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请愿代表呈稿修正,要求一年召开国会

请愿代表呈稿修正,要求一年召开国会

时间:2024-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遂嘱姜济寰、彭国钧将血书转送请愿代表,并代达己意。徐特立是以甘洒热血为代价换取国会速开的第一位志士,为请愿者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请愿代表。30日晚上,代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正的呈稿,改为要求一年召开国会。

请愿代表呈稿修正,要求一年召开国会

一、第一次请愿

第一次国会请愿上书在1910年1月,酝酿发动则在1909年10月间。

在筹办咨议局的岁月里,立宪派看到政府的表现,深深认识到,“以枢臣之老耄,疆臣之畏葸不前,但足以亡国而有余,绝不足以唤起沉疴,挽回危局,共臻于立宪之一境”(1)。只有早开国会,人民参政,才能监督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

1909年9月,中国与日本签订新约丧失种种权利,列强在海牙和平会议上密议统监中国财政的消息,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士大夫惊相走告,“愤叹之声,雷动猋合”,群以为“欲求一非枪非炮非舰非雷而可使列强稍稍有所顾忌者,实无其策,于是拟请速开国会及组织责任内阁之议,各行省乃不谋而同”(2)。立宪派有了咨议局这块根据地,便迫不及待了。

运动由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发起。1909年10月13日,即咨议局开幕的前一天,张謇同苏抚瑞澂及立宪派骨干雷奋、孟昭常、杨廷栋、许鼎霖进行了仔细磋商,确定由瑞澂联合各省督抚要求迅速组织责任内阁,由张謇出面联合各省咨议局要求速开国会。同时议定派杨廷栋、方还、孟昭常分往各省联络(3),约各省咨议局闭会后于农历十一月上旬派代表到上海,共同讨论速开国会的问题。

同日下午,江苏咨议局研究会开茶话会招待议员,贯彻了张謇的意图,议员相继演说外交失败、内政不修,非联合各省速开国会不可。

11月初,张謇亲赴杭州,会晤巡抚增韫,增韫表示愿与瑞澂取同一态度。又会见了汤寿潜、王清穆等人。当时有人说,从政府、社会各方面观之,“国不亡,无天理”。张謇回答说:“我辈尚在,而不为设一策,而坐视其亡,无人理。”(4)他觉得国民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分忧解难。汤寿潜同意他的意见,上疏请求提前召开国会,或先开临时国会。

杨廷栋、孟昭常、方还等11月分头出发,前赴南北各省。各咨议局鉴于国势日危,九年立宪期限过长,资政院不能代表民意,无法促进政府改革,欣然同意派遣代表赴上海参加会议。

请愿速开国会目的在争取民主,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徐特立断指血书是其中最为感人的事件。12月6日,湖南各界推举罗杰、陆鸿逵、陈炳焕、刘善渥为代表,定于8日启程赴沪。长沙修业学校教员徐特立闻悉异常兴奋,8日在学校谈及外交失败,时局阽危,“既已筹备宪政,以图补救,则非早开国会,不足以促进行”时,他热血奔腾,“乃觅刃自断左手小指,濡血写‘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字”,表达了支持请愿的坚强决心。他想去找罗杰陈述意见,经人劝止。遂嘱姜济寰、彭国钧将血书转送请愿代表,并代达己意。(5)徐特立是以甘洒热血为代价换取国会速开的第一位志士,为请愿者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请愿代表。

12月17日,已有7省代表抵达上海,通过座谈和情况交流,大家清楚地看到国家所面临的危机,认为“亲贵分赃之政府,决无统治全国之能力。为国家与人民计,只有实行立宪,速开国会,为最好之万应灵丹”(6)

从12月18日起,陆续抵沪的各省代表每日午后在预备立宪公会事务所集议一次(19、20日休会),名曰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推福建咨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主席,孟昭常、林长民为书记,至25日,共开会6次。所议事项有:确定会中席次;召开代表会时间;汇齐各省签名簿;签名以咨议局议员为限;推举呈稿起草员;公推直隶孙洪伊领衔;为对付都察院的递呈代奏必须有过半数具名之人到京亲递,否则不予代奏的新规定,决定如签名者未有过半数到京,呈中只列到京代表姓名,叙明签名实数,以示众志所属;大会后数日代表进京;议定进京代表团规约12条,约束代表一致行动;推选方还、罗杰、刘兴甲、刘崇佑为代表团干事;还讨论了各省咨议局联络方法,但未作议决。(7)

