慢慢地长大,他们的品格、志向、情感、个性等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需要的是受到全面的疏导、培育、教育。
从小便常听长辈们说,先学做人,再做学问。随着年岁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深深地感到作为小学教师,教会学生做人是多么迫切而紧要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