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附小教学论文: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实践

复旦附小教学论文: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实践

时间:2024-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基于以上认识,我进行了“语文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一课题的研究。

复旦附小教学论文: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实践

语文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符 华

一、研究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掌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

要让学生有最充足的发展,就必须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开始。传统的教学往往让孩子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难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真正学到知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必须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进行了“语文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一)自读自悟,给孩子一个自主的空间。

自读自悟,主要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通(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通过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使学生实现了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以《溪水和池水》一课为例,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想象自己就是溪水,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当时溪水来到大海里兴奋、快乐的情景:你们猜,溪水看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畅所欲言:有的说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珊瑚,有的说看到了巨大的蓝鲸,有的说看到了成群的海洋鱼,还有的说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船只。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溪水的快乐。

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池水,最后变得又黑又臭,会怎么想?学生纷纷难过地说:

“唉,都怪我没有听溪水的话,现在变成这样,太难看了。”

“我可真懒惰,现在后悔也来不及。”

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轻松地体会了溪水和池水不同的心情变化,然后再通过赛读,读出了感情,感悟了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勇往直前,才能不断进步。

(二)角色表演,给孩子一个创造的舞台。

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看童话故事,进行角色表演。教《称赞》、《聪明的猴子》、《狐假虎威》这一类课文时,我就创设机会,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学习课文的旁白部分,体会角色不同的语气。每次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得到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增强。

如《狐假虎威》第二节中的旁白部分是“狐狸眼珠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旁白,请一人上台扮演狐狸,大家评议,看看他演的时候有没有“转动眼珠”,说的时候有没有“扯着嗓子叫”等等。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神态、语气的表演惟妙惟肖。

(三)质疑探究,给孩子一个畅想的园地。

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如今,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对课题的感知质疑,对词句的感知质疑,对标点的感知质疑,以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执教《一条大蟒蛇》时,颇有感触:

卡达叔叔为什么脱下上衣向大蟒蛇头上罩去?”

“为什么按住大蟒蛇的头颈?”

“为什么滚进溪流而不让我杀了蟒蛇?”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以及小组成员的积极讨论,解答了疑问,体会了卡达叔叔的勇敢、机智、爱护野生动物的好品质

(四)小组合作,给孩子一个互动的氛围。(www.xing528.com)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突破。如何使此项学习真正富有积极的成效呢?我认为,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是至关重要的。

1.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就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块奇石,向同伴作介绍。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2.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执教《丑小鸭》时,我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续编故事:“如果你是丑小鸭,当你变成了天鹅,会怎么做?”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结尾,如:

“丑小鸭张开翅膀,飞向了他的同伴。”

“丑小鸭在天空中飞呀飞,飞过养鸭场、飞过树林,小鸭们、公鸡、小狗都羡慕极了,纷纷称赞他的美丽。”

…………

通过合作学习,使他们的扩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五)信息拓展,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

1.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教学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深入细化、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补白等。

如学《化石》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上鱼化石和其他化石的科普知识,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们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鱼化石、恐龙化石等信息,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学习《松鼠的尾巴》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网收集动物尾巴的信息;在学习《海上气象员》时,让学生上网了解动物气象员的信息;学习《一条大蟒蛇》时,让学生上网收集我国珍稀动物的信息,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达到了资源共享,有效地丰富了文本的学习内容。

3.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到太空去》一文以自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来到太空后,在机舱内的生活状况。因为是在失重状态下,所以与地球的生活截然不同,显得格外特别和有趣。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很想了解更多的太空生活的信息。于是,我告诉他们:“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帮助你们很快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还给学生提供了三大主题:(1)神秘遥远的太空;(2)人类的太空之旅;(3)我国的航天计划。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后纷纷上网收集信息,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此外,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教完《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便把学生带向《克雷洛夫寓言》,举行寓言故事会;教《狐假虎威》后,让学生阅读喜欢的成语故事,开展成语沙龙;教了《丑小鸭》,便为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

(六)以读促写,给学生一个运用的平台。

《风》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其中二、三小节描写了风像个小孩子似的调皮,语言活泼、有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读、接读、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此外,我还在课件中发现了一首关于风的诗歌,便立即给学生欣赏:“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树梢点头时,我们知道它正走过;可是,当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来游戏了。”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当个小诗人,也来编句诗,他们饶有兴趣,纷纷说道: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柳条婆娑起舞时,我们知道风来和柳条说话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花儿跳舞时,我们知道风来看望鲜花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云儿慢慢飘动时,我们知道风来和云捉迷藏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草儿欢快地摇摆时,我们知道风来教草跳健身舞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可是,当船儿在海浪中颠簸时,我们知道风在发脾气了……

以上是我在参加教改的实践中获得的点滴体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快乐地学语文、用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获2006年上海市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