会上,湖南罗杰、刘善渥向代表展示了徐特立的血书。“众咸感泣,益思亟行”,表示“不请则已,请必要于成,不成不返。又激之者则谓不得请,当负斧锁锧死阙下”(8)

27日,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谈话会所议决的事情,讨论了呈稿,由张謇最后修正。请愿大旨为两年内召开国会,明年先开临时会议一次。

此次到会代表共16省,51人。会上决定进京的代表为:直隶孙洪伊、张铭勋、王法勤,江苏吴荣萃、方还、于定一,山东周树标、朱承恩,湖南罗杰、刘善渥,湖北陈登山,河南彭运斌、宫玉柱,浙江应贻诰、吴赓廷、郑际平,福建刘崇佑、王邦怀、连贤基,江西闵荷生、聂传曾,广东沈秉仁,广西吴赐龄,奉天永贞、刘兴甲,吉林、黑龙江两省为李芳。安徽、山西未定。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路远不及与会,未派代表参加,会议电告之。(9)

根据主席刘崇佑的提议,28日开了谈话会,议定代表到京日期以30天为限,到后设办公所,成立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又讨论了今后各省咨议局的联络方法,拟于每年农历六月各派代表到上海聚会,就各省利害共同的议案互相研究,以谋一致。但这个问题不属于国会请愿范围,应由各代表函告本省咨议局决定。

30日晚上,代表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正的呈稿,改为要求一年召开国会。(10)

会议期间,上海各团体热烈欢迎并招待宴请了代表。会后代表乘轮溯江而上,途经安庆汉口,又受到安徽、湖北各团体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10年1月代表由汉口换乘火车北上

各省咨议局筹备召开上海会议期间,由天津商务总会发起,一个以筹还国债、防止列强监督中国财政为目的的爱国运动也同时展开。11月,天津商务总会总理王竹林以为国债关系到国家存亡,如能在三年至五年内还清,不仅要求开设国会不用费力,而且列强也无理由干涉中国内政,首先提出筹还国债的倡议。接着邀约当地绅商开会,绅商“因近来风传各强国有监理我国财政之说,悉藉口于赔款外债,此议如果实行,埃及、高丽即我殷鉴。凡我国民亟宜设法挽回,以杜狡谋”。决定先在天津组织筹还国债会,然后联合外省共同进行,“冀保国权而弭巨患”(11)。11月22日,他们发表了《筹还国债会缘起》,说自甲午战争赔款以来,中国已欠外债“银一千六百兆”。“中国穷困病源,悉由国债”,“即速开国会,亦恐无解决之时”,筹还国债实为“救国救民之要著”(12),希望全国人民立即行动。旋又拟出《筹还国债会简章草案》,确定筹还总数以甲午、庚子两次赔款为限,各省应摊数目以政府原定各省担还之数为准,三年还清。贫民听其自认,富民必须认摊平均数目。(13)

这一倡议得到全国各商会、各界绅民的热烈响应,顿时筹还国债会、爱国公债会竞相成立,国民捐(募集捐款筹还国债)、海军捐(募集建设海军经费,1908年末由南洋华侨发起)等活动风起云涌。“于是绅商士夫撙节日用以筹还国债,耕夫织妇盈余布粟以筹还国债,佣工婢仆齿积薪劳以筹还国债,儿童孺子减缩饼饵以筹还国债,即下而至于娼优走卒,贫而至于乞丐舆夫,凶而至于书吏丁役,亦莫不出其血汗所得,争相解囊,以筹还国债。一时民情之踊跃,民气之发舒,实为从古所未有。”(14)到处洋溢着人民的爱国激情。

但是,人民破家纾难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政府答允速开国会:“惟政府必予人民以确实之担保,始可出其财产以供国用。故决定先行拟定办法,筹集巨款,储待国会之开。如政府必不允许,则断不欲以国民有限之脂膏,供政府无端之挥霍也。”(15)筹还国债既是爱国的群众运动,又是要求民主的政治运动,已与国会请愿运动紧密联系起来。

