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朗读教学初探
潘志芸
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学生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将书面语言内化,并通过积累达到一定量,这样才能熟练正确地运用这些语言。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第一次接触那些有趣、优美的文章,他们兴致盎然,趣味无穷。老师如何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方法指导,逐步递进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应该根据课型和孩子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指导。
1.字字点读。
“听录音读课文识字”处于教学初期。学生刚接触课文,而且每个学生的识字能力不同,为了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对语文学习燃起兴趣,我的目标制订得较低,要求每个孩子在听完录音、跟着老师朗读后,能一字一字点读课文,养成朗读不加字、不漏字的习惯即可。
2.字连成词读。
在顺利经过点读认字的阶段后,学生接触“读儿歌识字学拼音”这一课型。课文的儿歌短小,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是孩子学习规范语言的较好依托。这时,我提出了朗读儿歌,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要将字连成词语、词组来读的要求。
比如《摘葡萄》这一课我示范朗读:
葡萄架/
挂葡萄/
摘下葡萄/送婆婆/
婆婆乐得/眯眯笑/
我将后两句各分成了两个词组,这样意思连贯,朗读起来节奏感强,而且学生觉得学习难度不大。几篇文章训练下来,孩子们掌握了“将字连成词语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渐渐的,当学生能熟练掌握连成词语朗读每一篇课文后,我进一步对他们提出“熟练朗读,读出儿歌节奏”的要求。这为朗读长句打下基础。
3.词连成句读。
有了将字连成词语、词组的基础,现在将词组连成句子困难就小多了。学习短文时,我首先给孩子打气:碰到长句不要害怕,长句只是将一些词组连在一起罢了。然后找一些典型的语句重点指导。
《当妈妈拉开窗帘的时候》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大树在向我招手,树上的小鸟在枝头蹦着,跳着,唱着好听的歌。这个句子比较长,孩子很难将其读通读顺。这当然成了我重点指导的语句。
我首先渗透句式的概念:这是“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描写了窗外大树和小鸟的动作,表现了我拉开窗帘后的美好幸福心情。然后示范朗读:大树/在向我招手,树上的小鸟/在枝头蹦着,跳着,唱着好听的歌。学生一听确实不难呀,仅仅是多了几个词组罢了,于是大家跃跃欲试。然后,我通过领读、比赛读等形式反复训练,学生们一会儿就牢固掌握了这句话的朗读方法。
多次训练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拿到课文就大声朗读,碰到长句也不再害怕了。
4.技巧指导。
通过一步步指导,学生们学会了朗读的一些基本方法。于是,我进一步传授朗读的技巧:比如“的”、“了”、“在”等副词,在文中可以读得轻一些,连得快一点,这样整句话,就有快慢之分,节奏就不同了。比如课文中有一些表示感情色彩的形容词,看到它们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再比如问号、感叹号、句号,它们表示的感情色彩不同,不同的标点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有了这些朗读技巧,孩子读起课文来更有滋有味了。
二、朗读课文精选练点(www.xing528.com)
语文阅读教学曾提出要善于“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朗读训练同样也如此。抓住重点段,重点句这样的“领”,指导就事半功倍,但不可能课课都有这样的“领”。因此,老师要精心选择,从文中找到有价值的紧密联系课文主旨的内容进行指导。
1.找文中关键词。
《蝉》一课通过蝉不认真学习,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事,告诫大家学习要认真。
教学时,我问学生:黄莺、画眉、云雀三位歌唱家要教蝉学本领,蝉是怎么学的?孩子们从文中找到了句子。我从句中抽取了“不以为然”、“一摇头”、“很不耐烦”三个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这三个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蝉最终没有学到本领的原因,理解领悟了这三个词,就能较好地感悟课文内涵。
我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不耐烦”指蝉很急躁、很厌烦的样子。接着,我示范朗读这几个词语的语气,“不以为然”要读出很不当回事,一切都不放在眼里的高傲的语气。“一摇头”呢,要表现出很轻松的,不放在心里的轻描淡写的样子。示范读后,我请学生采取各种形式反反复复朗读句子。最后我出了一道思考题:你觉得这样的蝉学得到本领吗?为什么?学生们通过反复朗读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后,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大意,纷纷说蝉不认真学习,肯定学不到本领的。就此,老师的点拨作用真正体现了出来。
2.找文中的重点句。
《小山羊和小熊》一文用对比手法写了小熊和小山羊在别人有困难时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文中小山羊和小熊在别人求助时回答的话,最能表现他们的品质,是文章的重点句。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找到小熊和小山羊说的话,接着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然后采用指名朗读、示范朗读、领读等形式让他们体会小熊说话时的不耐烦、小山羊的热情真诚。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较好地感受到小山羊助人为乐的精神。
3.找文中的重点段落。
《闹花灯》描写元宵节的夜晚各种各样的花灯,表现了节日夜晚热闹的景象。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小节,学生不约而同都找到了介绍花灯种类和龙灯样子的第二小节。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这一小节,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认认真真读好它。边读边思考后,学生们谈起了自己的体会。这个说:我喜欢第一句,元宵节的灯各种各样,真多啊!那个说:我喜欢第二句,把龙灯写得像活的一样。他们那么喜欢这有趣的花灯,再体会一、三小节人们的欢乐气氛就游刃有余了。
精心选择,抓住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训练朗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形式多样,重视范读
朗读课文的方式很多,学生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都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
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学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
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可采用引读;
需要渲染气氛、增强声势,可采用齐读;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可以采用配乐读;
增强趣味,体会人物情感,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可以采用比赛读……
在这众多形式中,示范朗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很重要的条件。老师在示范朗读时,他的语言、声调、节奏、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变化,都是孩子关注的要点,也是孩子模仿的依据。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
老师正确的、动之以情的示范朗读,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对朗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朗读能力也能快速增长。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句虽然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