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南湖:美丽景区,揽月楼、百花园等主要景点一览

汉中南湖:美丽景区,揽月楼、百花园等主要景点一览

更新时间:2025-01-2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南湖,景区山势优美,由七沟八梁、68个山岭组成了风景区的主要框架。2003年完成了景区整体绿化,罗汉岛、大坝、主要景点及道路两旁独具匠心的绿化方案,表现出了极好的效果。南湖主要景点有揽月楼、百花园、动物园、狮子亭、琼花阁等。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是汉中一处有名的人文景点。

二、汉中的主要景点

▲南湖风景区

汉中南湖公园位于汉中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汉山脚下。湖水潆洄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汉中南湖公园即原强家湾水库,始建于1954年,方圆4公里。景区青山常绿、河流密布、风光绮丽。“青山碧水,松涛竹海,鸟语花香”是南湖独特的自然美景,南湖有陕西第一湖之赞誉,是汉中灵山秀水的集中体现者。

南湖,景区山势优美,由七沟八梁、68个山岭组成了风景区的主要框架。景区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松、柏、竹、杉、桂、茶树等遍布山坡,与碧绿的湖水相呼应,形成了青山抱碧水、碧水绕青山的自然美景。2003年完成了景区整体绿化,罗汉岛、大坝、主要景点及道路两旁独具匠心的绿化方案,表现出了极好的效果。绿化中采用的桂花、丁香、菊花、太阳花、麦冬、红杜鹃和红叶小檗等相互搭配,相互映衬,起到美化、亮化景区的效果。景区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生态保护良好,为各类植物、鸟类、兽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近千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动物近百种,在湖面、林间随处可见鸟雀飞舞。

南湖主要景点有揽月楼、百花园、动物园、狮子亭、琼花阁等。

▲张良庙

张良庙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留侯。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这一带道教活动的圣地,四方览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成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大有护法卫道之象。二水清流低吟,如琴鸣曲。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叠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去云雾缥缈、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是汉中一处有名的人文景点。

▲苏景园

苏景园坐落在古城汉中市的西部,占地近10公顷,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建造的,是供人们旅游、休闲、园林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林。园内汇集了奇花异草,珍稀古树和奇石根雕,具有明清风格的建设及家具陈设,合理布局结合精妙的创意,使环绕的池水、林立的树木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巧妙地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小江南的魅力。水是园中的灵。苏景园园中的水,无论是供游人垂钓的鱼塘,还是环绕园内的幽幽碧水,无不透出一股灵气。石是园林的魂。在苏景园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奇石,大到让人昂首仰视,小到让人低头把玩,从天上之彩云到山川之流水,从天上的飞禽到地上的走兽,凡是世间所有的和所无的都在石中表现,让游人畅游其间,发挥想象。苏景园中种植着各色名贵树木,有代表汉中市花的旱莲,有傲雪怒放的梅花,有洋洋洒洒的樱花,有红遍百日的紫薇,还有飘香十里的汉桂。在其中品茗或娱乐,别有一番风情。

▲山河堰

山河堰位于山清水秀的褒毂口,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郑、褒城两县部分地区,现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3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寻找到汉代的遗迹。

▲褒斜栈道

中国有句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刘邦取汉中后于公元前206年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西部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是指的这一段。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中的《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镌于公元66年,开我国摩崖刻字之先河。镌于公元148年的《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世称《石门颂》,号为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镌于公元155年的《李君表记》和公元173年的《杨淮、杨弼表记》,世称《石门颂》,皆被誉为汉代摩崖之精英。另如四种汉隶大字摩崖,俱有史实作依据,足可供后世之凭吊。其中署名“魏王”的衮雪摩崖,传为魏武曹操之手笔,早已蜚声中外。镌于公元263年的《李苞通阁道题名》是罕见的三国遗刻。镌于公元509年的《石门铭》,被誉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品。至于三种宋代摩崖,皆述及汉魏轶事,且为宋人仿汉隶之杰作。石门十三品既是记述古褒斜栈道和古石隧道以及古山河堰的通塞、变迁的珍贵史料,又是我国汉魏时期隶体文字的真迹,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武侯墓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弘。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1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1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副,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古汉台

