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本纪第四:史记速读周朝奴隶制王朝

周本纪第四:史记速读周朝奴隶制王朝

时间:2024-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本纪第四速读周朝是继殷商灭亡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司马迁在《诗经》、《尚书》、《逸周书》、《国语》、《春秋》、《左传》、《战国策》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周本纪》。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天下诸侯不服,以王叔身份摄政。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

周本纪第四:史记速读周朝奴隶制王朝

周本纪第四

速读

周朝是继殷商灭亡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它前后共历经三十八位帝王,八百余年的江山,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同时也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司马迁在《诗经》、《尚书》、《逸周书》、《国语》、《春秋》、《左传》、《战国策》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周本纪》。此篇本纪概括地记述了周王朝兴衰的历史,勾画出一个天下朝宗、幅员辽阔的强大奴隶制王国的概貌,以及其间不同阶段、不同君王厚民、爱民或伤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风,君臣之间协力相助共图大业或相互倾轧各执己见的不同政治气氛。

因为在撰写周史的时候,可资利用的素材远较夏史、殷史丰富,所以太史公便浓墨重彩地对周这一古老的部族的发展予以描写,为后来周朝以德兴邦又以德丧邦的历史予以铺叙。太史公先是以崇敬的笔触详细地记述了周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又写早在唐尧时代,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接下来写后稷的后代公刘、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继续施行兴农措施,使部族逐渐强大。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地移居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又经过公季、文王的苦心经营,加强了国力,直到武王率领天下诸侯,抓住商纣王暴虐无道、丧尽民心的时机,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武王建立周王朝后,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朔,实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国、攘边安内的政策策略。武王死后,其子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天下诸侯不服,以王叔身份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周公还制澧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周朝自“成康之治”以后,没有出现贤圣君主,却出现了几个昏庸暴君,所以司马迁对一般君主都轻轻几笔带过,而对几个昏庸暴君则给以重墨。如厉王的专利塞言、幽王的宠妇戏臣,都写得像精彩的小说,既有历史背景的铺排,又有人物性格的展现,于严峻的形势之中,突出了他们的昏庸暴虐、刚愎拒谏的形象。本文选取了后稷神奇出生、武王分封立国以及厉王弭谤等故事供读者品味,从而让人们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了解波澜壮阔的周朝历史。

后稷出生的故事虽为传说,但它生动地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实际情况。

精彩选录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注释

①元妃:帝王或诸侯的嫡妻。②野:野外,郊野。③迹:脚印。④居期:到了日子。这里指怀孕满十月。

译文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想去踩它一脚,一踩就觉得身子震动像怀了孕似的。满了十月就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着躲开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在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个地方;把他扔在渠沟的冰上,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原觉得这太神异了,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弃。

编者点评

关于周后稷的传说,在司马迁之前就有很多,司马迁以崇敬的笔触在本段中详细地记述了周族始祖后稷的来历以及其出生时的种种奇特事迹。司马迁认为周后稷是黄帝的后裔,这对重视血脉传承的中华民族来说,为周氏族的正统地位确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这种带有很明显的神话色彩的描述方式,在无形中也使文章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加了。

精彩选录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己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注释(www.xing528.com)

①集:和睦,安定。②表:称表,表彰。闾:闾里,闾巷。③萌隶:指民众。萌:通“氓”,外来的百姓,也泛指老百姓。隶:奴隶。④《分殷之器物》:《尚书》篇名,当做“分器”,已亡佚。

译文

武王把殷朝的遗民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武王因为殷地刚刚平定,还没有安定下来,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命令召公把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又命令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以褒扬他的德行。命令南宫括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命令南宫括、史佚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命令闳夭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然后才撤兵回西方去。路上武王巡视各诸侯国,记录政事,写下了《武成》,宣告灭殷武功已成。又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写下《分殷之器物》,记载了武王的命令和各诸侯得到的赐物。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就表彰并赐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赐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赐封尧帝的后代于蓟,赐封舜帝的后代于陈,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然后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师尚父是第一个受封的。把尚父封在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国号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弟弟叔度于蔡。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

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它上面的铭文是中国记载周初封邦建国事迹的唯一历史文献。

编者点评

周人的传统就是自武王到成康数代努力建立的文治传统。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曰敬天;二曰祭祖;三曰重人。因此武王分封时,先封尧、舜、禹、汤之后,此是敬天与祭祖的表现。又专门封功臣贤者,如师尚父(即姜太公)于齐;周公旦于鲁;召公奭于燕。此即重人之表现。周人所倡导的敬天、祭祖、重人这三个传统观念,对后世历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祭天的场所,每个家族都有一套祭祖的仪式,每朝每代都大封有功之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应该敬畏天地,尊崇祖先,并且尊重他人。

精彩选录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img25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img26,近臣尽规img27,亲戚补察img28,瞽史教诲,耆艾修img29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img30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img31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img32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注释

①侈傲:放纵骄傲。②召公:这里是指召公奭的后代,名虎,谥穆公。③鲜:少。④道路以目:是说人们在道路上相见,不敢说话,只以眼色示意。⑤弭:消除。⑥鄣:阻塞,阻止。⑦壅:水流堵塞。溃:水冲破堤防。⑧为水:治水。决: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导:通,疏导。⑨宣:放开。⑩献诗:指采集民间讽喻朝政得失的诗歌献给国王。img33瞽:盲者,指乐师。img34传语:指由别人把意见传给王。img35规:规劝,规谏。img36亲戚:指王之同宗亲属。补察:补察王之过失。img37耆艾:老年人,这里指师傅。古以六十为耆,五十为艾。修:告诫。img38原:高而平之地。隰:低而湿之地。衍:低平之地。沃:有水流灌溉之地。img39成:指虑成于心,即心里考虑好了。img40相与:一起,共同。

译文

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以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三十四年,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乐师之长要献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好的就实行,坏的就防备这个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粮食是一样的。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地。

国人暴动平息后,周公等人本想迎接厉王回都复位,但国人坚决不答应。由于厉王还活着,不能另立新君,大臣们经过商议,由召公和周公联合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

编者点评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周厉王本已因为暴行而失去民心,却还不听召公的劝谏,一意孤行,在面对人民讥谤与牢骚时,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仁义来改变民心,反而是以暴政压服。后来召公煞费苦心用水作比喻劝告厉王,然而厉王仍不理睬,继续“防民之口”而堵塞言路,这就必然导致国人把他撵出国境而政败君亡的历史悲剧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和周厉王一样,藐视民意,拒绝建议,压制批评的封建帝王有很多很多。像夏桀、商纣王、秦二世及后世各个朝代出了名的昏君暴君,无不是因为“川雍而溃”,自食恶果。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虽然太苦口,却能治病去疾。忠言虽然太刺耳却能纠错补过。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