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速读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速读

时间:2024-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殖列传第六十九速读《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给历代工农商者所立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坦率地指出了之所以作《货殖列传》、对商人及其财富故事津津乐道的缘由。潘吟阁在《史记货值传新诠·编者弁言》中说:“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而未读《货殖列传》,可算未读《史记》。”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速读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速读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给历代工农商者所立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全文通过介绍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的言论、事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重要经济地区的特产商品、有名的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各地的生产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叙述他们的致富之道,表述作者自己的经济思想,以供后人借鉴。

本篇列传中所反映的司马迁进步而卓越的经济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揭示追求财富增长乃是人性之必然,商业经济活动乃事理之必然。太史公指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享乐的欲望;一种是追求财富的本能。正是人类这两种本能的相互作用,相反相成,构成了社会的商业经济生产活动,于是始有“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局面,此乃世势事理之必然。

范蠡

二是肯定财富的积极意义,客观评价财富的社会、政治影响。太史公不光揭示了商业经济是人类生活之正常现象,还充分肯定了其创造财富的社会作用。如指出商业活动中农、工、商、所创造的财富乃“民所衣食之源”,“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具有推动社会物质进步、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不仅于此,财富对于礼义道德精神文明也有积极的意义,财富充实,社会安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才能不断提高,这与我们今天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正是同一理念。当然,文中也毫不避讳财富给予社会机构、政治、道德带来的另一面影响,甚至是消极恶劣的负面影响,对此司马迁也作了辩证客观的分析与批判。

三是正确认识和评价商人的社会角色。《太史公自序》云:“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坦率地指出了之所以作《货殖列传》、对商人及其财富故事津津乐道的缘由。这当然是建立在前述司马迁对追求财富合理性及财富积极作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而将历史上出色的货殖家,堂而皇之地与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才智相媲美,这在商人地位不高,整个社会风气还处在重本轻末的情况下,实在算是一种了不起的历史胆识。

四是总结商人的生财之道及商业经济规律。为历史上的商人留影,只是本传的一般任务,其目的还在于通过形形色色货殖家发家致富的故事,探究“贤人所以富者,令后世得以现择焉”。因此从中总结了不少“治生”之术。

五是区域经济思想。司马迁将当时的中国分为四大经济区,依次备叙各经济区的物产、交通、城市、商业、民俗,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考察,体现了对国家经济空间的立体化思考,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司马迁超前的经济见识。

另外,此篇传记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总览全文可见,传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怀其才;篇中叙事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无懈可击;全篇辞章奇传雄浑,波澜壮阔。可谓博大精深,浑然一体,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本文节选了本篇列传的序言供读者赏析。

精彩选录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注释

①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②必:如果,假若。用:以。务:要求得到、追求。③挽近世: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得通。

精彩选录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注释

①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②渐:浸,浸染。③眇论:微妙的理论。眇,通“妙”。美:好。利道之:以利引导它。道,同“导”。⑤整齐之: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

译文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味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统治者让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潘吟阁在《史记货值传新诠·编者弁言》中说:“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而未读《货殖列传》,可算未读《史记》。”(www.xing528.com)

精彩选录

夫山西饶材、竹、榖img117、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注释

①榖:木名,即楮木,树皮可以造纸。②img118:野麻,可以织布。③旄:牦牛尾。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连:通“链”,铅矿石。⑤丹沙:即丹砂,俗称朱砂。⑥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⑦物贱之征贵:意思是物贱极必贵,所以贱是贵的征兆。⑧贵之征贱:意思是物贵极必贱,所以贵是贱的征兆。

译文

太行山以西盛产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多有鱼、盐、漆、丝、美女;江南出产柟木、梓树、生姜桂花、金、锡、铅、朱砂、犀牛、玳瑁、珠子、象牙兽皮;龙门、碣石山以北地区盛产马、牛、羊、毡裘、兽筋兽角;铜和铁则分布在周围千里远近,山中到处都是,有如棋子满布。这是关于各地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国人民所喜好的,习用的穿着、饮食、养生、送死之物。所以,人们要靠农民耕种,取得食物,要靠虞人进山开采、渔夫下水捕捉,获得物品,要靠工匠制造,取得器具,要靠商人贸易,流通货物。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都凭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低价的货物能够高价出售,高价的货物能够低价购进。人们各自努力经营自己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日日夜夜没有休止的时候,不用召唤便会自动前来,不用请求便会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符合规律而得以自然发展的证明吗?

精彩选录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img119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注释

①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绝:断绝,无。②辟:开辟。③潟卤: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img120至:像绳索相连一样接连而来。img121,用绳索穿好的钱串。辐凑:形容四方人物来归,像辐之集中于毂一般。⑤轻重:中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此处意为调节物价,掌管财政。⑥陪臣:春秋时期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译文

《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生产,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吃的、用的和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断绝来路;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短缺。”资源匮乏了,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来源。来源大则富裕,来源小则贫困;来源大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时,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那样,聚集于此。所以,齐国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后来,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归台,官位虽只是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从此,齐国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之时。

精彩选录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释

①适其力:适当地用自己的劳力。适:适宜、适当。②熙熙:形容拥挤、热闹的样子。③壤壤:通“攘攘”,纷乱的样子,与“熙熙”同义。编户之民:编入户口册的老百姓

译文

所以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好去做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会随心所欲地做他能做的事。江河深,鱼就在那里生存;山林深,野兽就在那里藏身;人富有了,仁义就会依附于他。富有者得了势越发显赫,失了势,依附于他的宾客也便无处容身,因而心情不快。夷狄那里,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受刑死于闹事。”这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那些拥有千辆兵车的天子,享有万户封地的诸侯,占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入户口册内的普通老百姓呢!

编者点评

此篇序文可以说是作者所写的一篇经济论文,在这篇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一些社会问题。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所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思想。司马迁的这种观点是一种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他道出了财富对仁义的决定作用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司马迁才主张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发展,而反对过多的行政干预。他的经济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是具有借鉴和启发作用的。

中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