古汉台为汉刘邦驻汉中宫廷遗址,现在原址上建立了汉中博物馆。位于汉中市城区中心稍偏东南方,又名“七星台”。汉中市博物馆在古汉台辟有石门十三品、出土文物、古书画、汉中近代史、古生物化石、宗教造像等陈列室,珍藏各种文物达12000多件,成为汉中文物的荟萃之地。汉中八景中的“梁山石燕”、“月台苍玉”与褒斜栈道、石门石刻均为文化珍品。

古汉台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南北长156米,东西宽72米,占地面积11230平方米,有“国之瑰宝”、“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等题词的赞誉。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违背盟约,立沛公(刘邦)为汉中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四月由关中南至汉中,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训整军马,一方面又收运、储藏马匹的粮草。在此同时,以“明修栈道”麻痹敌人。同年八月又由汉中北上,“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后与楚争衡,最后战胜了项羽,统一全国。刘邦在汉中时间虽短,但遗留的古迹很多,古汉台就是其中的一个。

▲灵崖寺(www.xing528.com)

灵崖寺位于略阳县城南3公里处,建于唐开元年间。背靠文玉山,面向嘉陵江,坐东向西,寺庙依托山崖上两个大溶洞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摩崖石刻130多通,其中享誉海内外的汉隶名刻“陠阁颂”(刻于公元172年),对研究书法很有价值,素有“小碑林”之称。

▲蔡伦墓

蔡伦墓在洋县龙亭铺南200米处,墓区面积5亩,冢高7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字敬件,湖南桂阳(今耒阳)人。东汉明帝时,曾任宫廷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他成功地改进了造纸的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纸,朝廷批准推广。从此,天下都用他的方法造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以蔡伦供职宫廷年久有功,授封“龙亭侯”,其封地即为现在洋县的龙亭铺。后世对他的故墓着意保护,以示敬仰之意。墓祠共占地2公顷,祠区有拜殿、献殿、蔡侯祠、东西配殿、乐楼等清代悬山式建筑及多株古柏和汉桂。墓区有石人、石羊、石马等翁仲。

▲五门堰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以北15公里许家庙镇东南0.5公里处。此堰系截湑水河流而建成的低坝拦河灌溉工程。最早修堰时间是新汉王莽时代。五门堰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堰口先是土筑,遇大水崩溃,到元顺帝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公元1340年),城固县令蒲庸将堰口改为石砌,渠底开到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故名“五门堰”。

堰坎西南20米处,有清嘉庆年间所修的太白楼、禹稷殿、大佛殿。坎南有观音阁,全用石条垒砌,建于清道光年间。另外,古庙内有关于五门堰水利碑40多通。

▲红寺湖

红寺湖位于汉中市西南25公里处的南郑县,是汉中境内最大的生态旅游区。景区面积5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林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有鸳鸯、白鹭、锦鸡、鱼、虾等20余种野生动物,松、杉、枫、楠竹、茶树、油茶等近20余种植物。红寺湖以其山水交融、植被丰茂、珍禽栖息、乡情浓郁的自然风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类景观。

▲青木川

青木川位于陕南汉中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甘肃省武都县、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全镇总面积208平方公里。青木川地名和民众聚集的形成历史悠久,据考,青木川原属川地羌汉杂居区,明成化年间,朝廷统一地名,命名为永宁里。清光绪年间为宁羌州西路18牌。新中国成立后,乡民以当地一棵大青木树为象征,更名为青木川。

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早在三国时期,邓艾攻蜀时部队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闯王李自成义军由青木川过境入川占领青川县,清太平天国兰大顺义军与官军曾在境内秦家垭鏖战。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国民党军第一师、第六十四师曾驻扎青木川,企图入四川、甘肃阻挡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1949年10月胡宗南骑兵第二旅旅长吕继化率残部在青木川驻扎9天,企图利用自然地形负隅顽抗,在解放大军强大攻势下,溃逃入川。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一七一团一个营驻军青木川,执行剿匪、保卫新政权任务。

