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力概念及其影响-活动效率、条件保证和智力

能力概念及其影响-活动效率、条件保证和智力

时间:2024-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能力一、能力的概念(一)能力的含义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与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作为保证和条件。例如,空间想象能力还没发展起来的幼儿或小学生是很难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的。一般能力是指为大多数活动所必需并对活动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也称智力。

能力概念及其影响-活动效率、条件保证和智力

第一节 能 力

一、能力的概念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的心理条件。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但不是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会对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只有那些对这项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会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从事绘画活动时,人的情绪状态、意志特征、性格特点、兴趣、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心理特征都会对活动有所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决定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而对颜色的辨别能力、目测长度比例的能力、估计大小与亮度关系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灵活自如的运笔技术能力等则是从事绘画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具备了这些心理特征,才可以说有了“绘画能力”。

能力与活动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个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儿童只有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发展他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一个学生参加了合唱队的活动,他的辨音能力和节奏感才能得到提高。总之,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辨音能力和节奏感等只有在相应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作为保证和条件。例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是在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得到表现,又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和保证。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单一能力所能胜任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例如,一个学生干部要组织集体活动,就要有善于领会任务的能力、分析必备条件及估计困难的能力、设计方案及实施步骤的能力、了解同学的特长及性格和善于分派任务的能力、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善于将各种能力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有关的任务,我们就说他有某方面的才能。才能是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就称为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健全的生理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主观的勤奋、努力而发展起来的。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

①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掌握知识、技能,要通过人脑的认知、加工等心理活动过程;而能力则是在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二者分属不同的心理范畴。

②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显然三个概念的含义不同。一般而言,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脑中的经验系统。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是以操作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心理条件,体现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的快慢、深浅、难易及巩固程度上。

③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快一些,迁移广度要小一些;而发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畴内的知识、技能要慢一些,能力一经形成,就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不过,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前提。因为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的难易、快慢与巩固程度。例如,空间想象能力还没发展起来的幼儿或小学生是很难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的。

②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例如,我们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和书写技能,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实践证明,人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总要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逐渐发展了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仅仅依据知识、技能状况来评价某人的能力或选拔人才;同时,也不能仅以知识、技能的传授来代替能力的培养。反之,既然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那么要发展能力,就应从掌握知识、技能入手。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关注能力的发展。

(三)能力的种类

能力和活动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活动领域或不同性质的活动会对人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人形成相应的各种能力。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为大多数活动所必需并对活动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也称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并对该种活动的效率有制约性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表演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有机联系着的。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特殊的活动领域得到特殊发展时,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一般能力。例如,观察力本来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但在画家、生物学家、侦察工作者身上却成了一种重要的特殊能力。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能力的功能,可以把能力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是接收、加工、储存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它反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是人们获取知识、完成活动任务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操作能力是指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手、脑结合,协调自己动作并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参加社会群体活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都是重要的社交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形成方式,可以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就是仿照他人或其他事物使自己的行为举止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如儿童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学生模仿老师的神态或笔体,模仿得越像,说明他的模仿能力越强。

创造能力则指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科学家的新发现、新理论,发明家的新产品,作家的新作品,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创造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方式不同,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常是先模仿,后创造,因而模仿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

由于个体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及实践活动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这是人的能力在质的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表现在人的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存在着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的类型差异有:①综合型。其特点是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②分析型。其特点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知觉清晰,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弱;③分析综合型。知觉上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

记忆方面的类型差异有:①视觉型。视觉记忆的效果好,画家多属于这种类型。②听觉型。听觉记忆的效果较好,音乐家多属于这种类型。③运动型。有运动觉参加时识记效果好,运动员多属于这种类型。④混合型。运用多种记忆表象识记时效果较好,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

言语和思维方面的类型差异有:①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类人在思维的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②逻辑关系的思维言语型。这类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关系占优势。③中间型。

2.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保证。例如,从事音乐活动必须具备听觉表象、曲调感、节奏感等,而这些能力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却有不同的组合。同是音乐成绩最好的学前儿童,甲具有强烈的曲调感和良好的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弱;乙具有良好的听觉表象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较弱;丙具有较强的曲调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而听觉表象较弱。可见,在特殊能力上,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指智力水平的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这是人的能力在量的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全部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分布,即智力极高和极低的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对大量未经筛选的人进行智力测验的结果,其智商分布如表8-1。

表8-1 智力的分布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和梅里尔(M.A.Merrill)对2094名2—18岁的儿童进行了智力测验,从测验的结果看,智商高于120的智力优秀者占12%,智商在80—120之间的智力中等者占79%,智商低于79的智力低下者占9%,呈常态分布。(www.xing528.com)

心理学通常用超常、中常、低常三个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等级。超常儿童,指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同龄儿童者。西方一般把智商在130—135以上的儿童定为“天才”,即超常儿童。低常儿童,指智力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者,其智商一般在70以下。我国的有关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的智力低下儿童约占调查人口的3‰左右。

(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和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能力表现的早晚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或特殊能力,这叫人才“早慧”或“早熟”。“早慧”多表现在智力、音乐、绘画等领域中。古今中外,“早慧”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我国唐初的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能赋,少年时写了《滕王阁序》,留下了千古名句。奥地利的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6岁主演演奏会,8岁试作交响乐曲,11岁就能创作歌剧,这些都是“早慧”现象。

人的能力发展中,也有不少人能力表现较晚,这叫“大器晚成”。像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近30岁开始学画,40岁才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才能。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少年时表现平平,直到50多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名著《物种起源》。

人的能力表现虽有早晚的差异,但就多数人来说,成才或出成果的高峰年龄是在中年时期。

三、能力的测量

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状况,可通过能力测量。能力测量也称心理测验。利用能力测量可以鉴定能力水平、诊断心理疾病、选拔专门人才、评价教育质量。