有些人士看到咨议局议员虽是国民代表,但人数太少,而请愿必须盛张其势,具有力量,因此建议请愿代表同筹还国债会等团体联合起来,合而为一。如此,“则一方所不能解决之问题,正一方所能代为解决者也。两者相资为用,始终提携,则筹还国债最终之希望可达,而国会请愿之目的亦与之俱达”。请愿应以筹还国债为手段,筹还国债应以请愿为目的。目的达不到,则同时解散,不能让国民担负分外义务。(16)

但国会请愿代表的观点与筹还国债会不同,他们以为列强监督中国财政不是由于外债,“实因吾国政府对于宪政之事犹有半疑半信之心,半实半虚之举动”,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速开国会(17),所以没有同筹还国债会等团体合并。财政拮据是政府最感棘手最伤脑筋的问题,筹还国债、募集海军经费对政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载沣听到列强欲监督财政之说后曾经焦急地面询世续、那桐和度支部尚书载泽防御之策。载泽回答说,清理财政收支,改正关税货厘,一时难以办到。现在“绅民共筹还债之策,若因其势而利导之,较易集事。拟请俯从民望,缩短国会年限,定期召集绅士共订统筹分认之数,庶几早日清偿,危机立挽”。载沣“甚嘉之”(18)。如请愿代表与筹还国债会等团体合而为一,一面切实筹还国债,一面要求速开国会,是有可能使政府动心的。即令不允,也可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政府的真面目,从而使请愿声势大增。代表没有采纳合并的意见,是个失策。

请愿代表于1910年1月陆续抵达北京,设事务所于琉璃厂小沙土园的崑新会馆。

1月14日,代表召开谈话会,议决了进行的次序,决定有代表进京之省在请愿书上均列代表姓名,无代表之省叙明人数。列名的共有19省,其中有代表到京者为直隶、奉天、吉林、江苏、山东、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山西、江西、广东、广西,列名而未派代表者为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安徽、山西的代表在上海时未定,现在安徽定为陶熔、潘祖光,山西为渠本翘、刘笃敬、李素、刘懋赏。另有几省代表略有变动,河南原定宫玉柱、彭运斌,此时改为宫玉柱、杨治清、陈熙朝;江西的聂传曾为汪龙光所替代;直隶则增加了谷芝瑞。

1月16日,代表们列队齐赴都察院,呈递了请愿书。(www.xing528.com)

请愿书从三个方面列举了国会必须速开的理由。第一,从内政方面看,依靠旧的政治机构实行新的宪政,是绝对不行的,有了国会,才能监督政府,“庶政始有更张之本”。改革内政离不开财政,现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必人民得有公举代表与闻政治之权,国家乃能加以增重负担,以纾国难之责”。第二,从外交看,自中国与外国有交涉以来,由于政府采取秘密政策,结果不是“蹙地”,便是“负债”,人民对政府极为怨恨。有了国会,“上下相通,猜疑自泯”。如待至九年,“患机叵测”,“必更颠危”。第三,没有国会,人民会集怨于皇室,非常危险。有了国会,就可成立责任内阁,“负全国之责,然后皇上益处于尊荣”。请愿书还驳斥了不能更易九年召开之旨和人民程度不够两种论调,说人民程度“必试之而后见,不试之而强抑之”,就是冤枉人民,第一届咨议局的召开已经证明,人民完全具备了可以召开国会的程度。(19)

同日,京师学界1000余人召开筹还国债会,并欢迎代表。

18日,代表研究了今后的进行方法,决定利用都察院代奏前这段时间遍谒军机大臣,说服他们赞成速开国会。遂公推孙洪伊、谷芝瑞、刘崇佑、陈登山、陶熔、方还为代表前往晋谒,并将请愿书副本分送权要。

19日下午,京师绅商学界复开大会欢迎请愿代表。代表孙洪伊、陶熔、吴赓廷、李芳、陈登山、于定一,来宾于邦华,均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闻者至于痛哭流涕。日本《每日新闻》驻京特派员丰岛舍松介绍了日本人民当年要求召开国会的情形。会上提出了设立后援会的问题。

21日,孙洪伊等晋谒军机大臣。鹿传霖不知国会是怎么回事,提了一些可笑的问题。戴鸿慈认为法律尚未完备,不宜速开国会。代表作了解释,戴允为助力。那桐表示竭力赞成。奕劻说,各国均行宪政,我国断无不行之理,定当竭力。

22日,代表决定组织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拟订《规约》如下:

一、宣统元年各省签名请愿者均为会员。

二、非到国会成立之日,不得解散。

三、会员皆有鼓吹舆论,游说各种社会,分头请愿,以促国会成立之责。

四、每省置干事4人以上,担任通告本省会员并与别省通信之事。

五、干事由各省推定,未推定之前,暂由到沪到京代表任之

六、新会员加入,由本省干事或会员介绍。

七、通讯总机关设于上海,由江苏等省干事在上海者经理其事。

八、所需经费由各省会员分担,每省至少年交百元以上,半交总机关,半交本省干事。(20)

23日,代表谒见了军机大臣世续。世续怀疑“国民有二心”。代表回答,二心则无之,倘国家空言筹备宪政,不早开国会,与人民相见以心,人民恐怕要离心。(21)

24日,代表通告各省咨议局,已在京组织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各省亦应联合同志,“或分电政府,或呈恳当道奏达舆情,以民气民力所蓄积者,和平竞进,齐发以向政府”(22)

同日,代表听取了孙洪伊等谒见军机大臣情况的汇报,决定由孙洪伊、刘崇佑、周树标、罗杰、汪龙光再晋谒满族亲贵。

27日,孙洪伊等谒见满族亲贵,只见到载涛和毓朗。载涛告诉代表:“此举上下俱愿,恐枢臣独阻,某某面许之言,颇不足信。”毓朗说:立宪筹备工作“不可靠,我辈早已知之。君等此举,极为钦佩,定当竭力相助”(23)

京师的八旗士民看到代表请愿,很受鼓舞,特召集起来,开会欢迎代表。文耀等刊发公启说:国家一线生机系于国会,假若国会召开,“而旗人既未尝尽义务于前,即无能享权利于后,斯时我旗人将何以自立于天下?更使政府见旗人于国会问题漠然置之,遂执为口实,以自解于国民,国会之成立或为之阻,瓜分之祸、奴隶之惨必旦夕立至,我旗人何以对朝廷?何以对国民?”“乌可不疾起直追,加入于国会运动,与四万万同胞相提携,以期促短期限目的之必达耶!”(24)充分反映了旗籍士民的爱国思想。1月23日,200余名旗籍人士云集振华学校开会,文耀、恒钧发表了精彩演说,代表于定一、刘善渥讲了话,热情表示愿与旗籍同志紧密联合。随后推举了请愿代表。28日,文耀等将请愿书送呈都察院,要求一年内召开国会。

代表抵京后,巡抚孙宝琦、程德全、陈昭常、丁宝铨、袁树勋以及出使各国大臣均电政府俯从舆论,速开国会。顺天府府丞李盛铎亦奏请“立布宪法条文,定期早开国会”。并特别指出:“今代表诸人颇多地方搢绅,为乡里所推重,其忠信不止孚一邑,其言论且可鼓吹一时。故善用之则此辈皆日本维新时之士族,足以辅扬伟业,昌大盛治;不善利用,则失意而归,或至疑朝廷真意之所在”。“欧洲政变多起于中等社会,史迹具在,可为寒心”(25)

接到请愿书,都察院堂官打算像1908年那次一样,先探实军机大臣的意向,再作处理。有些御史不平,召集同僚,“力言此次各省代表来都要求速开国会,邀准与否,实为大局存亡、民气消长之所关,亦即列强对待中国用刚用柔敬我侮我之所系。我辈职司献替,际此紧要关键,正宜联名具奏,极力赞成,以期襄斯盛举”。获得绝大多数积极支持。(26)载沣亦面谕都御史张英麟不准延阻。1月28日,都察院将请愿代表和旗民的请愿书上奏。

正如载涛对请愿代表所言,军机大臣的“面许之言,颇不足信”。他们表面上说赞成,实际上竭力反对。世续、鹿传霖更诬蔑代表请愿“为求增其势力起见,并非出自民意”(27)

通过请愿和筹还国债等事,载沣看到了民气的发达,民智的开通,但又认为缩短年限徒滋纷扰,加以军机大臣极力反对,1月30日颁谕说,代表的“爱国悃忱”是非常可嘉的,“惟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智识程度又未画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程之累”。“宪政必立,议院必开,所慎筹者,缓急先后之序耳。夫行远者必求稳步,图大者不争近功,现在各省咨议局均已举行,明年资政院亦即开办,所以为议院基础者,具在于此”,“俟将来九年预备业已完全,国民教育普及”(28),必定召开国会。第一次国会请愿就这样遭到了拒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