青木川古迹众多,有“秦陇古栈道”、摩岩石观音、邓艾将军石、二郎神脚印、石门关、金缸峡,特别是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群及人文民俗传奇吸引着古今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题咏。青木川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在开发的风水宝地,有丰富的资源,悠久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天台山

天台山,是陕西汉中地区的一座名山,距汉中市35公里。据《汉中府志》载:“天台山(南郑)县西北七十里,顶如平台,为县治之主山。旧记:山高数十里,中岩有飞泉数百尺,下为深潭,号佛子潭。前巍然高耸者为金炉峰,峰下有洞,深不可测。石磊磊层积如碑凌空,谓之石碑口。上脉坟起,如星罗列,谓之六谷堆,皆山中奇胜。”天台山形势险峻,景物奇特。清严如煜在《游天台山》一诗中曾有描述:“苍苍石围上峻峨,险道新盘上旧阿。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

▲燕翔洞

燕翔洞位于石泉县城南50公里的熨斗古镇。经专家考证,燕子洞洞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寒武系生态石灰岩溶洞群,生成至今已有5亿年历史,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洞内钟乳石、石笋千姿百态,形成的如“黄土高原”、“春之花”、“秋之实”、“长白雪松”、“五彩流瀑”、“九寨风情”等独特景点达几十处之多。

▲午子山

午子山位于汉中市东部西乡县堰口镇,距县城12公里,是海内外游客游览、观光、朝拜的胜地。午子山三峰削立,泾阳河、小峡河像两条玉带环山流过,主峰高900余米。现午子山上还存有明代铜佛像两尊和乾隆年间铸大钟一口。午子山左侧,一峰腾空,绝壁万仞,有飞凤欲翔之势,石崖上镌有“飞凤山”三个大字,矫健遒劲,相传为三国张飞所书。飞凤山侧有“虎头崖”三字,今仍依稀可辨,因无款识,不知何人所书。午子山上还有明代造像、碑匾“汉南胜景”等珍贵历史文物多处。

▲开明寺塔

开明寺塔位于洋县城内广场中。塔在原开明寺北,故称开明寺塔,寺早圮废,仅余此塔。

《洋县志》载:“开明寺塔,与寺俱建于唐初。”《汉中府志》载:“开明寺,县南二百步,法轮院也。唐开元初(公元713年~公元714年)建,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为丛林。有浮屠高十三层。”塔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身北面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室长、宽各为1.5米,至顶高约3米。共13层,各层高度和直径,均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至顶覆以半圆形的覆钵及八边形的刹柱和宝盖。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龛52个及方形单层小塔100个。佛龛内都有石雕佛像,各层塔角都有风铃,今已不全。塔古朴,雄峻,为洋县内仅有的古建筑物。

▲兴元湖

兴元湖位于汉中市北4公里的宝汉公路东侧,因唐中属兴元府而得名。兴元湖原名八里桥水库,始建于1985年,现已粗具规模,是集灌溉、养鱼、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面积42万平方米,水面面积22万平方米。先后修建了以“帆影”为象征的水上码头、“望湖台”等现代建筑。公园内亭、台、阁错落有致,彩绘富丽堂皇,曲桥塔亭别具一格。公园内有各种人工栽植的花卉树木,有梅林、桂林、玉兰、银杏、蜡梅等珍稀花木,共有46科126个品种。

▲紫柏山

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留坝县境内,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其山岳巍峨,有92峰、82坦、72洞,风景如画,堪称秦巴千里栈道“第一名山”。景区集高山草甸、珍奇动物、稀有植物、原始森林,峰、岩、洞、坦、泉、溪与峡谷为一体,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紫柏归来不看草”之说。

紫柏山,系秦岭主峰太白山支脉。海拔1300~2600米,山势巍峨壮观。此地雨量充沛、气候爽朗。草木葱茂,苍翠欲滴。山顶云雾缭绕,山下溪水淙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紫柏山岩谷地貌奇异,自然风景秀丽,野生动植物较多,森林覆盖面积4000公顷。山下张良庙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筑“授书楼”屹立山巅,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间,隐现于云海雾涛之中,雄伟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