能力测量可分为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可采用文字测验或非文字测验,可对一般能力测验,也可对特殊能力或创造能力进行测验。

(一)一般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测量智力的工具称智力量表。量表主要有年龄量表和项目量表两种。

最早的年龄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与西蒙(T.Simon)于1905年设计的,称为“比奈-西蒙量表”。该量表主要用以鉴定智力落后的儿童。量表问世后,经过1908年和1911年两次修订,很快被译成各种文字,传到欧美各国。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将该量表结合美国实际加以修订,改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斯坦福-比奈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该量表规定每一年龄应该达到某一智力水平,即须完成量表中规定的6个项目。例如,一个10岁的儿童应完成:①正确解释45个词中的11个;②在一个二维的图中数出立方体的数目;③解释抽象词;④说出一种规则和编好的理由;⑤一分钟说出28个词;⑥复述6位数。由于每一年龄组只须完成6个项目,每个项目代表2个月的智力,因而根据被试完成的项目数便能确定其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也叫智力年龄,它与实际年龄不同。为清楚地表示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间的关系,该量表采用了智力商数(智商)的概念。智商为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的百分数。智商(IQ)的计算公式为:

IQ(智商)=img44

例如,假设儿童甲和儿童乙的实足年龄都是8岁,甲通过了8岁组的所有项目,其智商IQ=8/8×100=100,表示甲的智力水平与实际年龄相同,属中等水平。而乙不仅通过了8岁组的所有项目,而且还通过了9岁组和10岁组的全部项目,则其智商IQ= 10/8×100=125,表明乙的智力水平优秀,高于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韦克斯勒(D.Wechsler)在吸取斯坦福-比奈量表的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另一类型的智力量表,叫“韦克斯勒量表”。此量表属项目量表,它包含两个分量表,即言语分量表与操作分量表。言语分量表设置常识、理解、数字推理、回忆、发现相似性和词汇等测验项目,以测量人的言语智商;操作分量表设置摆图叙事、完成图画、积木拼图、物体组装和数字符号等测试项目,以测量人的操作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在计算智商时采用了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根据同年龄被试者在全体中的相对位置计算出来的智商。其公式如下:

式中x为个人原始参数,img46为团体平均分数,SD为标准差(变量)。

例如,某年龄组的平均分为img47=70,被试甲实得分数x=80,标准差SD=10,则甲的智商为:

又如被试乙实得分数为60,则其智商为:

这样求出的智商,表明某个人的智力水平比其他同龄人是高还是低。由于这种方法使不同的智商分数有了可比性,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因此,目前国际上已普遍采用这种离差智商。

(二)特殊能力测验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领域必备的心理条件叫特殊能力。要测定特殊能力,就需要对该项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它所要求的心理特征,列出测验项目,进行测验的设计。例如,对音乐能力的测验,可以从音高、音强、节律、和谐等方面进行。特殊能力的测验可以及早发现特殊才能,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创造能力测验

创造能力测验不同于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内容一般是有固定答案的常识性问题,主要测验被试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无固定答案,主要测验被试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常用的测验项目有单字联想、图形解释、物品用途等。根据被试回答的数目、恰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来评定分数。

四、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一)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许多研究表明,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与早期营养

遗传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特征等。如视力的好坏、声带的长短、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等,都是遗传上的差异。

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前提或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例如,生来双目失明者,就无法形成绘画才能;先天的聋哑人,也难以发展音乐才能;先天脑畸形者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智力。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对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神经活动强、平衡而且灵活型的人,知觉速度快、广度大,注意分配能力强,注意转移得快,思维灵活,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较强。而神经活动弱型的人,知觉速度慢,注意的广度小并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思维迟缓,动作缓慢无力,交往能力差。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胎儿婴儿的营养状况,影响他们脑细胞的数量,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英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缺乏营养的儿童,记忆力差,并且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美国学者发现,婴儿如果缺乏营养,会对以后智力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2.教育教学

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使能力发展的潜在性变为现实性。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育,它在儿童、青少年的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例如,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和发展了计算、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美术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线条感、形态感、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与教学中发展能力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适当的教育与教学还会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正确的选择教育与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育与教学过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教学艺术,才会使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和教育条件不管多么优越,如果不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形成就成为一句空话。能力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人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不同的实践活动向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在满足这些要求、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使相应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例如,作家的言语表达能力、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的观察力、画家的视觉记忆力、音乐家的节奏和旋律感觉能力、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想象能力等,都是在他们各自从事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它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

此外,个人的勤奋努力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能力的培养

根据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在能力的培养上应注意以下方面:

1.重视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对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莫扎特8岁能作交响乐曲就和家庭教育有关。莫扎特的父亲是个穷苦的乐师,为了对他从小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发展他的音乐能力,莫扎特的父亲倾尽家产,让6岁的莫扎特远离家乡到巴黎维也纳伦敦等地去旅行公演,游历学习。这些对他音乐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17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4岁以前就可达到50%,4—8岁再增长30%,8—17岁完成其余20%。这就是说,幼儿时期,教育对智力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最大、最迅速。那么如何实施早期教育呢?首先,早期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一定要丰富、灵活、多样,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其次,不仅引导儿童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积累知识,而且要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独立思考、培养各种认识能力(即智力)。再次,要重视儿童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另外,还要重视和发现智力与能力早慧的儿童,给予特殊培养。

2.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科教学,不但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正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的。为此,首先,教学中教师要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不能认为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其次,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掌握规律,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再次,培养和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只有促进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和主体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具备时,学生的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3.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养成和激发其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开展科技、演讲、朗诵、音乐、美术、球类、棋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外,还应该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重视能力与个性及其他良好品质如坚持力、自信心、勤奋等的配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